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磁性薄膜论文-马跃,冯明,徐仕翀,李海波,刘梅

纳米磁性薄膜论文-马跃,冯明,徐仕翀,李海波,刘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磁性薄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溶胶-凝胶旋涂,FeCo,Al2O3薄膜,结构,磁性

纳米磁性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马跃,冯明,徐仕翀,李海波,刘梅[1](2019)在《Al_2O_3含量对纳米FeCo/Al_2O_3复合薄膜结构和磁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旋涂法,结合在氢气中的还原工艺,在Si(001)基片上制备FeCo/Al_2O_3复合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和振动样品磁强计研究Al_2O_3含量对薄膜样品的微观结构和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Al_2O_3含量增加,FeCo晶粒尺寸减小,FeCo/Al_2O_3复合薄膜矫顽力递减,饱和磁化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说明Al_2O_3的存在可有效抑制FeCo晶粒生长,但Al_2O_3含量过高不利于复合薄膜软磁性能的优化。(本文来源于《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董馨茜,刘立柱,翁凌,崔巍巍[2](2018)在《电纺制备聚酰亚胺/Fe_3O_4磁性纳米复合薄膜及其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酰胺酸(PAA)为聚合物纺丝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一系列Fe_3O_4添加量不同的PAA/Fe_3O_4纳米复合纤维膜,经亚胺化处理后得到聚酰亚胺(PI)/Fe_3O_4复合纤维膜。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表征了纤维膜的微观形貌和结构,测试了纤维膜的热、力、电及磁性能,系统分析了Fe_3O_4含量及纺丝工艺对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I/Fe_3O_4复合材料的红外谱图与纯PI膜基本一致,说明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引入并未破坏PI分子的化学结构。当PI固含量为20%,Fe_3O_4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纤维膜珠节少,纤维成型良好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随着Fe_3O_4含量的增加,Fe_3O_4在PI纤维中的团聚越来越严重,复合纤维膜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断裂伸长率则逐渐减小。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I/Fe_3O_4复合纤维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均小于PI膜且变化趋势平稳。Fe_3O_4的加入使PI/Fe_3O_4复合纤维膜具有明显的磁性,且随着Fe_3O_4含量的增加,其磁性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蔡伟[3](2018)在《磁性薄膜和磁性纳米带的自旋波共振频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Heisenberg模型,利用线性自旋波近似和格林函数技术研究了双层和叁层磁性薄膜及磁性纳米带的自旋波共振频率。研究了表面和界面各向异性、界面交换耦合和磁场对磁性薄膜自旋波共振频率的影响,以及纳米带的体各向异性、下(上)表面各向异性、侧表面各向异性和棱各向异性对磁性纳米带自旋波共振频率的影响。叁层磁性薄膜的自旋波共振频率与双层磁性薄膜不同,具有反铁磁性界面耦合的薄膜的自旋波共振频率也与具有铁磁性界面耦合的薄膜不同。对于具有铁磁性界面耦合的双层和叁层薄膜来说,自旋波共振频率均随表面各向异性、界面各向异性、界面交换耦合和磁场的增加而增加。铁磁性界面交换耦合对自旋波(m=1)的共振频率的影响很小。不同的界面耦合可以导致不同的界面各向异性对自旋波共振频率的影响。随着膜厚度的增加,自旋波共振频率减小。对于具有反铁磁性界面耦合的双层和叁层薄膜来说,自旋波共振频率均随界面各向异性和反铁磁性界面交换耦合的增强而增加。当表面各向异性增强时,只有两支自旋波共振频率增大,而另两支自旋波共振频率不受表面各向异性的影响。反铁磁性界面耦合几乎不影响界面各向异性对自旋波共振频率的影响。当磁场增强时,双层膜中有两支自旋波共振频率增大,而另两支自旋波共振频率减小。叁层膜有叁支自旋波共振频率增大,而另一支自旋波共振频率减小。随着膜的厚度的增加,叁支自旋波的共振频率减小。当界面耦合较强时,另一支共振频率随着膜的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对于磁性纳米带来说,自旋波共振频率均随着纳米带的体各向异性、下(上)表面各向异性、侧面各向异性和棱各向异性的增强而增加。体各向异性和下(上)表面各向异性对于自旋波共振频率的影响大于侧面各向异性和棱各向异性对自旋波共振频率的影响。当纳米带的自旋量子数增加时,体各向异性、下(上)表面各向异性、侧面各向异性和棱各向异性对自旋波共振频率的影响都增大。(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8-05-28)

