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度可控论文-高慧芳,段慧娟,陈星晖,薛永强,崔子祥

粒度可控论文-高慧芳,段慧娟,陈星晖,薛永强,崔子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粒度可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氧化镁,表征,溶胶-凝胶

粒度可控论文文献综述

高慧芳,段慧娟,陈星晖,薛永强,崔子祥[1](2018)在《立方体纳米氧化镁的可控合成及其粒度影响因素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以Mg(CH_3COO)_2·4H_2O为原料,草酸为络合剂和酸性试剂,从晶体形成机理入手,详细研究了不同粒径立方纳米氧化镁的制备工艺。采用XRD和SEM分别表征了纳米氧化镁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工艺条件可以制备出粒度可控的纳米氧化镁,反应温度是影响纳米氧化镁粒度与形貌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08期)

王昭[2](2018)在《粒度形貌可控碳化硅粉体的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化硅(SiC)陶瓷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耐磨损性、热稳定性、抗热震性和耐化学腐蚀性,而且热膨胀系数小、热导率大。一些特定结构的SiC陶瓷制品如SiC陶瓷膜等为了达到使用要求,往往需要原料的粒度足够小、球形度足够高。因此,制备出实际生产可用的粒度形貌可控的碳化硅粉体尤为重要。为推进SiC陶瓷膜的研究与应用,本研究选题为粒度形貌可控碳化硅粉体的制备工艺研究。本文主要采用碳热还原法来制备SiC粉体,通过控制煅烧温度、保温时间、硅源种类等方法进行了SiC粉体的粒度形貌可控性的研究,旨在了解碳热还原反应的反应机理,掌握控制SiC粉体粒度和形貌的关键性因素,为实际生产SiC陶瓷膜提供粒度可控、球形度高的SiC粉体。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煅烧温度及掺杂对SiC粒度形貌的影响以微硅粉和葡萄糖为主要原料,采用卧式真空烧结炉,利用碳热还原法制备SiC。探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对产物物相、粒度、形貌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铌掺杂对SiC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300℃、1400℃和1500℃下保温2 h,所得到的产物均为3C-SiC,此种晶型的SiC属于β-SiC;随着温度的升高,产物的结晶程度不断增强,粒度也逐渐增大,形貌由无规则形向多边形转变,通过控制反应温度能有效影响和控制SiC的形貌和粒径大小,1400℃下产物能够很好地继承微硅粉的形貌。铌掺杂会使得产物以互相粘连的形式存在,同时产物中出现棒状SiC,此时产物有着很明显的晶体长大和晶体兼并的行为,掺入金属铌粉也能够控制SiC的颗粒形貌与粒度大小并且通过掺杂能够降低碳热还原反应的温度,但通过掺杂制备出的SiC粉体形貌不均一,不利于实际应用。(2)保温时间对SiC粒度形貌的影响以及反应机理研究以微硅粉和葡萄糖为主要原料,采用叁温区管式炉,在1300℃和1400℃下采取不同的保温时间(60min、120min、180min)来探究保温时间对SiC粒度形貌的影响并对SiC晶须和粉体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1300℃时,碳热还原反应尚未发生,延长保温时间,碳热还原反应依然未发生。1400℃保温60min,产物中有SiC生成;保温120min,SiC的生成量增加并且此时SiC能够继承微硅粉的形貌和粒度;保温180min,SiC的生成量继续增加但粒度形貌没有太大的变化。产物SiC中的晶须生成主要遵循气-液-固(VLS)和气-气(VV)机理,SiC粉体生成主要遵循固-固(SS)和气-固(VS)机理。(3)硅源种类和粒度对SiC粒度形貌的影响分别采用1μm、3μm气相白炭黑和0.5μm、1μm沉淀白炭黑为硅源制备SiC粉体,研究了硅源种类、形貌及粒度对SiC粒度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1400℃保温120min,所制备的SiC粉体形貌及粒度整体上继承了所使用的硅源的形貌和粒度。通过改变硅源种类和粒度的方法来制备出形貌粒度可控的SiC粉体具有可行性。(4)溶胶-凝胶法结合碳热还原法制备粒度形貌可控的SiC纳米粉体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主要原料,利用溶胶-凝胶法,通过控制水解温度、氨水用量等制备出形貌粒度可控硅溶胶,探究影响硅溶胶形貌粒度的关键性因素,以及硅溶胶形貌粒度对SiC粉体的形貌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解温度和氨水用量并不影响硅溶胶的形貌,所制备的硅溶胶均为球形;随着水解温度的升高,硅溶胶粒径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氨水用量的增加,硅溶胶粒径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以0.2μm和0.6μm硅溶胶为硅源可制备粒度可控、球形度高的SiC粉体。(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8-05-28)

