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沃土的新耕耘,宝藏的再开掘——论韩乃寅的长篇小说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金钢[1](2018)在《边远流放之地的文化、民生观察——近期龙江文学管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群如同水流,是在不断流动的,这在世界、中国范围内都是如此。作为中国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北区域,既边远苦寒,又广阔富饶。明末清初以来,东北区域的人群流动变得频繁起来,其中包括满洲旗人入关、流人流放到东北、关内贫苦人闯关东、俄罗斯侨民流落到东北、十万官兵百万知青开发北大荒,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东北人南下等等。人群的流动会带来文化交融、习俗碰撞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势必能够引发一些严肃作家的思考。在近年来的
李飞[2](2018)在《从“荒原”到“家园”:韩乃寅《岁月》中的北大荒形象》文中提出韩乃寅是北大荒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生于1947年,1968年作为知青赴黑龙江山河农场从事农业劳动,1982年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在鸡西市政府、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担任领导职务。韩乃寅创作极为勤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共发表十余部长篇小说,其作品合计超过一千万字。韩乃寅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远离太阳的地方》《高天后土》《岁月》(初
刘金达[3](2016)在《韩乃寅北大荒文学创作的文化政治阐释》文中提出在后现代语境中,文学理论的诸多概念和规律的阐释方式,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的许多经典都已被轻视或质疑,同时许多新的批评术语与批评理念应运而生,并在文学批评研究的实践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本文拟借助西方着名文学理论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批评理论,研究北大荒文学创作中所蕴含的文化政治因素及其影响。韩乃寅作为北大荒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有着十年北大荒知青的经历,又在北大荒当了十几年的总局领导,对北大荒及北大荒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文学创作有着独到的理解和阐释,对北大荒及北大荒农业及北大荒精神有着更深刻的解读和更深厚的情感。因此,讴歌北大荒人、北大荒精神,弘扬人的主体意识、社会主旋律,唱响中国农业大集团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豪迈情怀构成了其作品的核心内涵。北大荒文学滋生在北大荒独特的文化土壤上,书写北大荒人、北大荒文化是北大荒作家的宿命。从根本上看,任何作家、任何作品、任何文学想象和文学活动都离不开所书写对象固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本论文主要以意识形态视角研究韩乃寅北大荒文学创作中的文化政治内涵,研究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理念及其创作主体情感。从而进一步研究韩乃寅系列作品的价值、意义以及其对读者和整个北大荒文学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梁艳[4](2016)在《北大荒小说与北大荒精神:韩乃寅小说论》文中认为韩乃寅的北大荒小说书写了北大荒所经历的沧桑巨变,小说展现的历史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从人拉肩扛的“破天荒”岁月,到北大仓的机械化农业,到现代化大农业式的阶段性发展,再到加入世贸组织后迎接全球性的挑战,韩乃寅的北大荒小说将北大荒精神演绎得丰满而鲜活,揭示了北大荒精神的创生、发展和演进的全过程。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在韩乃寅北大荒小说的诸要素中得以全面、动态地呈现。论文以韩乃寅的北大荒小说为研究对象,挖掘其中蕴含的北大荒精神,探求小说中彰显的北大荒精神的内质。自然的生命强力,首先体现在自然本身旺盛的生命强力,这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精神;其次是人作为自然之子,在与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自身的生命强力,这是无畏的艰苦创业精神;再次是从生命强力中传达北大荒人生命坚韧顽强的精神品格。英雄主义精神,最初体现在十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的拓荒大会战中,这种精神来源于作家英雄主义情结下的英雄群像的塑造,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永不言败的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承传。集体主义精神,首先在北大荒的初创阶段从它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来,集体主义精神的生成是受到北大荒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北大荒人对集体主义的坚守展现了改革大潮的洗礼,这通过北大荒人三种不同心态类型显现出来;韩乃寅用小说展示了北大荒人集体主义精神的嬗变,在新形势下北大荒人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坚守展现了不朽的北大荒精神。
