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成人颈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颈椎,关节突,微结构,微有限元力学
成人颈椎论文文献综述
冯会梅,王星,马渊,李筱贺,李志军[1](2019)在《成人颈椎关节突区域微结构与微有限元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成人颈椎关节突不同区域、C_2~C_7椎序间、左右侧别微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关节突微有限元力学反应之间的关系,预测及评价由关节突微观形态及力学载荷的改变导致颈椎失稳、骨质疏松、关节突骨折等引起关节突损伤等颈椎疾患的风险。方法取由内蒙古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36个成人新鲜颈椎上、下关节突,行Micro-CT扫描,手动勾选上、下关节突2个感兴趣区域(VOI),并计算关节突微结构参数;用环钻从关节突取体积为8 mm×8 mm×8 mm的立方体进行微有限元力学分析,对比分析关节突微结构与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主效应分析上、下关节突区域间BV/TV、BS/BV、Tb. Sp参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关节突左、右侧别间,仅Tb. Th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椎序间关节突BV/TV、Tb. N、BS/BV、Tb. Th、Tb. Sp、Tb. Pf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交互效应仅在不同椎序间与上、下关节突区域间交互效应Tb. N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微有限元力学表现为关节突骨小梁微有限元模型所受的六个方向的应力分量为σ_x、σ_y、σ_z、σ_(xy)、σ_(xz)、σ_(yz),分别对应的应力值为S11、S22、S33、S12、S13、S23,其中S33即在σz轴向应力值最大,符合关节突加载载荷的方向(沿Z轴方向加载),S12即σxy二维平面所受应力最小,表明颈椎在运动时关节突所受切应力小于主应力。结论 C_3关节突BV/TV、Tb. N参数值最大,BV/TV、Tb. Th与关节突应力呈正相关,与骨折程度、受力集中程度、内部剪切力呈负相关,因此,C_3关节突载荷能力较好,发生骨折等损伤风险相对较小。C_2关节突BS/BV、Tb. Sp、Tb. Pf参数值最大,Tb. Pf、Tb. Sp与应力呈负相关,与骨折、骨质疏松、增生、退变等呈正相关,说明C_2关节突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增生、退变等颈椎疾病风险较其他关节突大。关节突骨小梁有限元模型在整个变形过程中塑性应变累计结果为零,即在此载荷条件下未发生塑性变形,没有发生屈服,说明在成人正常生理载荷条件下关节突骨小梁有限元模型未发生骨折。(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黄爱兵,赵春明,卢婷,鞠刚,刘红光[2](2019)在《成人颈椎嗜酸性肉芽肿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骨嗜酸性肉芽肿是郎格罕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类型[1]。骨嗜酸性肉芽肿发病率低,好发于儿童,成人少见,于脊柱发病者更为少见[2]。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病变可侵犯单个或多个椎体,以单发多见[3]。笔者于2016-12诊治成人颈椎嗜酸性肉芽肿1例,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男,68岁。因"颈部疼痛3个月,加重1周"(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范会龙,吴华荣,连芳,徐伟坤,蔡金生[3](2019)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颈椎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82例)和保守组(采用保守治疗,68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柱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12个月脊椎功能和神经功能,评估患者治疗12个月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AS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相对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ASIA评分均显着提高,手术组患者提高程度更显着(P<0.05)。治疗12个月,手术组患者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评分均高于保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但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相对保守治疗对患者颈椎功能、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有更高的改善价值。(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付凯[4](2019)在《颈椎骨盆角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评价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基于改良SVA的颈椎骨盆角是否更好的评价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情况,颈椎骨盆角与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整理山东省立医院自2010年2月至2017年1月接诊并实施手术治疗的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共67例(男/女:7/60)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同时填写VAS、ODI及SRS-22量表,对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矢状面评价:SVA与PI、TK、SS无显着相关性,与LL负相关,与PT、颈椎骨盆角正相关。C7/SFD与PI、TK无显着相关性,与LL、SS负相关,与PT、SVA正相关。颈椎骨盆角与PI、TK无显着相关性,与LL、SS负相关,与PT、SVA正相关。末次随访矢状面评价:SVA与PI、PT、SS、TK、C7/SFD相关性不明显,与LL负相关,与颈椎骨盆角正相关。颈椎骨盆角与PI、PT、SS、TK、C7/SFD无显着相关性,与LL负相关。术前生存质量评价:SVA与术前VAS评分、ODI评分存在正相关,与SRS-22总分负相关。术前C7/SFD与术前VAS评分、ODI评分存在正相关,与SRS-22总分存在负相关。颈椎骨盆角与VAS、ODI正相关,与SRS-22负相关。颈椎骨盆角与生存质量相关性整体强于SVA、C7/SFD。末次随访同术前的变化值评价:颈椎骨盆角与VAS、ODI变化值正相关,与SRS-22变化值负相关,与SRS-22总分变化值呈负相关。结论:颈椎骨盆角包含了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面序列的平衡情况的信息,观测其数据变化以评估手术畸形矫正、平衡恢复的可信度较高;同时颈椎骨盆角与患者疼痛情况、生存质量密切相关,对于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矢状面失衡纠正手术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5-01)