江婷婷[3](2016)在《粒度可控高分散锐钛矿相二氧化钛的制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钛在光催化、抗菌、亲水等各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由于锐钛矿相二氧化钛具有良好电子传输特性,被研究人员引入染料敏化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用作电子传输,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二氧化钛的尺寸以及形貌对其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制备尺寸形貌可控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有利于提高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本文采用便于调控材料尺寸和形貌的液相法,制备尺寸和形貌可控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通过实验参数的调节以及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实现对其尺寸和形貌进行有效控制。本论文针对廉价无机钛源硫酸钛,采用溶剂热法,进行系列实验,研究尺寸和形貌可控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利用XRD、SEM、TEM、FT-IR以及DLS对制得样品的物相结构、形貌以及粒径进行表征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水热法,以硫酸钛为钛源,尿素作为沉淀剂制备得到锐钛矿相二氧化钛颗粒。通过正交实验,水热反应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Ti(SO4)2溶液浓度的变化改变了水热反应体系中的溶液对Ti(SO4)2的溶解度,在较高的溶液溶解度条件下,低的溶剂量所制备的Ti02粉体平均颗粒尺寸减小。讨论了各实验参数对二氧化钛颗粒粒径的影响,发现反应温度、硫酸钛浓度对其颗粒粒径影响较大,而反应时间和Ti(SO4)2/尿素摩尔比对其影响相对较小。控制水热反应过程中Ti(SO4)2/尿素摩尔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Ti(SO4)2反应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入空间位阻。系列实验所制Ti02颗粒均为近球形微米级颗粒,颗粒呈现微米级/纳米级颗粒混杂分布,显示在合成过程中有明显Osworld熟化现象存在,整体粉体颗粒尺寸分布混乱,团聚现象严重。(2)以硫酸钛为钛源,尿素作为沉淀剂,用水/乙醇二元混合溶剂系统为依托,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讨论了各实验参数对二氧化钛颗粒粒径的影响。引入乙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Ti02纳米粉体的分散性和减小颗粒团聚问题。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的加入能更加有效地改善团聚问题。在Ti(SO4)2溶液浓度为0.05mol/L,Ti(SO4)2/尿素摩尔比为1:2,水/乙醇体积比为1:4,添加一定量CTAB,180℃下反应6h所获得Ti02纳米粉体的颗粒尺寸减小至70nm,颗粒分散性较好。(3)以硫酸钛为钛源,采用油酸和油胺同时作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以溶剂热法制备出均匀单分散且结晶性良好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通过改变反应前驱物浓度、反应时间和油胺油酸添加的体积比,可以保证锐钛矿型纳米Ti02颗粒尺寸可在4-40nm间连续可调。并根据TEM、XRD、DLS和FT-IR检测对无机硫酸钛为钛源,在油胺油酸系统中,利用溶剂热法制备单分散、高结晶性纳米Ti02颗粒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索。提出在此混合系统中硫酸钛水解、油胺油酸氨解和酰胺水解叁个反应相互作用,相互限制,在调节恰当的工艺参数后可获得系统相对稳定,保障单分散、高结晶性纳米Ti02颗粒的稳定存在。本文主要特色及创新点体现在:对采用硫酸钛为钛源,OA、OM为表面活性剂,溶剂热法制备纳米Ti02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研究,采用简单方法,通过实验参数的调节实现对纳米Ti02颗粒尺寸进行连续调控制备。(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杨改,王波,蔡飞鹏[4](2015)在《粒度可控的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前驱体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优化控制结晶工艺已经实现FePO_4·xH_2O的粒度在十几微米到几十纳米范围内可控,拓宽了前驱体颗粒粒径的可调范围,为LiFePO_4材料的颗粒控制创造了条件。(本文来源于《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0-17)

