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公路运营中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徐茂[1](2021)在《基于交通事故防控的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居世界第一。随着重庆高速公路路网规划的全面实施,高速公路里程也迅猛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量也不断增加,给高速公路营运企业安全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对于高速公路营运企业而言,进一步做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防控工作显得刻不容缓。在当前“一路一公司”成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主流的背景下,高速公路营运公司站在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角度,认真总结交通事故防控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高速公路公司的安全管理,实现高速公路运营的经济效益,成为高速公路营运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FFS高速公路公司为例,从高速公路营运企业做好交通事故防控的视角出发,协调各营运板块及有关单位采取有效对策预防和减少与公司责任相关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切实规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风险。本文运用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理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理论等,对照FFS高速公路公司的运营管理实际,从事故防控视角出发构建更具有针对性的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体系。首先,简要介绍了FFS高速公路公司基本情况、安全管理及事故防控内容和模式的现状,重点介绍了运营路段交通事故情况,并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交通事故特点及原因,阐释了交通事故给公司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接着,通过对FFS高速公路公司人员及高速执法单位人员的访谈,结合与公司责任相关的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从交通事故防控视角总结梳理出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道路安全行车条件有短板、科技保障安全能力不足、安全运营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人车隐患源头治理方式还需改进等问题,并深入分析了上述问题的原因。最后,站在进一步做好FFS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防控的角度,从文化、制度、技术、组织、保障等几方面策略提出了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的对策。本文提出的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对策不仅对于提高FFS高速公路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参考价值,也对其他同类型高速公路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肖珊[2](2020)在《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交通事业蓬勃发展,高速公路隧道里程和长大隧道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营运隧道事故频发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其运营安全问题成为了交通行业关注的重点。受其闭塞空间限制,隧道内部若出现重特大事故,其造成的危害将远远超过一般路段同类事件,由其带给隧道本身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难以估计。因而,对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风险管理理论以及相关风险管理办法指南,提出了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的定义。通过对收集的国内外隧道运营事故资料以及浙江省高速公路长大隧道交通事故数据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到隧道运营事故特征规律,从人、车、路、环境、管理角度辨识归纳了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影响因素,为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依据。结合隧道运营管理现状,确定了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等级划分。从隧道状况、交通特性、运营环境、运营管理四个角度,构建了隧道分区段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指标分级标准。通过对常用风险评估方法的对比分析,基于传统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模糊分析理论,引入了一种新的问卷调查形式(专家系统分析法)收集专家意见,并据此提出了新的模糊数确定方法转化专家意见,从而建立了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集对分析法SPA(Set Pair Analysis)相结合的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最终实现主观赋权与客观评价结合,提高了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从降低隧道运营期事故可能性或事故损失的角度出发,从监测预警、警示告知、风险减轻、应急处置角度提出了风险控制措施以及运营管理相关建议。最后应用工程实例,演示了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的具体操作过程,并分别将采用传统AHP和三角FAHP确定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本文提出的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更具合理性和准确性。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万浩纯[4](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延误传播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增加和延伸,部分城市已实现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营,网络化既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便捷,也给行车组织及客运组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营因运营事故、故障等不可抗力因素出现列车延误将在路网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早晚高峰、重大赛事及节日期间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及经济损失。所以本文在分析延误特性的基础上,对延误的传播范围及持续时间进行了深入研究,切实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安全。本文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延误成因及其传播消散特性进行分析介绍,将轨道交通运营系统看作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建立单线路列车延误传播模型,通过换乘站递推至网络列车延误传播。其次,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拓扑结构及传播动力学,建立了基于SIR的车站延误传播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元胞自动机构建了描述车站延误交互作用的CA-SIR模型,实现延误传播的仿真。最后,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为例从行车组织调整方面提出了延误消散策略。论文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处理了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历史运营事故数据,统计了延误产生的具体原因。根据延误形成原因将延误分为初始延误及连带延误,从列车运行图储备冗余时间分析了延误的传播及消散特性。