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郝雅文[1](2021)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文中指出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病情渐进性加重,必须及时、有效地得到治疗,超早期静脉溶栓是最有效治疗手段,同时还可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保护、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这对降低致残率、改善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现就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和常用药物做一综述,供临床参考。
姜政纲[2](2021)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接受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巴曲酶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脑血管储备功能以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43/44),高于对照组的84.09%(3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6.02±1.13)分低于对照组的(8.93±2.45)分, ADL评分(88.99±8.46)分高于对照组的(74.66±7.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流灌注指数(PI)、脑血管储备能力(CVR)、脑动脉平均血流量(MCV)增加值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学价值显着,对改善其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智美[3](2020)在《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通脑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量表、血清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选取的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合用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认真填写病例报告表,观察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及各项量表评分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四项HCY、hs-CRP水平,并将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各项量表评分与实验室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可进行后续的临床观察;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92.5%,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80%,且2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治疗该病的临床与中医症候疗效优于脑心通胶囊;3.各项量表评分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ADL评分、FMA评分均升高,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组间进行比较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脑心通胶囊的效果更佳;4.实验室指标的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降低,血清HDL-C水平升高,治疗前后的2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HCY、hs-CRP水平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血脂四项水平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在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血脂方面疗效相当,而在抗炎、抗氧化方面通脑丸优于脑心通胶囊。结论:通脑丸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及各项量表评分;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HCY、hs-CRP水平,无明显毒副作用。
王燕,郭学义[4](2019)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进展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梗死类型,患者预后较差,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很好的效果。本研究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影响。方法选择2018-01-03-2019-03-31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性别和疾病史等比较接近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予以巴曲酶治疗,研究组31例予以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巴塞尔指数(Barthel index,BI)、hs-CRP、IL-6、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全血黏度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干预后,研究组NIHSS评分为(9.81±1.36)分,低于对照组的(13.32±2.69)分,t=4.879,P<0.05;研究组BI评分为(62.41±6.78)分,高于对照组的(53.26±5.74)分,t=6.971,P<0.05。干预后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为(8.74±1.63)s,短于对照组的(11.74±2.41)s,t=4.587,P<0.05;研究组全血黏度为(7.34±1.57)mPa·s,低于对照组的(7.89±1.14)mPa·s,t=3.159,P<0.05。干预后,研究组IL-6水平为(19.82±2.47)ng/L,低于对照组的(25.61±2.79)ng/L,t=4.971,P<0.05;研究组hs-CRP水平为(13.17±1.58)mg/L,低于对照组的(18.97±1.43)mg/L,t=5.124,P<0.05;研究组Hcy水平为(11.15±1.41)μmol/L,低于对照组的(15.87±1.71)μmol/L,t=4.687,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显着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
赵晶[5](2019)在《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予脱水、降压、降脂、降糖、抗凝及抗自由基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巴曲酶和神经节苷脂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40.0%、38.0%,两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76.