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泥石流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遥感,层次解译,泥石流,固体径流
泥石流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黄洁慧,谢谟文[1](2019)在《遥感解译的泥石流固体径流物质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的泥石流评价方法仅考虑已堆积的泥沙量,而泥石流通常与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发生的问题,该文以楞古水电站库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和灾害评价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库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解译出不良地质现象70处。结果表明:在提高水库工程地质测绘、分析及研究工作的效率、工作质量上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遥感解译结果,现场调查、地形地质等资料,最终计算力邱河坝段在降水量达到最大250mm时,力邱河产生的可能泥石流泥沙量约为15 850 115m~3。依据降雨量概率分布估算,力邱河流域由于不良地质条件所产生的泥石流物源(推移质)年均约6.58×10~5 m~3。(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谢湘平,韦方强,王小军,杨红娟[2](2019)在《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对泥石流的物质与能量调控效果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了解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对泥石流的调控效果,展开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根据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的特点,分析了该结构对泥石流具有控制性且定量分离粗颗粒、减小泥石流容重和泥沙含量、减小泥石流流速等物质与能量调控功能,提出了相关表征参数;并通过试验得到以下结果: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对固体物质不同粒径段的分离作用不同。其中,大于格栅间距的粗颗粒分离比可达0.8~1.0,而小于格栅间距的细颗粒分离比可用格栅间距及细颗粒平均粒径之比(D/dfm)幂函数关系表达。基于此,推导单个结构和多级结构的泥沙总分离率的经验计算公式。总体而言,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具有较好的分选性,可为分离物的二次利用提供可能;经过水石分离结构调控后流体携带的固体颗粒平均粒径减小,容重降低,流速减小,经结构调控后的泥石流容重的计算公式也得到了验证。研究成果为鱼脊型水石分离格栅和梯级水石分离结构系统的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林斌[3](2018)在《泥石流沟道松散物质起动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石流发生、发展、成灾的全过程中,起动过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起动规律是泥石流预测、预报和治理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拟通过固定级配、黏粒含量的准泥石流堆积体的不同饱和度和干密度情况下的抗剪强度以及不同沟床坡度、降雨条件和糙率的室内模型实验,对起动过程中的敏感性进行研究,同时借助数字成像技术和孔隙水压力测量技术,揭示该过程中的准泥石流堆积体的破坏过程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过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准泥石流堆积体的抗剪强度与干密度存在非线性正相关,与饱和度存在非线性负相关;同时,在固定干密度条件下,剪应力前期增长速率较快,后期趋于稳定,具有收敛性。(2)本研究考虑叁因素的四种水平,采用2组L_9(3~4)正交室内模型试验,以5#位置孔隙水压力计测得孔隙水压为标准,用极差分析因素均分析得到影响准泥石流堆积体起动的主次影响因素为沟床坡度>降雨强度>沟床糙率,其中因素沟床坡度和因素降雨强度是主要因素,因素沟床糙率是次要因素。(3)在同一工况下:a、堆积体前缘位置孔隙水压相对其他位置较大;b、前缘位置孔隙水压在实验前期上升较为明显,后期出现上下浮动;说明,降雨及后方汇水流经准泥石流堆积体前缘较多,准泥石流堆积体前缘孔隙水压力受降雨及后方汇水的影响较为明显。在同一坡度条件下,前缘位置孔隙水压力计所测数据随降雨的增大而增大。