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大遗址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隋唐洛阳城,保护与展示,交通先行
城市大遗址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阁,刘洋,罗鸽[1](2019)在《大遗址保护与展示中的城市交通规划策略——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交通疏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隋唐洛阳城宫城区保护与复原项目,在大遗址所处城市核心区且遗址上方现代建筑密度大、周边交通拥挤的情况下,着重探讨交通规划如何服务文物保护、如何结合城市近远期更新等。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通过与主管部门及参建方多次研究探讨,总结出在文物展示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交通规划既为文物保护服务,同时又主动引领规划方案的敲定及后续实施,尤其是在现阶段城市拥堵状况加剧的情况下,使得交通先行成为政府城建工作的策略和抓手。(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期刊2019-10-19)
王吉尧,苏唱,梁晨[2](2018)在《景观规划在大遗址保护中的运用探索——以良渚文化艺术走廊城市设计项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遗址保护规划以遗产本体的抢救、保护与利用为主要目标,疏忽遗产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大遗址综合保护理念是将构成遗存本体的若干部分与其所依存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采用多种手段制定保护措施,深刻体现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原则与系统性原则。良渚文化艺术走廊连接良渚古城遗址展示区与良渚文化新城.位于《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年)》设定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之间。通过对良渚文化艺术走廊区域生态景观及人文景观的修复及保护.探索景观规划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为协调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增添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0)
余洁,白海峰,向剑凛[3](2018)在《城市新区发展与西咸大遗址群保护的制度困境和协调创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西咸新区包容性规划理念和城市化进程中西咸大遗址群区位变化的动态过程及管理制度变迁,指出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与传统文物保护管理不协调的制度困境。借鉴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管理思路,提出推进西咸新区大遗址群的协调创新机制,针对大型连片大遗址、单体小遗址和跨区县大遗址群分别采取不同的实施路径。(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王帅[4](2018)在《大遗址区城市活力分析与增强策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遗址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许多学者提出以建立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等模式保护与发展城市中的大遗址,使大遗址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在大遗址区发展状况评价方面还存在空白,将城市活力的理念引入对大遗址区发展状况的分析中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建立大遗址区城市活力评价体系,来分析大遗址区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大遗址区城市活力的增强策略。在大遗址区城市活力研究过程中,首先从研究国内外文献入手,了解大遗址区域发展和城市活力的分析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知识,为分析大遗址区城市活力打下理论基础。其次,界定大遗址区和城市活力概念,阐述大遗址区和城市活力的内涵,探讨大遗址与城市活力的关系,研究大遗址区城市活力的特殊性,分析大遗址区城市活力影响因素。再次,选取符合大遗址区特殊性的城市活力评价指标,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大遗址区城市活力评价指标权重,用模糊评价法对大遗址区城市活力进行评价。最后,以大明宫遗址为例,将大遗址区城市活力分析方法运用在实践中,对大明宫遗址区城市活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大明宫遗址区城市活力一般,分别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四个方面提出大遗址区城市活力的增强策略。本文建立了大遗址区域城市活力的分析方法,不仅能更加全面的评价大遗址区发展状况,还可以分析比较不同遗址区的发展状况,能够在分析结果中发现制约大遗址区发展的具体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增强大遗址区城市活力的策略,促进大遗址区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张馨,裴成荣[5](2018)在《大遗址片区的特色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西安为例,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四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理想解法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991—2015年的测度值都呈现出局部波动、整体上升的趋势,并且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测度值都表现出继续上扬的趋势,而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测度值都表现出收敛的趋势。综合评价的测度值从1991年的0.069增加到2015年的0.835,增长了12倍,并且自然因素影响最大,文化因素的作用开始显现。基于定量分析,探讨了处于遗址片区的城市,在特色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空间布局、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环境改善应当努力的方向,从而使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成为特色生态城市建设的推动力。(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8年05期)
韩超[6](2018)在《大遗址间的西安火车站枢纽城市设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以大遗址保护区周边的特殊用地条件下的大型铁路综合枢纽周边的城市设计解析过程及设计理念的分析解读,探析该种类型的枢纽周边城市设计的方法研究。通过对西安火车站枢纽周边现状及功能需求的分析和规划策略的探讨,针对西安火车站枢纽位于两大历史遗址间的这一独特的城市空间特征,从枢纽设计的总体布局入手,结合枢纽的交通设施布置和城市道路交通的枢纽,利用城市场所及文脉的空间解析,将唐明两大历史轴线进行推演重塑,并进行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分析、建筑限高及风貌保护、建筑色彩控制设计等多方面的研究。实现了西安火车站枢纽区域用地的高度融合和功能的立体分层,塑造了一个现代与传统相呼应、景观与功能交相辉映的城市片区。(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8年12期)
