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维生素B_1和B_2(论文文献综述)
李煜,黄美山,程琳琳[1](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维生素B2的含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维生素B2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C18色谱柱进行分离,以乙腈-25 mmol/L磷酸氢二钾溶液二元体系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进行测定。结果:线性范围为10~80 μg/mL,相关系数为0.999 572。样品的回收率为90.1%~100.4%,相对标准偏差为0.74%~2.58%。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适用于保健食品中维生素B2的测定。
陆伟,涂宏建,王俊,冯煦洸,郁新弟,贾福怀[2](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复合营养素补充剂中维生素B1含量》文中认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保健食品-复合营养素补充剂中维生素B1(vitamin B1,VB1)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选取基质复杂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片作为代表样品,通过创新性地设计酸性饱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 salt,EDTA)提取溶液结合超声提取前处理方法,充分络合各类矿物质元素并有效消除其他基质干扰,针对样品中的维生素B1进行高效率提取。提取液经0.45μm滤膜过滤后,HPLC分离检测。结果此改进后的分析方法能够针对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片中维生素B1含量进行准确定量检测。维生素B1在1.0237~204.7380μ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方法的平均回收率达98.59%,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s)为2.08%(n=9),方法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LOQ)为0.05μg/m L。结论本方法简单、高效、抗基质干扰能力强、重现性好,适用于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片中的维生素B1的含量测定,同时也为复杂基质的保健食品-复合营养素补充剂中维生素B1的含量检测提供新的途径。
相坛坛,王明月,吕岱竹,郭建峰,梁水连,戎瑜,周佳[3](2021)在《食品中水溶性维生素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方法中应用广泛。水溶性维生素的检测主要包括微生物法、光度法、毛细管电泳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等方法。利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可以完成饲料、水果、药品、饮料、发酵乳制品,以及人体新陈代谢成分等中水溶性维生素的检测。该文结合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原理对近年来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方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王伟佳[4](2021)在《发酵乳中内源性苯甲酸形成及调控研究》文中提出发酵乳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质地,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发酵乳检测过程中常有苯甲酸的检出,但在国标中苯甲酸不允许在发酵乳中使用,这给检测行业带来一定的困扰。且过量摄入苯甲酸对肝脏尤其是婴幼儿和肝脏功能有缺陷的人带来一定的负担。本论文通过对发酵乳在发酵过程中苯甲酸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进行探究,探索调控发酵乳中内源性苯甲酸的方法,并对比低苯甲酸发酵乳和正常发酵乳的理化指标从而获得低苯甲酸发酵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发酵乳中马尿酸和苯甲酸的检测方法,以及对该方法进行了准确度和灵敏的验证。最终确定的高效液相的上机检测条件为:以甲醇(A)和0.4%的冰乙酸溶液(B)为流动相;流动相比例为A﹕B=35﹕65;柱温箱温度为40℃;流速1.0 m L/min。以该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的相关系数R2均为0.9998,马尿酸和苯甲酸的检出限分别为0.022μg/m L和0.046μg/m L;定量限分别为0.076μg/m L和0.154μg/m L。马尿酸和苯甲酸的回收率分别为97.46%和98.68%,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405%、1.298%。一系列的数据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发酵乳中马尿酸和苯甲酸的测定,并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稳定性。