(2)提出了基于列车到发时间的延误判别方法,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视作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根据初始延误列车计划运营时刻与初始延误时间,建立了列车延误传播模型,并利用极大代数法将该模型线性化,同时该模型可计算初始受延误影响列车对数,作为后续CA-SIR模型的仿真基础。(3)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构建了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拓扑模型,基于路网的无标度网络特性及病毒传播与延误传播的相似性,构建了延误传播SIR模型,实现受延误影响车站的平均趋势分析。(4)考虑到SIR模型无法刻画延误传播的车站个体的演化过程,结合元胞自动机构建了延误传播的CA-SIR模型,以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结合统计初始延误数据对肇嘉浜路车载ATC故障下的延误传播进行仿真研究,得出了该故障下的延误传播范围及影响时间。(5)针对延误传播引起的运营问题,从行车组织调整方面展开了延误消散措施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列车跳停方案模型,以上述仿真结果为基础进行案例分析,得到相对合理的行车组织调整方案。本文根据事故(故障)发生的地点及类型,预测初始延误时间,计算连带延误范围及其持续时间,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应对各类事故(故障)下行车组织及客运组织提供理论依据,及时控制事故下的各种损失。
王林坤[5](2019)在《基于工程因素诱发的交通事故的分析与管理 ——以成自泸高速公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民生工程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高速公路是民生工程建设中的一大举措,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据公安部统计,1994年到2018年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及死亡人数均呈上涨趋势。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多样,虽然人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工程因素也是诱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关键因素,研究诱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工程因素,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对高速公路的建设与管理有着长远的意义。成自泸高速公路是《四川省高速网规划(2008-2030年)》中成都引入线的重要路段,作为出川大通道,承担着连接川黔两省的重要职能。该高速公路辐射范围远至珠三角、北部湾地区,整条高速线路连接四川省内两大经济区,并经过延伸可以与长江黄金水道相连接,真正实现了“通江达海”。本文以成自泸高速公路为例,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分析了成自泸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概况及分布特征,从地形地貌、方案设计、道路质量和工程管理四个方面对成自泸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成自泸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预防对策。针对地形地貌影响下的交通事故,提出“合理增设交通安全标示和事故高发点的设置规范”两项解决措施;针对设计方案影响下的交通事故,提出了“路线线形的的优化管理和既有道路设计优化方案”两项解决措施;针对道路质量影响下的交通事故,提出了“路面结构的养护和改善路面排水情况”两项解决措施;针对工程管理影响下的交通事故,提出了“周密统筹、科学规划,施工跟踪、质量把控,多方协调、合作优化”三项解决措施。建好一条高标准、低事故的高速公路,从设计阶段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判断与分析,充分了解高速公路在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产生的原因,不断优化方案,将因工程因素诱发的交通事故解决方案投入到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中,能够有效减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造福于民,奉献社会。
严然[6](2019)在《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与解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五年来,我国高铁海外投资作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排头兵”,积极领跑“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崭新名片。高铁海外投资对象也已从最初的设备、技术出口,逐步发展至后期运维管理输出,并加大力度向海外全领域投资迈进。然而,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面临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高、东道国环境复杂以及海外合作不力等诸多问题,在当前短短的10年起步期间,成功案例较少。一方面,就海外投资环境而言,会面临宏观经济动荡、市场发育不足等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就投资企业而言,会面临海外投资经验不足、主观不确定性增加而导致的非系统性风险。海外市场环境和投资企业的动态与随机变化,也使得这些影响中国高铁海外投资的风险因素充满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并进一步引致风险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耦合关系。一旦项目系统出现高度复杂的风险耦合状态,随之而来的风险事件发生量将呈现上升趋势,对中国高铁海外投资企业及“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造成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巨大损失。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的耦合机理,并运用合理解耦控制手段对其加以化解,已经成为高铁“走出去”发展征途上的关键一步。论文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建立完善合理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分析框架与系统性防范控制策略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失败案例背后的风险因素间的耦合关系,掌握风险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且从历史统计层面及案例仿真层面双重入手,对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进行定量模型构建与仿真评价,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依据与框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识别并得到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因素清单。结合文献挖掘法与案例研究法,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项目风险进行识别。首先从风险链条的角度,利用案例研究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再从相关文献中,通过知识性挖掘与归纳性推理,识别出大量相关的风险因素,作为对案例研究识别的修正与补充,进一步提升风险识别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客观合理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清单。第二,定性分析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关系。从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基础入手,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界定、关键要素与分类进行阐述,探讨了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在耦合机理的指导下,结合案例研究法分析得出高铁海外投资项目中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东道国环境、东道国产业四类风险间单因素、双因素及多因素耦合关系。第三,定量构建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从历史统计层面,运用N-K模型计算已发生的高铁海外投资项目风险事件中资-能-环-产四大风险因素的耦合度程度。