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麦小麦附加系论文-安调过,马朋涛,郑琪,符书兰,李立会

黑麦小麦附加系论文-安调过,马朋涛,郑琪,符书兰,李立会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麦小麦附加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麦,染色体附加系,GISH,FISH,抗病

黑麦小麦附加系论文文献综述

安调过,马朋涛,郑琪,符书兰,李立会[1](2017)在《高抗白粉、条锈和纹枯病的小麦-黑麦4R二体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麦(Secale cerale L),由于具有抗多种病虫害、根系发达、抗旱耐寒、分蘖力强和丰产潜力高等优良特性,已成为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源。然而,由于品种-菌群互动,新变异菌株的不断产生,已知抗病基因陆续丧失了抗性。因此,有必要从不同黑麦品种中发掘新的抗病基因资源,以丰富其多样性,促进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通过远杂交和染色体工程方法获得了小麦骨干亲本"小偃6号"与"德国白"黑麦的后代材料WR35。经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mc-FISH)、多色GISH和黑麦染色体(臂)专化标记分析,WR35是一个小麦-黑麦4R二体附加系。WR35成株期高抗白粉病、条锈病和纹枯病,苗期对22/23个白粉病菌株和4个条锈病生理小种表现高抗,抗谱不同于现有已知基因,包括来自黑麦的基因,推断WR35携带新的抗病基因。WR35细胞学稳定、穗粒数多、综合抗病性好,可作为新种质应用于小麦染色体工程研究和育种。(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7)

