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国1陈燕华2
(1广西桂林市95285部队卫生队541001;2广西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541001)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305-01
尾骨痛或尾骨周围疼痛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虽然临床治疗尾骨痛的方法较多,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部分患者甚至做尾骨切除也不能消除疼痛。针刀疗法解除慢性疼痛疗效明确,但如果病变的部位找不准,治疗不到位,疗效也不理想。笔者多年来进行了针刀治疗尾骨痛的辨位论治的临床研究,疗效显著。
1诊断标准
尾骨处疼痛不适,坐、行均受限,尾骨周围可有压痛。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32~68岁,性别不限;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能按医生要求完成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感染者或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②有其他病理性疾病,如肿瘤等;③不能坚持治疗者,无法判断疗效及资料不全者。
凡符合以上纳入和排除标准并确诊为尾骨痛者均属于观察对象。
2治疗方法
(1)定点:第4、5腰椎棘突旁开1.5~2.5cm范围内寻找阳性点(通常都会有压痛和深部的软组织异常改变),用甲紫做一点状进针标记。
(2)操作:患者俯卧位,选用3号针刀,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垂直于局部皮肤,快速刺入皮肤到皮下,然后缓慢深入到病灶,针刀可直达关节突或椎板骨面,在棘突旁的深层肌及关节囊层面纵行切割3~4下,纵行摆动1~2个来回,调转刀口线90度,横行切割2~3下,横行摆动1~2个来回,出针按3~5分钟以防出血,无菌纱布或创可贴外敷治疗点。
注意:针刀不可越过黄韧带进入椎管,针刀不可越过关节突间隙到达椎间孔,针刀不可从关节突外缘刺入过深。
每5天治疗一次,1次定为一疗程。
3讨论
治疗尾骨部位的疼痛,仅局限在尾骨及其周围组织上,往往收效甚微,本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发现一个重要的致痛因素——脊神经后内侧的卡压。
腰椎的脊神经后内侧支从椎间孔穿出后,绕过上关节突外侧根部及横突根部上缘,穿过乳-副突管向后向内到达关节囊下缘表面。在此处,脊神经后内侧支发出4个分支。第一支直接分布到关节囊并支配关节囊。第二支沿下位腰椎棘突两侧由根部向棘突移行并且布于棘突尖及周围皮肤。第三支由深到浅穿过回旋肌、多裂肌、腰背筋膜等组织直达皮肤,分布于同位腰椎水平的皮肤,并在穿出的过程中分别发出分支支配各层组织。第四支在浅出的过程中还同时向下位腰椎水平移行,并且向下越过3~4个椎体的距离,分布于下数位椎体水平的皮肤,并且与下位腰椎脊神经后内侧支有广泛性交通。
根据上述的脊神经后内侧支的解剖情况,尤其是第四条分支的分布区域不难看出,如果出现下腰部的顽固性疼痛而久治不愈者,可以考虑是否是由于脊神经后内侧支在上数个腰椎两侧的关节突附——即脊神经后内侧支发出分支的部位有病变组织存在,从而对该神经产生卡压和刺激而引起症状。
由此可见,尾骨部分的疼痛极有可能是L4、L5或者S1两侧关节突附近的组织(回旋肌、多裂肌、关节囊等)的病变卡压或刺激了脊神经后内侧支而引起的放射性疼痛。因此,在临床上主要松解L4~S1两侧的关节突部位就能解决尾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