从案例仿真层面,结合莫斯科-喀山高铁投资项目案例,运用基于逆向云理论的耦合度模型进行耦合度测量,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风险因素耦合程度的演化趋势、以及总体风险水平对风险因素的耦合程度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仿真研究,分析出各类耦合因素对风险总水平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第四,提出基于解耦思想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控制策略。结合风险耦合发生前、中、后的不同状态,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援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防范与控制措施,从而有效降低资-能-环-产四因素间的耦合程度,使我国海外高铁投资整体风险水平下降到合理范围之内,为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性指导与参考。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的耦合机理进行分析与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解耦控制策略。在理论上为实现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项目的科学、高效和集成化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实践上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海外高铁“走出去”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投资、建设、及项目管理问题,从而保证未来我国高铁“走出去”的健康发展。
屈直[7](2019)在《基于指标体系的高陡边坡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对公路使用性能和要求的不断变高,我国的公路交通网变得越来越发达,但也修建了大量的高陡边坡,伴随着许多高陡边坡的变形和破坏,灾害事故发生频率不断增高,造成了许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施工阶段,由于边坡的建设规模较大、地质条件的复杂不确定性以及施工工序的不到位等问题,经常导致边坡失稳、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运营阶段,由于气候变化、边坡结构病害、人对边坡的运营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则会降低边坡结构使用寿命,甚至导致边坡灾害事故的发生,尤其是高陡边坡更容易出现这些情况。因此,对高陡边坡的施工和运营安全状态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和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中的子课题“高陡边坡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研究内容,通过使用BowTie法、文献调研、事故统计以及层次分析法等构建了基于指标体系的高陡边坡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并依托工程进行实例应用,论文的主要成果有:1)通过对高陡边坡施工程序的分解,灾害事故统计,并结合《高速公路路堑高陡边坡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对边坡开挖、预应力锚固施工、抗滑挡墙施工等6项重要工程措施展开研究,使用BowTieXP软件分析了这6项工程措施中的危险事件、事故原因及控制措施,并画出了三者之间的Bowtie关系图,为后面风险源的辨识作好了基础。2)通过对边坡失稳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边坡施工灾害事故机理分析研究成果,初步辨识出了高陡边坡总体及专项施工的安全风险源检查表,包括外部环境风险源和内部风险源,再结合文献调研和事故统计对风险源进行了等级划分。3)使用BowTieXP软件分析了高陡边坡运营风险事件,并对风险源进行辨识,得出了岩质和土质高陡边坡运营安全风险源,包括外部环境风险源和内部风险源,并对其划分了等级评定标准。4)根据高陡边坡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源,将其分为安全因子指标和风险因子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建立了高陡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高陡边坡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5)建立了基于指标体系的高陡边坡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选取了广州某在建高速公路高陡边坡和浙江某已运营高速公路高陡边坡进行实例评估,得出了高陡边坡施工、运营安全风险等级,该评估结果与边坡实际情况相符,根据评估结果给出了风险控制措施建议。本文按照风险源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区分为外部环境风险源和内部风险源,建立了基于指标体系的高陡边坡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更加重要的是,该评估方法为评估后风险处置与跟踪控制工作提供了直接的支撑作用,与现有评估方法相比体现了较大的优越性。
濮居一[8](2019)在《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救援资源调配决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速公路网络化建设和运营背景下,面对突发性交通事件,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应急救援资源调配逐步呈现网络化、集中化的发展趋势。从资源空间布置、实时派遣及过程管理的角度,系统性的提高应急响应速度、缩短救援时间是运营管理单位应急资源调配亟需解决的问题。应急救援资源调配具有空间上的全局性和时间上的全程性。从空间资源布局的角度,应急救援资源调配是基于路网的角度进行配置和派遣;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应急救援资源调配贯穿事故前、事故中和事故后的全过程,内容涵盖救援设施选址、救援资源配置、救援资源派遣和救援案例检索。论文以江苏省高速公路为例,剖析了区域高速公路路网交通流特性、交通事件特性和应急救援特性。揭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需求,基于交通事件的响应业务流程,建立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决策体系框架,阐述了实现业务流程响应的具体功能。应用面向过程的建模方法,建立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资源调配决策体系,详细论述了其决策目标、协调组织、框架、模型、支撑体系的具体内容。建立了基于地点成本和需求不确定性的设施优化选址模型。对单目标选址模型进行适应性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地点成本和工程实施可行性,建立了基于地点成本的多目标选址模型,通过优化保留已建救援点,既节省了救援点的建设成本,又减少了总加权救援时间和提高了备份覆盖率。将地点成本的差异性与救援需求时变特性相结合,建立了新的多目标规划选址优化模型,并应用改进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选址结果、方案效益和算法有效性等方面的整体评估表明,该模型不仅解决了新建和保留救援点的优化组合问题,而且描述了应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机理。建立了考虑二次事故的应急救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救援时间成本为应急救援资源配置目标,考虑交通事件发生随机性和救援时间的紧迫性,约束条件中引入随机变量,将救援资源配置的目标与配置需求的随机性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时间约束的随机规划模型。考虑到高速公路应急事件发生的并发性及二次交通事故的救援问题,提出面向二次交通事故救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求解,获得了满足路网发生二次事故的应急救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建立了考虑救援路径拥挤状态的应急救援资源优化派遣模型。在分析传统直接考虑成本的资源派遣方法基础上,不仅考虑当前事故,而且考虑潜在事故,建立基于机会成本的应急资源派遣模型,解决多事故点对应多救援点的应急资源派遣的优化问题。反映救援路径交通拥挤对救援路径行程时间的影响,将救援车辆行程时间分为自由流行程时间与排队路段延误时间之和,通过救援路径总长度与救援车辆排队延误时间的相对关系估计排队路段延误时间。基于救援车辆的行程时间估计,构建了考虑救援路径拥挤状态的交通应急资源派遣模型,以充分反映交通运行状态对救援资源实时派遣决策的影响,使得救援资源派遣决策方案更具有实用性和客观性。为提升应急救援案例自动检索准确性和实用性,考虑最近相邻法未充分考虑当前事件案例与历史案例结构组成差异、特征属性权重差异、部分特征属性的模糊性等不足,将高速公路特征属性重新进行分类,并将粗糙集理论与主观法相结合确立特征属性权重,引入结构相似度解决属性缺失造成的结构差异,对模糊特征属性采用基于模糊集合的相似度计算方法,融合结构相似度、特征属性权重以及属性相似度构建整体相似度案例检索方法,能够快速有效检索适应于当前应急事件所需的救援预案。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决策需求有机集成到系统各功能模块中,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开展了基于GIS的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旨在从整体上提高应急救援的可靠性,促进应急救援决策的科学化和救援业务的自动化。