赵尚杰[5](2015)在《云环境下多层次粒度可控的安全审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领域技术快速发展,云计算服务广泛普及,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现有的安全技术不足以覆盖云计算平台面临的威胁。作为安全攻防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安全审计技术起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安全审计技术能够为云计算的内容监管、攻击溯源及取证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着重针对云计算平台的安全审计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现有安全审计技术的优缺点,结合云计算平台多级、多用户的特点,提出了云环境下多层次、粒度可控的按需安全审计方法,既能适应用户多变的需求,又可以对不同层次下的审计数据进行相互补充与印证,消除语义鸿沟、丰富语义信息。本文首先介绍了云环境下安全审计技术的研究意义以及相关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分别介绍了传统计算机架构和云环境架构的特点、差异以及不同架构下的安全审计技术。通过对现有安全审计方法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云环境下安全审计的研究方案。结合云架构的多级模式特点,提出了采用VMI虚拟机自省技术,从虚拟机操作系统层和VMM管理层分别进行安全审计,实现不同层次的审计数据相互补充与印证,丰富语义信息,为了关联多层次间的审计日志,提出了基于序列号的共享内存方式;结合云环境下多用户多需求的特点,提出了粒度可控的安全审计方法。为降低审计日志输出对于系统性能的消耗提出了建立内存缓冲区的方式并进行试验验证。最后对安全审计系统体系结构、工作流程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实验验证审计系统的有效性,并对系统的性能开销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层次粒度可控的安全审计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其给系统带来的性能消耗。(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黄洁芳,刘俊康[6](2015)在《粒度及分布可控的亚微米级硫酸钡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EDTA络合沉淀法在室温下合成了近球形亚微米级硫酸钡颗粒,并实现粒度及分布可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粒子的形貌、粒度、晶相等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反应机理,考察了p H值、反应物浓度、陈化时间对粉体粒度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2Na的存在能有效控制硫酸钡颗粒的粒度及其分布,在p H值为8~9,硫酸钠浓度为0.25 mol/L,且不经陈化的条件下所制备而得的硫酸钡颗粒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度达到1.0μm。(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5年03期)

刘宇晖,余荣旻,欧阳宇平,苏正夫,邵春欣[7](2015)在《粒度可控氧化钇粉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硝酸钇为原料溶液,采用氨水-草酸2步沉淀法合成了中心粒径(D50)为1.00~2.00μm的氧化钇粉体,粉体分散性好,粒度可控.考察了沉淀剂的浓度、物料的浓度、反应温度、加料速度以及pH值等因素对氧化钇粉末中心粒度的影响.采用激光粒度仪、比表面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氨水浓度为1.0 mol/L、草酸质量浓度为10%、滴加速度为20 m L/min、草酸溶液温度为80℃、氨水沉淀后pH值在7~8之间、草酸转化后pH值小于1的条件下,可通过调节硝酸钇的浓度在0.4~0.8 mol/L之间,以制备中心粒径(D50)在1.00~2.00μm范围内、比表面积在3.2~13.3 m2/g之间的氧化钇粉体.(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期刊2015年03期)

