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召唤结构论文-龙成珺

文本的召唤结构论文-龙成珺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召唤结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

文本的召唤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龙成珺[1](2018)在《召唤结构在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运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接受美学理论起于西方的一个美学流派,它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针对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方面的相关要求,提出了“召唤结构在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这一崭新的课题。本文主要是从四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召唤结构与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第二部分,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及分析;第叁部分,召唤结构在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构想;第四部分,召唤结构下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深入了解接受美学及召唤结构,再结合现在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现状分析,对召唤结构作用于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提出构想。希望可以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对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学生能够真的在语文阅读中享受到乐趣,语文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的个人的独白,而是教师、教材、学生叁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顾杨[2](2018)在《“召唤结构”理论对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指导》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效率低下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将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引入现代文阅读教学,用它来指导实际的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可能的出路。本文介绍了"召唤结构"的来源与含义之后,重点阐释了如何让"召唤结构"因地制宜地指导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本文来源于《时代教育》期刊2018年08期)

谢晓[3](2015)在《文本中的读者——论小说《逃离》中的召唤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代表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召唤结构为理论关照点,分析爱丽丝·门罗小说文本《逃离》中隐含的不同层面呼请读者通过各种形式的审美空间;尝试探讨这些层面是如何调动和召唤读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填补和再创造,并使小说实现从文本到作品的转化。(本文来源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谢晓[4](2015)在《文本中的读者——论小说《逃离》中的召唤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代表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召唤结构为理论关照点,分析爱丽丝·门罗小说文本《逃离》中隐含的不同层面呼请读者通过各种形式的审美空间;尝试探讨这些层面是如何调动和召唤读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填补和再创造,并使小说实现从文本到作品的转化。(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侯秋云[5](2015)在《以“召唤结构”视阈观察儿童与文本的对话关系——“构建对话式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型”课题实验探究(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构建对话式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型"课题实验一年多来的探究,以"召唤结构"视阈观察儿童与文本的对话关系,我们发现在小语阅读教学中,作为阅读主体的儿童的"召唤结构"与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存在着"同构""异构""重构"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14期)

肖四新,俞雅恬[6](2014)在《论《小径分岔的花园》的文本召唤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以构思精巧、玄秘深奥而闻名于世。博尔赫斯将其视作与读者进行交流的媒介,在文本中留下了大量的结构性空白,并通过对读者阅读范式的否定,形成一种召唤结构,吸引读者发挥想象并参与到作品意义的生成活动中。本文试对其召唤结构进行分析,并从文本与读者的双向结构中发掘博尔赫斯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王娜[7](2014)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召唤结构及其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文本和作者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学生的理解、欣赏和评价活动也有赖于课文中的召唤结构。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设计思路,一方面以召唤结构的理论为指导,提出召唤结构的内涵;另一方面从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双重角度,归纳阅读教学中召唤结构的不同类型。为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可利用想象、对话、诵读及写作,建构出利用召唤结构的阅读教学策略。(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6期)

郑晓霞[8](2013)在《中英文化背景下的图画文本“召唤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有声思维方法,采集并综合分析了来自中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10所高校在校生接受看图写话测试后的结果材料,结合所得测试结果对不同文化下同一图画文本的"召唤结构"进行研究。而要客观真实地展现图画文本的"召唤结构"究竟是如何"召唤"的,本文采用了看图写话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李玲玲[9](2012)在《《牡丹亭》的文本召唤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文本生来是为读者的阅读而作,这个特点决定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召唤性。戏剧作为一门舞台艺术,更需要强大的召唤力量与观众进行交流,以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戏曲《牡丹亭》正因为曲折的结构、不朽的人物和独特的语言铸就成一种强大的召唤力量,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倾心向往,流连忘返。(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孔燕[10](2010)在《诗歌文本的召唤结构与教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试图以诗歌文本的召唤结构为突破口,对目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诗歌文本召唤结构的角度来进行一些教学方法策略上的探索。召唤结构理论是从文本的本体特征出发进行的接受美学研究,它立足于文本自身存在的空白与未定性,将读者的阅读理解纳入文本的创作之中。召唤结构理论研究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肯定了文本对读者的召唤作用和读者对文本的能动作用,这与中国古代的诗歌阅读理论也具有相通之处。以召唤结构理论来反观当前的诗歌教学,在教学理念上和方法论意义上都具有启示意义。从召唤结构理论上来审视诗歌文本,结合诗歌本身的个性特征,可以从语言层次、意象层次、意义层次和意境层次对诗歌文本进行多层次的透视。这实际上,启示了我们的诗歌教学也可以从诗歌文本自身多层次的召唤结构上着手循序渐进地对诗歌进行审美挖掘和探究。召唤结构理论观照下的诗歌教学,应立足于诗歌文本的本体特征。在教学策略上,首先应注重诗歌诵读教学,诵读教学是基础,只有学生与诗歌文本之间真正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其他更深层次的教学才有展开的可能,因此,从召唤结构意义上来看,诗歌教学必须重视诵读教学。召唤结构理论观照下的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寻找和填补诗歌的空白与未定点,学生与诗歌文本之间建立起对话关系,进而建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即召唤结构理论要求诗歌教学的对话教学。学生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已有的解读成果,而是通过对话,在已有的解读成果之上生成个人的理解与解释。最后,在完成了读者与文本的召唤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后,诗歌教学应该有意识地走出诗歌文本,让每一个学生建立起自己鲜明个人特色的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是在学生生成个人对诗歌文本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升华,这个意义世界是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8)

文本的召唤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效率低下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将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引入现代文阅读教学,用它来指导实际的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可能的出路。本文介绍了"召唤结构"的来源与含义之后,重点阐释了如何让"召唤结构"因地制宜地指导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本的召唤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龙成珺.召唤结构在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运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2].顾杨.“召唤结构”理论对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指导[J].时代教育.2018

[3].谢晓.文本中的读者——论小说《逃离》中的召唤结构[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4].谢晓.文本中的读者——论小说《逃离》中的召唤结构[J].绥化学院学报.2015

[5].侯秋云.以“召唤结构”视阈观察儿童与文本的对话关系——“构建对话式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型”课题实验探究(二)[J].课程教育研究.2015

[6].肖四新,俞雅恬.论《小径分岔的花园》的文本召唤结构[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

[7].王娜.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召唤结构及其教学策略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

[8].郑晓霞.中英文化背景下的图画文本“召唤结构”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

[9].李玲玲.《牡丹亭》的文本召唤结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

[10].孔燕.诗歌文本的召唤结构与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0

标签:;  ;  ;  

文本的召唤结构论文-龙成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