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农民互动论文-姜裕富

国家与农民互动论文-姜裕富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家与农民互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业合作化运动,国家治理,国家与农民关系

国家与农民互动论文文献综述

姜裕富[1](2018)在《农村经营管理体制 国家治理 国家与农民的互动——评价农业合作化运动历史意义的叁个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仅改造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建立了农村经济集体所有制,还对国家治理模式、国家与农民关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评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必须要跳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本身,以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全能型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叁维视角来分析其成功与失败,更客观地认识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而理解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伟大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春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姜裕富[2](2018)在《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国家治理、国家与农民的互动——评价农业合作化运动历史意义的叁个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仅改造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建立了农村经济集体所有制,还对国家治理模式、国家与农民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评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必须要跳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本身,以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全能型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国家与农民关系叁维视角来分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更客观地认识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而理解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伟大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万海玲,杨源[3](2018)在《国家-农民关系的调整与农民政治认同的互动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首先要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入手。纵观东西方历史,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历程呈现同构胶合、有限分离、有机互动叁种状态,在不同的状态下政治认同有着不同的表征。文章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政治认同感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指出了从国家与农民互动的视角研究农民政治认同的基本思路即农民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执政党和国家通过合理的公共政策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民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个体在政治生活中的意义与使命感,从而使双方形成持续的良性互动,农民的政治认同就会随之提高。(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8年07期)

钟涨宝,韦宏耀[4](2014)在《国家与农民:新农保推行的“过程互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孙立平的"过程—事件分析"为学术起点,基于国家与农民的视角提出新农保推行的"过程互动模型",明确其层面、阶段和研究单位,尝试构建一个新农保研究的分析框架,用以观察和分析当下中国乡村正在推行的新农保及其背后蕴藏的国家—农民关系的新变化。研究发现,在新农保的政策制定中,农民的部分权益牺牲在中央—地方的博弈之中。农民的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缺少独立性,但理性化趋势明显。新农保推行过程中国家—农民间的互动彼此形塑,一方面是政府向服务型转型,另一方面是农民自身权益意识的觉醒。(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李飞龙[5](2013)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主体地位的历史演变——基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之时,农民在政治、经济、婚姻等诸多环节上实现了平等,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不过,伴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开展,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完全实现。集体化时期,在国家与农民共存的同时,农民与公社的对抗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导致了集体公社的解体。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连续5年的一号文件给"叁农"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机遇并未转化为发展的成果,农民的主体地位仍未充分得到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虽然社会各界都对"叁农"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并未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或者说具体的行动存在着与农村实际相偏离的一面。因而,目前仍需要强化对农民主体地位提升。(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马璐岩,宋宇,刘世定[6](2012)在《高利贷运作机制研究——国家政策背景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高利贷与农民的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宁夏平罗县宝平村[由于调查信息涉及较为敏感,为了保护当地隐私,我们化名该村为宝平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发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正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触角伸入农村后,高利贷现象仍然存在。这和人们通常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的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后可以抑制高利贷的推论不吻合。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农村信用社和高利贷者基于各自的利益形成合谋关系,而不是竞争和替代关系。某种程度上国家支农政策成为高利贷得以生存的温床。一方面,成为高利贷放贷资金的最主要来源和保证;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稳定与增长使资金得以及时回流,高利贷借贷过程得以持续。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本文对当前国家的支农政策做了进一步思考。(本文来源于《财经界》期刊2012年12期)

鲁子问[7](2012)在《从“社教”到“四清:”国家—农民的互动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运动,"四清"是从群众对基层领导干部进行经济清查而发展形成的从经济为主的"小四清"到政治思想为主的"大四清"的运动。从开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国家政治话语,经过把农民政治话语"四清"纳入国家政治话语"社教",最后逐渐发展为"四清运动"国家政治话语,这一发展历程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政治话语的互动建构模式。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从"社教"到"四清"的国家建构农民、农民建构国家的互动建构过程。(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2年02期)

王凤梅,郝锦花[8](2011)在《国家—农村基层干部—农民间的非良性互动与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受阻——以1949年至1978年间的山东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至1978年,国家权力对农村的调控是通过国家—农村基层干部—农民这一模式来完成的。在此期间,为促使既定工业化战略尽快实现,国家给农村基层干部施加过重压力,甚至采取一些不适当方式,对之进行调整和控制。对上级交代的任务,农村基层干部一般是积极响应的,与农民的特殊关系,又使他们有时自觉不自觉地与农民站在一起,对一些难以实现或对农民不利的上级指令存有抵触情绪,在执行时阳奉阴违。过高的统购指标迫使基层干部对农民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公社制度下的分配制度又使其与农民产生直接利益冲突,这迫使农民在基本顺从干部管理情况下,又以"反行为"来表达其显性或隐形对抗。国家—农村基层干部—农民间的这种非良性互动致使农村社会矛盾激化,也是农村现代化进程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9期)