苏阿妹[4](2018)在《Co基磁性纳米颗粒薄膜的电输运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磁元件朝着微型化、薄膜化、集成化等方向发展,对材料在探测、传输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性能要求极大提高。单一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器件不断多元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开发新型复合材料进一步扩展和提升材料的综合性能是必然选择。磁性颗粒膜是一类非常值得研究的新型人工纳米复合功能材料,颗粒膜中的电输运特性与材料种类,颗粒成分、颗粒尺寸、颗粒间距、颗粒间的势垒以及测量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有关颗粒膜中微结构、表界面与电磁输运特性的探究一直是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颗粒膜微结构的影响因素复杂且相互关联,目前仍有一些颗粒膜的电磁输运现象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论文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一系列厚度约为150 nm,不同Co体积比的Co-Si、Co-Al2O3、Co-Cu纳米颗粒薄膜,系统地研究了薄膜的成分、形貌、颗粒结构和颗粒间界面等因素对Co基磁性纳米颗粒薄膜的电输运性质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Co-Si纳米颗粒薄膜中,Co微晶颗粒均匀地分布在非晶状态的Si基质中,形成许多的Co/Si界面。不同Co体积成分的Co-Si纳米颗粒薄膜导电机制不同,在逾渗阈值以上区域(x>0.36),颗粒膜的导电行为在整个温度区间主要由内有FIT模型和散射机制共同决定。当Co体积分数低于逾渗阈值时(x<0.36),电阻率主要由FIT机制决定。随着Si含量的增加,霍尔效应明显增强。当Si含量由0增加到0.6时,样品的饱和反常霍尔电阻率从0.11μΩ cm增大到2.86μΩcm,霍尔灵敏度也0.82μΩ cm/T上升到7.16μΩ cm/T。(2)在Co-A1203颗粒薄膜体系中,不同Co体积分数的Co-A1203颗粒薄膜的导电机制有所差异。在逾渗阈值以上区域(x>0.5),电阻率主要由热涨落隧穿和温度相关散射共同主导,在逾渗阈值以下区域(x<0.5),样品在不同的温度区间满足不同的导电机制,当电阻温度系数(TCR)为正值时主要由热涨落隧穿主导,当电阻温度系数(TCR)为负值时主要导电机制为Abeles等人的跳跃传导模型。饱和反常霍尔电阻率在x=0.5达到最大值5.13 μΩ cm,这比x=1时的0.23μμ cm增大了约22倍。(3)在Co-Cu纳米颗粒薄膜中,Co微晶颗粒与Cu晶体颗粒均匀分布在薄膜中,形成边界明显的颗粒薄膜形貌。随着Cu成分的持续增加,反常霍尔效应经历先增强,后减弱,最后消失的过程。当x≥0.65时,薄膜满足标度关系ΡAxy∝Ρnxx对于样品x=1、0.85、0.73和0.65的样品,n的值分别为2.01、4.34、4.32和4.56。(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姚雅芹,李国庆[5](2018)在《L1_0-FePt为基底的纳米薄膜的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用L1_0相FePt作下底层,分别研究FePt(30nm,Ta)单层、L10-FePt(30nm,Ta)/A1-FePt(30nm)双层及L10-FePt(30nm,Ta)/MgO(10nm)/A1-FePt(30nm)叁层薄膜的磁性,Ta=500℃。结果表明,经500℃热处理后的单层FePt磁化易轴沿垂直膜面方向,曲线矩形度较好;双层薄膜磁化曲线出现双肩现象,说明软硬磁层界面处产生强烈的交换耦合作用,软磁带动硬磁转,降低了硬磁层的矫顽力。叁层膜的磁矩反转机理同双层膜一致,但中间层MgO的加入使得交换耦合作用减弱,矫顽力明显增大,软硬磁间接接触,减弱了记录噪音。(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8年02期)

