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叙事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务微信,叙事策略,转型与优化
叙事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何斌[1](2019)在《地方政务微信叙事转型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图式,地方政务微信在叙事风格上虽与传统新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作为一种特殊媒介类型,因其典型的社交化、平民化特征又与传统媒体叙事存在明显差异,如何调适传播冲突,在传统叙事惯性与微信亲民传播模式间寻找平衡,创新内容与形式,推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不仅仅是一个政务服务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叙事转型与优化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22期)
游澜[2](2019)在《“情”与“病”的变奏——近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身体观念的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曾大量存在着情爱与疾病两种美学因素的结合。从晚清民初言情小说中的"以病证情"到"五四"婚恋小说中的"因情害病","情"与"病"的关系嬗变不仅隐喻了个体自治的理想在不同现实文化语境中的受挫,更昭示了作为文化体系之基础的身体观念的现代转型。(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徐勇[3](2019)在《“关系”叙事学与社会总体性的重建——八九十年代文学转型视域中的刘震云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震云的小说,虽然可以分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但有其一以贯之的线索。某种程度上,"关系"一词,以及作者对这一词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表现构成了他的小说的内在关联性。他从关系的角度试图去把握这个世界,这使他的小说与以下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总体性坍塌后,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有无建立的可能?如何建立?通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建立,有无重建社会总体性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刘震云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有整体意识并自有其宏阔构想的作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9年07期)
周建华[4](2019)在《《伤痕》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说叙事伦理的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伤痕文学虽早已远去,但其影响却远未消逝。《伤痕》是伤痕文学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它的影响意义深远。《伤痕》的影响不在于它的"伤痕"描述,而在于它所开创的叙事伦理。《伤痕》叙述了王晓华在组织与母亲之间的艰难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精神创伤,这个精神创伤通过对王晓华个人生活的娓娓叙述凸显出来,《伤痕》改写了过去近30年小说宏大叙事的主体缺失历史。《伤痕》引领了伤痕文学个人生活叙事的潮流,伤痕文学不再提供普遍的集体化的道德原则,凡俗人等的生活悲歌取代过去的英雄赞歌成为常态。伤痕文学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个体生存伦理取代家国生活伦理、悲剧取代喜剧的新型叙事伦理,为之后的先锋叙事、解构叙事铺平了道路。(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金春平[5](2019)在《新时期文学的清官叙事与民族国家转型的现代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的清官叙事范式与清官人物谱系,既承接着与中国现代文学所开创的"左翼文学""革命文学""社会主义现实文学"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传统,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领域的渐进式改革推进,新时期清官叙事和清官形象的内涵与外延,也呈现出与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发展相对应的类型生成与文学嬗变,从而使清官叙事及其人物序列成为"中国故事"的一种艺术微观镜像。以清官叙事为典型的当代政治小说叙事模式的裂变与演进,不仅丰富和开拓着"社会主义国家文学"的理念,而且在叙事演变史中完成着现代民族国家的未来想象与理想建构。(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孔庆荣[6](2019)在《“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随着小说文学地位的提升,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也发生了转型,这一变化的成因、动力、特点及影响尚需作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叙述者”这一功能性人物作为研究小说叙事模式变化的切入点,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内部,在“叙事干预”视角下研究叙述者主体性在文本中的作用,进而描述文本内部的运行机制。叙述者对文本的操纵被称为“叙事干预”,是叙述主体对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实施的影响,是小说主题建构、文本意义生成以及修辞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叙述者既是叙述的主体,也是“叙事干预”的主体,是开展小说叙事模式研究的重点,有丰富的学理内涵和外延,有助于研究者进入复杂的文本世界研究小说的形式特征和叙述者主体性的呈现方式,对于小说的组织结构、运行规律和形式美学有较强的解释力。宏观而言,整个文本都是叙述者实施干预后的结果;微观来说,叙述者对叙事视角、叙事交流、叙事结构、程式化特征以及评论性话语等都可以实施操控。叙事文本是叙述者对故事素材实施操控后的一种呈现方式,蕴含着叙述者的叙事动机、修辞意图和伦理立场。本文以清末民初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叙述者的干预行为为研究重点,聚焦小说的形式特征及变化规律,将小说叙事模式的变化与社会历史语境相勾连,综合考虑小说界革命、出版业发展以及小说翻译活动的影响,避免文本的阐释陷入机械教条的符号分析中。同时,基于“叙事干预”的宏观分析模型和微观分析模型,研究“叙事干预”的对象、干预方式和干预意图特点,具体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交流、叙事结构、叙述者评论以及译者干预等方面的特点,分析这一特殊时期小说文本复杂的形式特征。本文主体结构分为第1章、第2-6章、第7章叁个单元,分别完成了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转型背景和转型研究现状的概述、以“叙事干预”透析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转型的五个向度、借助典例进行主题示范和合理性加强这叁项任务,研究发现最终指向“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和“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两个方面的文本特征。研究认为,这两个文本特征既相互对立又有机统一,体现了叙述者主体性的复杂变化以及小说文本在变与不变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反映了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渡期状态。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内部分析小说的形式特点,已经触及小说内部的运行机制和自足性特点,有助于更好的分析小说文本的结构特征。关于“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叙述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视角变换意识,通过全知视角向限制视角的转变,叙述者从无所不知变为有所不知,突出了人物在文本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了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二是改变叙事交流模式,逐步淡化叙述者的说书人痕迹,叙述者和受叙者的程式化交流模式出现了变化,另外丰富了人物话语交流模式,大量使用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无引导性对话等话语模式,极大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语义密度和情感传递效果,有助于突出人物在场感、弱化叙述者声音、制造语境压力,较好地实现了叙述者个人身份的隐藏以及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关于“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叙述者主要通过叁种途径来实现:一是改变叙事结构,叙述者将“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结合,突出叙事结构的时空特点;通过预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形式改变时间结构的因果关系和顺序关系,通过构建人物线和主题线来创设叙事空间;通过缀段式结构和分层叙述实现叙述进程的纵向发展,在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上建构了典型的叙事结构。