孙庆庆[8](2014)在《一种权限粒度可控的Android隐私保护模型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在地铁公车随处可以看到“低头族”们用智能手机玩游戏、聊天、阅读和购物,智能手机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智能手机像是人的一种衍生器官,人们对它爱不释手,使用它随时分享信息,随时联系朋友,充分利用了他们的碎片时间。在移动设备中,Android智能手机以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用户体验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另外由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开放性和市场性,使得手机厂商可以定制手机固件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使得开发者可以轻松开发应用满足不同用户的功能需求。然而,由于用户可以在智能手机上安装第叁方应用程序,一些隐私数据安全问题可能出现。恶意应用程序可以访问智能手机中的电子邮件、短信和通讯录,甚至可以访问存储在智能手机中包含公司机密的数据,造成企业数据的泄露,引起严重的安全问题。现有的Android隐私数据保护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应用安装时静态预防和应用安装后动态防控两个方向。在应用安装时静态预防方向,研究比较早的是Kirin。Kirin提取应用申请的权限,然后分析这些权限组合具有的功能是否可能泄露用户的隐私数据。虽然这种应用安装时的检测可以查出一些恶意应用,但是有较高的错误率。并且这种方式只是起到了预防的作用,在应用安装成功后再不能限制应用的行为。在应用安装后动态防控方向,TaintDroid的研究成果是最受关注的。它利用动态污点技术对隐私数据进行标签标记,当隐私数据被应用通过网络发送出去的时候,系统会给予用户一个安全警告。但是TaintDroid仅仅实现了隐私数据流通的监控,并不能阻止隐私数据的泄露。本文提出一种权限粒度可控的Android隐私数据保护模型LVPDroid(Light Virtualization Protection Droid),它是一种基于轻虚拟化技术的动态的权限粒度可控的数据保护模型,可以强制隔离Android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和数据。LVPDroid允许用户在系统中创建不同的安全池,每个安全池包含一组应用程序和数据访问规则,安全池之间相互隔离,不能互相访问。此外,LVPDroid还可以动态地从一个安全池切换到另一个安全池,让用户方便地使用每一个应用程序。最后,本文设计了实验对LVPDroid模型进行评估。在性能上LVPDroid虽然略差于原生Android和TaintDroid,但是在合理的性能范围内。安全池的切换时间总体来说也很短暂,不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所有的评估结果都达到了预期的隐私数据保护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4-01-03)

诸敏,吴萍[9](2013)在《粒度可控的高纯度FK506结晶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并优化他克莫司结晶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收率。方法:通过结晶溶液饱和度、晶种加量、搅拌转速、溶析剂导入速率、溶析剂加量、降温速率及终点温度实验,确定最佳结晶工艺参数。结果:结晶液在亚稳定区范围内,晶种加量3%,晶种粒度选用过80目筛的晶体,搅拌转速80rpm,控制流加速率导入1.2BV溶析剂,再逐渐降温养晶。该方法制备的晶体为规则的长方体,晶体明显增大,粒度分布集中,质量显着提高,并且,结晶收率提高约4%。结论:优化了结晶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及收率。(本文来源于《药物结晶工艺开发和晶型控制研究关键技术培训班论文集》期刊2013-05-06)

丁文[10](2013)在《粉碎效率高,粒度可控,能耗小,温升低,干燥除湿 浙江力普高效纤维素剪切粉碎机获国家专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粉碎技术领航者——浙江力普粉碎设备有限公司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粉碎技术,消化再创新,在精制棉制备纤维素的粉碎加工技术领域结出累累硕果。日前,研发的"高效纤维素剪切粉碎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120302061.5;授权公告号CN202027518U);这是该公司继"GWM-730纤维素高效剪切磨开发"列入2011年嵊州市科技项目后的又一殊荣。该设备的研发成功填补(本文来源于《安徽化工》期刊2013年02期)

