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论文-李宗儒,赵婷,刘艳荣,王亚哲,许兰平

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论文-李宗儒,赵婷,刘艳荣,王亚哲,许兰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Ph

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论文文献综述

李宗儒,赵婷,刘艳荣,王亚哲,许兰平[1](2019)在《微小残留病在高危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危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中微小残留病(MRD)对预后和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治成人高危Ph-ALL并获得完全缓解(CR)患者的数据,通过Cox回归模型和Landmark分析,寻找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99例(56%),中位年龄40(16~65)岁,95例(54%)在第1次完全缓解(CR_1)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组)。多因素分析显示,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MRD阴性(HR=0.52,95%CI 0.30-0.89,P=0.017)、(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6)

张世恒,杨月明,韩怡波,刘伶[2](2019)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其微小残留病灶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其微小残留病灶(MR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血液科诊治的小儿ALL 62例,记录患儿的一般资料与血液学等指标。所有患儿都给予VDLP方案诱导化疗,记录MDR水平与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儿都顺利完成治疗,MRD阳性13例,阳性率为20. 96%。MRD阳性患儿的1年与2年生存率低于MRD阴性患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MRD患儿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等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pearman法显示MRD与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都有显着相关性(P <0. 05);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都为影响MRD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小儿ALL与其MRD存在显着相关性,MRD可预测患儿预后,可指导进行临床个体化治疗,促进改善患儿预后。(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王升,张琰,武永强[3](2019)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监测及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监测及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MRD)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水平,并且分析治疗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相关免疫的表型(LAIP),同时对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变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认知功能、躯体功能以及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130例初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免疫表型分析,有120例具有明确的LAIP,有18例具有单一的LAIP类型,有112例具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LAIP类型;50例进行诱导化疗并且达到完全缓解且2个疗程的巩固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MBD检测结果为,27例检测诱导MRD(Post-Ind MRD+)中,有20例患者复发,23例Post-Ind MRD-中,有8例复发,Post-Ind MRD+和Post-Ind MRD-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巩固治疗后MRD (Post-Cons MRD+全部复发,28例Post-Cons MRD-有6例复发,Post-Cons MRD+和PostCons MRD-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st-Ind MRD和Post-Cons MRD与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有关,且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监测患者MRD并干预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复发率。(本文来源于《实验与检验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阳文捷,林金盈,李学军,李永敢,许力[4](2019)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的方法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为彻底治愈白血病提供依据和判断预后。方法定期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缓解后不同时期的MRD(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并根据MRD水平分成阴性组,低水平组以及高水平组;随访3年,了解患者不同时期不同水平组与疾病复发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首次缓解后MRD阴性组和低水平组长期生存的可能性大,分别为6/23以及1/13;在巩固治疗期间,MRD水平会出现波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利于降低MRD。结论用流式的方法检测MRD简易方便,有助于判断预后,以及指导调整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0期)