(4)依据室内模型实验过程中的数字成像技术,结合孔隙水压力计测得数据分析发现:a、准泥石流堆积体在其后缘汇水作用下起动呈现溯源侵蚀特性;b、泥石流沟道松散物质起动模式为坡面汇流→入渗→冲蚀(下切侵蚀和侧蚀)→冲沟→两侧崩塌→堵塞→溃决→泥石流。(5)通过对起动完成之后形成沟道的前缘、中部及后缘宽度进行测量,并通过数据分析、拟合,得到形成的沟道前缘、中部、后缘的宽度的函数关系式,并通过继续简化可以计算室内模型沟道松散物质起动过程固体物质冲出量,可以预测泥石流起动过程冲出规模及其危害程度,并提前对沟口周边居民进行疏散处置,并可以根据起动过程冲出量预测对后续可能进行相关工程进行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20)
赵春红[4](2017)在《基于物质组成和冲击特性的泥石流冲击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各国泥石流学者相继发展了各类泥石流模型,使泥石流机理的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迄今仍没有能使国内外同行所接受的通用的泥石流模型,因此,泥石流机理的研究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泥石流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针对泥石流冲击力进行了研究,采用固液两相流理论、非牛顿流体力学、泥沙运动力学泥石流冲击力进行研究,主要从泥石流固相比、泥石流级配条件下固相物质粒径、泥石流容重、泥石流粘度以及泥石流流速几个方面入手,结合泥石流现场观测数据得到泥石流冲击力计算新公式,并以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和现场观测结果对该式进行实用性修正,得到泥石流冲击力计算新公式。(1)根据水石流、稀性泥石流和粘性泥石流的沉积特性,并且粘性泥石流流体中的固相物质呈逆序结构,分析了对泥石流容重的影响,根据现有的泥石流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分别得出与固相比、级配条件下固相颗等效粒径以及浆体粘度有关的水石流、稀性泥石流、粘性泥石流的容重计算公式,并且与现有的经典泥石流容重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经典泥石流容重计算值式只考虑了泥石流的固相物质容重及固相比,但未考虑泥石流粘度及固相颗粒级配对泥石流容重的影响。(2)对水石流、稀性泥石流和粘性泥石流的流速计算方法分析,得出相应的流速计算公式,并且与现有的经典泥石流流速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本文的计算结果更贴近实验结果,而流速经典计算公式同常采用的是平均流速,实际泥石流的流速在流通区应该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化,并且多数情况下只考虑了泥石流平均流深和泥石流沟床比降。(3)通过对小波消噪方法进行了归纳介绍,本文采用MATLAB中的sym函数分析进行频频分析。泥石流冲击力是一个非均匀稳定的信号,水石流冲击力信号降噪图可以看出水石流的整个冲击过程比较连续,无明波峰,而稀性泥石流冲击过程有波峰的出现,从频谱分析来看,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即d7频段和d8频段部分。粘性泥石流冲击过程波峰明显,从频谱分析来看,粘性泥石流冲击力低频部分仍是能量主要部分,并且包含了部分中低频段,即d5频段、d6频段、d7频段和d8频段,说明泥石流冲击过程虽然是一个瞬时过程,但是冲击力的变化比水石流和稀性泥石流的变化更为复杂。(4)水石流主要存在紊动应力和颗粒间碰撞摩擦产生的作用力,属于两相流模型;稀性泥石流与水石流相似,存在紊动应力和粒间作用力,属于结构两相流模型;粘性泥石流根据龙头压胀理论,将粘性泥石流视为可压缩流体从而建立连续方程进行求解,最终分别得出了与泥石流固相比、级配条件下固相颗粒等效粒径、粘度、容重有关的水石流、稀性泥石流和粘性泥石流的冲击力计算方法。(5)通过对比分析,水石流、稀性泥石流和粘性泥石流较计算值普遍比其他公式和实测值高,其原因分别是原因在于实验条件下颗粒的粒径相差不大,而现实中水石流粒径相差较大,并且水石流流体动能较大;稀性泥石流原因在于实验条件下粘度是由化学原料实现而缺失黏粒,黏粒缺失必然造成泥石流浆体容重变化,实际稀性泥石流容重比实验条件下的容重大,粘性泥石流原因在于粘性泥石流运动整体性较强,其粘度影响不可忽略,并且细黏粒含量较多,自身惯性力大,紊动应力小,运动速度也快,因此动能大,导致粘性泥石流冲击力很大。(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7-05-10)