罗轶维[7](2016)在《基于北京地区汉代城市遗址保护的移动媒体应用《大遗址》设计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灿烂历史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长达叁千余年的建城史和1078年的建都史,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留下了众多历史古迹更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传承意义及实用价值。历史古迹遗址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因此,亦是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和一座文化历史名城,其遗存的历史古迹不计其数,其叁千年的建城史使这里留下了近叁十座古代城址遗迹,为绚丽的北京历史人文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移动媒体作为最新的第五媒体,具有媒体多样化以及交互化的特征,将深厚的汉代历史文化内涵、中国文化精神实质进行有效的传达,强化人们对汉代城市遗址的关注和了解。本论文即是以基于北京汉代城市遗址保护的移动媒体应用设计为研究主题,以移动媒体的设计制作过程为研究流程,充分结合其概念、内容与特点,通过作品实践的方式,设计并制作出符合设计需求、顺应时代发展,具有较高文化信息传播效率和社会意义的移动媒体应用。从而能够有效的利用移动媒体的形式,助力北京地区汉代城市遗址保护,提升北京城市文化内涵。在研究创新性方面,本论文对移动媒体应用作品《大遗址》设计中制作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归纳和总结,对一款文化遗址保护类移动媒体应用设计中的方式与制作过程的方法进行研究归纳和总结,从移动媒体语境下各要素的呈现方式、功能设计、等不同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从而得出一套切合作品需求的设计方法论。本论文将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的理论研究结果运用到具体的移动媒体应用产品创作实践中,以实际的方式证明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最后,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得出,本论文与作品通过对古迹保护的移动媒体应用作品的设计与实践,探索了一条利用移动媒体应用形式去较为准确的证明了通过北京地区汉代城市遗址保护的移动媒体应用形式表现北京地区汉代文化遗存内涵、进行北京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是当前时代最具有媒体信息传达效率优势的方式之一。使用移动媒体应用的方式展现文化遗产,可以从视觉角度有效地提升中国文化信息传播效率、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教育力度,能够增进用户的使用兴趣,使移动媒体应用作品充满丰厚的文化底蕴。(本文来源于《北京印刷学院》期刊2016-12-01)
姚嘉琦[8](2016)在《城市中心区大遗址周边居民生活现状研究——以郑州商代古城墙遗址保护区书院街与南学街一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遗址保护一直都备受关注,但遗址周边居民的生活现状却容易被忽视。本文以郑州商代古城墙遗址保护区书院街与南学街一带为例,对居民生活现状进行调查,探究遗址保护与居民生活间的关系,为郑州商代古城墙遗址保护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6年06期)
郑育林,黄伟,甘洪更,李勤[9](2016)在《大遗址区城市改造与提升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中,作为"丝绸之路"起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进行了改造与提升,本文对该区域的城市改造与提升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大遗址区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文博》期刊2016年03期)
周荣[10](2016)在《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和谐共生发展新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着超过3000年的建城史,十叁个王朝在西安定都长达1100余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区域内文物遗迹数量众多,尤其在大遗址资源上,无论从遗址等级、文化影响力和规模等层面进行考察都是国际国内首屈一指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视察时特(本文来源于《西安日报》期刊2016-04-13)
城市大遗址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遗址保护规划以遗产本体的抢救、保护与利用为主要目标,疏忽遗产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大遗址综合保护理念是将构成遗存本体的若干部分与其所依存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采用多种手段制定保护措施,深刻体现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原则与系统性原则。良渚文化艺术走廊连接良渚古城遗址展示区与良渚文化新城.位于《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年)》设定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之间。通过对良渚文化艺术走廊区域生态景观及人文景观的修复及保护.探索景观规划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为协调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增添有益的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大遗址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鹏阁,刘洋,罗鸽.大遗址保护与展示中的城市交通规划策略——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交通疏解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2019
[2].王吉尧,苏唱,梁晨.景观规划在大遗址保护中的运用探索——以良渚文化艺术走廊城市设计项目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2018
[3].余洁,白海峰,向剑凛.城市新区发展与西咸大遗址群保护的制度困境和协调创新机制[J].城市发展研究.2018
[4].王帅.大遗址区城市活力分析与增强策略探讨[D].西北大学.2018
[5].张馨,裴成荣.大遗址片区的特色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8
[6].韩超.大遗址间的西安火车站枢纽城市设计探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8
[7].罗轶维.基于北京地区汉代城市遗址保护的移动媒体应用《大遗址》设计实践[D].北京印刷学院.2016
[8].姚嘉琦.城市中心区大遗址周边居民生活现状研究——以郑州商代古城墙遗址保护区书院街与南学街一带为例[J].城市住宅.2016
[9].郑育林,黄伟,甘洪更,李勤.大遗址区城市改造与提升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为例[J].文博.2016
[10].周荣.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和谐共生发展新模式[N].西安日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