张霄[6](2017)在《Nd_2Fe_(14)B基纳米永磁薄膜的制备及其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d-Fe-B永磁薄膜主要应用于微机电系统(MEMS),为了满足MEMS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要求,获得高矫顽力的Nd-Fe-B薄膜受到了广泛研究和关注。本论文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Nd-Fe(富Nd)/Nd-Fe-B(富Fe)双层及多层结构薄膜,并通过后续退火处理获得永磁性能。研究中系统探讨了衬底、缓冲层(覆盖层)材料、退火温度、薄膜成分对磁性能的影响;从元素扩散、分布及相互结合等层面分析了缓冲层(覆盖层)的影响机理;并通过调控磁性层厚度、插入隔离层及多层循环结构等方面改善第二象限退磁曲线的塌腰现象,提高薄膜的永磁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对衬底及缓冲层(覆盖层)材料的优化,发现在Si衬底上以Ta作缓冲层(覆盖层)沉积Nd-Fe/Nd-Fe-B薄膜有利于获得更优的磁性能。在此基础上,改变靶材成分实现对薄膜成分的调控,当Nd-Fe-B靶材成分为Nd8Fe84B8时,600℃退火态Nd-Fe/Nd-Fe-B薄膜获得了较高的矫顽力((8=19.2 kOe),同时、大幅提高(=6.3 kG,=8.2 kG),综合性能更加优良。2.分析上述Nd-Fe/Nd-Fe-B薄膜的微结构,元素扩散、结合发现:退火处理显着改变各元素的分布,Nd2Fe14B硬磁相主要形成于Nd-Fe-B层;第二象限退磁曲线的塌腰现象,主要是因为Ta/Nd-Fe和Nd-Fe-B/Ta界面处存在软磁相Fe-Ta-B非晶层,软硬磁相比例的失衡削弱了交换耦合作用,产生塌腰现象,并且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塌腰逐渐严重。3.优化磁性层厚度、退火温度,并在600℃退火态Nd-Fe(36 nm)/Nd-Fe-B(41 nm)薄膜的研究基础上,插入隔离层Pr-Cu以削弱缓冲层(覆盖层)的不利影响,当Pr-Cu层厚度为4 nm时,塌腰现象基本消失,?=0.97,(8=26.5 kOe,()8)(6=4.1 MGOe。最后,采用多层循环结构([Nd-Fe/Nd-Fe-B]n)优化磁性能并改善塌腰,当n=4时薄膜塌腰现象完全消失,?接近为1,(8=19.8 kOe,获得了最佳()8)(6=5.1 MGOe;此外,XPS分析显示多层循环结构薄膜中各元素可在层间、界面处更加充分的扩散、结合,整个磁性层范围内均形成Nd2Fe14B硬磁相,元素Fe、B在Ta/磁性层界面处的富集程度降低,从而使得塌腰现象完全消失并获得最佳磁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7-06-30)

马润恬,哈伟,陈娟,师彦平[7](2017)在《薄膜型磁性分子印迹纳米粒子对目标糖蛋白的快速高选择性萃取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1]也叫分子模板技术,是指以某一特定的目标分子为模板,制备对该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及吸附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过程。基于其优良的构效预定性和高选择性识别的优点,分子印迹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样品前处理领域,并被作为提高萃取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磁性载体[2]自诞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利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制备对模板分子具有高选择性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s,(本文来源于《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5-19)