(2)发酵乳的工艺条件中,全脂乳粉的添加量、发酵前的初始酸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乳酸菌种类均对发酵乳中苯甲酸产生影响。在单因素实验中当全脂乳粉含量越高,苯甲酸水平也随之升高,当全脂乳粉添加量为14%时,苯甲酸的含量为12.078μg/m L。当初始p H低于6时,苯甲酸随着p H的升高而增加。在发酵温度的实验中,苯甲酸在发酵温度为40℃含量最大为10.448μg/m L。发酵过程中,苯甲酸与发酵时间呈正相关,且在2~4 h内苯甲酸的增长速度最快。不同种类的乳酸菌产苯甲酸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在七种乳酸菌中,双歧杆菌产苯甲酸水平最低为0.238μg/m L,而鼠李糖乳杆菌产苯甲酸水平最高为10.355μg/m L。在7天的贮藏期内发酵乳中马尿酸水平保持稳定,苯甲酸略有损耗。影响发酵乳产生苯甲酸的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乳粉含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初始乳酸菌添加量对发酵乳苯甲酸水平没有显着影响。市售发酵乳中,不同品牌的发酵乳苯甲酸含量不同,平均值为2.692μg/m L。(3)对乳酸菌进行培养时,培养基的上清不包含马尿酸酶,且无法水解马尿酸,马尿酸酶属于胞内酶,存在于乳酸菌内部,超声及添加溶菌酶等传统方法无法将马尿酸酶从乳酸菌中提取出来。MRS培养基中低乳酸菌体系不适用于发酵乳中,实验中所用的乳酸菌无论三乳酸菌体系还是四乳酸菌体系均不能有效的降低发酵乳中苯甲酸的产生。添加MRS培养基的发酵乳苯甲酸含量为2.471μg/m L远远低于对照组的15.035μg/m L,在对其成分进行比较时,发现对苯甲酸有抑制作用的分别是乙酸钠和酵母粉。(4)在低发酵乳和正常发酵乳的理化性质对比中,低苯甲酸发酵乳具有正常发酵乳的稳定性,且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在菌落总数上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无论是MRS培养基以及在含酵母的发酵乳均不是通过抑制乳酸菌的增长来降低苯甲酸的产生。低苯甲酸发酵乳和正常发酵乳在蛋白总量上没有显着差异,含有酵母的发酵乳丙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较高,甘氨酸、亮氨酸、组氨酸较低,且实验中甘氨酸含量均没有增加。同时三种发酵乳在脂肪总量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但在各脂肪酸占比则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低苯甲酸发酵乳能够降低复原乳在发酵过程中VB1的流失。在感官指标方面三种发酵乳在气味和滋味方面表现出了差异,气味上,含酵母的发酵乳缺乏正常发酵乳的特征风味乙酸乙酯;低苯甲酸发酵乳在甜味上低于正常发酵乳,而在酸味中高于正常发酵乳;三者在颜色上没有显着差异。
薛霞,赵慧男,魏莉莉,丁一,宿书芳,卢兰香,王骏,刘艳明,胡梅[5](2021)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蜂蜜中五种水溶性维生素的含量》文中研究表明建立了蜂蜜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5(泛酸)、维生素B6(吡哆醇)和维生素B7(生物素)同时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分析方法。样品经20 mmol/L甲酸铵溶液提取,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HSS T3色谱柱分离,以甲醇和20 mmol/L甲酸铵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该方法在5~2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种维生素检出限均为20μg/kg,定量限均为50μg/kg。在空白蜂蜜样品中进行50、250、500μg/kg这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实验,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0.2%~108.8%,精密度小于15%。该方法简便、高效、准确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可用于蜂蜜中5种水溶性维生素的同时检测。
史贇学,姚华,李敏婕,冉凌云[6](2020)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B族维生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B族维生素是人体维持正常生体机能的一类必需营养物质,适量的摄取B族维生素对婴幼儿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而分析测定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B族维生素含量对于科学指导和研究其添加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婴幼儿配方食品中B族维生素的测定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试管法等,讨论了目前检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婴幼儿配方食品中B族维生素测定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孙慧娟[7](2020)在《药膳薄荷蒸菜制作工艺及质量标准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调查亳州地区蒸菜资源现状并加以分析,提出蒸菜产业化发展建议,为蒸菜食品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参考依据。