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生民(澧县职业中专学校湖南常德415500)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就是通过典型案例,多角度、深层次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探讨了物理实验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实验思维品质培养
培养思维品质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基础,具有融科学观察、动手操作、物理思维于一体的特点,既是实施物理教学任务的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也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的主要途径。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洞悉实验原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首先应针对实验的目的,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经验,得出制约实验的内在依据:实验原理。在高中物理学生实验范围内,实验原理主要表现为实验依据的物理规律。比如测量性实验中待测物理量的量度公式、验证性实验中所要验证的物理定律等。其次应在学生全面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分析,明确实验的研究对象,选取恰当的实验器材,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确定实验的关键:如何控制实验条件,知道实验误差的可能来源,以及减少误差的具体办法等等。通过这些积极的物理思维,学生对实验中各个环节的因果关系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
二、掌握实验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中有意识地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并用以解决新的实验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灵活性。
1.领会实验的设计思想。作为实验方法的精华,实验设计思想是物理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的全面剖析,引导学生概括出其中独特的设计、巧妙的构思,以有效地启迪物理智慧,为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灵活性奠定基础。
2.变换新的实验情境。诸如改变实验目的要求,改变实验的器材等,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模型,构思新的实验方案,解决新的实验问题。例如,学生从测定光的折射率实验中掌握了用插针法确定光线的方法后,可将其灵活迁移到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测定玻璃的临界角、测定透镜的折射率等新的实验情境中。
3.迁移多种实验方案。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提出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或者运用同样的实验装置,完成多个实验,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例如在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中,可启发学生提出多种实验方案,如用打点计时器的自由落体法、滴水法、斜面上运动的动力学法、单摆法、圆锥摆法等等。
三、反思实验结果,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对实验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加以全面审视,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其中的物理原因,提出新的见解,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批判性。
有一些实验(如用小球在斜面上滚动验证力和加速度成正比),尽管实验显示的结果与实验原理预想的相吻合,但未必说明此实验原理就一定没有问题。另一些实验,课本中的叙述并不严密准确(如验证机械守恒定律实验中要求用前面两打点的间距为2mm的纸带)等等。对这些似是而非的实验,学生往往会被实验的假象所迷惑。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对此进行周密、深刻的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批判性。
四、探索性实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物理实验中,实验方案的构思与设计是实验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关键。探索性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构想实验方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独创性。
1.提出课题。在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情境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或由学生自己提出相应的实验课题。比如:“如何设计实验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内阻?”“如何探索试管(内置重物)在水中处于稳定平衡的条件?”……
2.自主设计。针对提出的课题,学生要独立地对已有的知识、方法加以新的组合分析,提出理论假设,构思实验方案。如在“探索浮体(内置重物的试管)的稳定性”实验中,首先,学生利用已有的相关知识,提出浮体在水中处于稳定平衡的假设:物体整体重心位于浮心下方;接着,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
3.观察操作。学生根据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运用仪器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如在“探索浮体稳定性”实验中,学生主动控制实验条件:改变试管中硬币的个数,用悬挂法测得试管相应的重心位置,用稳定平衡法测得试管的浮心位置,并将测得的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4.分析归纳。学生对实验操作中观察到的现象、测得的数据进行思维操作、理性加工,从中概括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如在“探索浮体稳定性”实验中,学生对已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图线法,得到反映试管重心及浮心随硬币个数变化的图线,再对图线加以外推,总结得到试管稳定平衡(重心低于浮心)时硬币个数应满足的条件。
当然,在实验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领悟,更多地重视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惟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充满科学精神的创新者、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