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学论文-陈涛

巴蜀文学论文-陈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巴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巴蜀文学,五次高峰,楚文化,老庄学说

巴蜀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陈涛[1](2019)在《论楚文化对巴蜀文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蜀文学在汉、唐、宋、明和民国时期曾五次登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这个辉煌成就的取得与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楚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自东方移殖巴蜀文苑,不仅从价值取向、思想境界上拓展了巴蜀文学的发展空间,而且在文学内容与形式上引导巴蜀文学作出了卓有成就的创新。(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丁光英,吴晓川[2](2019)在《感悟式批评对当代巴蜀文学批评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悟式批评强调灵感、想象、即兴、直觉,这与以自由、浪漫、超越、灵性的巴蜀文化传统在精神上不谋而合。新时期以来,出版业的振兴、文学创作高潮迭起,与之对应的是文学批评的热度持续,但此时的文学批评开始大规模引进建立在西方哲学、社会思潮理论背景上的批评模式,而更具中国传统的感悟式批评却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忽视,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显然也受此影响。那么在当代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感悟式批评融合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悟式批评中获取灵感,阐释其对当代巴蜀文学批评创作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薛妃,陈恒汁[3](2018)在《巴蜀石刻文献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刻文献是出土文献的一个重要品类,是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史料。巴蜀石刻文献在古典文学研究上具有叁方面的价值:一是校勘或印证传世文学作品,二是补充总集或别集,叁是丰富古代文学的体裁。研究巴蜀石刻文献可以为巴蜀文学史的研究提供石刻方面的史料,为古典文学史料的完善提供资料。(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霞绍晖,李文泽[4](2018)在《浅述明代巴蜀文学总集编纂》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蜀地区锺灵毓秀,人才辈出,自古以来就是歌赋诗词的沃壤。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涌现出了无数文学精英。如传説禹娶涂山氏而有"候人兮猗"的"南音"(1),周公、召公取之"以为《周南》《召南》"(2)。西周江阳(今泸州)人尹吉甫亦善做诗,《诗经》传其四篇(3)。自西汉文翁办学兴蜀以来,更是涌现出了大量文学佳士,他们以其卓越的文学创作成就傲视中原。"文宗自古出巴蜀","汉赋四家",司马相如、扬雄、王褒雄踞其(本文来源于《国学》期刊2018年01期)

万秋霞[5](2018)在《唐代巴蜀进士与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唐代为时间节点,以巴蜀地区为地理范畴,以进士群体尤其是进士文人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唐代文化大背景与区域地方文化视野下,以人地关系理论和文史互证、比较、归纳、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唐代巴蜀进士群体的性格特征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分析在这独特地域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进士群体文学创作呈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第一章唐代巴蜀地域与进士分布。首先对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在玄宗开元年间划分的十五道中,巴蜀地区范围大致属剑南道、山南西道、山南东道、黔中道,后剑南道为东西两川,主要范围即是以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山南西道为主的“剑南叁川”。其次是对唐代巴蜀进士的考订,经过相关典籍的考证互映呈现,本文考订共有:李义府、陈该、陈子昂、范崇凯、鲜于向、陈光、陈斐、严诜、蒲秀才、刘湾、苏涣、严绶、仲子陵、魏弘简、严公弼、尹枢、班肃、张九宗、韦表微、尹极、任畹、任畴、李馀、陈会、李远、雍陶、柳棠、程贺、罗衮、陈咏、梁震叁十一人,分析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发现进士数量呈现由增到减的变化,且分布范围在唐代后期不断扩大,整体呈现以益州和梓州为中心的不均衡分布状态。最后是探讨唐代巴蜀进士生成因素,其不利因素主要有政策、交通、教育叁个方面,在录取数量并不倚重、偏居西南交通阻塞、教育落后的环境下,巴蜀士子很难进士及第;但分析唐代及第的叁十一名巴蜀进士,发现他们在家世背景、地理交通、政治倚重等叁个方面很有优势,这是促进进士生成的主要有利因素。第二章巴蜀地域特征与进士群体性格分析。巴蜀地域环境和特征上,地理位置居于西南,气候温热湿润,地形复杂多变,形成以益州为中心的盆地向心型特点;在政局稳定、自给自足、开放兼容的地域特征下,巴蜀民众形成了尚游乐、好歌舞、喜宴饮、迷神巫的地域风气,呈现出享乐好娱、闲散自足,不遵礼法、反叛不羁,质直刚健、精敏浪漫的性格习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巴蜀进士群体形成以任侠、功名、情致叁方面为主要特点的性格特征,任侠之气表现为自由不羁、豪放少束,知恩图报、情义名节,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功名之心包括聪颖好学、文采卓绝,建功立业、永不言弃,不慕名利、惠政利民,忠直耿介、直言进谏;情致之尚乃是闲散疏放、享乐好娱,才艺兼修、随心而向。第叁章唐代巴蜀进士文学研究。统计唐代巴蜀进士的创作情况,结果显示进士群体绝大多数作品都已散佚失传,于今留存最多的是以诗歌和文赋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文赋作品只独见于个别进士,而诗歌创作几乎每位进士都有涉及,其中大多都收录在《全唐诗》中,比较具有涵盖性和代表性,因而巴蜀进士的文学研究以诗歌为例展开。阅读总结唐代巴蜀进士的诗歌作品,其内容主要分为山水题咏、交友酬唱、玄言慕道叁个方面,另外也不乏现实民生与怀古咏物之作,其中通过对交友酬唱诗的分析,发现巴蜀进士交友往来的友人大多是像李白、杜甫那样的执牛文坛者;思想感情主要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对友人的倾慕及交往,对仙道方术的向往和追求。分析唐代巴蜀进士的诗歌创作,整体上呈现出以浪漫、复古、自然为主要特点的叁大艺术风格,浪漫表现在颇富情致的主观抒情,运用比兴艺术和隐喻手法,神话传说的引入和夸张想象的运用叁个方面;复古则体现为文学主张反对齐梁余风,体裁形式上多为五言古诗,诗歌内容主要围绕君子正德,先贤雅正展开;另外,唐代巴蜀进士的诗歌作品还呈现出以平淡的抒情、自然的意象、质朴的语言为特征的自然艺术风格。探究形成如此艺术风格的原因,主要以地域因素为中心,分析在巴蜀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交融、文学传统、文学历程、文学风尚。总之,唐代巴蜀进士在独特的地域渐染熏习下,形成了敢作敢为、自由不羁的性格气质,这虽然与典型的儒家正统士大夫形象有所差距,但其趋于反叛洒脱的行为方式又在某种程度上与盛唐气象相符合;文如其人,在这样的性格气质下创作的诗歌作品总体上更接近盛唐之风,虽然进士群体流传至今的作品很少,但以陈子昂为代表的文学及人格影响却是深远而重要的,至少在巴蜀地方文化史中,这一群体可以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蒋林欣,岳湛[6](2017)在《微电影:文学影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以巴蜀文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互联网+"、"微"时代,微电影以其传播的迅捷性、广泛性特点及良好的宣传效应,已经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文学影视产业发展的新路经。巴蜀文学浪漫传奇多,地方风情多,诗词歌赋多,文学家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兼具豪侠气与脂粉气的双重特色,与微电影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打造巴蜀文学微电影系列,对巴蜀文学、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巴蜀地域文化记忆重构与特色文化品牌塑造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李文泽,霞绍晖,邓秋良[7](2017)在《山川毓秀 文章汇萃——历代巴蜀作家文学总集编纂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历代的角度讨论自唐、五代至宋、明时代的巴蜀文学总集编纂的概况,简要评述其中各部总集的体例、特色,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学发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有文献记载的巴蜀文学总集是唐、五代出现的,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是现今存世的最早的巴蜀词总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代是巴蜀历史上总集编纂的繁荣时期,编有多种文学总集。《成都文类》是成于宋代的巴蜀文学总集,其收罗丰富,体例完备,为后世编纂总集所取法。蜀中"叁苏"是宋代学者之翘楚,其家族精英辈出,故而以"叁苏"命名之文学总集,在当时即反复编纂,数量众多,门类多样,是宋代巴蜀文学总集中的珍品。明代所编蜀人总集,以杨慎所编《全蜀艺文志》为最,其注重保存巴蜀历史的特点,在后来的《补续全蜀艺文志》等书中得到了传承。(本文来源于《湖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静丰[8](2017)在《巴蜀民间茶文学语言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蜀"是我国茶文化诞生的故乡,文人墨客与茶结缘,留下无数咏茶之作。然而,民间文学作为文学的一部分却经常被忽视,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巴蜀文化与民间茶文学产生的渊源进行分析,探讨了巴蜀民间茶文学的构成,并对巴蜀民间文学的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传承中国茶文化的民间文学艺术提出拙见。(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7年29期)

