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焦菊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北京人艺
焦菊隐论文文献综述
闫长禄[1](2019)在《中国戏剧事业的伟大实践者——记1956年全国劳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焦菊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物传记:焦菊隐是中国戏剧家和翻译家,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1905年12月11日出生于天津,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 1930年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致力于中国戏曲研究及教学改革。1935年至1938年留学法国,曾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祖国,从事戏剧教学和导演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改组成为专业话剧院,焦菊隐任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和艺术委员(本文来源于《工会博览》期刊2019年18期)
徐小珍[2](2019)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焦菊隐戏剧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次年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在国内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桂林成为抗日战争大后方的一个安全居所,各界名人纷纷前来桂林,“桂林文化城”由此得名。桂林集聚了众多戏剧界名人,如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夏衍、熊佛西、杜宣等,戏剧活动空前繁荣。1938年底,焦菊隐来到桂林,1941年10月离开,居住时间近叁年。桂林叁年,焦菊隐举办了四次学术讲座,导演了十二部话剧和一个新歌剧,担任了叁次演出顾问,改编了一部桂剧,翻译了一部着作。桂林时期是焦菊隐戏剧导演生涯的开始。他不仅对戏剧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还对导演艺术进行了实践探索,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融入现代戏剧艺术,在总体上把现代戏剧的导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把桂林文化城时期的焦菊隐作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挖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对焦菊隐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理论和导演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焦菊隐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理论建树和戏剧导演成绩,以及桂林文化城对焦菊隐戏剧生涯的意义。论文分成引言、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焦菊隐的生平、焦菊隐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活动内容和相关的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正文共叁章。第一章讨论焦菊隐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理论。桂林时期,焦菊隐撰写了《旧剧构成论》《旧剧新诂》《旧时的科班》《桂剧之整理与改进》《桂剧演员之幼年教育》等四十篇戏剧理论文章,主要涉及旧剧改革、新歌剧、桂剧改革等主题。这些戏剧理论文章主要阐述了焦菊隐关于旧剧改革的思想及其他对桂剧改革理论做出的贡献。其中,《旧剧构成论》一文是焦菊隐有关旧剧改革的重要理论文章,在该文中,焦菊隐对旧剧的利用、改良和创造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提出“拼字体系”这一概念。早在1935年,焦菊隐就于博士论文《今日之中国戏剧》中粗略提及“拼字体系”,但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焦菊隐将这一理论做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作为“洋学生”的焦菊隐利用他所掌握的戏曲理论知识,由“反旧剧”到话剧向戏曲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桂林旧剧改革的发展。桂林时期的焦菊隐不仅在旧剧改革领域有理论探讨,在话剧理论方面也有涉猎。这个时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理论体系传入中国。而当时大多数中国戏剧家对于斯式体系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而忽略斯式体系的实践性,焦菊隐则不然,在《<刑>及其演出》《关于<雷雨>》两篇文章中焦菊隐详细地阐明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的理论,还注重话剧实践,并将斯式体系融入他的话剧导演实践中,使斯坦尼斯拉夫基的戏剧理论在桂林的话剧舞台上有所实践。第二章探讨焦菊隐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实践。桂林文化城时期是焦菊隐导演生涯的开端,焦菊隐导演的《一年间》《雷雨》《明末遗恨》《叁兄弟》等话剧演出轰动了整个桂林,获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对凝聚人心、积极抗战起到了促进作用。《一年间》是桂林戏剧界为《救亡日报》筹集基金而演出的一部话剧,演出非常成功,引起热烈反响,促进了西南地区人民一致抗战的决心。这是焦菊隐第一次导演话剧。之后,《雷雨》《明末遗恨》《叁兄弟》的成功演出,使焦菊隐戏剧导演的形象得以定型。在戏剧导演实践中,焦菊隐不断总结导演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导演理论体系。第叁章讨论焦菊隐与桂林文化城的关系。一方面,焦菊隐为桂林文化城贡献了卓有建树的桂剧改革理论,培养了一批桂剧表演人才,导演了一批成功的戏剧作品,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升了桂林文化城抗战戏剧的艺术品质;另一方面桂林文化城是焦菊隐戏剧生涯的重要阶段,为焦菊隐的戏剧导演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使焦菊隐的戏剧理论获得了戏剧实践的有力支持,为焦菊隐后来更重要的戏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语部分提出,桂林文化城时期是焦菊隐戏剧生涯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戏剧理论还是在戏剧实践方面,焦菊隐皆有不俗的表现。