何芸芸[8](2017)在《磁性薄膜与纳米线中的畴壁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关薄膜和纳米线磁性材料的研究成果,在高密度磁存储、高灵敏度磁传感等尖端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磁性畴壁在非平衡态的演化机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磁性系统动力学中的相变问题。而短时动力学方法由于避开了相变点附近临界慢化行为的影响,在测量畴壁运动的临界指数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并结合部分理论解析的结果,研究在各种不同低维系统中的畴壁动力学一一包括利用短时动力学方法解释相变现象,分析标度行为,测量相变点的临界指数;并观察微磁学运动方程引起的自旋波的传播,讨论沃克崩溃现象等等。在二维XY模型中,我们用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畴壁在无外场情况下的弛豫动力学,尤其关注系统处于Kosterlitz-Thouless相变点时的行为。在构成畴壁的两个磁畴初始磁化夹角为180°时,我们详细分析了临界状态的动力学标度行为,观察了畴壁的粗糙化过程,分析了磁化强度、宾得积累量、粗糙化函数、双时关联函数等的标度行为,定量地研究了老化现象。在畴壁的内部,我们发现标度函数存在着非常强烈的对数修正,并精确地测量了这种修正。这个结论证实了 XY模型中的涡旋和涡旋对会造成拓扑激发的效应,并给出了对其相变行为较准确地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针对两个磁畴的初始磁化夹角略微偏离180°的情况,我们发现磁化矢量在初值很小的方向上的分量呈现出幂律增加的行为,并测量了相关的动力学指数,与理论分析所得的结果基本一致。这个现象在Ising模型、Φ4模型之中还没有被观察到,说明XY模型存在着与其它磁性系统不同的弛豫行为,需要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对于一维纳米线的磁性系统,我们采用数值法求解Landau-Lifshitz-Gilbert运动方程,研究了在外场驱动下的畴壁动力学,并观察了自旋波的激发与传播。当驱动外场低于沃克极限时,畴壁按照沃克理论中的稳定的匀速方式移动;当外场大于沃克界限时,畴壁呈现呼吸振荡的运动状态。我们在外场较大而不符合沃克理论的近似条件时,分析了畴壁振荡的周期与各项异性系数、外场即阻尼系数之间的关系,用数值模拟结合理论分析的方式对呼吸振荡模式给出了解释。更重要的是,微磁学的相变问题目前还没有被系统地进行全面的研究。而在引入淬火无序的初态后,我们在畴壁动力学行为中观察到了一种连续的钉扎-退钉扎相变。通过详细地分析并验证其标度函数,我们在外场大于和小于临界场的两个区间,分别测量出了相关的静态和动态临界指数,定量地分析了Landau-Lifshitz-Gilbert方程在一维系统中的钉扎相变,对探讨微磁学的相变问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20)