王益军[9](2019)在《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交通拥堵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的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其所存在的拥堵现象,不仅不利于人们的出行,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针对高速公路拥堵的治理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综合性看法。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是连接浙江与江苏的重要高速公路路线,自2002年10月通车以来,车流量增长迅速,尤其是2013年7月全线贯通以来,车流量急速上升,交通拥堵现象日益显着。而导致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的日常拥堵、重点节假日拥堵、灾情拥堵与交通事故拥堵的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别,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成因角度研究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的拥堵治理问题进行分析。本论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与实地调查法,研究了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交通拥堵的具体原因。具体内容如下,论文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了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路段交通拥堵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交通拥堵的具体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形成拥堵问题的根本原因和次要原因;在了解各类成因的基础上,接着探究了国内外治理高速公路交通拥堵的经验及启示,其中,国内是京港澳高速公路湖南段、杭金衢高速公路新岭段和福银高速公路黄黄段,国外是美国、英国和新加坡;最后,结合各成因和国内外经验,提出了治理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交通拥堵的建议。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的交通拥堵治理研究因不同的交通拥堵原因使用不同的治理策略为主要原则,将治理理论深入应用到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治理探究实践中,这也对我国其他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治理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昱[10](2018)在《基于贝叶斯网的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测及应急预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大的需要,公路通车里程和车辆运行里程显着增加,导致公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不但导致人员死伤和直接财产损失,还会使得高速公路的交通产生拥堵,还有可能引起有毒、有害的气体或者液体泄漏,造成更大的灾难事故的发生,给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营带来影响。隧道是高速公路中缩短行驶距离的重要路段。如果在高速公路的隧道内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则会给隧道的运营和应急救援、疏散等造成更大的难度,使得途经隧道的车辆和人员受到交通事故的影响。因此,高速公路隧道安全事故的预测、安全事故的安全以及安全事故检查研究则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问题。本文以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为研究案例,在研究相关发展背景和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特征研究存在的交通安全事故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四个方面的交通安全事故因素:人员、车辆、管理及环境提出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特征研究应对策略。研究分析方法中选取了贝叶斯网作为主要的建模方法,通过对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专家知识和概率论的知识,构建了高速公路隧道的贝叶斯网的安全预测模型,结合从莞高速东莞段(观音山隧道)一处事故多发路段的交通安全事故数据,利用贝叶斯网进行了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定量预测分析的实证应用。同时提出了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此不仅能够解决从莞高速东莞段(观音山隧道)交通事故的应急处理,也能够为其他同类型隧道的应急提供借鉴。
二、高速公路运营中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运营中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交通事故防控的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文献述评 |
2.2 相关概念 |
2.2.1 高速公路 |
2.2.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防控 |
2.2.3 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 |
2.3 理论基础 |
2.3.1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理论 |
2.3.2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
2.3.3 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现状 |
3.1 FFS高速公路公司简介 |
3.2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情况 |
3.2.1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组织机构 |
3.2.2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
3.2.3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中的交通事故防控情况 |
3.3 FFS高速公路公司营运路段交通事故情况 |
3.3.1 路段介绍 |
3.3.2 交通事故情况 |
3.3.3 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情况 |
第4章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
4.1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相关调查情况 |
4.1.1 人员访谈情况 |
4.1.2 与公司相关的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情况 |
4.2 FFS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及原因分析 |
4.2.1 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
4.2.2 与公司安全管理相关的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
4.3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道路安全行车条件改善存在短板 |
4.3.2 科技保障安全能力不足 |
4.3.3 安全运营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4.3.4 人车隐患源头治理方式还需改进 |
第5章 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对策 |
5.1 文化策略 |
5.1.1 建立自上而下的企业安全文化 |
5.1.2 营造安全出行的文化氛围 |
5.2 制度策略 |
5.2.1 深化构建共同管理机制 |
5.2.2 优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 |
5.2.3 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 |
5.3 技术策略 |
5.3.1 加强路产维护管理 |
5.3.2 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