2.以薄荷蒸菜为研究对象,感官评分为依据,优选最佳蒸制工艺,为制定蒸制工艺及薄荷蒸菜质量标准提供参考。3.以氨基酸、维生素等含量作为综合评价指标,比较不同产地、不同辅料在蒸制工艺前后含量变化,优选薄荷蒸菜最佳产地及辅料类型。4.探究感官、菌落总数等因素随贮存时间变化规律,推测保质期,为企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文献考证、实地调查、基原鉴定等方法,收集亳州地区的蒸菜资源现状。2.采用单因素实验法与Box-Benhken响应面法相结合,考察面粉添加量、蒸制时间、蒸制所需功率三个因素对薄荷蒸菜品质的影响。3.运用超快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不同产地、不同辅料、工艺前后的薄荷蒸菜中氨基酸、核苷类成分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TOPSIS分析法对薄荷蒸菜的质量进行综合比较分析。4.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产地、不同辅料、工艺前后的薄荷蒸菜中维生素含量。5.以商丘产薄荷和小麦粉为原料进行蒸制工艺,将薄荷蒸菜贮存在18℃±2℃、2℃±2℃这两个温度下,建立各项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不同温度下的品质变化,分析影响保质期的关键因素。结果:1.通过文献考证、实地调查、基原鉴定等方法,得知亳州地区常用蒸菜品种基原共有23科44种,双子叶植物占总数的93.2%,其中野生品种17科14种,栽培品种17科19种;有15种栽培品种为市场上常见,直接可供制作蒸菜的蔬菜。这些蒸菜原植物多为性寒、凉之品,为清热解毒、凉血之物;食用部位以茎叶最多,达29种,其次是植物全株,达5种。2.薄荷蒸菜在新鲜去梗薄荷叶与面粉量比为1:2、蒸制时间4min、蒸制功率1000W的工艺条件下制作的薄荷蒸菜品质最佳,菜品外观面粉量均匀、色泽翠绿、味美爽口,且具备薄荷独有的芳香气味。3.通过超快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法,检测薄荷蒸菜氨基酸和核酸类成分的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及TOPSIS分析法,结果显示,在21种氨基酸类成分中,丝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谷氨酸、精氨酸为主要成分;在10种核苷类成分中,腺嘌呤、胞苷、肌苷、腺苷、鸟苷、尿嘧啶为主要成分。与蒸制工艺前相比,蒸制过程后的药膳薄荷蒸菜以辅料为小麦粉的商丘产地的综合品质最佳。4.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薄荷蒸菜维生素的含量,此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并可以同时检测6种水溶性维生素的方法。结果表明,蒸制工艺前后均为商丘产薄荷蒸菜中水溶性维生素含量最高,以总维生素含量为分析指标,辅料为小麦粉的商丘产薄荷蒸菜含量高于辅料为荞麦粉的商丘产薄荷蒸菜,故,辅料为小麦粉的商丘产薄荷蒸菜品质最优。5.通过对薄荷蒸菜感官、菌群总数、大肠菌群3个检测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除大肠菌群未呈现一定的变化外,感官、菌群总数均随贮存时间的延长发生相应的变化;感官为影响薄荷蒸菜保质期的关键因素;根据感官评定结合菌落总数的数据显示,18℃±2℃(春夏秋季)温度下贮存的薄荷蒸菜保质期以3天为宜,2℃±2℃(冬季)温度下贮存的薄荷蒸菜保质期以4天为宜,且在保质期内均未检测出菌落及大肠菌群生长。结论:本文对亳州地区药食两用蒸菜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充分体现药食两用蒸菜资源在民间的广泛性;通过优选药膳薄荷蒸菜最佳制作工艺,为制定蒸菜的制作工艺和质量评价标准以及推广蒸制菜肴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参考;不同产地、不同辅料的薄荷蒸菜中氨基酸、核苷类成分、维生素含量在蒸制工艺前后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感官与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指标检测相结合可以预测薄荷蒸菜保质期,为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和商品货架期提供参考。
马诚[8](2020)在《维生素B2、维生素B6检测中金/银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利用金/银纳米材料独特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分析检测领域应用的广泛性,制备特异性金/银纳米材料,利用其初步建立相应B族维生素定量分析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相应B族维生素含量的检测中,验证方法的检测效果。