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充电策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双层优化,聚类分析
充电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吴斌,杨超[1](2019)在《基于双层优化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动汽车的广泛普及,电动汽车不合理充电会给电网的运行带来风险和影响。首先用k-means聚类的方法对峰谷电价进行时段划分,然后提出了一种上层通过网损最小确定充电位置、下层通过网损和充电费用最小确定充电时间的有序充电模型。最后用33节点系统进行仿真验证,同时用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求解,证明了优化策略能减小网损、平抑负荷波动和降低用户充电费用。(本文来源于《电力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刘琦颖,赵振东,唐渊,范晋衡,张捷妮[2](2019)在《住宅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分期管理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用户参与度,降低峰期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延缓配电变压器过载,结合住宅小区电动汽车停留时段,综合考虑用户充电意愿及峰谷分时电价时段划分,设置中长期有序充电和长期有序充电两种管理模式,满足不同充电需求的用户参与有序充电。其中,中长期管理模式根据住宅小区居民负荷曲线变化特征,采用倒序法选取充电开始时刻,达到削峰、移峰的效果;长期管理模式采用最小值最大法选取充电开始时刻,达到填谷的效果。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协调控制不同管理模式的用户参与度,可进一步降低负荷峰谷差,减小负荷方差,降低充电费用,所提策略为用户提供更多样的选择。(本文来源于《电力需求侧管理》期刊2019年06期)
白云霄,刘思捷,钱峰,刘俊磊,鲍威[3](2019)在《智能电网中电动汽车双层最优充电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无序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PHEV)接入电网,会造成高峰时段电网变压器过热、过载,导致跳闸甚至大面积停电。因此电动汽车的协调充电问题是电网中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文章首先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协调充电问题定义为带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然后提出一种双层最优充电策略对该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在第一层基于需求侧管理对电网低压变压器(low-voltage transformers, LVTs)的负荷曲线进行扁平化平滑优化;在第二层基于一致性迭代算法,使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用户的总体充电成本达到最小并同时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所提充电策略既保持了电网变压器供电负荷曲线波动最小,又实现了每个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成本最小,满足了用户的充电需求。(本文来源于《电力需求侧管理》期刊2019年06期)
张永明,姚志力,李菁,杜振东,王志新[4](2019)在《基于配电网概率潮流计算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规模电动汽车接入会导致配电网潮流分布发生变化,给配电网的运行带来风险。采用半不变量和Gram-Charlier级数计算考虑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配电网动态概率潮流。根据节点电压和支路潮流的越限严重程度,定义评价充电站对配电系统潮流影响的综合指标,提出了确定充电站最优电气接入点的方法。IEEE33节点配电系统的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方法选择充电站的电气接入点可以降低配电网节点电压和支路潮流越限的风险,有助于通过充电设施的优化布局对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进行引导和优化。(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9年22期)
姚潇毅,张剑,尹柏强,李晨晨,何怡刚[5](2019)在《叁相负荷平衡的光伏逆变器与充电桩协调优化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平衡的叁相四线制或五线制低压配电网能够显着增加对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的接纳能力;大量光伏发电、电动汽车接入低压配电网可能导致网损大幅增加,叁相不平衡加剧,配变过载,电压越限,威胁配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针对已有的负荷平衡方法代价高、适应性低的不足,从将重载相负荷转移至轻载相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在配电网中配置多副公共直流母线,设计了两种将位置相近、从不同相接入的光伏逆变器、充电桩直流侧连接至此共同直流母线的具有不同结构与造价的方案;构建了光伏逆变器、充电桩协调优化控制的线性约束混合整数二次规划的模型;模型的目标函数能够兼顾降损与平衡负荷;采用实际71节点低压配电系统仿真计算,与无序充电及经典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计算速度快,能够满足在线运行的要求,具有完全平衡叁相负荷,降低网损,削峰填谷,改善供电电压质量等优越性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9年10期)
叶明,余昊,朱红,汤中林[6](2019)在《新能源汽车低温充电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汽车在低温下充电需要更长的充电时间,原因是:低温会影响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而BMS系统会限制充电速度,以避免对电池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而有些电芯在设计之初综合考虑成本、安全等各种因素,0℃以下不允许充电。这样就更限制了用户的日常使用。为提高用户体验,我们根据电芯不同温度的充电特性,设计出一种加热策略,使其在低温下也能拥有常温一样的充电体验。(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涂小刚,宋志顺,常立国,洪俊[7](2019)在《半全桥子模块混合型柔性直流换流阀的充电策略研究与样机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基于半桥和全桥子模块构建的混合型柔性直流输电换流阀的拓扑结构特点和在不控充电阶段中的子模块电压分布;分析了半桥子模块存在充电电压较低导致的取能失败及充电不成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混合型柔直换流阀的充电策略,并搭建了±10 kV/60 MW半全桥混合型模块化多电平换流阀样机对该策略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充电策略可以有效解决基于半桥和全桥子模块构建的混合型柔直换流阀充电过程中半桥子模块自取能失败问题。(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9年10期)