荆丽娜[5](2014)在《历史与人性的双重书写——读韩乃寅长篇小说《七七级》》文中认为《七七级》以1977年高考恢复为时代背景,描写了七七级大学生在非常年代的非常人生。作品没有囿于单纯地叙述"七七级"的成长故事,而是从人性角度对历史进行反思和审视,将个体的命运流转纳入时代变迁的视角,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作者七七级大学生的历史身份、对人性的真实描述、以及透过时代变革流露出的历史悲悯和对人性光辉延续的期望,使作品呈现出多个阅读层面,值得反复回味与研究。
车红梅[6](2010)在《北大荒知青文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北大荒知青文学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对象的界定出发,对北大荒及北大荒知青文学,北大荒知青作家的生成以及北大荒文学演进中的北大荒知青文学进行整体的概括。通过梳理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创作概况,把握北大荒知青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的出现至80年代的繁荣再到90年代以来的成熟的发展历程和风貌特征。对北大荒知青文学主题的研究,试图把握隐含在情感体验和审美指向中的思想观念:人性之光,主要研究梁晓声作品对人的尊严与精神的书写;人性之恶,重点把握张抗抗创作中呈现的知青可贵的自省;人性之迷,主要研究韩乃寅和李晶、李盈小说对极“左”思潮造成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人性迷失的反思。从北大荒知青小说文本出发,总结出活跃在其间的三类人物形象系列:一是“硬汉”、“铁姑娘”等先进知青典型形象,“黑五类”子弟、“冒牌”知青、流氓无产者等另类知青形象,知青的管理者——政治舞台上的“土皇帝”形象,这为知青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色彩。北大荒知青文学主要凸显粗犷豪放的主格调,这种粗犷豪放体现在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上,体现在场景的描写上,体现在人物语言上。北大荒知青文学还体现出悲喜融合的风格。北大荒知青文学风俗描写的审美特质首先是历史变迁下的时代镜像;其次是声色共融中的风俗情韵;最后是风俗即人的审美追求。北大荒知青小说中的风俗描写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具有北大荒文化动人的魅力。
黄万华[7](2002)在《沃土的新耕耘,宝藏的再开掘——论韩乃寅的长篇小说创作》文中认为
二、沃土的新耕耘,宝藏的再开掘——论韩乃寅的长篇小说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沃土的新耕耘,宝藏的再开掘——论韩乃寅的长篇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3)韩乃寅北大荒文学创作的文化政治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韩乃寅北大荒文学创作与研究现状 |
一、韩乃寅及其文学作品介绍 |
二、韩乃寅文学作品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
第三节 论文框架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化政治的面孔 |
第一节 文化政治的本质 |
一、文化政治的理论来源 |
二、文化政治概念的界定 |
三、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辨析 |
第二节 文化政治的特征 |
一、主体性 |
二、日常生活性 |
三、边缘性 |
第二章 韩乃寅北大荒文学创作的微观政治维度 |
第一节 日常生活叙事 |
一、文化政治反应的是人最根本的需求 |
二、文化政治体现在夫妻间的日常生活中 |
三、韩乃寅写出了北大荒人的真实故事 |
第二节 知青形象 |
一、知青文化是北大荒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知青文学的悲情色彩 |
第三章 韩乃寅北大荒文学创作的审美政治维度 |
第一节 地域与身份 |
一、北大荒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奠定了北大荒文学的文化政治内涵 |
二、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命感悟决定了其创作中必定的文化政治色彩 |
第二节 北大荒赋予韩乃寅独特的创作理念 |
一、地域文化 |
二、官员作家的气魄和老知青的回忆 |
三、恪守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