正是因为桂林时期的丰厚积淀,为后来独树一帜的焦菊隐导演学派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研究桂林时期的焦菊隐,不仅对焦菊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现今研究焦菊隐导演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板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宇锋,张汝杰[3](2018)在《布莱希特与焦菊隐演剧学说的局部共通性比较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1935年布莱希特以流亡者身份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的演出,时隔一年便发表了自己关于中国戏剧的演剧方法的思考,不久便相对完整地提出了史诗戏剧演剧理论的基本原则。而焦菊隐在1935年辞去中华戏校校长一职,赴巴黎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则开始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立足点上相对系统述说中国的演剧实践观念。一定意义上而言,两人各自的演剧实践学说均是在考察了中西方演剧文化后生成的,在某些局部观点上是具有一定共通性的。(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8年21期)
张杭[4](2018)在《中国话剧的现实性焦虑——以焦菊隐、林兆华等戏剧实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关于话剧中的中国化、现实性,我想先从林兆华近年的探索说起。排出《建筑大师》之后几年,林兆华与其工作室的新作受到诟病,被坊间批评为"允许自己失败的人"。我看过的当年引起口碑差评的作品包括林兆华工作室"叁言二拍"系列的《一鸟六命》,以及林兆华执导的《隆福寺》等,这些在2013年前后由林兆华工作室出品的戏,林兆华本人实际参与度有多有少,旁人并不十分清楚。从我个人观赏的判断(本文来源于《艺术广角》期刊2018年04期)
王妮妮[5](2018)在《论文化生态对戏剧导演创作的影响与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焦菊隐在1958年前后的创作活动入手,以话剧《茶馆》的创作过程为主要线索,通过分析其创作的环境、条件、背景,导演创作时的心态和遇到的困难,以及作品中留下的时代痕迹,从剧作家、剧院和导演本人叁个大的方面,来探讨文化生态对导演创作的影响与制约,进而探寻以下问题:一个导演在特定的文化生态中应当如何自居?如何利用文化生态的优势元素?如何尽可能地挣脱枷锁,坚守其独立自由的灵魂和个性,突破时代的局限,创作出超越时代的优秀作品?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研究导演的创作活动,可以开辟一种新的视野,以求更全面地透析导演艺术,通过探究导演在特定文化生态中进行创作的一些规律性特征,在更宏观的方面为导演创作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本文来源于《上海戏剧学院》期刊2018-05-31)
陈俐[6](2018)在《何其巩与焦菊隐的友谊》一文中研究指出何其巩(1899—1955),安徽省桐城人。1928年7月,他正式出任民国时期北平特别市首任市长,1929年6月被迫辞去市长职务;1936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任中国大学校长,其后赋闲在京;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焦菊隐(1905.12—1975.2),北京人。他是我国现代着名的话剧导演艺术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的奠基人。一个是国民党政界人士,一个是新中国的话剧艺术家,他们之间怎么会扯上关系呢?据有关档案史料记载,在民国时期他们之间就已经建立了十分牢固的信任(本文来源于《北京档案》期刊2018年03期)
张芸芸[7](2018)在《公正批评与科学直译——焦菊隐的翻译批评观与直译观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着名戏剧导演艺术家、翻译家焦菊隐先生不仅为中国文学界贡献了多部着名的翻译作品,其在译论方面也是颇有研究和建树。该文就焦菊隐先生的翻译批评观和直译观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更多人对其公正科学的翻译理论的重视,且对未来译者们开展翻译批评和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03期)
白瀛,黄垚[8](2018)在《用话剧完美表现中国情感、中国气派》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白瀛 黄垚)焦菊隐,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北京人艺奠基人之一,以成功执导《龙须沟》《茶馆》《蔡文姬》等经典话剧,成为中国话剧民族化的一面旗帜。在商务印书馆近日出版的《人艺往事》一书中,焦菊隐儿媳牛响玲讲述了这位大导(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8-02-01)
张小凡,库慧君[9](2017)在《浅论黄佐临与焦菊隐的“话剧民族化”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戏剧史上有"南黄北焦"之称。学者邹红曾经对处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焦菊隐和黄佐临的经历做过比较,她说:"这时期真正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只有两人,即黄佐临和焦菊隐。前者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后者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导演,一南一北,正形成双峰并峙之势,当时话剧界所谓‘南黄北焦’之说,便由此而来。不过话虽如此,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在上世纪50、60年代,黄佐临可以驰骋的舞台天地远不(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剧坛》期刊2017年06期)
吕雪萱[10](2017)在《焦菊隐与中华戏校》一文中研究指出焦菊隐是个有魄力、有才华、有真知灼见的人。他一生贡献甚多,在话剧方面,他创立了具有民族风格的话剧表导演艺术学派,导演的话剧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评价;在文学方面,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中外文化交流影响很大;在戏曲教育方面,他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奠基人,培养了许多有文化修养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京剧》期刊2017年03期)