方法分别制备金纳米粒子(Au NPs)、牛血清蛋白修饰的金纳米粒子(BSA-Au NPs)以及维生素B12修饰的金银纳米簇(VB12-AuAg NCs)3种纳米材料,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进行表征,验证材料制备是否成功;以维生素B2、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为目标分析物,考察其与以上纳米材料是否产生响应;以此为基础建立一种检测相应B族维生素的新方法,并验证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及精密度,再进行实际样品的检测,通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验证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的可行性。结果1.研究成功制备了Au NPs、BSA-Au NPs和VB12-AuAg NCs 3种纳米材料。2.Au NPs仅对维生素B6产生响应,可实现维生素B6的半定量可视化检测。3.BSA-Au NPs制备的荧光探针体系仅对维生素B2产生响应,基于该结果建立了一种检测维生素B2的新方法。该检测方法在0.006 mg/mL0.100 m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检出限为2.104μg/mL;该方法对维生素B2有较好的选择性,日内、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29%和0.36%,体现了方法的可靠性;实际样品的回收率为98.9%107.5%,相对标准偏差为4.1%6.5%,检测效果较好。4.VB12-AuAg NCs制备的荧光探针体系仅对维生素B6产生响应,基于该结果建立了一种检测维生素B6的新方法。该检测方法在0.005 mg/mL0.1 m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检出限为1.703μg/mL,灵敏度较高;该方法对维生素B6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日内、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33%和0.45%,体现了方法的可靠性;实际样品的回收率为93.5%100.1%,相对标准偏差为2.4%5.3%,检测效果较好。结论研究设计制备了对维生素B2、维生素B6有特异性响应的金/银纳米材料,分别基于BSA-Au NPs、VB12-AuAg NCs荧光探针体系建立了检测维生素B2、维生素B6的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中,检测效果良好,初步探究了金/银纳米材料检测实际样品中相应B族维生素含量的应用前景。
黄伟志,黄桂东,钟先锋[9](2019)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功能性饮料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测定功能性饮料中的有效成分,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功能性饮料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含量的方法。对色谱条件进行试验及优化验证,以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为分离柱,用0.1%三氟乙酸和乙腈以不同比例混合进行梯度淋洗,用紫外检测器在280 nm处测定。结果表明,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80μg/mL、0~40μg/m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其R2值分别为0.999 98、0.999 99,说明线性关系较好;检测方法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50%、0.77%;样品加入标准品后测得回收率分别在94.17%~97.78%、94.12%~98.53%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02 8、0.000 60μg/mL,定量限分别为0.009 2、0.001 8μg/mL;最后通过抽取两个样品进行检测验证,结果得出检测相对偏差分别在2%~5%、1%~5%,检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接近。
马梦丹[10](2019)在《市售普通鸡蛋、柴鸡蛋和乌鸡蛋中维生素B2、B1含量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为比较分析普通鸡蛋、柴鸡蛋、乌鸡蛋蛋黄和全蛋中水溶性维生素B2、B1的含量,试验从天津某大型超市购买生产和包装日期相接近的3种鸡蛋,每种鸡蛋随机选取96枚,48枚用于测定维生素B2的含量,另外48枚用于测定维生素B1的含量,其中每种鸡蛋进行蛋黄样品检测24枚,全蛋样品检测24枚。试验利用反相高效液相法对鸡蛋蛋黄及全蛋样品中的维生素B2、维生素B1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该研究为食品营养学科研究及特定人群进行鸡蛋消费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1.三种鸡蛋中维生素B2含量的比较(1)蛋黄中维生素B2含量的比较普通鸡蛋蛋黄中维生素B2测定结果范围为:0.246~0.359 mg/100g,柴鸡蛋蛋黄为:0.277~0.386mg/100g,乌鸡蛋蛋黄为:0.261~0.359mg/100g。蛋黄中维生素B2含量平均值由高到低为:柴鸡蛋>乌鸡蛋>普通鸡蛋。三种鸡蛋蛋黄中B2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2)全蛋中维生素B2含量的比较普通鸡蛋全蛋中维生素B2测定结果范围为:0.248~0.280 mg/100g,柴鸡蛋全蛋为:0.255~0.329mg/100g,乌鸡蛋全蛋为:0.283~0.321mg/100g。全蛋中维生素B2含量平均值由高到低为:柴鸡蛋>乌鸡蛋>普通鸡蛋。