杨武娟[2](2016)在《抗白粉病的多小穗小麦—黑麦1R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近缘种属种类丰富,而且含有许多有益基因,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都能做出积极反应,将小麦近缘种属中含有的有益基因通过远缘杂交导入到普通小麦中是丰富和拓宽其遗传背景的重要方法。黑麦(Secale cereale L.,2n=2x=l4,RR)属于禾本科小麦族小麦亚族,作为普通小麦的叁级基因源,含有丰富的优良性状和遗传变异,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目前为止在小麦遗传改良中运用最广泛和成功的近缘物种之一。黑麦含有普通小麦所不及和需要的许多优良的遗传性状,例如大穗、小穗数多、免疫白粉病、高抗条锈病、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能力强、抗逆性强等,是提高普通小麦产量、优化小麦品质、增强小麦抗逆性和抗病性的重要的种质资源。利用远缘杂交技术将黑麦蕴含的优异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背景中,有利于改良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性,加速小麦的大规模生产,丰富小麦狭窄的遗传背景和基础。在本研究中,N9436B来自于普通小麦品系陕麦611与奥地利黑麦杂交后代的衍生系,具有抗白粉病和多小穗的优异性状,为了给该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打下基础,本研究中综合应用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以全基因组为探针的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以寡核苷酸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抗病性鉴定和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和统计对其进行了鉴定,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N9436B的根尖和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稳定,其染色体组成为:2n=42+2t=22Ⅱ。以奥地利黑麦全基因组为探针的GISH鉴定结果表明:N9436B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两条染色体有黄绿色荧光信号,为黑麦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两条有黄绿色荧光信号的黑麦染色体配对良好,为一对染色体,其中的两条端体染色体为小麦染色体臂。以寡核苷酸Oligo-pSc119.2和Oligo-pTa-535为探针进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鉴定,构建了陕麦611、奥地利黑麦和N9436B的FISH核型;结合同步的GISH与FISH鉴定结果表明:N9436B中的一对黑麦染色体为1R,一对小麦端体为2DS染色体臂。同时,对N9436B的分子标记结果发现,黑麦的所以染色体中,只有位于1R的6对特异标记(NOR-R1、TSM716、NOR-1、TSM621、CJ545184和AF136486)在N9436B中扩增出了黑麦的特异条带。以上实验结果表明:N9436B为普通小麦-黑麦1R附加系,其染色组成为2n=42+2t=40W+2tW+2(1R)。2.田间农艺性状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N9436B的小穗数、穗粒数和穗长明显高于普通小麦亲本陕麦611。其中,最为突出的是N9436B的小穗数,平均为34个,而亲本陕麦611为21个,奥地利黑麦为43个。由此推断N9436B中控制多小穗性状的基因可能来源于亲本奥地利黑麦。3.苗期采用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菌种E09接种N9436B、陕麦611和奥地利黑麦,以及分别携带来源于黑麦1RS染色体臂的抗白粉病基因Pm8和Pm17的小麦种质Kavkaz和Amigo。成株期采用白粉病混合小种接种。结果表明:N9436B和黑麦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免疫白粉病小种,而陕麦611、Kavkaz和Amigo均为感病,由此推断N9436B的抗性来源于奥地利黑麦,而且不同于Pm8和Pm17。成株期接种条锈菌混合小种条中31号和32号,结果表明:N9436B和奥地利黑麦在成株期对条锈病均表现为高抗,陕麦611表现高感,说明N9436B的条锈病抗性可能来自于奥地利黑麦。(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刘彩云[3](2015)在《普通小麦异附加系重要性状的评价与鉴选及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气候变化,耕地以及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小麦的高产稳产受到严重威胁;同时,长期在人工环境中的选择育种,使得小麦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难以应对多种多样的生物以及非生物胁迫。小麦近缘种属中蕴藏着丰富的基因资源,利用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将近缘植物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小麦中,已经创制了小麦异附加系和小黑麦等大量带有异源染色体的新种质,丰富了小麦的遗传育种资源。然而这些种质只有小部分应用到育种和生产实践中,绝大多数异源染色体种质的特性和应用潜力还亟待挖掘。本研究对本课题组收集到的部分小麦异源染色体种质的农艺性状、抗旱性、苗期氮磷效率、条锈病抗性以及矮腥黑穗病抗性进行了调查与评价,以明确其特性,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种质,为其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对六倍体小黑麦Certa分别与普通小麦晋麦47和西农389杂交、回交的高代株系进行了鉴定和性状评价,以促进六倍体小黑麦在小麦新种质创制中的应用。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异源染色体附加对普通小麦农艺及光合性状的影响以共同受体亲本普通小麦中国春为对照,对82份小麦异附加系的苗期根系、光合生理、农艺及籽粒品质等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发现大部分异源染色体的附加会显着降低受体中国春的株高、穗粒数和沉降值,显着提高籽粒的硬度和面筋含量,对苗期的根系性状、灌浆期的光合速率、籽粒的淀粉含量、纤维素含量以及生育期无负面效应;部分异源染色体的附加使芒型和颖壳颜色、籽粒大小等性状发生变异。