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执行方式论文-徐永伟

死刑执行方式论文-徐永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死刑执行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死缓,死刑立即执行,死刑替代措施,刑罚执行

死刑执行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徐永伟[1](2017)在《死缓定位之转变及实现——从“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措施”到“死刑适用的主要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控制死刑的实际执行上,死缓制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也被视作我国刑事立法中的创举。但着眼于进一步推进死刑限制适用,死缓制度的功能定位与具体设置都还有改良的空间,应当将死缓定位为"死刑适用的主要方式"而非"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措施"。在此定位下,死缓将成为死刑执行的常态,而死刑立即执行则是特殊情形下的例外。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死缓与死刑立即执行的"地位调换"来促成死缓定位的转变。(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7年06期)

韩立坤[2](2015)在《建国以来死刑执行方式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死刑,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一种刑罚,同时它也是人类社会刑罚中最严重的一种。我国古代执行死刑的方法名目繁多且非常的残忍,古代西方在对被执行人执行死刑时也是方法众多。人类发展到现今的文明社会以来,执行死刑的方法种类在减少,死刑执行的方式从残忍、血腥逐步迈向文明、人性化,方式越来越人道。虽然当今世界正呈现出废除死刑的趋势,目前我国的死刑也正朝着显着减少的方向发展,但毋庸置疑的是,短期内我国还不可能彻底废除死刑。在当前严峻的安全形势下,针对全国各地暴恐事件频发的现实状况,为严厉打击极端恐怖分子,作为对实施暴力犯罪的人最严重的惩罚手段,死刑制度仍将在一个时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研究了建国以来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演变过程,对于促进当今执行方式的变革进步应当是有益的,文章同时对死刑执行方式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说明。(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5-10-30)

张训[3](2014)在《死刑执行方式呈现人性化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追寻人类死刑执行方式的演变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血亲复仇”孕育了人类合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思想萌芽和价值根基。在早期社会,人们更多地启动私力救济处死同类,方式多为“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国家及法律诞生后,死刑成为一种文明。借助(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14-06-10)

陈伟[4](2013)在《回眸与启示:对中国古代死刑执行方式的省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的死刑执行是其刑罚制度的缩影,从形形色色的行刑种类与个案中透露出了专制时代的鲜明特点。专制时代下的死刑执行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剥夺生命的残酷性、公开性、应时性、法外施刑、延时性等是其最为直接的外化呈现。死刑执行方式作为刑罚权力的体现,是报复刑与预防刑理念的结合体,在彰显皇权而蔑视人权的社会背景下,死刑执行受专制政权驾驭而呈现出蔑视个人权利的浓厚色彩。从宏观轨迹观之,死刑执行方式的流变演化是与权利张扬与法治成长的过程相一致的。(本文来源于《刑法论丛》期刊2013年03期)

丛峰,王炳坤,涂铭[5](2013)在《死刑执行方式愈加人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云南省昆明市中院3月1日依法对糯康、桑康·乍萨、依莱、扎西卡4名湄公河案罪犯执行了死刑。 最高法复核认为,被告人糯康、桑康·乍萨、依莱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运输毒品罪、绑架罪、劫持船只罪,被告人扎西(本文来源于《民主与法制时报》期刊2013-03-11)

潘庸鲁[6](2012)在《死刑存废之争的新视角:死刑与死刑执行方式混淆之厘清》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对保留死刑的批评声音一直不停,但这似乎对死刑有失公允,因为死刑只是调控社会秩序的一个必要手段,并不关涉文明和人权的评价。对死刑残暴和血腥的诟病其实应归因于死刑执行方式,因而不应将死刑和死刑执行方式混为一谈。当然,保留死刑并非意味适用的扩大和恣意,而是为了满足民众对安全和正义的渴望和信心,因而遵循一定原则走限制和慎用死刑之路是中国的现实之需。(本文来源于《长白学刊》期刊2012年02期)