5.4 组织策略 |
5.4.1 强化公司分管安全领导的话语权 |
5.4.2 加强安全培训和科学激励 |
5.4.3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
5.5 保障策略 |
5.5.1 保证安全生产费用投入 |
5.5.2 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
5.5.3 有效整合路巡和救援力量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 |
2.1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的定义 |
2.1.1 风险的定义 |
2.1.2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的定义 |
2.2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事故特征分析 |
2.2.1 隧道病害分析 |
2.2.2 交通事故分析 |
2.2.3 火灾、危险品泄漏事故分析 |
2.2.4 其他事故分析 |
2.3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的识别 |
2.3.1 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的概念 |
2.3.2 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的影响因素 |
2.3.3 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源的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3.1 风险接受准则 |
3.2 安全风险等级 |
3.3 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
3.4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
3.4.1 评估指标体系结构 |
3.4.2 隧道分区段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 |
3.5 评估指标分级标准确定 |
3.5.1 隧道状况指标 |
3.5.2 交通特性指标 |
3.5.3 运营环境指标 |
3.5.4 运营管理指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4.1 风险评估方法 |
4.1.1 常用风险评估方法简述 |
4.1.2 本文采取风险评估方法 |
4.2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
4.2.1 传统层次分析法 |
4.2.2 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 |
4.3 安全风险等级确定 |
4.3.1 风险等级评估方法概述 |
4.3.2 集对分析理论 |
4.3.3 集对分析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控制技术 |
5.1 风险控制流程 |
5.2 风险控制措施 |
5.2.1 监测预警 |
5.2.2 警示告知 |
5.2.3 风险减轻 |
5.2.4 应急处置 |
5.3 工程实例验证 |
5.3.1 工程概况 |
5.3.2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
5.3.3 风险等级确定 |
5.3.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3.5 运营风险控制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主要研究成果 |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专家问询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延误传播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延误特性分析 |
2.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延误成因 |
2.1.1 延误的产生 |
2.1.2 延误的分类 |
2.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延误传播分析 |
2.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延误消散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列车延误传播 |
3.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延误判定 |
3.2 基于极大代数的列车运行延误系统 |
3.2.1 DEDS系统与极大代数线性系统理论 |
3.2.2 列车延误传播线性系统 |
3.2.3 算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车站延误传播 |
4.1 城市轨道交通复杂网络 |
4.1.1 复杂网络理论 |
4.1.2 城市轨道交通复杂网络结构 |
4.2 复杂网络病毒传播动力研究 |
4.3 基于SIR的延误传播动力 |
4.3.1 模型建立 |
4.3.2 参数分析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网络延误传播模型构建 |
5.1 元胞自动机基本理论 |
5.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延误CA-SIR传播模型 |
5.2.1 模型建立 |
5.2.2 模型仿真 |
5.2.3 仿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延误控制策略 |
6.1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延误控制措施 |
6.2 延误下行车组织调整 |
6.2.1 模型构建 |
6.2.2 模型仿真 |
6.2.3 仿真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工程因素诱发的交通事故的分析与管理 ——以成自泸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 |
2.2 高速公路及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定义 |
2.3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分类 |
(1)按照事故对象分类 |
(2)按照事故责任分类 |
(3)按照危害程度分类 |
(4)按照影响范围分类 |
(5)按照事故形态分类 |
2.4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
2.5 交通事故致因理论基础 |
第3章 成自泸高速公路概况及交通事故工程影响因素 |
3.1 国内高速公路路网建设及分布情况 |
3.2 成自泸高速路况综述 |
3.3 成自泸高速交通事故统计及其分布特征 |
3.3.1 交通事故统计概况 |
3.3.2 交通量时间分布特征 |
3.3.3 交通事故的形态分布规律及其安全特性 |
3.3.4 交通事故原因分布规律及安全特性 |
第4章 成自泸高速交通事故中工程因素相关的成因分析 |
4.1 诱发成自泸高速交通事故的工程因素 |
4.2 地形地貌影响下的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 |
4.2.1 实例1:成自泸高速K37-40 段的二峨山隧道 |
4.2.2 实例2:成自泸高速K1(江家立交)处 |
4.3 方案设计影响下的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 |
4.3.1 实例1:内自段长大桥、超高桥梁、下坡路段 |
4.3.2 实例2:成自泸高速K27 处,主线与成都第二绕城高速互通匝道 |
4.3.3 实例3:成自泸高速k7到k8 处(成仁高架桥) |
4.3.4 实例4:成都往仁寿方向K25-K28 段,互通立交的影响因素,车道数量频繁变换 |
4.4 道路质量影响下的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 |
4.5 工程管理影响下的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 |
4.5.1 高速公路工程管理的施工阶段 |
4.5.2 高速公路工程管理的养护阶段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交通事故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预防对策研究 |
5.1 针对地形地貌影响下的交通事故对策研究 |
5.1.1 合理增设交通安全标示 |
5.1.2 事故高发点的设置规范 |
5.2 针对设计方案影响下的交通事故对策研究 |
5.2.1 路线线形的的优化管理 |
5.2.2 既有道路设计优化方案 |
5.3 针对道路质量影响下的交通事故对策研究 |
5.3.1 路面结构的养护 |
5.3.2 改善路面排水情况 |
5.4 针对工程管理影响下的交通事故对策研究 |
5.4.1 周密统筹,科学规划 |
5.4.2 施工跟踪,质量把控 |
5.4.3 多方协调,合作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与解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高铁海外投资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官 |
1.1.2 中国高铁海外投资面临多重风险 |