其中,Lemus racemosus I、Lemus racemosus H、Lemus racemosus F、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A、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C、Aegilops longissima 1S以及Agropyron intermedium G染色体的附加显着增大了苗期根系总长、总表面积和总体积;Hordeum chilense 1Hch等染色体的附加降秆效应显着;Agropyron elongatum 4E和Elymus trachycaulus 5S染色体的附加改良小麦穗部性状(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效应最明显;Lemus racemosus 7Lr#1染色体的附加提前花期6天左右,Rye 2R和3R染色体的附加则推迟开花一周左右;Aegilops peregrina 3UV附加系的光合能力较强;Aegilops umbellulata 6U、Aegilops umbellulata 2U、Aegilops umbellulata 5U、Aegilops geniculata 4Ug、Lemus racemosus7Lr#1、Aegilops searsii 5SS、Aegilops searsii 1SS、Elymus trachycaulus 6H以及Hordeum chilense 5Hch染色体的附加可显着提高籽粒硬度和面筋含量。以82份小麦异附加系及其共同受体亲本中国春为试验材料,在抗旱棚设置水、旱处理,调查相关农艺性状,筛选可作为抗旱鉴定指标的次级性状及抗旱性强的种质。结果表明,在所测的10个农艺性状中,单株生物量对水分最敏感,穗长对水分最不敏感。通过分析各性状的遗传力及其在干旱处理下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筛选出可作为抗旱性评价次级指标的农艺性状5个,包括株高、穗下第一节间长、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基于单株产量的抗旱指数的评价方法,筛选出aegilopsperegrina4sv、aegilopsperegrina3uv附加系等10份兼具高产与抗旱特性的小麦异附加系。基于单株产量和5个次级性状的抗旱隶属函数值的评价方法,筛选出agropyronelongatum3e附加系等26份抗旱性强的小麦异附加系,为进一步开展其抗旱研究和育种利用奠定了基础。3.小麦异附加系苗期氮、磷效率的评价设置不同浓度水平的氮磷组合,通过苗期水培试验,评价了43份小麦异附加系的氮、磷效率。对不同氮磷组合处理下的苗期表型调查发现,低氮胁迫降低了苗期的株高、茎干重和总干重,增加了根长、叶数、spad值以及根茎比;磷缺乏增加了根干重和根茎比,抑制其余性状的生长,表明低氮、低磷胁迫均会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地下部分的生长。在中氮和低氮处理下,aegilopssearsii1ss等13个小麦异附加系的总干重高于中国春,表现出稳定的氮高效;在磷充足及磷胁迫处理下,agropyron.intermediumb等5个小麦异附加系的总干重高于中国春,表现出稳定的磷高效。低氮处理下,psathyrostachyshuashanicae等9个小麦异附加系的氮吸收效率显着高于中国春,psathyrostachyshuashanicac等4个小麦异附加系的氮利用效率显着高于中国春。低磷处理下,agropyronintermediumb等4个小麦异附加系的磷吸收效率显着高于中国春,lemusracemosusl附加系和agropyronelongatum6e附加系的磷利用效率显着高于中国春。进一步分析氮、磷高效的小麦异附加系携带的异源染色体,没有观察到种属或者染色体部分同源群聚集的现象。4.小麦异源染色体种质的条锈病与矮腥黑穗病抗性评价采用人工接种,对82份小麦异附加系及其受体亲本中国春在成株期的条锈病抗性进行了田间鉴定,结果发现,异源染色体的附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受体中国春的条锈病抗性。其中,aegilopsumbellulata2u等5个附加系对条中32(cyr32)表现高抗,43个附加系表现中抗;aegilopsumbellulata1u等4个附加系对条中33(cyr33)表现近免疫,42个附加系表现中抗;57个附加系对混合菌种(cyr29、cyr31、cyr32、cyr33、sull-4与sull-7)表现中抗。同时对条中32和条中33表现抗病的附加系有33份,且均为中抗;同时对条中32、条中33和混合菌种表现抗病的附加系有27份,且均为中抗。鉴定为抗病的附加系(中抗及以上)的异源染色体来源,在7个小麦近缘属中均有分布,其中山羊草属的最多,其次为赖草属和冰草属;比较抗病(中抗及以上)的附加系携带的异源染色体所属的部分同源群发现,其在7个染色体部分同源群中均有分布,且来源于第2部分同源群的最多。2.小麦异附加系的抗旱性评价在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农业试验站,采用人工接种对177份小麦异源染色体种质的小麦矮腥黑穗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50份种质的发病率低于3%(抗病),其中32份种质对小麦矮腥黑穗病完全免疫。在以中国春为共同受体亲本的35份抗病种质中,其涉及的外源染色体或者片段来源于山羊草属的种质最多;从以中国春为背景的抗病种质携带的异源染色体所属的部分同源群来看,来源于第1部分同源群的种质最多,其次为来源于第7部分同源群和第5部分同源群的种质。5.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鉴定与评价采用顺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以寡核苷酸序列Oligo-pSc200、Oligo-pSc119.2-1和Oligo-pTa535-1作探针,鉴定了六倍体小黑麦Certa与普通小麦晋麦47和西农389分别杂交、回交得到的F4:5和F5:6后代株系,在Certa/西农389组合后代株系中鉴定出1B/1R代换系1个,1BL.1RS易位系5个;在Certa/晋麦47//晋麦47的后代株系中没有检测到黑麦染色体,表明黑麦染色体的传递率可能受不同小麦背景及回交的影响,且1R的传递率要高于其他黑麦染色体。核型比较发现,两个组合后代株系的A、B组染色体既有来源于小黑麦的类型,也有来源于普通小麦的类型,且后代株系的A、B、D组染色体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变异,导致杂交信号的增加或缺失。用1RS染色体上的特异分子标记进一步鉴定1B/1R代换系及1BL.1RS易位系,发现一个ω-黑麦碱基因缺失的易位系;其余株系中未检测到黑麦染色体小片段的渐渗。对这些株系的性状调查表明,染色体组成和结构的变异导致农艺性状、籽粒品质性状等的广泛变异以及光合能力的显着提高。成株期条锈病鉴定结果发现,Certa/晋麦47//晋麦47组合后代株系的抗病性较晋麦47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Certa/西农389组合后代的1B/1R代换系和1BL.1RS易位系的抗病性较西农389有所降低,可能是1RS染色体上的抗条锈病基因对当前流行的生理小种没有抗性,不能弥补西农389携带有抗条锈病基因Yr26的1BS染色体缺失的效应。总之,通过以上研究,筛选出了一批在农艺性状、抗旱性、氮磷效率、抗病性等方面表现优良的小麦异源染色体种质;鉴定的六倍体小黑麦Certa与普通小麦创制的性状优良的新种质,可用于小麦遗传研究和育种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10-01)