曾燕萍[9](2016)在《纳米结构铁磁—非磁复合薄膜的制备、磁性和和磁电输运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电阻材料在磁感应、磁记录等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由磁性金属与非磁性基体材料组成的复合体系由于丰富的界面效应,具有特殊的磁性和电子输运特性。尽管磁性金属/非磁性基体薄膜的室温磁电阻效应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对其电子输运特性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磁电阻的数值和磁电阻效应的产生机制等有待进一步探究。研究表明,添加Fe、Co、Ni等磁性金属元素到碳基及硅基等非磁性基质中形成的纳米复合薄膜材料,不仅导电性质可以随添加量变化,而且表现出可以调控的大的磁电阻效应。因此,掌握复合膜中金属磁性元素对非磁性基薄膜材料结构与载流子迁移率等特性的影响规律,理解其磁电阻效应产生机理,有利于推动高性能、低成本的碳材料及硅材料等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工作通过在多种非磁基体(窄禁带半导体SiN、宽禁带氧化物半导体ZnO、非晶C、绝缘体MgO)中掺杂过渡族元素(主要是高自旋极化率的FeCo),研究成分和结构对磁电性能的影响。论文采用溅射沉积技术制备了具有室温铁磁性的铁磁/非磁颗粒膜或多层膜的纳米复合材料。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子力与磁力显微镜等观察和分析其结构和物相。利用物理性能综合测试系统测量薄膜的磁性、电性和磁电输运性质。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用反应磁控溅射沉积制备了FeCo-Si-N复合薄膜,在室温沉积的条件下成功获得FeCo颗粒分布在Si-N基体中的纳米颗粒膜;用电子显微分析和磁力显微分析清晰表征出其结构特征和磁性特征;系统研究了FeCo-Si-N薄膜的磁电输运特性,在室温获得了大的正磁电阻,磁电阻在宽的磁场区间内随磁场呈线性变化。通过磁性测量和磁电阻随成分的变化关系分析,间接判断出颗粒内的磁畴结构,得到了获得最大磁电阻所需的结构特征和规律;研究了温度对薄膜磁电阻的影响,发现低温下样品的电子输运机制为隧穿导电,表现为隧道负磁电阻。在磁性FeCo纳米颗粒截止温度附近,正负磁电阻效应发生转变,表明该磁电阻与磁矩的排列有关。结果表明,薄膜大的室温正磁电阻既有轨道效应的影响,也有自旋效应的影响。其次,制备了FeCo-ZnO纳米颗粒薄膜并研究了磁电性能。发现溅射功率对FeCo-ZnO薄膜的影响很大。对于较低溅射功率制备的薄膜,FeCo不以零价的金属态出现,没有FeCo团簇,表现为正的磁电阻效应,并且磁电阻几乎不受成分和厚度的影响,表明该正磁电阻与磁性的相关性小,极有可能来源于轨道效应而不是自旋效应。薄膜在220 K的磁电阻高达350%,这种正磁电阻值随温度急剧变化的表现说明该磁电阻效应与声子的散射有关。而对于较高溅射功率下制备的薄膜,Fe、Co以零价的金属态存在,薄膜具有超顺磁性。在较厚的样品中出现负磁电阻效应,可能来源于FeCo团簇产生的隧穿磁电阻。此外,制备了FeCo与非晶碳复合的不同周期数的[C/FeCo]_n多层复合薄膜,研究了结构和磁电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周期数增加,磁电阻MR由正值变为负值。正磁电阻的大小与磁场成线性关系,而且在高场下也没有饱和。通过薄膜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行为研究了薄膜的传导机制。对周期数不同的样品的变程跃迁ln R--1/2与ln R--1/4曲线的拟合显示,低温下都属于Efros变程跃迁,因此磁电阻为负,但在高温下,周期数少的薄膜由于热激活不再是变程跃迁导电机制,磁电阻也转变为正值;而周期数多的样品由于界面和碳化物等缺陷的增加导致其局域化程度较强,即使温度升高也依然是变程跃迁,磁电阻保持为负值。研究表明,在2-300 K范围内传导机制的转变导致了磁电阻的转变,证实传导机制确实对磁电阻起着关键作用。最后,论文探索了FePt/C和FePt/MgO铁磁-非磁复合膜的磁电输运性能及其在垂直磁记录介质方面的潜力。采用共溅射沉积的方法制备了FePt-C和MgO/[FePt-MgO]薄膜。利用C、MgO与FePt不互溶特性,在FePt颗粒间获得C和MgO隔离物。研究了成分、退火温度对FePt-C和FePt-MgO颗粒膜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发现需要合适的隔离物含量以获得较大的矫顽力。提高退火温度有助于薄膜内部FePt相的形成,从而获得较大的矫顽力;但是,温度过高会使薄膜的质量遭到破坏,反而降低了矫顽力。此外,在FePt-C和FePt-MgO颗粒膜中还获得了一定的磁电阻效应,分析了磁电阻的产生机制。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沉积技术制备了铁磁/非磁纳米复合薄膜,在FeCo-Si-N、FeCo-ZnO和FeCo/C薄膜中获得了较大的室温磁电阻效应,并且通过结合其结构、磁性、正负磁电阻的转变和电阻的温度变化关系等的分析,研究了薄膜的输运机制和磁电阻机制,对铁磁-半导体复合膜中的自旋相关输运有进一步的认识。针对FePt-C和FePt-MgO颗粒膜,探索了其磁电阻效应,同时研究了成分、退火工艺等对其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这些工作对自旋电子学的发展和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开发以及新的磁记录介质材料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9-01)