邓娟[9](2011)在《再造农民:国家、社会与农民互动的社会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新疆精河县阿合奇国营农场自建立至今五十年时间里农场职工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历时性研究,对国家、社会与个体互动中农民这一群体的变化进行了探讨。文章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社区研究方法,以国营农场的职工为研对象,选取农场一个生产队作为长期田野调查的点进行考察,对28位农民的个人生活史进行深度访谈,展示社会变迁中农民个体的生存状态。文章指出,在国营农场这一以改造农民、示范集体农村为目的而建立的农业企业中,来自全国各个省份农村地区的农民,带着原有乡村的社会记忆,从农场建立至今伴随其体制改革呈现出叁个阶段式的变化,分别是建场初期的工人化农民阶段,承包到户后的农民化工人阶段,小城镇建设中的市民化农民阶段。建场前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处在社会变迁、政权更替、各类运动频发的时期,交织着战争、政治运动、社会动荡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传统农耕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此时进场的职工仍是处在以“己”为中心的亲属关系网络中的个体。在农场成立至包产到户以前的阶段中,国家权力全面渗透到个人生活中,在移民占主体的国营农场中,国家从土地所有制、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型塑传统小农,而农民出于各种原因脱离原有乡村社会环境后主动适应了国家的改造,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即工人化的农民。包产到户以后,农民的社会记忆、家庭重新成为生产生活单元的现实环境、对更好经济效益的理性追求,以及仍然以农业为生的生存方式,都让农场职工开始回归农民,但农场模式的社会文化又让他们不完全等同于地方农民,从而形成农民化的工人。2002年农场开始小城镇建设,职工的生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来自无处不在的市场经济的经营方式、思维观念的渗透、电视文化的普及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农场职工处在一个与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逐步发生了变化,开始迈向市民化进程。纵观这五十年历程中农场职工从传统小农随社会变迁发生的变化,国家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改造了农民,而农民也并非被动接受,他们在生存理性、经济理性的共同作用下主动适应了国家改造和社会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看到传统小农的影子,也可以看到国家意愿中理想农民的特征,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公民的色彩也愈见浓厚,而此阶段的农民正是叁方力量共同塑造的农民。(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1-05-01)

党晓虹,樊志民[10](2010)在《传统乡规民约的历史反思及其当代启示——乡村精英、国家政权和农民互动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乡规民约是乡村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乡规民约是在乡村精英、国家政权和农民叁方力量博弈和互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乡村精英阶层是乡规民约的倡导者、制定者和执行者,国家政权是乡规民约的监督者和制度保障者,而广大农民则是乡规民约的主要施受对象,是决定乡规民约能否顺利贯彻实施的主要力量。只有保证它们叁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和正确的角色分配,特别是确保农民阶层在乡规民约制定、实施过程中话语权和参与权的实现,才能保证当代乡规民约良性发展和有效实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10年04期)

国家与农民互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仅改造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建立了农村经济集体所有制,还对国家治理模式、国家与农民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评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必须要跳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本身,以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全能型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国家与农民关系叁维视角来分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更客观地认识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而理解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伟大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家与农民互动论文参考文献

[1].姜裕富.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国家治理国家与农民的互动——评价农业合作化运动历史意义的叁个视角[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8

[2].姜裕富.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国家治理、国家与农民的互动——评价农业合作化运动历史意义的叁个视角[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8

[3].万海玲,杨源.国家-农民关系的调整与农民政治认同的互动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8

[4].钟涨宝,韦宏耀.国家与农民:新农保推行的“过程互动模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李飞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主体地位的历史演变——基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

[6].马璐岩,宋宇,刘世定.高利贷运作机制研究——国家政策背景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高利贷与农民的互动[J].财经界.2012

[7].鲁子问.从“社教”到“四清:”国家—农民的互动建构[J].东南学术.2012

[8].王凤梅,郝锦花.国家—农村基层干部—农民间的非良性互动与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受阻——以1949年至1978年间的山东省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1

[9].邓娟.再造农民:国家、社会与农民互动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1

[10].党晓虹,樊志民.传统乡规民约的历史反思及其当代启示——乡村精英、国家政权和农民互动的视角[J].中国农史.2010

标签:;  ;  ;  

国家与农民互动论文-姜裕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