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肿瘤中的应用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接收并给予超声内镜检查后发现为食管肿瘤相关病症患者23例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临床治疗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回顾性整合、分析,实施超声内镜检查方式以便明确患者病灶的位置、大小、性质等指标,并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展开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选取的23例患者在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展开治疗后,其中21例患者获得完整性剥离,其余2例治疗后体内仍旧残存肿瘤,同时其病理结果显示为低度恶性肿瘤迹象,随后对其实施外科扩大切除手术。患者病灶直径在1.4~5.9cm之间,平均为(3.4±0.3)cm,外科手术时间在半小时至三小时之间,平均约为一小时。术后对患者开展为期一年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21例获得完整性剥离的食管肿瘤患者均未出现病症复发情形。23例患者经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鳞癌、食管良性肿瘤、食管囊肿对应病例数分别为15例、5例、1例、2例。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临床治疗结果显著的微创治疗手段,对食管肿瘤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结果,能够实现患者病灶的完整性剥离,术后创伤较小,同时有助于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关键词】食管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R7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118-0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临床治疗方式,同时也是极具应用前景的临床治疗技术,促使越来越多的早期消化道癌患者可以在内镜下实现一次性完全切除操作,避免了器官切除及开腹手术治疗方式的疼痛感[1]。本次研究将我院于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接收并给予超声内镜检查发现为食管肿瘤相关病症患者23例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肿瘤中的应用结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治疗措施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接收并给予超声内镜检查发现为食管肿瘤相关病症患者23例作为研究样本,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10,年龄在36~83岁,平均为(63.2±3.2)岁。
1.2治疗方法
本次实验过程将应用到以下仪器设备:电子胃镜、超声微探头、内镜超声系统、高频电切装置等。分别对患者给予清醒镇静处理及全身静脉麻醉处理,手术操作开始前,应对患者病灶实施超声内镜检查,同时依据检查结果对患者病变的浸润深度做评估。待胃镜检查发现病灶后,在镜下应用喷洒管对病变区域及其周围管壁实施生理盐水冲洗处理,同时在产生病变的食管壁及其周围两厘米区域内依据由上至下的顺序喷洒Lugol液,用量约为10ml。待10s后,再次对Lugol液覆盖区域实施生理盐水冲洗处理,并将残留碘液吸出,待染色确定病变位置后,对病灶外缘实施电凝标记处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流程主要包含对病灶边缘实施电凝标记,在病灶边缘标记点位置实施多点黏膜下注射操作,注射药剂为肾上腺素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溶液,对患者病灶外侧黏膜实施切开处理,通过多次黏膜下注射操作,使病灶得以分离,并给予切除处理,最后需对创面实施相关处理操作。未做穿孔处理患者术后两天内应禁食,第三天开始食用流质食物,给予穿孔处理患者术后一周内应禁食,第八天开始食用流质食物。给予患者常规补充体液及抗感染等治疗手段,并密切监测患者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的波动情形,必要时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处理方式。
1.3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临床治疗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回顾性整合、分析,实施超声内镜检查方式以便明确患者病灶的位置、大小、性质等指标,并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展开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结果
选取的23例患者在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展开治疗后,其中21例患者获得完整性剥离,其余2例治疗后体内仍旧残存肿瘤,同时其病理结果显示为低度恶性肿瘤迹象,随后对其实施外科扩大切除手术。患者病灶直径在1.4~5.9cm之间,平均为(3.4±0.3)cm,外科手术时间在半小时至三小时之间,平均约为一小时。术后对患者开展为期一年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21例获得完整性剥离的食管肿瘤患者均未出现病症复发情形。23例患者经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鳞癌、食管良性肿瘤、食管囊肿对应病例数分别为15例、5例、1例、2例。
3.讨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较于开腹手术及传统的内镜治疗方式,具备术后创伤较小的优势,同时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方式中,患者可接受治疗的部位显著增多,可以实现多次治疗,相关诊治医生也可以得到更加完整的病理组织标本,为病症的临床分析提供可靠、有力的依据,对伴随溃疡患者、形态不规则且面积较大的肿瘤情形、存在瘢痕的肿瘤均有良好的切除效果,使患者病症复发率得以显著降低[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主要应用于消化道相关病变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其中包含消化道早期癌症,相关诊治医生需依据实际经验,并结合患者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对肿瘤位置等信息进行确认,此种情况下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将获得与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相同的治疗结果[3-4]。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平坦息肉及黏膜下肿瘤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治疗结局,可以实现一次性完整剥离病变[5]。
综上所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临床治疗结果显著的微创治疗手段,对食管肿瘤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结果,能够实现患者病灶的完整性剥离,术后创伤较小,同时有助于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郭大昕,杨建民,徐启顺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安全有效性的Meta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12):685-689.
[2]戴胜兰,许亚平,王涛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期病变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2015,(42):52-53.
[3]肖飞,杨树平,于莲珍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癌的随访及疗效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5):308-311.
[4]陈巍峰,李全林,姚礼庆等.窄带成像与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比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12):1138-1141.
[5]杨文娟,岳辉,何锋坚等.内镜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含视频)[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5):30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