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NIHSS评分为(14.82±5.28)分、治疗2周后的NIHSS评分为(7.97±1.39)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显着提高临床疗效,从而发挥保护脑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张鹏[6](2019)在《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40例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40例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性(P<0.05),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显着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从而发挥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宋凯悦[7](2018)在《巴曲酶与阿加曲班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巴曲酶与阿加曲班治疗发病48小时内轻、中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2、对比巴曲酶与阿加曲班治疗发病48小时内轻、中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09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发病48小时以内的应用阿加曲班或巴曲酶药物治疗的急性轻、中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采取常规抗血小板聚集(巴曲酶应用当日暂停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口服)、改善循环、调脂稳定斑块、清除脑自由基、脑保护、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等对症支持治疗为基础治疗。将纳入患者依据所应用治疗药物分为阿加曲班组、巴曲酶组;依据患者责任病灶对应狭窄血管所处前、后循环将两治疗组分为前循环梗死组及后循环梗死组。记录患者基本人口资料、既往病史、个人史等基本资料,以及入院后收缩压、舒张压、血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等血生化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应用药物期间常规监测出凝血功能等血生化检查以明确是否能继续应用药物。所有入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入院第7天、入院第14天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依据评分减少程度进行疗效评价,观察并记录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全身脏器出血及其他相关不良反应,对患者3个月的预后情况通过面对面或电话随访方式,利用改良Ranki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量表评价,并随访患者是否存在相关心脑血管疾病复发情况。所收集资料均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计入组102例患者,阿加曲班组58例,巴曲酶组44例。两组患者一般人口资料、既往病史、治疗前NIHSS评分以及血FIB水平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着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巴曲酶组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疗效比较、3个月预后良好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1人3个月随访期内脑梗死再发(1.72%),巴曲酶组1人出现新发心血管疾病(2.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本次急性脑梗死发病责任血管所处循环为分组,在前循环梗死亚组中,巴曲酶组与阿加曲班组治疗第14天疗效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循环梗死亚组中,阿加曲班组治疗第14天有效率较巴曲酶组高(81.82%>62.50%),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后循环亚组中,两治疗组3个月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于用药观察期间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严重脏器出血并发症,安全性良好。结论:1、阿加曲班治疗与巴曲酶治疗发病48小时内的轻、中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均有效,安全性良好;2、阿加曲班治疗与巴曲酶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疗效、3个月预后良好情况无显着性差异。
张彦朋,马弯弯,张艳丽,曲丹丹,富奇志[8](2017)在《巴曲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应用不同剂量范围巴曲酶(20 BU、40 BU、50 BU)治疗不同程度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合理性,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基于循证医学方面的可靠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Wan Fang Data、CSCD及临床试验注册库。人工检索相关杂志、内部报告和会议论文,联系有关文献作者或专家获得未发表的文献质料。所有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5年8月1日。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分析收集到的文献质量。采用Reviews Manager 5.3对最后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1)巴曲酶比常规治疗更能有效的降低治疗后3个月时的死亡及残疾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剂量40 BU巴曲酶组治疗后20 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总显效率优于20 BU巴曲酶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3)大剂量40 BU巴曲酶组治疗后1周及2周后ESS评分均优于20 BU巴曲酶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大剂量50 BU巴曲酶组治疗后2周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20 BU巴曲酶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重型脑梗死治疗方面大剂量50 BU巴曲酶组治疗后2周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常规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6)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治疗方面20 BU巴曲酶组治疗后2周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7)在脑梗死发病24 h内、2448 h二个时间段巴曲酶治疗组的总显效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872 h巴曲酶治疗组的总显效率优于常规治疗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开始使用巴曲酶的时间越早,效果越显着。结论不同剂量范围巴曲酶(20 BU、40 BU、50 BU)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朱静[9](2017)在《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用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采取依达拉奉治疗和联合应用巴曲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巴曲酶进行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十分显着,适合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张彦朋[10](2017)在《巴曲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客观评价应用不同剂量范围巴曲酶(20BU、40BU、50BU)治疗不同程度和各种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合理性,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基于循证医学方面的可靠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WanFang Data、CSCD及临床试验注册库。人工查阅有关杂志、内部报告及会议资料,与有关资料作者或专家取得联系以得到未发表的相关论文。各数据库的检索时间均从建库-2015年8月1日。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分析所收集到的文献质量。