安调过,郑琪,罗巧玲,马朋涛,张宏霞[4](2015)在《一个新的抗白粉病小麦-黑麦6R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麦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源。通过远缘杂交和分子染色体工程技术,我们创制了一个小麦-黑麦(小偃6号-德国白)附加系WR49-1。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多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Multi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多色GISH(Multicolor GISH)和自主开发的黑麦6R或6RL染色体特异的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标记鉴定表明WR49-1是一个新的6R染色体二体附加系。WR49-1成株期对流行白粉病菌株表现高抗,苗期高抗19/23个供试白粉病菌株,其抗谱不同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包括来自黑麦的Pm7,Pm8,Pm17和Pm20抗白粉病基因,因此,WR49-1很可能携带有新的抗性基因。WR49-1细胞学稳定且育性良好,可作为新种质应用于小麦抗白粉病的分子遗传改良。(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08-18)

葛群[5](2014)在《小麦—黑麦1R和5R单体附加系后代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小麦育种过程中,长期的种内杂交使小麦遗传多样性不足,抗病性、抗逆性严重下降。而小麦近缘种属中则含有丰富的变异,富含栽培小麦中不具有的优良性状,如抗病虫性基因、抗逆性基因以及增产相关因子。将这些近缘种属中的优良性状导入小麦,可以改良小麦的遗传基础,丰富其遗传多样性。目前主要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将小麦近缘种属中的优良性状导入小麦。远缘杂交是植物品质改良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生物进化、系统发育及亲缘关系的重要方法。黑麦是最早应用于小麦遗传改良的小麦近缘种属,其中以1BL.1RS易位系应用最为广泛。对小麦与黑麦远缘杂交后代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能够了解杂种诱导的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组变化和染色体变异。本实验用普通小麦绵阳11(MY11)做母本,白粒黑麦和威宁黑麦分别作为父本,在其杂交和回交后代中分别鉴定出小麦-白粒黑麦1R单体附加系G0和小麦-威宁黑麦5R单体附加系98-1193,将G0和98-1193作为基础材料。本实验,在小麦-白粒黑麦1R单体附加系后代中筛选出1BL.1RS易位系(G1)和1R(1B)代换系((G2),并对G1和G2进行SSR分析;同时对小麦-威宁黑麦5R单体附加系进行染色体结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小麦-白粒黑麦1R单体附加系G0后代的细胞学鉴定以及SSR分析: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相结合的方法在小麦-白粒黑麦1R单体附加系(Go)后代中筛选出1BL.1RS易位系((G2)和1R(1B)代换系((G1)。选取小麦1B染色体上40对SSR引物对普通小麦中国春(CS)、绵阳1KMY11)、1BL.1RS易位系((G2)、1R(1B)代换系(GG1)和白粒黑麦进行SSR分析。有6对引物在MY11、CS及(G2中扩增出条带,在G1和白粒黑麦中未出现条带,其中3对引物(Xgwm259, Xbarc188, Xgwm268)在亲本MY11及后代1BL.1RS易位系中扩增出差异性条带,且在G1和白粒黑麦中未扩增出条带,说明在普通小麦绵阳11-白粒黑麦远缘杂交产生的易位系后代中,绵阳11的1BL染色体臂发生一定的变化;同时,40对SSR引物中,有13对引物在MY11和G1、G2中扩增出不同的条带,说明在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中MY11中微卫星发生一定的变化;2.小麦微卫星建立黑麦特异引物:在对CS、MY11、G2、G1和白粒黑麦进行SSR分析的同时发现,Xbarc8在G1(1R(1B)代换系),G2(1BL.1RS易位系)和白粒黑麦中扩增出相同的条带,且该条带未出现在小麦CS和MY11中。因此,引物Xbarc8可以作为识别和鉴定MY11和CS中白粒黑麦1RS染色体臂的特异引物。3.本实验同时对小麦-威宁黑麦5R单体附加系后代进行细胞学分析: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威宁黑麦5R单体附加系后代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R单体附加系后代中发现一个3BS片段和5RL染色体臂的易位,易位率占分析植株的1.89%;发现5R染色体单体附加极其不稳定,在一个世代交替中完整的5R染色体传递率仅有28.3%;除自身的不稳定外,5R附加同时导致小麦染色体7B,3B和4D断裂和丢失,总变异频率达到15.09%。其中特别是对7B染色体影响较大,含7B变异的植株占分析植株总数的11.32%。(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李方安,唐宗祥,符书兰[6](2014)在《新型小麦-黑麦6R附加系的创制及其白粉病抗性基因向小麦中的渗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黑麦(Secale cereale L.)Kustro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绵阳11杂交,获得了小麦-黑麦双二倍体材料MK-25,再用小麦品种绵阳11和川农27与MK-25回交,从回交后代中获得了6R单体附加系、6RL端体附加系及来源于6R单体附加系的小片段渐渗系,且这些附加系和小片段渐渗系都表现出了对白粉病免疫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来自Kustro的6RL染色体臂上带有白粉病抗性基因,该基因已渐渗入小麦遗传背景中,且能在不同小麦背景中正常表达。因来自Kustro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在前人的研究中尚未见报道,推测该基因可能为新的等位基因。(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符书兰,唐宗祥,任正隆[7](2011)在《小麦-黑麦附加系的创制及5R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复序列pAS1和pSc119.2为探针,对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F5代植株进行了FISH分析,同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从中鉴定出了1R、2R、3R、4R、5R、6R、7R单体附加系和1R、2R二体附加系,1R和4R附加系出现频率相对较高。5R和6R单体附加系对白粉病免疫,推测5R染色体上带有新的白粉病抗性基因。此外,还检测到不少植株染色体组发生了变异,且小麦4B染色体优先缺失。(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1年11期)