焦菊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次年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在国内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桂林成为抗日战争大后方的一个安全居所,各界名人纷纷前来桂林,“桂林文化城”由此得名。桂林集聚了众多戏剧界名人,如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夏衍、熊佛西、杜宣等,戏剧活动空前繁荣。1938年底,焦菊隐来到桂林,1941年10月离开,居住时间近叁年。桂林叁年,焦菊隐举办了四次学术讲座,导演了十二部话剧和一个新歌剧,担任了叁次演出顾问,改编了一部桂剧,翻译了一部着作。桂林时期是焦菊隐戏剧导演生涯的开始。他不仅对戏剧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还对导演艺术进行了实践探索,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融入现代戏剧艺术,在总体上把现代戏剧的导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把桂林文化城时期的焦菊隐作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挖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对焦菊隐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理论和导演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焦菊隐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理论建树和戏剧导演成绩,以及桂林文化城对焦菊隐戏剧生涯的意义。论文分成引言、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焦菊隐的生平、焦菊隐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活动内容和相关的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正文共叁章。第一章讨论焦菊隐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理论。桂林时期,焦菊隐撰写了《旧剧构成论》《旧剧新诂》《旧时的科班》《桂剧之整理与改进》《桂剧演员之幼年教育》等四十篇戏剧理论文章,主要涉及旧剧改革、新歌剧、桂剧改革等主题。这些戏剧理论文章主要阐述了焦菊隐关于旧剧改革的思想及其他对桂剧改革理论做出的贡献。其中,《旧剧构成论》一文是焦菊隐有关旧剧改革的重要理论文章,在该文中,焦菊隐对旧剧的利用、改良和创造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提出“拼字体系”这一概念。早在1935年,焦菊隐就于博士论文《今日之中国戏剧》中粗略提及“拼字体系”,但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焦菊隐将这一理论做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作为“洋学生”的焦菊隐利用他所掌握的戏曲理论知识,由“反旧剧”到话剧向戏曲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桂林旧剧改革的发展。桂林时期的焦菊隐不仅在旧剧改革领域有理论探讨,在话剧理论方面也有涉猎。这个时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理论体系传入中国。而当时大多数中国戏剧家对于斯式体系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而忽略斯式体系的实践性,焦菊隐则不然,在《<刑>及其演出》《关于<雷雨>》两篇文章中焦菊隐详细地阐明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的理论,还注重话剧实践,并将斯式体系融入他的话剧导演实践中,使斯坦尼斯拉夫基的戏剧理论在桂林的话剧舞台上有所实践。第二章探讨焦菊隐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实践。桂林文化城时期是焦菊隐导演生涯的开端,焦菊隐导演的《一年间》《雷雨》《明末遗恨》《叁兄弟》等话剧演出轰动了整个桂林,获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对凝聚人心、积极抗战起到了促进作用。《一年间》是桂林戏剧界为《救亡日报》筹集基金而演出的一部话剧,演出非常成功,引起热烈反响,促进了西南地区人民一致抗战的决心。这是焦菊隐第一次导演话剧。之后,《雷雨》《明末遗恨》《叁兄弟》的成功演出,使焦菊隐戏剧导演的形象得以定型。在戏剧导演实践中,焦菊隐不断总结导演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导演理论体系。第叁章讨论焦菊隐与桂林文化城的关系。一方面,焦菊隐为桂林文化城贡献了卓有建树的桂剧改革理论,培养了一批桂剧表演人才,导演了一批成功的戏剧作品,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升了桂林文化城抗战戏剧的艺术品质;另一方面桂林文化城是焦菊隐戏剧生涯的重要阶段,为焦菊隐的戏剧导演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使焦菊隐的戏剧理论获得了戏剧实践的有力支持,为焦菊隐后来更重要的戏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语部分提出,桂林文化城时期是焦菊隐戏剧生涯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戏剧理论还是在戏剧实践方面,焦菊隐皆有不俗的表现。正是因为桂林时期的丰厚积淀,为后来独树一帜的焦菊隐导演学派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研究桂林时期的焦菊隐,不仅对焦菊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现今研究焦菊隐导演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板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焦菊隐论文参考文献
[1].闫长禄.中国戏剧事业的伟大实践者——记1956年全国劳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焦菊隐[J].工会博览.2019
[2].徐小珍.桂林文化城时期焦菊隐戏剧活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3].张宇锋,张汝杰.布莱希特与焦菊隐演剧学说的局部共通性比较尝试[J].西部广播电视.2018
[4].张杭.中国话剧的现实性焦虑——以焦菊隐、林兆华等戏剧实践为例[J].艺术广角.2018
[5].王妮妮.论文化生态对戏剧导演创作的影响与制约[D].上海戏剧学院.2018
[6].陈俐.何其巩与焦菊隐的友谊[J].北京档案.2018
[7].张芸芸.公正批评与科学直译——焦菊隐的翻译批评观与直译观浅析[J].海外英语.2018
[8].白瀛,黄垚.用话剧完美表现中国情感、中国气派[N].中国文化报.2018
[9].张小凡,库慧君.浅论黄佐临与焦菊隐的“话剧民族化”实践[J].新世纪剧坛.2017
[10].吕雪萱.焦菊隐与中华戏校[J].中国京剧.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