吕思奋[5](2018)在《成人外伤性下颈椎损伤伴脊髓损伤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成人外伤下颈段脊髓损伤手术治疗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为更好临床救治颈脊髓损伤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2年8月-2016年12月之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共120例外伤性下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ISA分级术前分布:A级32例,B级23例,C级33例,D级32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损伤能量、就诊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损伤节段、损伤类型、合并多发伤、椎管侵占率、伤后8h内是否使用激素、转运是否使用颈托、术前颅骨牵引以及手术方式等因素。依据AISI分级是否改善,分为改善组和无改善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十叁项有关因素。结果:随访时间为12-52个月,平均32个月。120例患者手术治疗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见表1。根据AISA分级,120名患者有79名经过治疗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AISI分级≥1级),41名患者未得到改善。单因素分析显示损伤能量(P<0.001)、受伤就诊时间(P<0.016)、受伤至手术时间(P=0.000)、椎管侵占率(P=0.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多因素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P=0.000)、椎管侵占率(P=0.000)、损伤能量(P<0.033)与手术治疗预后有显着相关性。受伤至就诊时间无明显统计差异。(P>0.463)。结论:1、受伤至手术时间、损伤能量、椎管侵占率等因素与手术治疗预后有显着相关性;(P<0.05)2、把握手术时机,早期手术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杰[6](2018)在《健康成人下颈椎椎体间旋转中心在体运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测量C3-C7节段在生理载荷下屈伸活动的6-DOF数据及旋转中心的位置。(2)探索不同性别的正常人屈伸运动颈椎旋转中心位置分布特点。通过探索颈椎生理载荷下的运动特征,让人们对颈椎退变性疾病潜在生物力学机制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对颈椎间盘置换术假体放置的部位及假体设计提供参数依据。方法:为了探索颈椎在体运动旋转中心的位置,现招募15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7名,女性8名,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26.6岁),排除颈椎病史,颈椎手术史,颈部不适及发育异常。利用双重荧光透视系统(dual fluoroscopic imaging system DFIS)结合CT/MRI的方法重建颈椎叁维立体结构,利用螺旋CT扫描受试者颈椎获取颈椎的影像,然后将获取的颈椎影资料像导入叁维建模软件Rhinoceros中,重建颈椎的叁维立体模型。双重荧光透视系统的两台同型C臂对受试者颈椎中立位、最大屈曲位、最大后伸位同时拍照,将获取的颈椎双平面透视的二维影像与上述利用Rhinoceros软件建立的颈椎叁维模型相匹配,在C3-C7颈椎标志点建立叁维坐标,得到颈椎最大前屈位、中立位、最大后伸位及整个屈伸活动的运动数值,同时还可以获得颈椎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轨迹,最后将获取的数值通过线性拟合的方法算出颈椎椎体间在椎体矢状径上旋转中心的位置。结果:(1)生理载荷下下颈椎节段间在椎体矢状径上旋转中心的位置分布特点:生理载荷下所有受试者C3/4节段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位于椎体中心前方约4.4mm,C4/5节段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位于椎体中心前方约5.6mm,C5/6节段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位于椎体中心前方约5.6mm,C6/7节段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位于椎体中心前方约0.9mm。将所有受试者按性别划分2组:男性组:C3/4节段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位于椎体中心前方约4.1mm,C4/5节段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位于椎体中心前方约5.4mm,C5/6节段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位于椎体中心前方约7.0mm,C6/7节段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位于椎体中心后方约1.7mm,女性组:C3/4节段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位于椎体中心前方约4.7mm,C4/5节段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位于椎体中心前方约5.8mm,C5/6节段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位于椎体中心前方约4.4mm,C6/7节段屈伸运动的旋转中心位于椎体中心后方约0.3mm,其中在C5/6节段旋转中心的位置男女组间进行对比,女性组较男性组更加靠近椎体中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计算最大前屈位、最大后伸位的旋转中心位置,各个节段男女组间旋转中心的位置无统计学差异。(2)不同性别间下颈椎各节段矢状径大小的比较:男性组:C3:16.6mm、C4:17.0mm、C5:17.3mm、C6:18.0mm、C7:18.6mm,女性组:C3:14.1mm、C4:14.3mm、C5:15.0mm、C6:15.9mm、C7:16.2mm,男女组间各个节段椎体矢状径大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为了构建健康成人生理载荷下下颈椎在体瞬时运动,通过二维-叁维匹配技术,测量下颈椎各个解剖标志点在不同体位下叁维空间数据,通过线性拟合的方法计算出旋转中心的位置,得出生理载荷下正常人下颈椎屈伸活动时运动特征,为假体放置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王琪,郭明明,徐森,马骏雄,孟令志[7](2017)在《应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测量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解剖参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2月本院63例成年门诊患者,行颈椎CT检查,所得数据传输至PACS,然后在Aquarius NET Viewer(V4.4.6.80)窗口界面手工进行颈椎关节突关节各参数的测量分析。所得数据纳入统计学分析,比较同一关节突关节左右侧的差异以及男女间的差异。结果成年人下颈椎同一关节突关节的左右两侧横径、矢状径及外斜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年人下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基本对称。