孙传飞[8](2011)在《小麦与黑麦杂交单体附加系及自交后代的基因组与DNA甲基化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长期的品种选育,使得普通小麦的遗传多样性逐渐丧失,抗病性抗逆性减弱。然而小麦的近缘种属中蕴藏着许多小麦所不及的基因,因此,从小麦的近缘物种中向小麦导入一些优良基因,来拓宽小麦的遗传资源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来看,远缘杂交是将近缘物种的优良基因导入普通小麦的主要手段,而且远缘杂交也是作物品种改良的重要途径。黑麦(Secale cereale L.)作为小麦的近缘物种,是最早也是最成功地用于改良小麦的近缘植物之一,是丰富小麦遗传变异、改良小麦品种的重要基因资源。而小麦—黑麦附加系是将黑麦有利基因导入小麦背景中的重要桥梁材料,是黑麦基因利用的有效途径,是最具有研究和利用价值的,并且小麦—黑麦单体附加系是诱导小麦—黑麦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的有效工具。本文以小麦—黑麦2R和6R单体附加系及其自交后代为材料,运用AFLP, MSA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单条黑麦染色体的导入对受体小麦基因组以及DNA甲基化的影响,为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为探讨外源黑麦单染色体的附加导致的受体小麦基因组的影响,我们使用AFLP技术对2R和6R单体附加系及自交后代进行基因组扫描,检测到2R和6R单体附加系及自交后代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基因组一级结构的变化。序列丢失和序列增加是外源染色体导入后受体小麦基因组发生的主要变异,其中序列丢失是最主要的变异。其中黑麦染色体依然保持的后代的变化要高于上代单体附加系,自交后代各姐妹间的差异也不同。对检测到的一级结构变异的主要位点进行克隆,序列比对后发现,发生变异的特异性位点主要位于转座子、反转录转座子以及编码蛋白上。使用MSAP技术对2R和6R单体附加系自交及后代进行扫描,探讨外源染色体导入后小麦基因组发生的甲基化变化。MSAP技术是使用两套对甲基化敏感程度不同的酶,对2R和6R单体附加系及自交后代进行检测发现,2R和6R单体附加系材料及后代甲基化率与小麦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且全甲基化水平要高于小麦。说明黑麦染色单体的附加引起了受体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的变异。MSAP技术不仅显示了材料的甲基化水平的变异,也显示了甲基化模式的变异。主要分为叁类,与小麦相比表现为超甲基化的,去甲基化的和不确定位点。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表明,其中超甲基化是最主要的变异。说明单体附加系及其后代也发生了甲基化模式的变异。对DNA甲基化变异的主要位点进行克隆,序列比对后发现,发生变异的特异性位点多数都与转座子、反转录转座子有关。推测小麦一黑麦单体附加系中由于转座子与反转子的存在,导致染色体断裂,形成小片段易位。(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吴金华,王新茹,王长有,王秋英,吉万全[9](2009)在《含抗白粉病新基因普通小麦-黑麦1R二体异附加系的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麦(Secale cereale)含有丰富的优良基因,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为了鉴定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与奥地利黑麦杂交后代选育的抗白粉病品系N9436-1的黑麦遗传物质,对其进行了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iemsa-C分带、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标记以及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分析。结果表明,N9436-1形态学和细胞学稳定,2n=44=22Ⅱ,对白粉病免疫,携带奥地利黑麦的多小穗性状。以奥地利黑麦总基因组DNA为探针的原位杂交结果及Giemsa C-分带显示,N9436-1含有2条奥地利黑麦的1R染色体,SCAR标记鉴定及A-PAGE分析进一步证实N9436-1携带有黑麦遗传物质,表明N9436-1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不同于Pm8和Pm17,是新的抗白粉病基因,可作为白粉病抗源用于小麦抗病育种。(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唐宗祥,符书兰,张怀琼,晏本菊,任正隆[10](2008)在《小麦SSR引物扩增黑麦及附加系6R染色体特异DNA片段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黑麦特异分子标记以及更加方便地检测导入小麦的黑麦染色质,选用定位于普通小麦7个同源群染色体上的88对SSR引物对11种二倍体黑麦和普通小麦中国春、绵阳11进行PCR扩增,有11对引物能稳定地扩增出较强的、在供试材料间表现出多态性的条带。引物Xgwm232在供试的9种黑麦中扩增出了一条长491 bp的黑麦特异片段(命名为pMD232-500),而供试小麦与其余两种黑麦均未扩增出该片段。