任雨虹,刘澎[5](2019)在《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近年来针对CLL的新药层出不穷,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监测逐渐成为评估疗效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目前常用的MRD检测方法,包括流式细胞学和基于PCR法的分子学检测,并介绍了其在初治CLL疗效评价、预后评估和在移植后CLL复发预警方面的应用进展。(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晰,张卓,段明玥,张艳敏,王军阳[6](2019)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化疗后微小残留病灶免疫表型改变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化疗过程中首次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免疫表型的变化规律及特点,为临床诊断及后续微小残留病的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93例B-ALL患儿的免疫分型结果及诱导化疗第15天首次MRD数据。结果:(1)在393例白血病中,B-ALL相关特征性免疫表型的出现频率为:CD19+/CD10+/34+64.4%;CD19+/CD10+/34部分表达,15.5%;CD19+/CD34+/CD20+,58.5%;CD19+/CD10+/CD13+,13.2%;CD19+/CD10+/CD33+,5.9%;CD19+/CD10+/CD117+,0.7%;CD19+/CD10+/CD123+,50.1%;CD19+/CD10-/34±,5.9%;CD19+/CD10-/CD20-,2.5%;CD34bright,12.2%;(2)共有285例首次MRD检测结果呈阳性,有181例(63.5%)MRD检测结果至少有1个抗原荧光强度发生改变,其中出现一个抗原强度变化的为83例(29.1%),2个抗原荧光强度变化的为57例(20.0%),3个抗原荧光强度变化为31例(10.9%),4个及4个以上抗原荧光强度变化为10例(3.5%)。抗原荧光强度变化频率最高的依次为CD45、CD34、CD20;(3)共有7例患儿复发,复发时行免疫分型检测,其中4例与初发时有抗原荧光强度变化。结论:(1)儿童B-ALL远高于其他白血病类型,且具有独特的相关特征性免疫表型。初发B-ALL免疫分型结果不仅可完善白血病MICM分型,更是化疗后MRD监测的线索及客观依据;(2)在儿童B-ALL化疗过程中,免疫表型极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在后续的微小残留病灶检测过程中应注意对变化抗原的判断和追踪。(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王明敏,肖剑文,雷小英,杨山[7](2019)在《基于分子条形码标记的超深度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分子条形码(UMI)标记的超深度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儿童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的方法,并分析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采集3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初诊及诱导治疗后骨髓标本,初诊时采用NGS技术行全外显子组检测并寻找肿瘤基因突变作为MRD检测标记,诱导治疗后采用UMI标记的超深度NGS技术检测肿瘤基因突变率作为NGS-MRD指标。流式细胞术(FCM)及RT-PCR技术分别寻找MRD检测标记,诱导治疗后采用FCM及PCR技术检测患儿MRD水平并进行对比验证。结果 NGS技术筛选检测标记的阳性率高于FCM及RT-PCR技术(P<0.05),NGS技术检测MRD的灵敏度也高于FCM及RT-PCR技术(P<0.05)。FCM及NGS技术检测MRD的平均值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UMI标记的超深度NGS技术可能成为儿童急性白血病MRD检测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张巧梅[8](2019)在《微小残留病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动态监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诱导缓解后微小残留病灶(MRD)水平,探讨不同检测时间点的MRD水平与ALL患者复发的关系以及不同检测时间点的MRD水平与3年总生存率(OS)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64例初诊ALL患者进行化疗期间第33天、第12周、第6个月、第9个月、第12个月骨髓MRD水平检测。根据MRD水平分为MRD阳性组和MRD阴性组。评价MRD阳性组和MRD阴性组的性别、年龄、亚型、染色体、融合基因、白细胞计数和化疗第15天骨髓象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分析ALL患者不同检测时间点的MRD水平与复发的关系,并探索MRD水平与患者3年OS的关系。结果:1、64例患者化疗期间,MRD阳性组和MRD阴性组的白细胞计数、BCR-ABL和MLL-AF4融合基因、化疗第15天骨髓象以及危险度分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性别、年龄、亚型、染色体、E2A-PBX1和TEL-AML1融合基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LL患者在化疗期间第33天、第12周和第6个月MRD阳性组复发率显着高于MRD阴性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个月和第12个月MRD阳性组与MRD阴性组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LL患者化疗期间第33天和第12周MRD阳性组早期复发率显着高于晚期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第9个月和第12个月MRD阳性组与MRD阴性组的早期和晚期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LL患者化疗期间第33天和第12周MRD阳性组与阴性组的3年O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期间第6个月、第9个月和第12个月MRD阳性组与阴性组3年OS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复发与未复发患者3年O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复发患者早期与晚期复发3年O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对64例ALL患者骨髓标本用流式细胞术对MRD进行动态监测,发现MRD对ALL预后可以做出早期预测,ALL患者化疗期间第33天和第12周MRD阳性的患者早期复发率增加;化疗期间MRD阳性出现的时间越早,3年总生存率越低。(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丁超,单建芝,吕娅,曾云[9](2019)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方法、标本选择、临床意义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缓解后复发与体内微小残留病(MRD)有关。ALL患者MRD检测的常用方法有多参数流式细胞仪(FCM)、PCR、二代测序(NGS):FCM测量速度快,可多参数测量; ALL患者MRD可出现抗原漂移导致FCM结果呈假阴性; PCR包括实时荧光定量RCR(q PCR)、逆转录PCR(RT-PCR)两种,检测MRD的灵敏度均较高,但结果易出现假阴性; NGS又称高通量测序、深度测序,检测MRD时灵敏度高于FCM、PCR法,但具有需要DNA总量高、生物学信息复杂、费用昂贵等问题。临床上检测MRD的首选标本为骨髓,但T-ALL患者的外周血可作为MRD检测标本。ALL患者检测MRD可对患者并进行危险分层,指导后续规范化治疗。ALL患者检测MRD可帮助患者判断预后。ALL患者检测MRD可作为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治疗ALL效果的判定标准。(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程翼飞,陈育红,闫晨华,王昱,赵翔宇[10](2019)在《供体来源的CD19靶向T细胞输注消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对供者淋巴细胞无反应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血病复发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allo-HSCT后B-ALL复发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很短。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预示着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白血病将复发;消除MRD将有效防止复发。HSCT后治疗伴有MRD的B-ALL的主要方法是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blastic infusion,DLI)。然而,在出现MRD的患者中,约叁分之一的患者对DLI并无反应,且预后恶劣。虽然供体来源的CD19导向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CAR)修饰T细胞(CART19)可能治愈白血病,但输注此类细胞的效率与安全性尚未在经过HSCT后出现MRD的B-ALL患者当中进行过考察。在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期间,6名患者均一次或多次输注了HSCT供者提供的CD19导向CAR修饰T细胞。其中有5名患者(83.33%)的MRD阴性得到缓解,而另1名患者对CAR T细胞并无反应。6名患者中有3名至今存活,白血病也并未复发。无患者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 GVHD),也无患者死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对于在allo-HSCT后出现MRD的B-ALL患者且对DLI并无反应的患者而言,供体来源的CAR T细胞输注似乎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干预手段。(本文来源于《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1期)