魏洁,胡向德,陈世昌[5](2015)在《舟曲叁眼峪沟泥石流松散物质补给特征与稳定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舟曲叁眼峪沟流域固体松散物质的调查勘测,阐述该沟"8.8"特大泥石流形成过程中松散物质的补给特征,对沟内固体松散物质的稳定性及可转化数量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认为,叁眼峪沟泥石流的形成具有以主沟冲蚀再搬运为主的显着特点,以崩塌及沟床松散物质补给为主。沟内极不稳定易转化为泥石流的固体松散物质540×104m3,不稳定的松散物质1 730×104m3,较不稳定的423×104m3,稳定而难以转化的松散物质1 450×104m3。泥石流的主要补给沟段集中于大眼峪沟的竹塔沟—罐子坪沟段、大峪口段,小眼峪沟的滴水崖—峪支沟沟段、小峪口段,控制了上述沟段固体松散物质,将有效控制该沟泥石流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5年04期)
夏华宗[6](2014)在《有关泥石流过流总量和一次冲出固体物质总量计算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以往泥石流过流总量和一次冲出固体物质总量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计算方法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计算。(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4年02期)
马超,胡凯衡,田密[7](2013)在《震后泥石流沟松散物质量与最大冲出总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石流最大冲出总量是泥石流防灾减灾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汶川地震后泥石流物源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灾害活动频率增高,暴发点多,规模增大,现有公式难以准确估算震后泥石流最大冲出总量。对灾区的44条泥石流沟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由于震区的泥石流多为土力类,在20年一遇的暴雨袭击下,灾区泥石流沟的最大冲出总量与沟道内松散物质储量之间存在很强的幂函数关系。物源的储量和性质对冲出总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降雨特征和流域形态也对泥石流冲出总量有一定影响。不同面积的泥石流沟对降雨的响应不同,主要由降雨能否提供足够的水动力条件决定。流域的微地貌变化造成洪峰流量和冲出总量较预测值偏大。降雨频率越大,流域内固体物质启动越多,冲出总量越大。近矩形流域的泥石流沟面积和冲出总量的线性关系明显,而近扇形流域则不存在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张惠惠,余斌,张健楠[8](2013)在《洪水起动泥石流沟床物质形成泥石流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研究震后强震区泥石流起动的临界水力条件为目的,在实验室内模拟了洪水起动沟床物质形成泥石流的条件,对比前人研究的颗粒起动的临界水流速度条件后得出:泥石流形成时的颗粒起动条件介于少量起动和大量起动之间,临界起动概率为0.05,约为少量起动的2倍,大量起动的1/3;泥石流形成的临界流速随起动颗粒中值粒径的增加而增加,随沟床坡度的增加而减小;颗粒的不均匀系数越大,起动所需要的临界流速也越大;修正的泥沙起动和泥石流起动公式适用于较大的泥沙颗粒粒径和泥沙不均匀系数的泥沙起动条件。(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刘国超[9](2013)在《物质成份对长白山火山次生泥石流影响范围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白山火山次生泥石流是稀性泥石流,本文主要对其运动机理进行研究,可以为预防次生泥石流灾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是泥石流学科的前沿性基础理论问题。稀性泥石流运动数值模拟是对泥石流的理论研究与数学计算方法、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复合交叉,计算机科学应用在泥石流研究中是一个比较创新性的课题,对火山次生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在总结前人研究稀性泥石流,特别是火山次生泥石流成果的基础上,在长白上地区进行详细的勘查,获得松散堆积物分布特征。利用在长白山地区取的不同样品,分别进行模拟试验,研究火山碎屑物成分对泥石流最大淤积厚度和堆积面积的影响,根据室内模拟试验现象和观测的结果,从火山次生泥石流形成所需的物源条件、流通区及堆积区的角度等方面入手,分析火山次生泥石流的运动及堆积特征,并以此分析结果建立泥石流的运动基本特征模型。为了更好的揭示火山次生泥石流在运动中及堆积后各运动参数和堆积参数的关系,在分析模拟建立模型时,把泥石和水组成的泥石流混合物假定为牛顿流体,通过简化参数和质量守恒方程及Naiver-stokes方程,最后得出了一个二维数学模型,此模型能够比较准确的模拟泥石流的运动和堆积特征,并且可用有限差分法来求解,基于C++语言编写求解程序,根据室内泥石流模拟试验,获得泥石流的相关参数,在matlab软件上运行并生成模拟后的高程和范围图形,模拟泥石流的运动形态和堆积特征。