用该引物对两种小麦-黑麦双二倍体CI、HK及衍生自CI、HK的两套小麦-黑麦附加系进行扩增,发现在CI和HK中都能扩增出该片段,而在两套附加系中都只有6R染色体能扩增出该片段。将从6R附加系中扩增出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命名为pMD2326R-500)与pMD232-500的相似性达99%。因此,该引物可以用来跟踪导入小麦中的部分黑麦的6R染色体。(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黑麦小麦附加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近缘种属种类丰富,而且含有许多有益基因,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都能做出积极反应,将小麦近缘种属中含有的有益基因通过远缘杂交导入到普通小麦中是丰富和拓宽其遗传背景的重要方法。黑麦(Secale cereale L.,2n=2x=l4,RR)属于禾本科小麦族小麦亚族,作为普通小麦的叁级基因源,含有丰富的优良性状和遗传变异,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目前为止在小麦遗传改良中运用最广泛和成功的近缘物种之一。黑麦含有普通小麦所不及和需要的许多优良的遗传性状,例如大穗、小穗数多、免疫白粉病、高抗条锈病、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能力强、抗逆性强等,是提高普通小麦产量、优化小麦品质、增强小麦抗逆性和抗病性的重要的种质资源。利用远缘杂交技术将黑麦蕴含的优异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背景中,有利于改良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性,加速小麦的大规模生产,丰富小麦狭窄的遗传背景和基础。在本研究中,N9436B来自于普通小麦品系陕麦611与奥地利黑麦杂交后代的衍生系,具有抗白粉病和多小穗的优异性状,为了给该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打下基础,本研究中综合应用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以全基因组为探针的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以寡核苷酸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抗病性鉴定和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和统计对其进行了鉴定,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N9436B的根尖和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稳定,其染色体组成为:2n=42+2t=22Ⅱ。以奥地利黑麦全基因组为探针的GISH鉴定结果表明:N9436B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两条染色体有黄绿色荧光信号,为黑麦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两条有黄绿色荧光信号的黑麦染色体配对良好,为一对染色体,其中的两条端体染色体为小麦染色体臂。以寡核苷酸Oligo-pSc119.2和Oligo-pTa-535为探针进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鉴定,构建了陕麦611、奥地利黑麦和N9436B的FISH核型;结合同步的GISH与FISH鉴定结果表明:N9436B中的一对黑麦染色体为1R,一对小麦端体为2DS染色体臂。同时,对N9436B的分子标记结果发现,黑麦的所以染色体中,只有位于1R的6对特异标记(NOR-R1、TSM716、NOR-1、TSM621、CJ545184和AF136486)在N9436B中扩增出了黑麦的特异条带。以上实验结果表明:N9436B为普通小麦-黑麦1R附加系,其染色组成为2n=42+2t=40W+2tW+2(1R)。2.田间农艺性状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N9436B的小穗数、穗粒数和穗长明显高于普通小麦亲本陕麦611。其中,最为突出的是N9436B的小穗数,平均为34个,而亲本陕麦611为21个,奥地利黑麦为43个。由此推断N9436B中控制多小穗性状的基因可能来源于亲本奥地利黑麦。3.苗期采用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菌种E09接种N9436B、陕麦611和奥地利黑麦,以及分别携带来源于黑麦1RS染色体臂的抗白粉病基因Pm8和Pm17的小麦种质Kavkaz和Amigo。成株期采用白粉病混合小种接种。结果表明:N9436B和黑麦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免疫白粉病小种,而陕麦611、Kavkaz和Amigo均为感病,由此推断N9436B的抗性来源于奥地利黑麦,而且不同于Pm8和Pm17。成株期接种条锈菌混合小种条中31号和32号,结果表明:N9436B和奥地利黑麦在成株期对条锈病均表现为高抗,陕麦611表现高感,说明N9436B的条锈病抗性可能来自于奥地利黑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麦小麦附加系论文参考文献