王玉宝,陈娣,张霞,魏智强,姜金龙[10](2016)在《电化学沉积铁-非晶碳磁性纳米复合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液相电化学方法,以乙酰丙酮铁的甲醇溶液为碳源,在单晶硅表面制备了铁-非晶碳磁性纳米复合薄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Raman光谱技术分析了薄膜组成、形貌和结构。结果表明:Fe掺杂的非晶碳膜为含有Fe、Fe_3O_4纳米晶和非晶碳基的复合结构。和未掺杂非晶碳膜相比,Fe掺杂的薄膜具有更高的sp2碳含量和无序度。磁滞回线显示Fe掺杂的薄膜具有软磁特性,沿薄膜表面方向为易磁化方向。(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纳米磁性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聚酰胺酸(PAA)为聚合物纺丝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一系列Fe_3O_4添加量不同的PAA/Fe_3O_4纳米复合纤维膜,经亚胺化处理后得到聚酰亚胺(PI)/Fe_3O_4复合纤维膜。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表征了纤维膜的微观形貌和结构,测试了纤维膜的热、力、电及磁性能,系统分析了Fe_3O_4含量及纺丝工艺对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I/Fe_3O_4复合材料的红外谱图与纯PI膜基本一致,说明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引入并未破坏PI分子的化学结构。当PI固含量为20%,Fe_3O_4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纤维膜珠节少,纤维成型良好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随着Fe_3O_4含量的增加,Fe_3O_4在PI纤维中的团聚越来越严重,复合纤维膜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断裂伸长率则逐渐减小。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I/Fe_3O_4复合纤维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均小于PI膜且变化趋势平稳。Fe_3O_4的加入使PI/Fe_3O_4复合纤维膜具有明显的磁性,且随着Fe_3O_4含量的增加,其磁性逐渐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磁性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1].马跃,冯明,徐仕翀,李海波,刘梅.Al_2O_3含量对纳米FeCo/Al_2O_3复合薄膜结构和磁性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2].董馨茜,刘立柱,翁凌,崔巍巍.电纺制备聚酰亚胺/Fe_3O_4磁性纳米复合薄膜及其性能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3].蔡伟.磁性薄膜和磁性纳米带的自旋波共振频率[D].沈阳工业大学.2018

[4].苏阿妹.Co基磁性纳米颗粒薄膜的电输运特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8

[5].姚雅芹,李国庆.L1_0-FePt为基底的纳米薄膜的磁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

[6].张霄.Nd_2Fe_(14)B基纳米永磁薄膜的制备及其磁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7].马润恬,哈伟,陈娟,师彦平.薄膜型磁性分子印迹纳米粒子对目标糖蛋白的快速高选择性萃取应用[C].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2017

[8].何芸芸.磁性薄膜与纳米线中的畴壁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7

[9].曾燕萍.纳米结构铁磁—非磁复合薄膜的制备、磁性和和磁电输运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10].王玉宝,陈娣,张霞,魏智强,姜金龙.电化学沉积铁-非晶碳磁性纳米复合薄膜[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6

标签:;  ;  ;  ;  ;  

纳米磁性薄膜论文-马跃,冯明,徐仕翀,李海波,刘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