二是突出了对“故事”和“话语”的评论,叙述者以评论作为重要的干预手段,对故事情节、故事人物、故事主题以及叙事本身进行评论性干预,凸显了叙述者的价值观倾向、伦理意图和元叙述意识,实现了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叁是凸显译者的主体性,译者是小说翻译过程中再叙事的执行者,译者通过对叙事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语言的“干预”,使翻译小说的叙事模式更加符合译入语文化规范、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形成了这一时期翻译小说特殊的文本特征,对创作小说的叙事模式带来了明显影响。综上所述,清末民初小说的叙述者对叙述权力既有自我限制,也有自我张扬。整体而言,叙述者的主体意识是比较突出的,反映了传统小说在这一特殊时期复杂的文本特征。清末民初的小说处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中间地带,期间既有叙事传统逝去的尾声,又融入了现代小说的质素;既有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传承、激活、创新,又有对西方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学习、借鉴、应用。可以这样说,清末民初是中国小说叙事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在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荡下,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逐渐式微;翻译小说的叙事技巧激发了中国小说叙事传统中被时间遮蔽的部分,限制叙事、心理叙事、倒叙叙事、自由直接引语等传统小说中非主流的叙事技巧在这一时期被激活,使用频率日趋增高,赋予了传统小说新的生命力;现代思想、法理精神、民主意识等叙事主题逐渐成为这一时期小说主题关注的重点。研究清末民初小说叙事模式变化的表现、成因及发展趋势,有助于丰富中国小说的“叙事诗学”,进一步指导小说的创作实践,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认为,西方小说的叙事技巧参与了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影响了小说转型的路径、方式和趋势,与中国小说自身传统共同推动了小说叙事模式的发展、变化乃至转型。西方叙事实践让中国叙事诗学的建构和发展有了参照和对比的范式。清末民初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轫阶段,叙事理论的发展和小说的创作实践都呈现出传承与创新共存的过渡期特征,传统小说在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的现代化特征逐步凸显,中国小说叙事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自此走上了现代化道路。(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余新武,孙瑞阳[7](2019)在《从学生到教师的学教转型——一位师范生从教工作的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学生到教师的学教转型是每一位师范生投身教师事业,逐步专业发展过程中很关键的一个阶段,影响的因素也很多。分析优秀青年教师快速学教转型的案例,既可以为在职教师的发展提供借鉴,也可以为高师院校师范生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依据,以适应基础教育在新课改理念下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需从源头上做起。(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常明[8](2019)在《杜甫乐府诗的叙事风貌及其转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杜甫乐府诗与之前他所作的唐人诗有很大的不同。语言通俗易懂,诗中人物形象鲜明,题材广泛现实,善于描写情景,艺术手法多样,使得杜甫的乐府诗独具一格,别有特色。这一创举改变了以抒情为主的唐人乐府诗基调,显现出以叙事为主的乐府诗写作,创制出一种新题乐府,为唐代乐府诗开辟一条新道路。本文就杜甫乐府诗的叙事风貌进行了阐述,并对其转型价值深入探索研究。(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5期)
胡丹丹[9](2019)在《国产青春片叙事的现实主义转型——从《狗十叁》说开去》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春片由于题材本身的高关注度和延展性,一直都是影视创作的偏爱类型。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高产出之后,国产青春片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类型叙事模式,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观众审美疲倦和口碑下滑的困境。曹保平导演的《狗十叁》立足于青春类型+现实主义的表达模式,在文本、人物、主题的多重发力中,实现了国产青春片叙事的现实主义转型,在现实主义回潮的大势之下,为国产青春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广远[10](2019)在《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图谱——读周景雷《叙事的坛变与转型——二十一世纪前十年长篇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简介】周景雷,1966年出生。渤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文学博士,二级教授;渤海大学硕士生导师,辽宁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家,曾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一次、叁等奖两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已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万字,出版《小说走过新时期》《叙事的嬗变与转型——二十世纪前十年长篇小说研究》等学术专着六部,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其对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思潮史的研究、对新世纪长篇小说的研究、对于《讲话》的阐释史等研究与论述,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为学生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中国现代思潮史、新时期小说研究等课程。(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叙事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曾大量存在着情爱与疾病两种美学因素的结合。从晚清民初言情小说中的"以病证情"到"五四"婚恋小说中的"因情害病","情"与"病"的关系嬗变不仅隐喻了个体自治的理想在不同现实文化语境中的受挫,更昭示了作为文化体系之基础的身体观念的现代转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事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何斌.地方政务微信叙事转型与优化[J].传媒论坛.2019
[2].游澜.“情”与“病”的变奏——近现代文学婚恋叙事中身体观念的现代转型[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徐勇.“关系”叙事学与社会总体性的重建——八九十年代文学转型视域中的刘震云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4].周建华.《伤痕》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说叙事伦理的转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金春平.新时期文学的清官叙事与民族国家转型的现代建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
[6].孔庆荣.“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7].余新武,孙瑞阳.从学生到教师的学教转型——一位师范生从教工作的叙事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常明.杜甫乐府诗的叙事风貌及其转型价值[J].北方文学.2019
[9].胡丹丹.国产青春片叙事的现实主义转型——从《狗十叁》说开去[J].电影文学.2019
[10].刘广远.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图谱——读周景雷《叙事的坛变与转型——二十一世纪前十年长篇小说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