清代篆书论文-叶立文

清代篆书论文-叶立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清代篆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代,复古,篆书,颠覆

清代篆书论文文献综述

叶立文[1](2019)在《试论清代篆书的演变——以王澍、邓石如、吴昌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篆书的发展与碑学之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碑学兴盖与碑派书法的繁荣,为清代篆书家们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艺术环境,篆书在清代书家的推动下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本文以清代王澍、邓石如、吴昌硕的篆书为例,论述他们立基于叁代吉金和秦汉文字将所追溯的风格和样貌在纯粹概念下进行"复古""颜农""融彻"的历程。(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20期)

赵炳文[2](2019)在《清代宝玺中满文篆书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满文篆书是在借鉴汉文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满文创制和改进后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日臻完善的。汉文篆书的使用历史悠久。篆书是指大篆、小篆的统称。狭义指籀文;广义上指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的六国文字。甲骨文、金文通行于商周时,籀文则在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统一推行小篆。以后,在小篆的基础上又陆续创造出飞白书、鸟迹书、鹄头书等(本文来源于《文物天地》期刊2019年10期)

陈杰梅[3](2019)在《清代篆书对汉碑额的借鉴与表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篆书是中国篆书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页,充满着创新色彩。由于当时金石学和考据学的兴起,许多的书家参与到“田园式”的考察访碑活动中去,大量风格多样的汉碑额由此大放异彩。汉碑额的艺术造型是镌刻而成的,按镌刻方式归类,分别有“阴刻”和“阳刻”两大类。按其样式可分为直式和横式两大类型。另外,透过对汉碑额的整体结构、笔势笔力、线条质感的客观观察之后,可将汉碑额的书法风格分为几类:一是平稳端整,方圆相济,篆隶相融;二是秀丽婉约,自然流转;叁是古拙朴茂,方正劲挺。汉碑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汉碑额的造型艺术表现处理手法,除了糅合隶书的笔意,以及对篆书结构的夸张变形之外,特别是在方与圆之间的协调与变化、字形交错富于装饰性的处理、善于用曲笔而使线条随形态的自由流转等艺术处理手法上,更是充分展现了东汉时期篆书的特色魅力。因此,汉碑额所提供的宝贵资料对后世的篆书创作具有极大的启发借鉴价值。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从清代前期的文化活动转向出发,叙述了清朝前期统治者对文化领域的编书禁书和文字狱的严重监控,从而引出考据学和金石学的兴起,使先秦两汉的钟鼎铭文、金石碑版纷纷呈现在清代书法家的眼中;第二部分是书学理论家对汉碑额的深入研究,分别阐述了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柯昌泗等四位书学家着作中关于汉碑额的言论;第叁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选题的核心部分,主要从邓石如的书学渊源,讲述了取法汉碑额的最初成功者——邓石如。他在笔法、结体、章法上创造性地借鉴汉碑额,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深深地促进了清代晚期书家对汉碑额的借鉴的进一步发展,篆隶融于一体,探讨与实践了篆书的趣味性,巧妙地将楷书笔意融入篆书创作;第五部分主要讲了借鉴汉碑额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近现代的书法与篆刻论述对汉碑额的借鉴,给予当今书坛留下弥足珍贵的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林海珊[4](2019)在《试论吴让之在清代篆书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我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书法,从吴让之篆书入手,那时初涉书法十分懵懂,没有书法审美的背景,更没有能力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是机械的临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些技法上的积累,也有了些对篆书的认知和感悟。近年来,我认真梳理了清代篆书的发展历程,对吴让之的艺术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吴让之将篆书的结构进行重塑,是一位探索创新的篆书大家,是清代篆书发展承上启下的核心人物,在清代篆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对后世的篆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一篆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是中国文字的源头,具有汉文字(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0期)

曹悦[5](2018)在《清代篆书书论对江户时期日本篆书书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川家康所建立的江户幕府统治时期,施行文教政策,兴起了书道的革新风潮,出现了唐样与和样两种样式的书法风格。篆书作为唐样书法的一部分,从江户时代才开始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中唐样书论深受中国书论的影响,自然篆书书论也受到了中国书论的影响。本文就此以江户时代历史记载很少的城户桓为例,从理论方面,对其代表书论《书谭》进行分析,将文章内容逐字逐句在中国文献资料中查找比对,探究其对中国文献的引用情况,借此来考察江户时期对于中国篆书书法理论的接受情况。(本文来源于《丝路和弦: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航海历史与文化》期刊2018-08-16)

毛悦[6](2018)在《张家川县博物馆馆藏精品书画赏析——以馆藏彭玉麟梅花立轴、吴大澄篆书六条屏、清代圣旨、张锐的牡丹猫蝶四合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家川雄踞关陇古道要冲,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亚欧的必经之地和商埠重镇。往来文人墨客、行商官贾在张家川多有驻留,加之张家川各族群众向来崇文重教,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并使得一批名人字画得以完整保存。张家川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多,数量多达一万余件(套),其中馆藏书画类文物二百余件(套),上到明代,下至当今,其中以清代和民国的作品居多。这些书画精品的内容多以山水,动物,花草,书法为主。作品流派纷呈,技艺精湛,笔酣墨畅,风格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现将几件馆藏书画精品分述如下,以飨读者。(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22期)