三种鸡蛋全蛋中维生素B2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2.三种鸡蛋中维生素B1含量的比较(1)蛋黄中维生素B1含量的比较普通鸡蛋蛋黄中维生素B1测定结果范围为:0.128~0.158 mg/100g,柴鸡蛋蛋黄为:0.131~0.144mg/100g,乌鸡蛋蛋黄为:0.123~0.156mg/100g。蛋黄中维生素B1含量平均值由高到低为:普通鸡蛋>柴鸡蛋>乌鸡蛋。三种鸡蛋蛋黄中B1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2)全蛋中维生素B1含量的比较普通鸡蛋全蛋中维生素B1测定结果范围为:0.102~0.124mg/100g,柴鸡蛋全蛋为:0.105~0.123mg/100g,乌鸡蛋全蛋为:0.099~0.121mg/100g。全蛋中维生素B1含量平均值由高到低为:柴鸡蛋>普通鸡蛋>乌鸡蛋。三种鸡蛋全蛋中维生素B1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本研究成功运用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蛋中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含量。从结果分析可知,市售三种鸡蛋中维生素B2不仅存在于蛋黄中,鸡蛋蛋青中也含有较高浓度的维生素B2,而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蛋黄中。蛋黄及全蛋中的维生素B2含量高低顺序为:柴鸡蛋>乌鸡蛋>普通鸡蛋,但这三种鸡蛋蛋黄与全蛋中维生素B2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三种鸡蛋中维生素B1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本研究为特定人群进行鸡蛋消费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维生素B_1和B_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维生素B_1和B_2(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维生素B2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色谱条件 |
1.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标准储备液。 |
(2)标准系列工作液。 |
1.2.3 样品前处理 |
1.2.4 方法学考察 |
(1)线性关系试验。 |
(2)回收率试验。 |
(3)重复性试验。 |
(4)中间精密度试验。 |
(5)检出限和定量限试验。 |
(6)稳定性试验。 |
(7)样品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提取溶液的选择 |
2.2 水浴温度的选择 |
2.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4 线性关系试验 |
2.5 回收率试验 |
2.6 重复性试验 |
2.7 中间精密度试验 |
2.8 检出限和定量限试验 |
2.9 稳定性试验 |
2.10 样品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复合营养素补充剂中维生素B1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溶液配制 |
1.3.2 HPLC色谱条件 |
1.3.3 对照品溶液配制 |
1.3.4 样品前处理 |
1.3.5 样品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检测方法的对比与讨论 |
2.2 专属性考察 |
2.3 线性考察 |
2.4 精密度考察 |
2.4.1 仪器进样精密度考察 |
2.4.2 重复性考察 |
2.4.3 中间精密度考察 |
2.5 准确度考察 |
2.6 样品溶液稳定性考察 |
2.7 耐用性考察 |
2.8 实验室间数据比对与方法适用性研究 |
3 结论与讨论 |
(3)食品中水溶性维生素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溶性维生素的检测方法 |
1.1 微生物法 |
1.2 光度法 |
1.3 毛细管电泳法 |
1.4 液相色谱法 |
1.5 液相色谱-质谱法 |
1.6 超临界色谱法 |
2 水溶性维生素检测方法比较 |
3 展望 |
(4)发酵乳中内源性苯甲酸形成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发酵乳概述 |
1.2.1 发酵乳的营养价值 |
1.2.2 发酵乳制作工艺 |
1.3 乳酸菌概述 |
1.3.1 乳酸菌 |
1.3.2 乳酸菌的分类 |
1.3.3 乳酸菌的益生性 |
1.4 苯甲酸概述 |
1.4.1 苯甲酸在体内的代谢方式 |
1.4.2 苯甲酸的危害 |
1.4.3 苯甲酸的形成途径 |
1.4.4 发酵乳中的苯甲酸 |
1.5 苯甲酸的检测方法 |
1.5.1 光谱分析法 |
1.5.2 电位滴定法 |
1.5.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5.4 免疫分析法 |
1.6 立题意义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马尿酸、苯甲酸同步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前处理 |
2.3.2 标准品的制备 |
2.3.3 高效液相参数确定 |
2.3.4 检出限和定量限的确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高效液相方法的确定 |