粒度可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碳化硅(SiC)陶瓷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耐磨损性、热稳定性、抗热震性和耐化学腐蚀性,而且热膨胀系数小、热导率大。一些特定结构的SiC陶瓷制品如SiC陶瓷膜等为了达到使用要求,往往需要原料的粒度足够小、球形度足够高。因此,制备出实际生产可用的粒度形貌可控的碳化硅粉体尤为重要。为推进SiC陶瓷膜的研究与应用,本研究选题为粒度形貌可控碳化硅粉体的制备工艺研究。本文主要采用碳热还原法来制备SiC粉体,通过控制煅烧温度、保温时间、硅源种类等方法进行了SiC粉体的粒度形貌可控性的研究,旨在了解碳热还原反应的反应机理,掌握控制SiC粉体粒度和形貌的关键性因素,为实际生产SiC陶瓷膜提供粒度可控、球形度高的SiC粉体。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煅烧温度及掺杂对SiC粒度形貌的影响以微硅粉和葡萄糖为主要原料,采用卧式真空烧结炉,利用碳热还原法制备SiC。探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对产物物相、粒度、形貌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铌掺杂对SiC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300℃、1400℃和1500℃下保温2 h,所得到的产物均为3C-SiC,此种晶型的SiC属于β-SiC;随着温度的升高,产物的结晶程度不断增强,粒度也逐渐增大,形貌由无规则形向多边形转变,通过控制反应温度能有效影响和控制SiC的形貌和粒径大小,1400℃下产物能够很好地继承微硅粉的形貌。铌掺杂会使得产物以互相粘连的形式存在,同时产物中出现棒状SiC,此时产物有着很明显的晶体长大和晶体兼并的行为,掺入金属铌粉也能够控制SiC的颗粒形貌与粒度大小并且通过掺杂能够降低碳热还原反应的温度,但通过掺杂制备出的SiC粉体形貌不均一,不利于实际应用。(2)保温时间对SiC粒度形貌的影响以及反应机理研究以微硅粉和葡萄糖为主要原料,采用叁温区管式炉,在1300℃和1400℃下采取不同的保温时间(60min、120min、180min)来探究保温时间对SiC粒度形貌的影响并对SiC晶须和粉体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1300℃时,碳热还原反应尚未发生,延长保温时间,碳热还原反应依然未发生。1400℃保温60min,产物中有SiC生成;保温120min,SiC的生成量增加并且此时SiC能够继承微硅粉的形貌和粒度;保温180min,SiC的生成量继续增加但粒度形貌没有太大的变化。产物SiC中的晶须生成主要遵循气-液-固(VLS)和气-气(VV)机理,SiC粉体生成主要遵循固-固(SS)和气-固(VS)机理。(3)硅源种类和粒度对SiC粒度形貌的影响分别采用1μm、3μm气相白炭黑和0.5μm、1μm沉淀白炭黑为硅源制备SiC粉体,研究了硅源种类、形貌及粒度对SiC粒度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1400℃保温120min,所制备的SiC粉体形貌及粒度整体上继承了所使用的硅源的形貌和粒度。通过改变硅源种类和粒度的方法来制备出形貌粒度可控的SiC粉体具有可行性。(4)溶胶-凝胶法结合碳热还原法制备粒度形貌可控的SiC纳米粉体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主要原料,利用溶胶-凝胶法,通过控制水解温度、氨水用量等制备出形貌粒度可控硅溶胶,探究影响硅溶胶形貌粒度的关键性因素,以及硅溶胶形貌粒度对SiC粉体的形貌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解温度和氨水用量并不影响硅溶胶的形貌,所制备的硅溶胶均为球形;随着水解温度的升高,硅溶胶粒径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氨水用量的增加,硅溶胶粒径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以0.2μm和0.6μm硅溶胶为硅源可制备粒度可控、球形度高的SiC粉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粒度可控论文参考文献

[1].高慧芳,段慧娟,陈星晖,薛永强,崔子祥.立方体纳米氧化镁的可控合成及其粒度影响因素的探究[J].应用化工.2018

[2].王昭.粒度形貌可控碳化硅粉体的制备工艺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

[3].江婷婷.粒度可控高分散锐钛矿相二氧化钛的制备技术研究[D].云南大学.2016

[4].杨改,王波,蔡飞鹏.粒度可控的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前驱体材料[C].第31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5].赵尚杰.云环境下多层次粒度可控的安全审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6].黄洁芳,刘俊康.粒度及分布可控的亚微米级硫酸钡的制备研究[J].应用化工.2015

[7].刘宇晖,余荣旻,欧阳宇平,苏正夫,邵春欣.粒度可控氧化钇粉体的制备[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5

[8].孙庆庆.一种权限粒度可控的Android隐私保护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4

[9].诸敏,吴萍.粒度可控的高纯度FK506结晶工艺研究[C].药物结晶工艺开发和晶型控制研究关键技术培训班论文集.2013

[10].丁文.粉碎效率高,粒度可控,能耗小,温升低,干燥除湿浙江力普高效纤维素剪切粉碎机获国家专利[J].安徽化工.2013

标签:;  ;  ;  

粒度可控论文-高慧芳,段慧娟,陈星晖,薛永强,崔子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