男性下颈椎不同关节突关节面的矢状径为11~13 mm,外斜径为11~12 mm;女性矢状径为10~12 mm,外斜径为10~11 mm,男性下颈椎关节突关节明显大于女性。结论 PACS测量成人下关节突关节解剖参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颈椎后路置钉融合手术中侧块螺钉的选择具有参考意义。按Magerl或Anderson方法置入下颈椎侧块螺钉时,男性选择长12~14 mm的螺钉是安全的,而对于女性则建议选择长12 mm的侧块螺钉。(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戴斌,张兵,王金荣,邓伟,沈海滨[8](2017)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手术治疗的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颈椎X线、CT、MRI检查排除颈椎骨折,同时评估存在的基础病变,确定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2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13例,颈椎间盘突出5例,无颈椎基础病变2例;颈椎MRI提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段脊髓受压、变性,表现为T2相高信号或混杂信号改变;病变单节段2例,两节段18例,3节段4例;均行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患者入院时和术后及1、3、6、12个月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结果:24例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4个月。患者脊髓功能ASIA分级:入院时A级2例,B级4例,C级6例,D级12例,E级0例;术后12个月随访时A级2例,B级0例,C级3例,D级17例,E级2例。脊髓功能分级在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JOA评分0~9分,平均3.6分。术后JOA评分平均增加4.1分,随访1、3、6、12个月JOA评分平均增加6.7、7.8、8.1、10.5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变受累在叁节段及以下的患者,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期刊2017年02期)
虢剑,雷蕾,王骞,马文鑫,王自立[9](2016)在《单纯前路手术治疗成人下颈椎结核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纯前路手术治疗成人下颈椎结核的手术有效性和术后中期疗效。方法采用前路彻底病灶清除、髂骨支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成人下颈椎结核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6~68岁,平均(43.23±12.27)岁。术后给予超短程化疗,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ESR与CRP变化、病灶治愈及植骨融合、Frankel分级、后凸角纠正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平均随访时间(52.18±29.20)个月、手术时间(122.24±25.18)min、术中出血量(150.30±35.42)m L。39例于病灶清除彻底术后6个月治愈;1例因术中病灶残留,于术后2年治愈;1例术后出现取髂骨处切口感染,前路支撑植骨平均(4.84±1.21)个月达到了骨性融合。6例合并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后6个月时均达到Franke E级。后凸畸形矫正率为(80±8)%,末次随访后凸角丢失为(3.50±1.50)°。结论单纯前路手术治疗成人下颈椎结核疗效优良,具有利于病灶清除、减压,椎间髂骨植骨支撑效果好、融合率高、前路钢板螺钉固定可靠、远期后凸角无明显丢失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2期)
刘伯胜,刘赤岩[10](2016)在《成人颈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27岁,1个月来,颈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疼痛不适、逐渐活动受限,伴发热1周,曾行手法按摩及针灸,自我感觉稍有好转。既往体健,无结核、肿瘤等病史。体检:37.8℃,颈软,C_(2、3)椎棘突压痛,局部无红肿,皮温不高。全身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血沉25 mm/h,嗜酸粒细胞1.1×10~9/L。CT:示C2椎体右侧骨质破坏区,大小约1.8 cm×1.5cm,边缘尚清,无硬化,内部为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40(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成人颈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郎格罕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类型[1]。骨嗜酸性肉芽肿发病率低,好发于儿童,成人少见,于脊柱发病者更为少见[2]。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病变可侵犯单个或多个椎体,以单发多见[3]。笔者于2016-12诊治成人颈椎嗜酸性肉芽肿1例,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男,68岁。因"颈部疼痛3个月,加重1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人颈椎论文参考文献
[1].冯会梅,王星,马渊,李筱贺,李志军.成人颈椎关节突区域微结构与微有限元力学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9
[2].黄爱兵,赵春明,卢婷,鞠刚,刘红光.成人颈椎嗜酸性肉芽肿1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3].范会龙,吴华荣,连芳,徐伟坤,蔡金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颈椎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4].付凯.颈椎骨盆角对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评价效果[D].济南大学.2019
[5].吕思奋.成人外伤性下颈椎损伤伴脊髓损伤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D].广西医科大学.2018
[6].李杰.健康成人下颈椎椎体间旋转中心在体运动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
[7].王琪,郭明明,徐森,马骏雄,孟令志.应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测量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临床意义[J].脊柱外科杂志.2017
[8].戴斌,张兵,王金荣,邓伟,沈海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分析[J].现代医学.2017
[9].虢剑,雷蕾,王骞,马文鑫,王自立.单纯前路手术治疗成人下颈椎结核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6
[10].刘伯胜,刘赤岩.成人颈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