1.1.3 中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研究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海外投资风险管理学术史梳理及相关研究综述 |
1.3.2 高速铁路学术史梳理及相关研究综述 |
1.3.3 风险耦合模型相关学术史梳理及相关研究综述 |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总结 |
1.4 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高铁海外投资现状与风险概述 |
2.1 高铁海外投资的界定 |
2.1.1 高铁海外投资的概念 |
2.1.2 高铁海外投资的特征 |
2.2 国内外高铁行业发展现状 |
2.2.1 国外高铁行业发展概况 |
2.2.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现状 |
2.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特征与成因 |
2.3.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特征 |
2.3.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主要成因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识别 |
3.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识别方法 |
3.1.1 案例研究法 |
3.1.2 文献挖掘法 |
3.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与完善 |
3.2.1 基于案例研究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
3.2.2 基于文献挖掘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
3.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清单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分析 |
4.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基础 |
4.1.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界定 |
4.1.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关键要素 |
4.1.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分类 |
4.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 |
4.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关系分析 |
4.3.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单因素风险耦合分析 |
4.3.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双因素风险耦合分析 |
4.3.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多因素风险耦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5.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
5.2.1 常见的风险耦合模型 |
5.2.2 风险耦合模型的比较及选择 |
5.3 基于历史统计层面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5.3.1 历史案例统计 |
5.3.2 N-K模型构建 |
5.3.3 基于历史风险事件的N-K模型应用 |
5.4 基于案例仿真层面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5.4.1 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概况 |
5.4.2 耦合度模型构建 |
5.4.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5.4.4 基于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的耦合度及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 |
5.5 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解耦思想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防控策略 |
6.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原理 |
6.1.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原则 |
6.1.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原理示意 |
6.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策略 |
6.2.1 耦合前风险防控策略 |
6.2.2 耦合中风险防控策略 |
6.2.3 耦合后风险防控策略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7.3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基于文献挖掘法的风险因素挖掘结果 |
B.莫斯科-喀山项目风险指标打分问卷 |
C.耦合度计算结果 |
D.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E.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基于指标体系的高陡边坡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高陡边坡工程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3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风险源辨识 |
2.1 基于Bow Tie法的典型风险事件分析 |
2.1.1 事故调查方法和因果模型的历史演变 |
2.1.2 BowTie模型基本概念 |
2.1.3 高陡边坡施工危险事件辨识 |
2.1.4 高陡边坡施工典型风险事件分析 |
2.2 边坡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
2.2.1 边坡几何形态因素 |
2.2.2 地层岩性因素 |
2.2.3 地质构造因素 |
2.2.4 边坡结构因素 |
2.2.5 降雨因素 |
2.2.6 地下水因素 |
2.2.7 设计因素 |
2.2.8 施工因素 |
2.2.9 其它因素 |
2.3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风险源辨识 |
2.3.1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 |
2.3.2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内部风险源 |
2.4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风险源等级评定标准 |
2.4.1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 |
2.4.2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内部风险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陡边坡运营安全风险源辨识 |
3.1 基于Bow Tie法的边坡安全风险识别 |
3.2 高陡边坡运营安全风险源辨识与等级评定标准 |
3.2.1 高陡边坡运营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 |
3.2.2 高陡边坡运营安全内部风险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指标体系的高陡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4.1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流程 |
4.2 基于指标体系的高陡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4.2.1 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 |
4.2.2 安全等级评价方法 |
4.3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设计 |
4.3.1 评价指标应具备的特征 |
4.3.2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4.3.4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4.4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指标体系 |
4.4.1 安全概述 |
4.4.2 安全因子评价模型 |
4.4.3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因子指标权重计算 |