2.4.2 方法学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艺条件对发酵乳中苯甲酸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发酵乳的制备 |
3.3.2 发酵乳工艺单因素实验 |
3.3.3 响应面实验设计 |
3.3.4 贮藏期实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发酵乳全脂乳粉添加量的影响 |
3.4.2 发酵乳发酵前酸度的影响 |
3.4.3 发酵乳发酵温度的影响 |
3.4.4 发酵乳发酵时间的影响 |
3.4.5 发酵乳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种类影响 |
3.4.6 响应面实验 |
3.4.7 发酵乳在贮藏过程中苯甲酸的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酵乳中苯甲酸的调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MRS肉汤培养基的配制 |
4.3.2 粗马尿酸酶的提取 |
4.3.3 低苯甲酸发酵乳乳酸菌体系建立 |
4.3.4 基于MRS培养基成分对发酵乳苯甲酸影响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马尿酸酶粗提 |
4.4.2 低苯甲酸乳酸菌体系建立 |
4.4.3 基于MRS培养基成分对发酵乳苯甲酸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苯甲酸发酵乳与传统发酵乳理化性质对比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贮藏稳定性 |
5.3.2 发酵乳中乳酸菌菌落总数 |
5.3.3 蛋白的测定 |
5.3.4 氨基酸的测定 |
5.3.5 脂肪的测定 |
5.3.6 脂肪酸的测定 |
5.3.7 维生素B1、B2 的测定 |
5.3.8 发酵乳风味测定 |
5.3.9 发酵乳滋味测定 |
5.3.10 发酵乳色泽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贮藏稳定性 |
5.4.2 发酵乳中乳酸菌总数 |
5.4.3 三种发酵乳中蛋白含量 |
5.4.4 三种发酵乳氨基酸含量 |
5.4.5 三种发酵乳脂肪占比 |
5.4.6 三种发酵乳脂肪酸占比 |
5.4.7 三种发酵乳VB1、VB2 检测 |
5.4.8 三种发酵乳风味对比 |
5.4.9 三种发酵乳滋味对比 |
5.4.10 三种发酵乳色泽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以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致谢 |
(5)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蜂蜜中五种水溶性维生素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1.2 样品处理 |
1.3 LC-MS/MS条件 |
1.3.1 色谱条件 |
1.3.2 质谱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仪器条件的优化 |
2.2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2.2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
2.2.3 上样体积和洗脱液体积的优化 |
2.3 方法学验证 |
2.3.1 线性范围、检出限与定量限 |
2.3.2 回收率与精密度 |
2.4 基质效应 |
2.5 实际样品测定 |
3 结论 |
(6)婴幼儿配方食品中B族维生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B族维生素测定的前处理 |
3 测定方法 |
3.1 分光光度法 |
3.2 荧光分析法 |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3.4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3.5 试管法 |
3.6 微生物试剂盒法 |
4 小结 |
(7)药膳薄荷蒸菜制作工艺及质量标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亳州地区药食两用蒸菜资源调查 |
1 亳州地区概述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种类及分布情况 |
4 结论 |
4.1 植物基原 |
4.2 食用部位 |
4.3 野生、栽培品种资源 |
4.4 性味功效 |
5 亳州地区蒸菜开发利用建议 |
5.1 加强蒸菜制作工艺和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
5.2 加强蒸菜食品保健功能探索 |
5.3 加强蒸菜食品开发 |
6 讨论 |
第二部分 响应面法优化薄荷蒸菜的加工工艺 |
1 材料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工艺流程 |
2.2 基础配方 |
2.3 操作事宜 |
2.3.1 主料的选择 |
2.3.2 辅料的选择 |
2.3.3 混匀 |
2.3.4 蒸制 |
2.3.5 调味 |
2.4 感官评定标准 |
2.5 单因素试验 |
2.6 响应面法优化薄荷蒸菜制作工艺 |
3 结论 |
3.1 感官评定结果分析 |
3.2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3.3 响应面法数据分析 |
3.4 响应面法优化结果分析 |
3.5 验证实验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薄荷蒸菜产地及辅料的选择 |
第一章 氨基酸、核苷类成分的分析研究 |
