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古小英
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把深层的美挖掘展示出来,使其鼓舞人、激励人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当从文学鉴赏的特殊性出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领会意境,着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品味词语中想象和联想,培养鉴赏能力
品味词语,就是仔细地读,研读细节,进行透彻理解,这虽然是语文教师教会学生精读的一种方式,但也是文学鉴赏不可缺少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品味语词,并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教学《再别康桥》这课,教师提示文中的“彩云、夕阳、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彩色斑斓的动画之美,就要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文中的词语,探究出作者怎样用这些词语向读者展示动画之美的。教师引导学生整体上体味《再别康桥》时,就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诗中的内容就如同一部动人的抒情短片。诗人又一次来到魂牵梦萦的康桥,可是,重逢的热吻还没在冷却时,又要面对“执手相看泪眼”的握别,于是他踏着夕阳的余辉,来到了康桥。“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河边的“金柳”、水底的“青荇”,榆阳下的“清泉”……他都深情地注目着,他深情地遐想着……时光也在这注目与遐想中缓缓地流动着。沐浴金柳的夕阳逐渐消逝,斑斓的星辉在放歌的彩虹似的梦中出现……,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鉴赏到这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美,只要有具体、生动的画面,就能传达出这诗中所流动的情绪,这样的诗应具动画之美。而诗能否具有动画之美,在于诗人是否表明了诗的真谛。
学生通过词语的品味进而想象和联想,鉴赏诗中的韵味,得到的是美的熏陶,心灵的陶冶。
二、品味佳句中想象和联想,培养鉴赏能力
品味词语少不了对佳句的赏析,因为有的佳句状物赋形惟妙惟肖,形容极致,有的佳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有的佳句幽默风趣,妙语解题;有的佳句发人深思,催人向上。总之,佳句欣赏可使人从思想境界,艺术修养,写作借鉴等方面受到启发,从中得益。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能从品味佳句中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很好的举措。例如教学《沁园春•雪》这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些佳句,通过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由“望”字统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文中的“望”又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这个“望”又显示了作者自己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真是顶天立地,意兴豪迈,有“梅花欢喜满天雪”的韵味。“望”字底下,展现了具体的景观,在北方,雄伟的景物应该是长城、黄河、高原、山脉,这些景物也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这些景物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广袤千万里,地域如此广阔,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大的气魄。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气象雄伟,令人心胸为之开阔,心气为之豪爽等。
教师启发学生抓住佳句想象和联想,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文艺形象的具体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会了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等,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运用形象思维想象和联想,培养鉴赏能力
在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上,应该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想象和联想。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想象和联想就是心灵的翅膀。联想愈真,想象愈丰,形象思维愈发达。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条缕式的分析,不能偏重于诸如思想意义、人物性格、景物特点、写作特色等抽象概括,而应该重视作品整体形象的感受、感知和感悟。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他们足够时间去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去想,设法让他们读出美感,悟出意境。譬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写道:“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它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反复、认真地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尽力把感觉的形象描述出来,这样,在想象和联想的驱动下,句中的山坡、雪、草色、花衣,肌肤等词语都化为脑海中鲜活的人格化的自然物象,伴随这些人格化物象的组合与运动。就产生了一种愉快的阅读体验,把作者抽象的思想和微妙的情感化为生动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想象“济南的春天”的景象又会怎样?依照老舍先生的句式写一段话。让学生在学与练中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
四、领会作品意境想象和联想,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文学作品,不仅是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而且要善于领会作品的意境,培养文学素养。一部作品的意境,既包括大的立意,也包括小的意境;既有文内之意,也有弦外之音,而领会一些小的意境和“言外之意”,对于领悟作品的主旨具有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重要的一部分。”领悟作品的“言外之意”,就是要能够从字里行间思出言外的形象、言外的感情、言外的旨趣,能够触摸作者的思想脉搏,感受作者的情感与心态成为作者的知音。譬如,朱自清是这样描写春雨的:“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树叶儿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逗你的眼。”如果融汇真情,反复品读这一精美语段,不难发现:“可别恼”三字暗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牛毛”、“花针”、“细丝”三个意象分别从细而多,细而亮,细而密三个角度描写了春雨的特点。一个“斜”字,暗写春风;而一个“笼”字,境界全出,把人的思绪引向飘渺的雨雾之中,春雨的形象以及作者对春雨的觉悟全都寓于生动的描写中。
总之,文学作品的教学,应立足学生的自身发展,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让学生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去想象和联想。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一要注意事物的相似性。如看到田野的黑土地可引导学生联想教室里的黑板,看到天上的星星,可引导学生联想到人的眼睛。二要注意事物的相关性。如看到河流,就应想象到山川,看到春花,就会想象到秋月。通过这些训练,自然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这就有助于培养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