第四章 文化政治与韩乃寅的文学选择 |
第一节 微观政治下的微小叙事 |
一、宏大叙事与微小叙事 |
二、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政治 |
第二节 注重平凡人物的思想意识 |
一、平凡人物的平凡思想 |
二、平凡人物的思想体现出文化政治与社会政治的冲突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北大荒小说与北大荒精神:韩乃寅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自然的生命强力 |
第一节 旺盛的自然生命强力 |
第二节 自然之子的生命强力 |
第三节 生命坚韧顽强的精神品格 |
第二章 英雄主义精神 |
第一节 拓荒大会战: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显现 |
第二节 英雄主义情结下的形象塑造 |
第三节 永不言败:英雄主义精神传承 |
第三章 集体主义精神 |
第一节 集体主义精神的生成: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规约 |
第二节 “集体主义”的坚守:改革大潮的洗礼 |
第三节 集体主义精神的嬗变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历史与人性的双重书写——读韩乃寅长篇小说《七七级》(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历史的透彻审思 |
二、对人性的现实书写 |
(6)北大荒知青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一、北大荒及北大荒知青文学 |
二、北大荒知青作家的生成 |
第一章 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20 世纪70 年代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出现 |
一、时代产物:北大荒知青的先进事迹报道 |
二、图解政治:北大荒知青小说的基本轨迹 |
第二节 20 世纪80 年代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兴盛 |
一、神奇土地:北大荒知青小说的繁荣 |
二、知青情结:北大荒知青纪实文学的兴起 |
第三节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北大荒知青文学的成熟 |
一、暗夜舞蹈:北大荒知青小说个人化言说 |
二、纪实品格:北大荒知青历史的书记员 |
第二章 对北大荒知青文学的主题研究 |
第一节 人性之光——人的尊严与精神的书写 |
一、坚守尊严:北大荒知青精神的闪光 |
二、超越国界:战争背景下的人性透视 |
第二节 人性之恶——知青可贵的自省 |
一、“残忍”种种:人性恶的剖解 |
二、回望来时路:知青人性恶探源 |
第三节 人性之迷——极左思潮的反思 |
一、再教育者——“贫下中农”的人性迷失 |
二、被教育者——知青人性的迷失 |
第三章 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形象群 |
第一节 先进知青的典型形象 |
一、“硬汉”形象 |
二、“铁姑娘”形象 |
第二节 另类知青形象 |
一、“黑五类”子弟 |
二、“冒牌”知青 |
三、害群之马 |
第三节 “土皇帝”的形象 |
一、傅正连:奴役知青的封建家长 |
二、王大楞:以管代教的知青管教 |
三、王肃:玩弄权术的老狐狸 |
第四章 北大荒知青文学的艺术风格 |
第一节 粗犷豪放与似喜实悲的风格 |
一、粗犷豪放的文化精神书写 |
二、似喜实悲的主体情怀表现 |
第二节 北大荒知青文学风俗描写的审美特质 |
一、历史变迁下的时代镜像 |
二、声色共融中的风俗情韵 |
三、风俗即人的审美追求 |
第三节 人化的景物描写 |
一、知青苦难和“乡愁”的象征 |
二、知青心灵律动的透视 |
结语 |
一、北大荒知青文学的意义 |
二、北大荒知青文学的缺失 |
三、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写作趋向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成果 |
后记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四、沃土的新耕耘,宝藏的再开掘——论韩乃寅的长篇小说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边远流放之地的文化、民生观察——近期龙江文学管窥[J]. 金钢. 文艺评论, 2018(06)
- [2]从“荒原”到“家园”:韩乃寅《岁月》中的北大荒形象[J]. 李飞. 文艺评论, 2018(03)
- [3]韩乃寅北大荒文学创作的文化政治阐释[D]. 刘金达.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6(02)
- [4]北大荒小说与北大荒精神:韩乃寅小说论[D]. 梁艳.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6(02)
- [5]历史与人性的双重书写——读韩乃寅长篇小说《七七级》[J]. 荆丽娜. 绥化学院学报, 2014(12)
- [6]北大荒知青文学研究[D]. 车红梅. 吉林大学, 2010(08)
- [7]沃土的新耕耘,宝藏的再开掘——论韩乃寅的长篇小说创作[J]. 黄万华. 文艺评论,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