1.蒸制工艺前薄荷蒸菜主辅料氨基酸、核苷类成分的分析研究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仪器 |
1.1.2 试剂 |
1.1.3 试验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1.2.1 实验条件 |
1.2.1.1 色谱条件 |
1.2.1.2 质谱条件 |
1.2.2 溶液制备 |
1.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
1.2.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2.蒸制工艺后薄荷蒸菜主辅料氨基酸、核苷类成分的分析研究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实验条件 |
2.2.2 溶液制备 |
2.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2.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2.2.3 线性关系考察、检测限和定量限 |
2.2.4 方法学考察 |
2.2.5 样品测定结果 |
3 结论 |
3.1 主成分分析 |
3.2 TOPSIS分析 |
3.2.1 归一化处理 |
3.2.2 最优与最劣方案 |
3.2.3 相对贴近度(Ci)的计算 |
3.2.4 TOPSIS分析结果 |
3.3 实验方法的选择 |
3.4 色谱柱的选择 |
第二章 维生素的分析研究 |
1 蒸制工艺前薄荷蒸菜主辅料中维生素的分析研究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仪器 |
1.1.2 试剂 |
1.1.3 试验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1.2.1 溶液的配制 |
1.2.1.1 流动相的配制 |
1.2.1.2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
1.2.1.3 混合标准使用液的配制 |
1.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1.2.3 色谱条件 |
1.2.4 方法学考察 |
1.2.4.1 线性关系考察 |
1.2.4.2 精密度试验 |
1.2.4.3 重复性试验 |
1.2.4.4 稳定性试验 |
1.2.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1.2.5 样品测定结果 |
2 蒸制工艺后薄荷蒸菜主辅料中维生素的分析研究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1.3 试验材料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溶液的配制 |
2.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2.2.3 色谱条件 |
2.2.4 方法学考察 |
2.2.5 样品测定结果 |
3 结论 |
3.1 结果分析 |
3.2 流动相pH值的确定 |
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薄荷蒸菜保质期的预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薄荷蒸菜品质测定指标及标准 |
1.3.1 感官评价 |
1.3.2 检测指标 |
1.4 测定方法 |
2 结论 |
2.1 感官评定结果 |
2.2 菌落总数测定 |
2.3 大肠菌落测定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药膳薄荷蒸菜质量标准(草案) |
第六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内容与结论 |
1.1 亳州地区药食两用蒸菜资源丰富 |
1.2 建立了药膳薄荷蒸菜制作工艺 |
1.3 初步建立了药膳薄荷蒸菜的质控标准 |
2 创新点 |
2.1 首次开展薄荷蒸菜制作工艺研究 |
2.2 首次开展了薄荷蒸菜质量标准研究 |
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药食两用中药-薄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维生素B2、维生素B6检测中金/银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B族维生素检测的必要性 |
1.2 B族维生素检测方法概述 |
1.3 金/银纳米材料的性质与应用 |
1.4 研究的意义及基本思路 |
第二章 Au NPs可视化检测维生素B_6的方法探究 |
2.1 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BSA-Au NPs检测维生素B_2的方法探究 |
3.1 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VB_(12)-AuAg NCs检测维生素B6的方法探究 |
4.1 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功能性饮料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1.1 材料 |
1.1.2 仪器 |
1.2 方法 |
1.2.1 溶液及标准品的配制 |
1.2.1. 1 溶液的配制 |
1.2.1. 2 标准品的配制 |
1.2.2 色谱条件 |
1.2.3 标准曲线绘制 |
1.2.4 检出限和定量限 |
1.2.5 精密度和回收率 |
1.2.6 稳定性试验 |
1.2.7 样品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2 维生素B1、维生素B2标准曲线 |
