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轨轨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轨轨端,风冷淬火,数值模拟,温度场
重轨轨端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1](2011)在《重轨轨端风冷淬火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铁路运输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要求重型铁轨可以承载运货量日益增大的火车,因此,钢轨轨端的热处理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淬火冷却方式是重轨热处理最关键的工艺,同时也是重轨淬火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在钢轨的冷却工艺方面绝大部分采用喷雾冷却和喷风冷却。由于喷雾冷却淬火工艺控制要求严格,对钢轨表面状态敏感,因此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喷风冷却速度波动范围较小,对重轨表面状态不敏感,人为影响因素少,可以保证淬火的质量。目前国际上已普遍采用风冷淬火技术,国内的大部分淬火生产线已改建为风冷淬火线。因此,有必要研究喷风头流域内流场、风冷淬火下温度场的分布规律,以便为实际生产做出指导。本文以60kg/m重轨和喷风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软件FLUENT,对重轨轨端的风冷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相关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首先,对于风冷过程中的喷风头的流场进行模拟。对于入风口压力为0.4MPa的喷风头的内部、外部流场进行仿真,分析重轨表面的空气流速。然后,分析了喷风头与重轨踏面距离为10mm、15mm、20mm时的重轨表面气流速度,结果说明10mm的距离是叁种情况中的最佳选择。其次,通过设定风冷的表面换热系数,对重轨风冷过程中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材料的物性参数随温度变化情况的影响。模拟过程中得到重轨的瞬时温度分布,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模拟是正确的。最后,根据U71Mn钢的CCT曲线得到其相变温度,由关键节点的降温曲线计算了重轨轨端在相变点的冷却速度,然后通过对比各组织的临界冷却速度,对重轨轨端最终的淬冷组织进行预测。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预测结果是正确的。本文模拟了喷风头的内外部流场、重轨表面的流场和重轨在风冷过程中的温度场,并通过经验公式和CCT曲线图计算了重轨的最终淬冷组织。整个模拟结果是准确的,生产中可以通过此方法来对喷风头的尺寸参数进行研究、预测重轨的淬火组织,更好的指导工艺改进和现场生产。(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1-10-17)
屈海端[2](2009)在《重轨轨端淬火温度场和组织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铁路货运量的不断增大,促使列车的载重量和运行速度不断提高,为了满足高速、重载火车运行的需要,重型、无缝钢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钢轨轨端热处理作为提高重轨性能的最后手段而得到普遍的重视,而感应淬火是重轨全长淬火中广泛采用的热处理方法,随着对其工艺与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感应淬火进行数值模拟就显得更加重要。通过数值模拟不但能反映重轨感应加热时内部电磁场,温度场和组织场的变化规律,而且可以减少试验成本,对重轨淬火工艺参数的选择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文以为60kg/m的重轨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运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耦合计算流程,对重轨的感应淬火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说明了数值模拟的有效性。首先,在考虑重轨感应加热过程中包含多种介质(工件、感应线圈、空气)和多种场(电磁场、温度场)的基础上,利用顺序耦合的方式,对加热、保温过程中温度场分布进行计算。为使计算精确,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材料各物性参数随温度变化情况和相变潜热及材料铁磁性转变温度的影响。并对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等主要数据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证明加热、保温过程的数值模拟是合理的。其次,通过加载轨端与介质的对流换热系数,对重轨喷风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场分进行布数值模拟,并根据U71Mn钢的CCT曲线得出其相变温度。根据关键点的降温拟合曲线计算出了重轨轨端在相变点的冷速,通过与各组织的临界冷速进行对比,预测了重轨轨端最终的淬冷组织,试验结果表明预测结果是正确的。最后,讨论了为尽量减小淬火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重轨利用自身的温度进行回火并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的情况,并对此过程中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字模拟。本文模拟了重轨轨端感应加热、保温、喷风冷却和空冷,并应用经验公式和CCT曲线图计算出了最终的淬火组织,从而完整地模拟了重轨轨端淬火的完整过程。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调整模拟过程中所赋的各个参数来得到所需的淬火组织。在生产中,可以应用此方法指导制定各种参数,并预测按此参数淬火的结果,对重轨轨端淬火工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09-10-17)
傅连东,涂福泉,郑梁,汪锐,张迎[3](2007)在《重轨轨端帽形淬火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国内重轨轨端帽形淬火自动控制水平低而带来的一系列质量问题,设计一套先进的控制系统,投运1年以来,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控制精度高,维护方便,保证重轨的淬火质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武钢技术》期刊2007年03期)
