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末电离态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速度影像技术,自电离态,弹射电子
末电离态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董程,沈礼,杨金红,戴长建[1](2014)在《用速度影像法研究Eu原子4f~76p_(1/2)8s自电离态的弹射电子角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速度影像技术研究了Eu原子4f76p1/28s自电离态的弹射电子角分布,能量覆盖了60600.0~61860.2cm-1的范围。实验采用叁步孤立实激发方法分步从基态4f76s28S7/2经中间态4f76s6p 6P5/2激发到4f76s8s8S7/2Rydberg态上,然后将其进一步共振激发至4f76p1/2(J=3)8s和4f76p1/2(J=4)8s自电离态。根据所用的激发路径及其选择定则可以得出自电离态的总角动量的可能取值;通过自电离过程的能量守恒,角动量守恒和宇称守恒原理推测出其向不同离子终态衰变所对应的弹射电子的能量范围和特性。利用电子透镜对上述自电离过程中产生的弹射电子进行聚焦和成像,通过位置敏感探测器对其动能进行分辨,运用速度影像技术进行数学变换和计算得到弹射电子的角向分布。同时,通过调谐第叁步激光的波长,得出了角分布和各向异性参数随光子能量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相应的物理解释。(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董程[2](2014)在《用影像法研究Eu 4f~76p_(1/2)6d自电离态的弹射电子角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VMI技术研究了Eu原子4f76p1/26d自电离态的弹射电子角分布。由于研究自电离弹射电子角分布是在自电离光谱可以提供自电离总截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微分截面的探究,所以开展4f76p1/26d自电离态的AD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Eu原子内部结构和特性的认识,还可为新量子理论的验证提供实验支撑。同时,通过研究Eu原子4f76p1/26d自电离态弹射电子的AD还能提供弹射电子的出射速度的方向信息。本文采用ICE技术在前两束激光的作用下将处于基态4f76s28So7/2的Eu原子,经过中间态4f76s6p6,8P5/2,7/2,分别激发到4f76s(7So)6d8D5/2、4f76s(7So)6d8D7/2和4f76s(7So)6d8D9/2Rydberg态,再调谐第叁步激光的波长,将其共振激发到4f76p1/26d自电离态上布局。由于自电离态不稳定会衰变为离子和电子,使用PMT采集离子信号便得到了自电离光谱,进一步获得了自电离的总截面的信息。根据所采集的自电离光谱的激发路径,固定前两束激光波长,等间隔定点扫描第叁束激光,与此同时,电子透镜将自电离弹射电子“聚焦”到PSD上进行信号放大以及位置探测,由PS成像,最终使用CCD采集弹射电子的二维分布。这些二维分布在反阿贝尔变换的作用下,可实现弹射电子叁维分布的重构。本文根据自电离过程中存在的角动量守恒和宇称守恒以及AD系数ak的约束条件确定了AD拟合的阶数,随后采用此阶数对弹射电子的叁维分布进行积分,得到弹射电子的AD,并对其随着能量的变化的规律以及物理内涵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杨金红[3](2013)在《用影像法研究Eu 6p_(1/2)8s自电离态的弹射电子角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Eu原子是一种内壳层未填满的复杂镧系原子,它对新型光源的开发研究、同位素的激光分离研究和自电离激光器研制开发等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研究稀土Eu原子的自电离里德堡态光谱及其自电离动力学过程,不仅可为相关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还可为更深入地检验量子理论提供数据支撑。本工作采用孤立实激发(ICE)、叁步共振电离光谱技术(RIS)以及不同的激发路径,对处于不同能域的自电离里德堡态进行了探测,获得了Eu原子的自电离里德堡态的光谱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及解释了其中存在的系列相互作用。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大量的自电离里德堡态的能级、谱线宽度和有效量子数等信息,并识别出了迭加在6p1/2nl(l=0,2)自电离系列上的5dnl系列,展示了不同自电离里德堡系列间的相互作用。本文详细论述了电子透镜的原理,并对其进行了模拟设计和参数优化。据此,对委托专业厂商加工的电子透镜系统进行了安装和调试。经过实测和验收,证明所设计的电子透镜系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指标和要求。本工作对Eu原子的自电离里德堡态的光谱、自电离弹射电子的速度影像(VMI)特点及自电离弹射电子的角向分布(AD)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这些影像结果进行反阿贝尔变换重构了其叁维图像,最后还做了部分理论解释。另外,本工作还编写了程序对Eu原子自电离里德堡态4f76p1/28s的角向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到了4f6p1/28s的角向分布随能量的变化。一方面,这些研究为将来在更高水平上检验量子理论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提供了科学实验依据。另一方面,这些研究还给出了自电离的微分截面,提供了波函数的相位信息。并可描绘出Eu原子的自电离AD图像,从而确定了描述该过程的非对称参数。总之,通过Eu原子角向分布的研究若掌握波函数的相位等量子信息,将会促进对稀土元素的实验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对量子理论的相对比较全面验证。在实验中,通过激光器控制软件的优化使我们既能够保证波长、强度定标的精确性又可以达到使扫描激光固定在某一波长任意我们所需时间的要求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通过调节偏振片和检偏器,确保了打到Eu原子束上的激光是水平偏振光,这是实验严格要求必须要达到的,否则不能进行反阿贝尔变换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本文不仅极大的丰富了Eu原子的光谱信息及其Eu原子自电离弹射电子的角向分布,还首次使用速度影像法得到到了Eu原子自电离弹射电子的影像并重构出其叁维图像等信息。(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3-06-01)