2.3 维生素B1、维生素B2检出限和定量限 |
2.4 精密度和回收率 |
2.5 稳定性试验 |
2.6 样品测定 |
3 结论 |
(10)市售普通鸡蛋、柴鸡蛋和乌鸡蛋中维生素B2、B1含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维生素B_2的理化性质及其生物学功能 |
1.1.2 维生素B_1的理化性质及其生物学功能 |
1.2 维生素B_2、维生素B_1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市售普通鸡蛋、柴鸡蛋和乌鸡蛋中维生素B_2含量的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仪器与条件 |
2.1.3 试剂 |
2.1.4 试剂的配置 |
2.2 方法 |
2.2.1 标准溶液的配置 |
2.2.2 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鸡蛋中维生素B_2的含量 |
2.2.2.1 样品前处理 |
2.2.2.2 样品测定 |
2.3 方法学验证 |
2.3.1 线性范围 |
2.3.2 检出限与定量限 |
2.3.3 准确度 |
2.3.4 精密度 |
2.4 数据处理 |
2.5 条件优化 |
2.5.1 前处理条件优化 |
2.5.1.1 甲醇提取次数与用量 |
2.5.1.2 超声时间优化 |
2.5.1.3 定容量确定 |
2.5.2 液相条件优化 |
2.5.2.1 流动相的选择 |
2.5.2.2 色谱柱柱温的选择 |
2.5.2.3 进样体积的选择 |
2.5.2.4 流动相流速的选择 |
2.5.2.5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6 检测结果与分析 |
2.6.1 液相图谱 |
2.6.2 蛋黄中维生素B_2含量的比较分析 |
2.6.3 全蛋中维生素B_2含量的比较分析 |
2.7 讨论 |
2.7.1 鸡蛋中维生素B_2含量的分析 |
2.7.2 与以往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
2.8 小结 |
第三章 市售普通鸡蛋、柴鸡蛋和乌鸡蛋中维生素B_1含量的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仪器与条件 |
3.1.3 试剂 |
3.1.4 试剂的配置 |
3.2 方法 |
3.2.1 标准溶液的配置 |
3.2.2 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鸡蛋中维生素B_1的含量 |
3.2.2.1 样品前处理 |
3.2.2.2 样品测定 |
3.3 方法学验证 |
3.3.1 线性范围 |
3.3.2 检出限与定量限 |
3.3.3 准确度 |
3.3.4 精密度 |
3.4 数据处理 |
3.5 检测结果与分析 |
3.5.1 液相图谱 |
3.5.2 蛋黄中维生素B_1含量的比较分析 |
3.5.3 全蛋中维生素B_1含量的比较分析 |
3.6 讨论 |
3.7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维生素B_1和B_2(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维生素B2的含量[J]. 李煜,黄美山,程琳琳. 食品安全导刊, 2021(35)
-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复合营养素补充剂中维生素B1含量[J]. 陆伟,涂宏建,王俊,冯煦洸,郁新弟,贾福怀.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8)
- [3]食品中水溶性维生素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J]. 相坛坛,王明月,吕岱竹,郭建峰,梁水连,戎瑜,周佳.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18)
- [4]发酵乳中内源性苯甲酸形成及调控研究[D]. 王伟佳.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 [5]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蜂蜜中五种水溶性维生素的含量[J]. 薛霞,赵慧男,魏莉莉,丁一,宿书芳,卢兰香,王骏,刘艳明,胡梅.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12)
- [6]婴幼儿配方食品中B族维生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史贇学,姚华,李敏婕,冉凌云.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21)
- [7]药膳薄荷蒸菜制作工艺及质量标准初步研究[D]. 孙慧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维生素B2、维生素B6检测中金/银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D]. 马诚. 兰州大学, 2020(01)
- [9]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功能性饮料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含量[J]. 黄伟志,黄桂东,钟先锋.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24)
- [10]市售普通鸡蛋、柴鸡蛋和乌鸡蛋中维生素B2、B1含量的比较研究[D]. 马梦丹. 天津农学院,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