通过泥石流室内模拟试验和数值模型模拟,取得了一些结论:1、泥石流物源混合物中随着火山碎屑流的比例增加,浮石和细小颗粒被冲最大距离增加,泥石流的堆积扇面积增大,最大堆积厚度减小,流速增加,流深减小,爆发容重减小。因此混合物中火山碎屑流比例越大,形成的泥石流危险范围越大。2、当火山泥流和碎屑流按1:1比例混合后,随着冲刷时间的增加,泥石流的最大堆积厚度、堆积扇面积、冲刷距离及泥石流爆发量都增大。由于含有一定量的浮石,泥石流的爆发容重比一般的稀性泥石流偏小,而堆积扇面积和冲刷距离都偏大。3、对比室内试验结果和数值模拟泥石流的运动形态和堆积特征:对于火山泥流和碎屑流不同比例混合及不同冲刷时间的泥石流,无论从泥石流堆积趋势,还是从泥石流堆积厚度、堆积扇面积以及最大堆积长度l及l/b值来看,都表现出与室内试验模拟结果很好的一致性,平均拟合率都在90%左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4-01)
刘俊新,魏明建,周锐,张彬,刘田田[10](2013)在《北京白河流域现代泥石流物质热释光本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北京白河流域柯太沟、西白莲峪两条泥石流沟谷堆积物的热释光测定,研究现代泥石流物质的热释光本底,得出泥石流物质在流动过程中其热释光信号存在明显的减弱现象。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等效剂量平均值分别为63.19、52.42和49.54 Gy。且因光晒退的影响,两条沟谷每个样点的表层本底值均小于距表层5~10 cm的深层本底值。北京白河流域泥石流堆积表层物质的残留本底值在11.2~28.5 ka之间,这一结果是应用古泥石流物质进行热释光测年的基础,为古泥石流测年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期刊2013年03期)
泥石流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深入了解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对泥石流的调控效果,展开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根据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的特点,分析了该结构对泥石流具有控制性且定量分离粗颗粒、减小泥石流容重和泥沙含量、减小泥石流流速等物质与能量调控功能,提出了相关表征参数;并通过试验得到以下结果: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对固体物质不同粒径段的分离作用不同。其中,大于格栅间距的粗颗粒分离比可达0.8~1.0,而小于格栅间距的细颗粒分离比可用格栅间距及细颗粒平均粒径之比(D/dfm)幂函数关系表达。基于此,推导单个结构和多级结构的泥沙总分离率的经验计算公式。总体而言,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具有较好的分选性,可为分离物的二次利用提供可能;经过水石分离结构调控后流体携带的固体颗粒平均粒径减小,容重降低,流速减小,经结构调控后的泥石流容重的计算公式也得到了验证。研究成果为鱼脊型水石分离格栅和梯级水石分离结构系统的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泥石流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黄洁慧,谢谟文.遥感解译的泥石流固体径流物质定量分析[J].测绘科学.2019
[2].谢湘平,韦方强,王小军,杨红娟.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对泥石流的物质与能量调控效果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3].林斌.泥石流沟道松散物质起动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
[4].赵春红.基于物质组成和冲击特性的泥石流冲击力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5].魏洁,胡向德,陈世昌.舟曲叁眼峪沟泥石流松散物质补给特征与稳定性探讨[J].地下水.2015
[6].夏华宗.有关泥石流过流总量和一次冲出固体物质总量计算方法探讨[J].河南科技.2014
[7].马超,胡凯衡,田密.震后泥石流沟松散物质量与最大冲出总量的关系[J].自然灾害学报.2013
[8].张惠惠,余斌,张健楠.洪水起动泥石流沟床物质形成泥石流的试验[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3
[9].刘国超.物质成份对长白山火山次生泥石流影响范围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3
[10].刘俊新,魏明建,周锐,张彬,刘田田.北京白河流域现代泥石流物质热释光本底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