4.4.4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因子指标体系 |
4.5 高陡边坡施工风险指标体系 |
4.5.1 风险概述 |
4.5.2 风险因子评价模型 |
4.5.3 高陡边坡施工风险因子指标权重计算 |
4.5.4 高陡边坡施工风险因子指标体系 |
4.6 应用实例 |
4.6.1 工程概况 |
4.6.2 K443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 |
4.6.3 K443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 |
4.6.4 K443 高陡边坡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指标体系的高陡边坡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
5.1 高陡边坡运营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流程 |
5.2 边坡运营安全评价方法 |
5.2.1 边坡运营安全风险概述 |
5.2.2 边坡运营安全等级评价模型 |
5.3 高陡边坡运营安全因子 |
5.3.1 高陡边坡运营安全因子权重计算 |
5.3.2 高陡边坡运营安全因子指标体系 |
5.4 高陡边坡运营风险因子 |
5.4.1 高陡边坡运营风险因子权重计算 |
5.4.2 高陡边坡运营风险因子指标体系 |
5.5 应用实例 |
5.5.1 工程概况 |
5.5.2 K1302 高陡边坡运营安全风险评估 |
5.5.3 K1302 高陡边坡运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加的项目 |
(8)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救援资源调配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设施选址研究 |
1.2.2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资源配置研究 |
1.2.3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资源派遣研究 |
1.2.4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案例检索研究 |
1.2.5 研究现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交通特性与应急救援特性分析 |
2.1 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分析 |
2.1.1 省域路网交通流特征分析 |
2.1.2 局部路网交通流特征分析 |
2.1.3 沪宁高速公路交通流特征分析 |
2.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
2.2.1 事故形态分析 |
2.2.2 事故严重程度分析 |
2.2.3 事故时间分布分析 |
2.2.4 事故空间分布分析 |
2.2.5 事故成因分析 |
2.3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特性分析 |
2.3.1 应急救援设施特性 |
2.3.2 应急救援车辆特性 |
2.3.3 应急救援事件类型特性 |
2.3.4 应急救援时间分布特性 |
2.3.5 应急救援车型使用特性 |
2.3.6 多次事故应急救援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与资源调配决策体系 |
3.1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需求分析 |
3.1.1 构建应急救援的可靠联动机制 |
3.1.2 完善应急救援系统基础设施和应用技术 |
3.1.3 建立应急救援中心信息平台 |
3.1.4 优化交通应急救援资源调配 |
3.1.5 建设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 |
3.2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体系框架 |
3.2.1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业务流程 |
3.2.2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体系框架结构 |
3.2.3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体系功能分析 |
3.3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资源调配决策体系 |
3.3.1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资源调配决策目标 |
3.3.2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资源调配决策组织体系 |
3.3.3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资源调配决策框架体系 |
3.3.4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资源调配决策模型体系 |
3.3.5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资源调配决策支撑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救援设施选址的优化方法 |
4.1 单目标选址模型适应性分析 |
4.2 考虑地点成本的多目标选址模型 |
4.3 考虑地点成本差异与需求不确定性的优化选址模型 |
4.3.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
4.3.2 模型改进 |
4.3.3 模型求解与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救援资源配置的优化方法 |
5.1 基于随机约束的应急救援资源配置 |
5.1.1 配置方法 |
5.1.2 模型构建 |
5.1.3 参数设置 |
5.2 考虑二次事故的应急救援资源配置 |
5.2.1 二次事故发生概率分析 |
5.2.2 基于机会成本的配置模型构建 |
5.3 模型算法求解 |
5.3.1 配置模型算法概述 |
5.3.2 基于随机模拟的粒子群算法 |
5.4 算例分析 |
5.4.1 考虑当前事故的救援资源配置算例分析 |
5.4.2 考虑二次事故的救援资源配置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救援资源派遣的优化方法 |
6.1 考虑直接成本的应急救援资源派遣 |
6.1.1 模型构建 |
6.1.2 算例分析 |
6.2 考虑机会成本的应急救援资源派遣 |
6.2.1 模型构建 |
6.2.2 算例分析 |
6.3 考虑救援路径拥挤状态的应急救援资源派遣 |
6.3.1 模型构建 |
6.3.2 算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救援案例自动检索 |
7.1 基于最近相邻法的案例自动检索 |
7.2 基于整体相似度的案例自动检索 |
7.2.1 特征属性分类 |
7.2.2 属性权重赋值 |
7.2.3 结构相似度计算 |
7.2.4 模糊属性相似度计算 |
7.2.5 整体相似度计算 |
7.3 算例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
8.1 系统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
8.1.1 系统设计的目标 |
8.1.2 系统设计的原则 |
8.2 用户需求分析 |
8.2.1 系统应用对象 |
8.2.2 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需求 |
8.3 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
8.3.1 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架构设计 |
8.3.2 应用软件结构体系设计 |
8.3.3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8.3.4 数据组织设计 |
8.3.5 模型库与运行模块设计 |
8.3.6 救援预案设计 |
8.4 决策支持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成果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9)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交通拥堵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论文研究目的 |
1.2.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特色 |
第2章 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交通拥堵的现状 |
2.1 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道路通行的现状 |
2.1.1 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路段的概况 |
2.1.2 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路段交通拥堵治理的主客体 |
2.1.3 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交通拥堵情况 |
