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公共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政策,非公共性,政府,民生
非公共性论文文献综述
孔凡瑜[1](2018)在《公共政策非公共性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政策非公共性问题不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衍生物,与公共政策公共性问题不是两个问题,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通观过往研究,理论界更多地关注公共政策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政策非公共性问题关切不足,这既限制了政策文本公共性的精确性,也限制了政策目标的达成。在政策实践中,公共政策非公共性问题层出不穷,既影响公共政策预期效果,也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强化公共政策非公共性研究,既是增强政府权威和凝聚力的关键步骤,也是保障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公共政策非公共性研究,明晰其危害,精准剖析原因,并有效供给措施,对于提升公共政策运行品质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8年08期)
张紫微[2](2018)在《重构公共领域的新都市实践——试析体验式书店作为新型“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和非公共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大都市中高档商圈出现许多主要面向都市青年中产阶层的中小型独立民营中高档书店,即都市体验式书店。体验式书店是一个集合了文化、消费、公共活动的新型都市实践平台。从体验式书店的各种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它的公共性和非公共性特征同时并存,这是一种在消费社会框架下的新"公共领域"。(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8年06期)
陈亚军,张帆,邱冰[3](2017)在《非公共性转移:文化景观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误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在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从红利生成原理、文化表征、利益机制与开发程序这四个方面分析我国文化景观资源的非公共性转移。研究发现,空间环境的"置换"、符号化与标签化、利益分享机制的扭曲、开发与利用的超速构成了一种文化景观资源的"非公共性转移"模式,形成了以粗放型消耗为特征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误区。其深层根源是文化景观资源作为一种类似于土地和人力的资源要素被投放到市场上以生成土地红利。(本文来源于《文化产业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董波,周礼[4](2014)在《苏州园林与手卷画——为艺术的非公共性辩护》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在以西方文化主导的现当代文化的语境中,"秀"成了艺术的核心内容,艺术完全公共化了,非公共性的事物似乎已经不可能成为艺术。但苏州园林与中国传统的手卷画,却昭示出艺术非公共性的价值。苏州园林能够在闹市创造出一个私密的、具有精英属性的精神空间;手卷画则是一种可以藏于袖中、适合在私密场合品玩的艺术。两者的内在精神旨在彰显艺术的永恒性。(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4年01期)
龚毅红[5](2013)在《政府利益的非公共性倾向及其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利益的非公共性倾向的特征主要在于:合理性、非主流性、隐匿性、膨胀性。政府利益非公共性倾向的回应及其矫正路径:满足政府的自身正当利益;抑制政府利益非公共性倾向中不正当的部分。(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谭凝,丁宇[6](2013)在《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视角下对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视角入手,对现行城市房屋拆迁制度中存在的矛盾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完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公共政策的建议,认为引入民主协商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政策主导方式。(本文来源于《科技创业月刊》期刊2013年07期)
王成宪[7](2012)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非公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政策作为公共管理机关管理工具之一很早就存在了,但是公共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是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公共政策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公共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断暴露,由此国内对公共政策的分析研究也逐步扩展与深入。当前在公共政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当现象进入了研究者们的视野,并形成了对公共政策研究的新热点,这就是对公共政策非公共性的研究。公共政策非公共性是对公共政策公共性这一基本特点的背离,对公共政策正确价值观的扭曲。在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非公共性不仅存在于公共政策运行的各个过程中也广泛存在着我国各地区中,它的存在对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如果对这种现象不加以治理,势必会酿成更大的苦果。当前虽然我国对这路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理措施,但是由于对公共政策非公共性的研究不够系统,从而治理对策也是孤立、分散的,没能够形成强有力的整治力量。因此需要相关主体深刻认识到公共政策非公共性的危害,分析其产生的复杂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抑制其发生,从而有效提升公共政策公共性。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来研究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公共政策非公共性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以及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研究现状与趋势;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公共政策非公共性的基本理论。对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公共性理论进行了阐释,进而以此为基础对其反面公共政策非公共性进行了分析与界定,明确公共政策非公共性的含义;第叁部分主要讨论了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意义,并以此为依托分析了公共政策非公共性的危害性;第四部分主要是以公共政策系统组成要素包括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环境等为研究切入点来详细分析公共政策出现非公共性的原因;第五部分在第四部分分析原因的基础之上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此来提升我国公共政策运行的公共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4-23)
林选泉[8](2011)在《警惕公共空间的非公共性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故宫因为一系列负面消息,成了媒体上的高频词,其中之一就是故宫内的建福宫被曝成了"全球富豪顶级私人会所"。顾名思义,参加者非一般普通大众,这些人据报道说是"拥有尊荣地位的高端人群",入会需要"十亿资产"。虽然目前公众进入故宫博物馆需要购买门票,但并没有改变其作为公众服务机构的性质,也并不妨碍其具有公共空间的特(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1年03期)
林丽春,葛凯[9](2011)在《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非公共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视角入手,探求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引发社会矛盾的原因及对策,认为协商对话是和谐社会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导方式。(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12期)
陈洪连[10](2010)在《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问题意识与风险规避》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公共政策主体的目标替代与利益置换行为、公共政策客体操控公共政策议程设置、公共政策过程的终结环节被人为搁置、公共政策信息的失真与梗阻等现象,都是公共政策非公共性的具体体现。关注和探讨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问题,对于拓展公共政策研究视域,端正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实现社会公共政策的公平公正,以及提升人民福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非公共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大都市中高档商圈出现许多主要面向都市青年中产阶层的中小型独立民营中高档书店,即都市体验式书店。体验式书店是一个集合了文化、消费、公共活动的新型都市实践平台。从体验式书店的各种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它的公共性和非公共性特征同时并存,这是一种在消费社会框架下的新"公共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公共性论文参考文献
[1].孔凡瑜.公共政策非公共性问题探析[J].学术交流.2018
[2].张紫微.重构公共领域的新都市实践——试析体验式书店作为新型“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和非公共性[J].学术探索.2018
[3].陈亚军,张帆,邱冰.非公共性转移:文化景观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误区[J].文化产业研究.2017
[4].董波,周礼.苏州园林与手卷画——为艺术的非公共性辩护[J].艺苑.2014
[5].龚毅红.政府利益的非公共性倾向及其回应[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谭凝,丁宇.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视角下对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浅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3
[7].王成宪.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非公共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8].林选泉.警惕公共空间的非公共性转移[J].风景园林.2011
[9].林丽春,葛凯.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非公共性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陈洪连.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问题意识与风险规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