汤咏[7](2012)在《论死刑执行方式与死刑的存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中国应从立法和执法上对死刑加以限制,最终向废除死刑努力。其中改革死刑的执行方式与废除死刑的精神意蕴是相通的。改革死刑的执行方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是现代人类文明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期刊2012年01期)

张蕾[8](2011)在《刍议死刑执行方式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死刑的修改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死刑的关注,既然死刑的现实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需要对死刑执行方式进行改革。从电影《绿里奇迹》中所刻画的美国电刑的执行过程出发,可以窥见我国目前死刑执行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应当废除枪决并将注射死刑作为唯一的死刑执行方式。同时,"人道屠宰草案"也值得深思。(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周聪[9](2011)在《从人道主义谈中国死刑执行方式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经济、政治等因素,我国废除死刑并不现实,但随着社会民主法治的不断进步,中国死刑执行方式需要向着人道主义的方向转变。笔者认为,针对具体国情的特殊要求,中国死刑执行方式的人道主义转变主要应从死刑犯各项基本人权,如生育权,会见亲属权等方面切实改变死刑执行中存在的人道主义缺陷。(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1年08期)

郭凯[10](2010)在《试论刑罚轻缓化与中国死刑执行方式的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刑罚轻缓化就是刑罚向轻缓方向发展的趋势,它要求刑罚的设置要以轻缓为标准,法院在对犯罪嫌疑人判刑时要以有利于被告人为原则,优先使用较轻的刑罚,只有在较轻的刑罚不能够适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时,才可以选择较重的刑罚。刑罚轻缓化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的文明程度、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优劣的重要标尺。但是我国现行死刑执行方式不明确,存在重大设计缺陷,有背离刑罚轻缓化趋势的现象。对此应当改革死刑执行方式,确定注射刑为死刑立即执行的惟一方式,推动我国刑罚轻缓化进程。(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25期)

死刑执行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死刑,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一种刑罚,同时它也是人类社会刑罚中最严重的一种。我国古代执行死刑的方法名目繁多且非常的残忍,古代西方在对被执行人执行死刑时也是方法众多。人类发展到现今的文明社会以来,执行死刑的方法种类在减少,死刑执行的方式从残忍、血腥逐步迈向文明、人性化,方式越来越人道。虽然当今世界正呈现出废除死刑的趋势,目前我国的死刑也正朝着显着减少的方向发展,但毋庸置疑的是,短期内我国还不可能彻底废除死刑。在当前严峻的安全形势下,针对全国各地暴恐事件频发的现实状况,为严厉打击极端恐怖分子,作为对实施暴力犯罪的人最严重的惩罚手段,死刑制度仍将在一个时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研究了建国以来我国死刑执行方式的演变过程,对于促进当今执行方式的变革进步应当是有益的,文章同时对死刑执行方式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说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死刑执行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徐永伟.死缓定位之转变及实现——从“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措施”到“死刑适用的主要方式”[J].甘肃理论学刊.2017

[2].韩立坤.建国以来死刑执行方式的演变[D].黑龙江大学.2015

[3].张训.死刑执行方式呈现人性化演变[N].检察日报.2014

[4].陈伟.回眸与启示:对中国古代死刑执行方式的省思[J].刑法论丛.2013

[5].丛峰,王炳坤,涂铭.死刑执行方式愈加人性化[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

[6].潘庸鲁.死刑存废之争的新视角:死刑与死刑执行方式混淆之厘清[J].长白学刊.2012

[7].汤咏.论死刑执行方式与死刑的存废[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

[8].张蕾.刍议死刑执行方式改革[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9].周聪.从人道主义谈中国死刑执行方式的转变[J].知识经济.2011

[10].郭凯.试论刑罚轻缓化与中国死刑执行方式的改革[J].科技信息.2010

标签:;  ;  ;  ;  

死刑执行方式论文-徐永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