李凯[9](2017)在《简论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多样,由此形成了风格多样的中国区域文化。仅就长江流域而言,就有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尽管“共饮长江水”,但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更不用说与黄河流域的秦陕文化、叁晋文化、中原文化等相比,其间的差异则更大。作为中华大文化传统中的小文化传统,巴蜀文化有着自己独立的始源和发展路向,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发展和特色。本文仅就巴蜀文学的基本历程和简要特征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大西南文学论坛》期刊2017年00期)

傅学敏[10](2017)在《巴蜀两地现代文学格局的变化与交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在由多种区域文化构成的多元共生的中国现代文化中,巴蜀文化无疑是一个特色鲜明的重要板块。之所以说它特色鲜明,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巴蜀地区地处内陆腹地,地理险要,交通不便,正统中原文明对它的渗透和影响显得鞭长莫及,因此,巴蜀人士受到的儒家传统礼教的压抑相对薄弱,追求生命自由的道家文化在此获得天独厚的发展。巴蜀多奇才,多大才,或者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接纳与突围的文化心态。巴蜀地区地形闭塞而文化心态开放,巴蜀地区历史上经历(本文来源于《大西南文学论坛》期刊2017年00期)

巴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感悟式批评强调灵感、想象、即兴、直觉,这与以自由、浪漫、超越、灵性的巴蜀文化传统在精神上不谋而合。新时期以来,出版业的振兴、文学创作高潮迭起,与之对应的是文学批评的热度持续,但此时的文学批评开始大规模引进建立在西方哲学、社会思潮理论背景上的批评模式,而更具中国传统的感悟式批评却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忽视,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显然也受此影响。那么在当代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感悟式批评融合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悟式批评中获取灵感,阐释其对当代巴蜀文学批评创作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巴蜀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涛.论楚文化对巴蜀文学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2].丁光英,吴晓川.感悟式批评对当代巴蜀文学批评的启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李薛妃,陈恒汁.巴蜀石刻文献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价值[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霞绍晖,李文泽.浅述明代巴蜀文学总集编纂[J].国学.2018

[5].万秋霞.唐代巴蜀进士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8

[6].蒋林欣,岳湛.微电影:文学影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以巴蜀文学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7

[7].李文泽,霞绍晖,邓秋良.山川毓秀文章汇萃——历代巴蜀作家文学总集编纂评述[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

[8].王静丰.巴蜀民间茶文学语言艺术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

[9].李凯.简论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J].大西南文学论坛.2017

[10].傅学敏.巴蜀两地现代文学格局的变化与交融[J].大西南文学论坛.2017

标签:;  ;  ;  ;  

巴蜀文学论文-陈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