2.2 当前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交通拥堵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
2.2.1 采取远端引导、近端分流的管制措施,实行流量管控 |
2.2.2 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加快拥堵警情的撤离速度 |
2.2.3 规范施工作业,减少施工造成的负面影响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产生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 |
3.1 乍嘉苏路段交通拥堵原因问卷调查 |
3.1.1 问卷设计目标 |
3.1.2 调查问卷设计 |
3.1.3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3.2 乍嘉苏路段拥堵的根本原因 |
3.2.1 高速公路自身原因 |
3.2.2 社会经济发展原因 |
3.3 乍嘉苏路段拥堵的次要原因 |
3.3.1 自然灾害方面的原因 |
3.3.2 交通事故方面的原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外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治理的经验和启示 |
4.1 国外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治理的经验 |
4.1.1 美国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治理的经验 |
4.1.2 英国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治理的经验 |
4.1.3 新加坡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治理的经验 |
4.2 国内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治理的经验 |
4.2.1 京港澳高速公路湖南段 |
4.2.2 杭金衢高速公路新岭段 |
4.2.3 福银高速公路黄黄段 |
4.3 国内外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治理先进经验的启示 |
4.3.1 制定有效的车辆分流方案 |
4.3.2 控制私人汽车的数量 |
4.3.3 开展高速公路智能系统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交通拥堵的治理对策 |
5.1 高速公路自身方面的治理对策 |
5.1.1 建设可替代性路段 |
5.1.2 提升收费站管理能力 |
5.1.3 完善道路施工养护方案 |
5.2 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治理对策 |
5.2.1 发展公共交通 |
5.2.2 成立重点节假日交通管理临时工作组 |
5.2.3 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作用 |
5.3 自然灾害方面的治理对策 |
5.3.1 强化灾情的预警能力 |
5.3.2 提升事故预防能力 |
5.3.3 协调高速路网与地方干线路网及服务区保畅工作 |
5.4 交通事故方面的治理对策 |
5.4.1 加强驾驶员综合教育 |
5.4.2 优化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体系 |
5.4.3 构建部门联动的协调管理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A 乍嘉苏路段交通拥堵原因调查问卷 |
(10)基于贝叶斯网的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测及应急预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特征研究 |
2.1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特点 |
2.1.1 高速公路隧道 |
2.1.2 高速公路隧道运营管理 |
2.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分布特征 |
2.2.1 时间分布 |
2.2.2 空间分布 |
2.2.3 形态分布 |
2.3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 |
2.3.1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基本要素逻辑关系 |
2.3.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分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
3.1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3.2 人员因素 |
3.2.1 驾驶人员的交通行为 |
3.2.2 隧道管理者的行为 |
3.3 车辆因素 |
3.3.1 车辆的使用性能 |
3.3.2 车辆行驶的交通条件 |
3.4 隧道因素 |
3.4.1 隧道平面线形 |
3.4.2 隧道纵断面线形 |
3.4.3 隧道通风和照明 |
3.5 自然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贝叶斯网的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建模 |
4.1 贝叶斯网基本概念 |
4.2 贝叶斯网建模方法 |
4.3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的贝叶斯网预测建模 |
4.3.1 知识和数据的融合方法 |
4.3.2 专家知识与概率论知识 |
4.3.3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中的应用 |
4.3.4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判断 |
4.3.5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目标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案例分析 |
5.1 案例基本情况 |
5.1.1 隧道工程设置 |
5.1.2 区域地质条件 |
5.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预测模型应用 |
5.2.1 人员因素应用分析 |
5.2.2 车辆因素应用分析 |
5.2.3 隧道因素应用分析 |
5.2.4 综合因素应用分析 |
5.3 高速公路隧道贝叶斯网交通安全事故预测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研究 |
6.1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原则 |
6.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体系构建 |
6.2.1 成立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管理小组 |
6.2.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装备配置 |
6.2.3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报警机制 |
6.2.4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构建 |
6.3 高速公路隧道应急预案设计 |
6.3.1 隧道防灾预案的控制流程 |
6.3.2 隧道通风照明预案 |
6.3.3 隧道人员疏散和人员救治预案 |
6.3.4 隧道交通控制预案 |
6.3.5 隧道报警消防系统的联动预案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高速公路运营中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交通事故防控的FFS高速公路公司安全管理研究[D]. 徐茂.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高速公路长大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D]. 肖珊. 长安大学, 2020(06)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延误传播机理研究[D]. 万浩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5]基于工程因素诱发的交通事故的分析与管理 ——以成自泸高速公路为例[D]. 王林坤.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与解耦策略研究[D]. 严然. 重庆大学, 2019(01)
- [7]基于指标体系的高陡边坡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屈直.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高速公路交通应急救援资源调配决策方法研究[D]. 濮居一. 东南大学, 2019(01)
- [9]常台高速公路乍嘉苏段交通拥堵治理研究[D]. 王益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10]基于贝叶斯网的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测及应急预案研究[D]. 周昱. 长安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