王向丽,胡宏伟,董晨钟[4](2008)在《L壳层双洞态氩离子的退激发及末电离态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洞原子退激发的辐射-俄歇级联退激发模型(radiative-Auger cascade model简称RAC模型),本文详细研究了Ar2+(2s-2)、Ar2+(2s-12p-1)和Ar2+(2p-2)叁种离子的退激发过程及其末电离态离子分布,讨论了末电离态离子分布随初态洞的深浅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初态洞分布的变浅,退激发过程变简单,退激发后产生的高离化度离子分布降低,低离化度离子分布增大.(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胡宏伟,董晨钟,师应龙[5](2007)在《单、双洞态镁离子的退激发及末电离态离子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双洞相关退激发对双洞态退激发的贡献较小的基础上,依据辐射-俄歇-双俄歇级联退激发模型(RACDA)研究了Mg1+(1s-1)(K壳层单洞态镁离子)和Mg2+(1s-2)(K壳层双洞态镁离子)的退激发过程,计算了它们的末电离态离子的分布,并与辐射-俄歇级联退激发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RACDA模型计算的Mg1+(1s-1)的4价末电离态离子的相对丰度较大,而辐射-俄歇级联退激发模型(RAC)的结果中就没有出现4价离子;两种模型计算Mg2+(1s-2)的6价末电离态离子的丰度非常大,而RAC模型下的Mg2+(1s-2)退激发后不产生6价离子.(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7年07期)
胡宏伟,董晨钟[6](2006)在《洞态氩离子的退激发及末电离态离子分布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描述洞原子(或离子)退激发过程只考虑单俄歇跃迁和辐射跃迁的辐射-单俄歇级联退激发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双俄歇跃迁的贡献,发展了辐射-单俄歇-双俄歇级联退激发模型.据此模型研究了Ar+(1s-1)(1s洞态氩离子)和Ar+(2s-1)(2s洞态氩离子)的退激发过程及末电离态离子的分布,获得了与实验相符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6年12期)
张艳,戴长建[7](2002)在《Ba原子6pns(J=1)自电离态弹射电子的角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采用多通道量子理论 (MQDT) ,并结合R矩阵方法 ,研究了Ba原子 6 pns(j =1/2 ,3/ 2J =1)自电离态弹射电子的角分布。此外 ,还研究了Ba原子从 6pjns自电离态衰变到6s1/2 ,5d3/2 ,5d5/2 和 6 p1/2 各个电离限的弹射电子的非对称因子与激发能量的相互关系。计算结果表明 6 p1/2 ns和 6 p3/2 ns自电离系列的弹射电子角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计算结果不仅与已有的实验结果相符合 ,而且还预期了一些新的实验现象。(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02年05期)
末电离态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VMI技术研究了Eu原子4f76p1/26d自电离态的弹射电子角分布。由于研究自电离弹射电子角分布是在自电离光谱可以提供自电离总截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微分截面的探究,所以开展4f76p1/26d自电离态的AD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Eu原子内部结构和特性的认识,还可为新量子理论的验证提供实验支撑。同时,通过研究Eu原子4f76p1/26d自电离态弹射电子的AD还能提供弹射电子的出射速度的方向信息。本文采用ICE技术在前两束激光的作用下将处于基态4f76s28So7/2的Eu原子,经过中间态4f76s6p6,8P5/2,7/2,分别激发到4f76s(7So)6d8D5/2、4f76s(7So)6d8D7/2和4f76s(7So)6d8D9/2Rydberg态,再调谐第叁步激光的波长,将其共振激发到4f76p1/26d自电离态上布局。由于自电离态不稳定会衰变为离子和电子,使用PMT采集离子信号便得到了自电离光谱,进一步获得了自电离的总截面的信息。根据所采集的自电离光谱的激发路径,固定前两束激光波长,等间隔定点扫描第叁束激光,与此同时,电子透镜将自电离弹射电子“聚焦”到PSD上进行信号放大以及位置探测,由PS成像,最终使用CCD采集弹射电子的二维分布。这些二维分布在反阿贝尔变换的作用下,可实现弹射电子叁维分布的重构。本文根据自电离过程中存在的角动量守恒和宇称守恒以及AD系数ak的约束条件确定了AD拟合的阶数,随后采用此阶数对弹射电子的叁维分布进行积分,得到弹射电子的AD,并对其随着能量的变化的规律以及物理内涵进行了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末电离态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董程,沈礼,杨金红,戴长建.用速度影像法研究Eu原子4f~76p_(1/2)8s自电离态的弹射电子角分布[J].光学学报.2014
[2].董程.用影像法研究Eu4f~76p_(1/2)6d自电离态的弹射电子角分布[D].天津理工大学.2014
[3].杨金红.用影像法研究Eu6p_(1/2)8s自电离态的弹射电子角分布[D].天津理工大学.2013
[4].王向丽,胡宏伟,董晨钟.L壳层双洞态氩离子的退激发及末电离态分布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8
[5].胡宏伟,董晨钟,师应龙.单、双洞态镁离子的退激发及末电离态离子分布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7
[6].胡宏伟,董晨钟.洞态氩离子的退激发及末电离态离子分布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06
[7].张艳,戴长建.Ba原子6pns(J=1)自电离态弹射电子的角分布[J].激光与红外.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