采用Reviews Manager 5.3对最终所纳入的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巴曲酶治疗组(20单位)比常规治疗组更能有效的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3个月时的死亡及残疾率,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剂量(40单位)巴曲酶治疗组治疗后20天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总显效率优于常规(20单位)巴曲酶治疗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剂量(40单位)巴曲酶治疗组治疗后1周及2周后ESS评分均优于常规(20单位)巴曲酶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大剂量(50单位)巴曲酶治疗组治疗后2周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常规巴曲酶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重型脑梗死治疗方面大剂量(50单位)巴曲酶治疗组治疗后2周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常规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治疗方面20BU巴曲酶治疗组治疗后2周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7):脑梗死发病24小时内、24-48小时2个时间段巴曲酶治疗组的总显效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8-72小时巴曲酶治疗组的总显效率优于常规治疗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开始使用巴曲酶的时间越早,效果越显着。结论:根据目前所纳入研究表明,不同剂量范围巴曲酶(20BU、40BU、50BU)治疗不同程度及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
二、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溶栓治疗 |
2 抗凝治疗 |
3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
4 降纤治疗 |
5 神经保护 |
5.1 亚低温 |
5.2 神经保护剂 |
6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
2.2 两组NIHSS评分和ADL评分对比 |
2.3 两组凝血指标对比 |
2.4 两组脑血管储备功能对比 |
3 讨论 |
(3)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研究记录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础资料表述 |
3.2 治疗前2组基础资料比较 |
3.3 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刘国安教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学术思想 |
4.2 通脑丸的处方组成及方药解析 |
4.3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
4.4 对照药物的选择 |
4.5 疗效观测指标的选择 |
4.6 通脑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NIHSS及BI评分 |
2.2 血流动力学指标 |
2.3 炎症因子及Hcy水平 |
3 讨论 |
(5)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 |
3 讨论 |
(7)巴曲酶与阿加曲班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结果 |
1.基线资料比较 |
2.治疗结果比较 |
3.两组间3个月预后情况比较 |
4.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巴曲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1.5 排除标准 |
1.2 检索来源及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Meta分析结果 |
2.2.1 20 BU巴曲酶vs常规治疗 |
2.2.2 40 BU巴曲酶vs 20 BU巴曲酶治疗20 d |
2.2.3 40 BU巴曲酶vs 20 BU巴曲酶治疗1周及2周 |
2.2.4 50 BU巴曲酶vs 20 BU巴曲酶 |
2.2.5 重型脑梗死50 BU巴曲酶vs常规治疗 |
2.2.6 急性进展型脑梗死20 BU巴曲酶vs常规治疗 |
2.2.7 发病24 h内、24~48 h、48~72 h不同时间段使用巴曲酶vs常规治疗 |
3 讨论 |
(9)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用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10)巴曲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概述 |
1.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现状 |
1.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降纤治疗 |
1.1.4 巴曲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 |
1.1.5 巴曲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外对比研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研究类型 |
2.1.2 研究对象 |
2.1.3 干预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5 排除标准 |
2.2 检索来源及检索策略 |
2.3 文献筛选 |
2.4 资料提取 |
2.5 质量评价 |
2.6 统计分析 |
2.6.1 统计学软件选择 |
2.6.2 异质性检验 |
2.6.3 效应指标选择 |
2.6.4 评价发表偏倚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20BU巴曲酶VS常规治疗 |
3.4.2 40BU巴曲酶VS 20BU巴曲酶 |
3.4.3 40BU巴曲酶VS 20BU巴曲酶 |
3.4.4 50BU巴曲酶VS 20BU巴曲酶 |
3.4.5 重型脑梗死巴曲酶VS常规治疗 |
3.4.6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巴曲酶VS常规治疗 |
3.4.7 发病24h,24h至 48h,48h至72h不同时间段巴曲酶VS常规治疗 |
3.5 异质性分析及处理 |
第4章 讨论 |
4.1 巴曲酶治疗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 |
4.2 不同剂量巴曲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4.3 巴曲酶治疗不同时间窗缺血性脑卒中 |
4.4 巴曲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不良反应 |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 郝雅文. 天津药学, 2021(04)
- [2]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姜政纲. 中国实用医药, 2021(23)
- [3]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 刘智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 王燕,郭学义. 社区医学杂志, 2019(16)
- [5]巴曲酶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赵晶. 中国现代医生, 2019(08)
- [6]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 张鹏. 中国现代医生, 2019(06)
- [7]巴曲酶与阿加曲班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D]. 宋凯悦.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8]巴曲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张彦朋,马弯弯,张艳丽,曲丹丹,富奇志. 中国临床研究, 2017(06)
- [9]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用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评价[J]. 朱静. 河北医药, 2017(10)
- [10]巴曲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张彦朋.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