王惠中,黄金凤,杨家颜[8](2019)在《基于MOPSO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调度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网调度过程中考虑用户行为的主动性,提出一种考虑电动汽车用户充电选择的有序充电控制策略,以总充电成本最小、电网负荷方差最小为目标,采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MOPSO,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对模型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无序充电,所提策略能有效平滑负荷曲线,提高供电质量,同时还能保证降低用户充电成本,实现互利共赢.(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姚知洋,肖静,高立克,杨艺云,吴宛潞[9](2019)在《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导轨切换时的脉冲同步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段导轨控制的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在导轨切换时,会出现系统的输出功率和系统效率骤降,甚至远低于期望值,不能满足系统输出功率要求。文中通过对电动汽车导轨切换过程的暂态分析,计算导轨切换时相邻导轨线圈所在逆变电路的时钟脉冲信号同频同相和同频不同相时,输出功率的变化,得出结论:相邻导轨线圈所在逆变电路的时钟信号相位差是造成导轨切换过程中输出功率和效率骤降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导轨切换时的脉冲同步控制策略,有效地改善了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在导轨切换时输出功率和系统效率骤降以致不能使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时钟脉冲信号同步的重要性和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9年21期)
聂津,陈涵,叶必超[10](2019)在《基于充放电模型的电动汽车充电价格设定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汽车规模化给城市交通、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网运行带来了挑战,应合理设置充电价格,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以降低电网运行带来的负荷影响。为此,基于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充放电交互策略,分析区域负荷数据与电动汽车充电数据,考虑功率平衡、电池容量以及用户充电等约束,以负荷电价为变量,以降低电网峰值运行负荷为目标函数,建立充放电模型,并根据区域内电源对于功率的响应特性确定充电价格,为充电站制定电价提供了指导。最后,结合福州市马尾区相关数据,验证了优化模型与电价设置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浙江电力》期刊2019年09期)
充电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用户参与度,降低峰期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延缓配电变压器过载,结合住宅小区电动汽车停留时段,综合考虑用户充电意愿及峰谷分时电价时段划分,设置中长期有序充电和长期有序充电两种管理模式,满足不同充电需求的用户参与有序充电。其中,中长期管理模式根据住宅小区居民负荷曲线变化特征,采用倒序法选取充电开始时刻,达到削峰、移峰的效果;长期管理模式采用最小值最大法选取充电开始时刻,达到填谷的效果。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协调控制不同管理模式的用户参与度,可进一步降低负荷峰谷差,减小负荷方差,降低充电费用,所提策略为用户提供更多样的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充电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1].吴斌,杨超.基于双层优化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研究[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9
[2].刘琦颖,赵振东,唐渊,范晋衡,张捷妮.住宅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分期管理策略[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9
[3].白云霄,刘思捷,钱峰,刘俊磊,鲍威.智能电网中电动汽车双层最优充电策略[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9
[4].张永明,姚志力,李菁,杜振东,王志新.基于配电网概率潮流计算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策略[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9
[5].姚潇毅,张剑,尹柏强,李晨晨,何怡刚.叁相负荷平衡的光伏逆变器与充电桩协调优化控制策略[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9
[6].叶明,余昊,朱红,汤中林.新能源汽车低温充电策略的研究[J].电源技术.2019
[7].涂小刚,宋志顺,常立国,洪俊.半全桥子模块混合型柔性直流换流阀的充电策略研究与样机实验验证[J].高压电器.2019
[8].王惠中,黄金凤,杨家颜.基于MOPSO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调度控制策略[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9
[9].姚知洋,肖静,高立克,杨艺云,吴宛潞.电动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导轨切换时的脉冲同步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9
[10].聂津,陈涵,叶必超.基于充放电模型的电动汽车充电价格设定策略[J].浙江电力.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