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其微小残留病灶(MR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血液科诊治的小儿ALL 62例,记录患儿的一般资料与血液学等指标。所有患儿都给予VDLP方案诱导化疗,记录MDR水平与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儿都顺利完成治疗,MRD阳性13例,阳性率为20. 96%。MRD阳性患儿的1年与2年生存率低于MRD阴性患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MRD患儿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等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pearman法显示MRD与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都有显着相关性(P <0. 05);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都为影响MRD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小儿ALL与其MRD存在显着相关性,MRD可预测患儿预后,可指导进行临床个体化治疗,促进改善患儿预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宗儒,赵婷,刘艳荣,王亚哲,许兰平.微小残留病在高危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意义[C].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张世恒,杨月明,韩怡波,刘伶.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其微小残留病灶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9

[3].王升,张琰,武永强.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监测及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9

[4].阳文捷,林金盈,李学军,李永敢,许力.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5].任雨虹,刘澎.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的应用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9

[6].张晰,张卓,段明玥,张艳敏,王军阳.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化疗后微小残留病灶免疫表型改变的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7].王明敏,肖剑文,雷小英,杨山.基于分子条形码标记的超深度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8].张巧梅.微小残留病灶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价值[D].兰州大学.2019

[9].丁超,单建芝,吕娅,曾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方法、标本选择、临床意义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9

[10].程翼飞,陈育红,闫晨华,王昱,赵翔宇.供体来源的CD19靶向T细胞输注消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对供者淋巴细胞无反应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J].Engineering.2019

标签:;  ;  ;  

白血病微小残留病论文-李宗儒,赵婷,刘艳荣,王亚哲,许兰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