王万宏,刘建国,王秉毅[4](2001)在《切实改进和提高重轨轨端帽形淬火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重轨轨端踏面存在的淬火掉块质量问题 ,通过试验研究 ,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提高并稳定了重轨轨端淬火质量 ,增加了轨端的耐磨性、冲击韧性 ,进而延长了重轨的使用寿命。同时为了使重轨轨端淬火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特提出了今后改进的初步设想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包钢科技》期刊2001年04期)
吴炳光,张志新[5](1990)在《60kg/m重轨轨端裂纹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断口分析、性能检验和现场试验,分析了60kg/m重轨轨端裂纹产生的原因主要取决其塑性、韧性的高低,而与立矫工艺参数无关。(本文来源于《钢铁钒钛》期刊1990年02期)
叶炳巡[6](1985)在《50kg/m P74(U74)重轨轨端热处理新工艺——帽形淬火》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轨端感应加热、均热、冷却、自回火全过程的温度测量和分析,以及对淬火层的形状、各种机械性能、金相组织的检验,制定出符合GB2585—81有关规定的新的淬火工艺—帽形淬火。(本文来源于《钢铁钒钛》期刊1985年01期)
姚卫薰,黄仲林,徐愚,陈以俊[7](1957)在《P43-重轨轨端高频电流淬火研究试验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钢轨在线路上的使用寿命,近代各国发展了将轨端加强的热处理新技术,本文着重阐述鞍钢在掌握轨端高频电流淬火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试验,研究结果指出,经高频电流淬火的轨端各项物理机械性能比未淬火的要提高1/3年至1倍,此外,并较细致地研究了轨端淬火层的组织,对钢轨在高频电流淬火自身回火后所生成的组织特征获得初步的了解。(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1957年01期)
重轨轨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铁路货运量的不断增大,促使列车的载重量和运行速度不断提高,为了满足高速、重载火车运行的需要,重型、无缝钢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钢轨轨端热处理作为提高重轨性能的最后手段而得到普遍的重视,而感应淬火是重轨全长淬火中广泛采用的热处理方法,随着对其工艺与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感应淬火进行数值模拟就显得更加重要。通过数值模拟不但能反映重轨感应加热时内部电磁场,温度场和组织场的变化规律,而且可以减少试验成本,对重轨淬火工艺参数的选择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文以为60kg/m的重轨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运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耦合计算流程,对重轨的感应淬火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说明了数值模拟的有效性。首先,在考虑重轨感应加热过程中包含多种介质(工件、感应线圈、空气)和多种场(电磁场、温度场)的基础上,利用顺序耦合的方式,对加热、保温过程中温度场分布进行计算。为使计算精确,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材料各物性参数随温度变化情况和相变潜热及材料铁磁性转变温度的影响。并对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等主要数据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证明加热、保温过程的数值模拟是合理的。其次,通过加载轨端与介质的对流换热系数,对重轨喷风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场分进行布数值模拟,并根据U71Mn钢的CCT曲线得出其相变温度。根据关键点的降温拟合曲线计算出了重轨轨端在相变点的冷速,通过与各组织的临界冷速进行对比,预测了重轨轨端最终的淬冷组织,试验结果表明预测结果是正确的。最后,讨论了为尽量减小淬火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重轨利用自身的温度进行回火并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的情况,并对此过程中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字模拟。本文模拟了重轨轨端感应加热、保温、喷风冷却和空冷,并应用经验公式和CCT曲线图计算出了最终的淬火组织,从而完整地模拟了重轨轨端淬火的完整过程。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调整模拟过程中所赋的各个参数来得到所需的淬火组织。在生产中,可以应用此方法指导制定各种参数,并预测按此参数淬火的结果,对重轨轨端淬火工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轨轨端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文.重轨轨端风冷淬火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
[2].屈海端.重轨轨端淬火温度场和组织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
[3].傅连东,涂福泉,郑梁,汪锐,张迎.重轨轨端帽形淬火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J].武钢技术.2007
[4].王万宏,刘建国,王秉毅.切实改进和提高重轨轨端帽形淬火质量[J].包钢科技.2001
[5].吴炳光,张志新.60kg/m重轨轨端裂纹原因分析[J].钢铁钒钛.1990
[6].叶炳巡.50kg/mP74(U74)重轨轨端热处理新工艺——帽形淬火[J].钢铁钒钛.1985
[7].姚卫薰,黄仲林,徐愚,陈以俊.P43-重轨轨端高频电流淬火研究试验报告[J].金属学报.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