[1].安调过,马朋涛,郑琪,符书兰,李立会.高抗白粉、条锈和纹枯病的小麦-黑麦4R二体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C].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7

[2].杨武娟.抗白粉病的多小穗小麦—黑麦1R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刘彩云.普通小麦异附加系重要性状的评价与鉴选及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4].安调过,郑琪,罗巧玲,马朋涛,张宏霞.一个新的抗白粉病小麦-黑麦6R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C].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2015

[5].葛群.小麦—黑麦1R和5R单体附加系后代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

[6].李方安,唐宗祥,符书兰.新型小麦-黑麦6R附加系的创制及其白粉病抗性基因向小麦中的渗进[J].麦类作物学报.2014

[7].符书兰,唐宗祥,任正隆.小麦-黑麦附加系的创制及5R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现[J].遗传.2011

[8].孙传飞.小麦与黑麦杂交单体附加系及自交后代的基因组与DNA甲基化的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11

[9].吴金华,王新茹,王长有,王秋英,吉万全.含抗白粉病新基因普通小麦-黑麦1R二体异附加系的遗传学鉴定[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9

[10].唐宗祥,符书兰,张怀琼,晏本菊,任正隆.小麦SSR引物扩增黑麦及附加系6R染色体特异DNA片段的克隆[J].麦类作物学报.2008

标签:;  ;  ;  ;  ;  

黑麦小麦附加系论文-安调过,马朋涛,郑琪,符书兰,李立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