徐晴[7](2018)在《写意篆书与清代的碑帖融合观(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此诗作载于《东洲草堂诗抄》卷十二乙、已至丁未编,时何绍基49岁左右,诗中提到的“叔未张公”和“仪征师”分别指清代乾嘉时期金石学代表人物嘉兴张廷济和仪征阮元。在诗中,何绍基直呼阮元为师,追述了自己随侍受教的学书过程,并以嘉许的口吻着重提到了阮元“南北书派论(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报》期刊2018-06-12)

徐晴[8](2018)在《写意篆书与清代的碑帖融合观(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写意篆书作为篆书史上的重要一脉,有其存在的价值。清代乾嘉以来,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面世,不少书家积极利用这些新资料到书法创作中去,一改过去“唯帖是尊”或“尊碑抑帖”的观念,转而提倡碑帖兼融,开辟新路。在这种氛围里,写意篆书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因而,写意篆(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报》期刊2018-06-05)

张迪[9](2018)在《清代篆书的传承与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篆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秦代李斯规范了小篆的形体,唐代李阳冰复兴小篆,历经宋元明叁朝的没落,直至清初,小篆的发展始终难以突破"二李"风格的窠臼。清代涌现出了诸多重碑抑帖的书学理论。这些书学理论既有较高的审美水准和理论深度,又具备相当可观的数量,为篆书在清代的复兴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清代篆书创作从以王澎为代表的学者型书家"承前",到以邓石如为代表的创新型书家"中兴",实现了创作和理论方面的双突破。邓石如更是开辟了一条篆书艺术的创新之路,为后来的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等篆书家指引了方向。由此,清代晚期的篆书发展进入了全面复兴和繁荣的时代。(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赵丹[10](2018)在《关于清代篆书临摹与创作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篆书是中国书法的起源,同时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书体之一。研究篆书书体的发展,不单单是对于文字发展的研究,同时也是对文化发展的研究。篆书自秦朝创立,随后在汉朝衰落,至唐朝中兴,此后沉寂许久,在清朝中后期再次崛起,并出现风格多样的篆书书体。清朝的篆书还出现多种形式,无论从创作群体还是从创作群体的整体水平、篆书的创作形式来说,别的朝代都与清朝无法比拟。笔者通过研究清代篆书发展的整体历程,运用数据,从创作群体、作品形式、作品风格特征以及篆书的相关理论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和论述,分析清朝篆书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同时着重分析赵之谦作品的风格,并结合笔者在实际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领悟从中总结出相应规律,利用自己临摹过程中所掌握的相应能力进行转化,使之成为具有鲜明特征的个性化书体。笔者在研究生阶段,主要进行篆书的相关创作和研究。其中对于清朝篆书家,赵之谦等人关注较多,且在临摹与创作阶段也对赵之谦等书家的书法作品进行深入和研究。对于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影响和帮助甚远,同时激发笔者的创作灵感。本课题是从清代篆书的临摹与创作为出发点,以及笔者在学习生活当中临习赵之谦等人书法作品的感受。并深入研究分析清代篆书发展的整个发展历程,分析和总结清代篆书的发展对于笔者学习篆书的帮助和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5-01)

清代篆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满文篆书是在借鉴汉文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满文创制和改进后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日臻完善的。汉文篆书的使用历史悠久。篆书是指大篆、小篆的统称。狭义指籀文;广义上指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的六国文字。甲骨文、金文通行于商周时,籀文则在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统一推行小篆。以后,在小篆的基础上又陆续创造出飞白书、鸟迹书、鹄头书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代篆书论文参考文献

[1].叶立文.试论清代篆书的演变——以王澍、邓石如、吴昌硕为例[J].中国书法.2019

[2].赵炳文.清代宝玺中满文篆书的形成与发展[J].文物天地.2019

[3].陈杰梅.清代篆书对汉碑额的借鉴与表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4].林海珊.试论吴让之在清代篆书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影响[J].大众文艺.2019

[5].曹悦.清代篆书书论对江户时期日本篆书书论的影响[C].丝路和弦: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航海历史与文化.2018

[6].毛悦.张家川县博物馆馆藏精品书画赏析——以馆藏彭玉麟梅花立轴、吴大澄篆书六条屏、清代圣旨、张锐的牡丹猫蝶四合屏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7].徐晴.写意篆书与清代的碑帖融合观(下)[N].中国书法报.2018

[8].徐晴.写意篆书与清代的碑帖融合观(上)[N].中国书法报.2018

[9].张迪.清代篆书的传承与流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赵丹.关于清代篆书临摹与创作的思考[D].河北大学.2018

标签:;  ;  ;  ;  

清代篆书论文-叶立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