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肥肝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脂肪肝,鹅,MC5R,GRP78
肥肝鹅论文文献综述
赵盼[1](2018)在《GRP78和MC5R基因与肥肝鹅生产性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鹅脂肪肝(俗称肥肝)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档食材。不同品种的鹅产肝性能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鹅肥肝生产性能可通过遗传育种途径加以改良。目前我国用于肥肝生产的鹅品种是从国外引进的朗德鹅,由于引种费用昂贵,许多肥肝生产企业为了有利可图,常常购买引进后已多次传代、种质退化了的群体,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收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对我国引进的朗德鹅群体进行选种,然而目前采用的表型选择,其选种效果并不明显。相对于表型选择,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的优势明显。本研究旨在评估GRP78和MC5R两个基因与脂肪肝形成的关系及其多态性位点与肥肝鹅相关生产性状的关联,从而为肥肝鹅的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GRP78基因在填饲第7天、14天和19天对照组(常规饲养组)和填饲朗德鹅不同组织(肝脏、腹脂和胸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填饲第7天、14天和19天,填饲组朗德鹅肝脏中GRP78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朗德鹅,但未达到统计显着性(P>0.05);相反,填饲组朗德鹅腹脂中GRP78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朗德鹅,且在填饲第14天达到统计显着性(P<0.05)。然而,胸肉中GRP78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再者,在饲料中添加蔗糖导致肥肝中的GRP78表达量进一步被抑制,同时伴有肥肝重和腹脂重的增加,该结果表明GRP78参与鹅肥肝的形成,其表达抑制或有助于肥肝的形成。因此,GRP78是鹅肥肝辅助选择标记的良好候选基因。为探讨GRP78基因用作辅助选择标记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出GRP78基因及其上游序列(<2.5 kb)并测序以筛查该基因存在的SNP位点。结果发现仅在上游序列较远的位置(-1904bp~-2484 bp)上存在6个SNP位点,且这些位点与测定的生产性能指标不存在显着关联,而在其他序列中并未找到SNP位点。GRP78基因编码区没有找到多态性位点反映出GRP78基因因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而承受了较大的选择压力。2、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C5R基因在填饲第7天、14天和19天对照组和填饲组朗德鹅不同组织(肝脏、腹脂和胸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填饲第7天、14天和19天MC5R基因在填饲组朗德鹅肝脏中的表达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随着肝中脂肪沉积量的增加,MC5R的表达抑制变得更加明显。类似地,填饲组腹脂中MC5R基因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对于胸肌而言,在填饲第7天,填饲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明显差别;在填饲第14天,填饲组低于对照组,但不显着;而在填饲第19天,填饲组显着低于对照组,且表达的抑制程度加剧。此外,与常规填饲组相比,加糖日粮的填饲进一步抑制肥肝中的MC5R表达,且这种抑制与肝重增重相关。这些结果提示,MC5R基因的表达抑制可能促进组织中的脂肪沉积,因此MC5R基因是鹅肥肝辅助选择标记的良好候选基因。3、为了更好地理解MC5R与鹅肥肝形成的关系,本项目检测了脂肪肝形成相关因子(高剂量葡萄糖、胰岛素和脂肪酸)对鹅原代肝细胞中MC5R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高剂量葡萄糖、胰岛素、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分别处理鹅原代肝细胞14小时后,葡萄糖和胰岛素都不同程度地诱导了 MC5R的表达,而脂肪酸对MC5R表达没有显着的调节作用。这些结果与鹅肥肝组织的表达情形不一致,推测在鹅肥肝形成过程中,还存在其他因子或机制影响鹅肥肝中MC5R基因的表达。4、为探讨MC5R用作肥肝鹅辅助选择标记的可能性,本研究通过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查找MC5R编码区内的SNP位点,并对SNP位点与生产性能相关指标(肝重、腹脂重和胴体重)进行关联分析。数据显示:在MC5R基因编码区找到一个C/T多态性位点(起始密码子下游编码区序列的807bp处),该SNP位点并未引起MC5R氨基酸序列的改变。该SNP位点与肥肝鹅的腹脂重存在关联。CT基因型的平均腹脂重显着大于CC基因型的平均腹脂重(P<0.05),两者相差52.67 g;而TT基因型与CC、CT基因型在平均腹脂重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SNP位点与肥肝鹅的胴体重也存在关联,CC基因型的平均胴体重显着大于TT基因型的平均胴体重(P<0.05),两者相差630 g;而CT基因型与CC、TT基因型在平均胴体重上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然而,SNP位点与肥肝鹅的平均肝重不存在明显关联。这些结果从关联分析的角度表明,MC5R或可用于肥肝鹅的辅助选择,在保持肝重不受显着影响的情况下,对填肥后的腹脂重和胴体重进行选择。综上所述,通过明晰朗德鹅不同组织中GRP78和MC5R基因表达水平随填饲时间的变化规律、饲料加糖试验和脂肪肝形成相关因子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基因的SNP位点与肥肝鹅生产性能相关指标间的关联情况,本研究揭示了GRP7 与MC5R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抑制有助于鹅肥肝的形成,因此两者均为肥肝鹅辅助标记的良好候选基因;在MC5R编码区筛选到的SNP或可作为辅助选择标记用于肥肝鹅腹脂重和胴体重的选择。(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15)
李富原[2](2017)在《IGFBP家族基因和LOC106047490基因与肥肝鹅生产性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鹅肥肝既是重要的水禽产品,也是独特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模型。发现与鹅肥肝形成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揭示它们与鹅肥肝形成的关系,不仅可以促进鹅肥肝形成机制的阐明,而且有助于肝用鹅的分子育种。当一个基因的表达量或其核酸多态性标记(如SNP)与肥肝鹅的生产性能存在关联时,该基因或可用作辅助选择标记来提高肥肝鹅的育种效率,克服目前肥肝鹅育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IGFBP家族基因和一个长非编码RNA基因(LOC106047490)的表达量进行测定,并对这些基因所含SNP位点与肥肝鹅的生产性能进行关联分析。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填饲19天朗德鹅和对照鹅肝脏中IGFBP家族基因的表达。数据表明,相对于正常肝脏,鹅肥肝中IGFBP1、IGFBP2和IGFBP5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该结果提示这叁个基因与鹅肥肝的形成密切相关,它们的表达量或可用于肥肝鹅生产性能的预测。2.对IGFBP1、IGFBP2和IGFBP5基因及上游DNA区域(起始密码子上游2kb)进行引物设计,检测这些基因SNP位点,并分析SNP位点与填饲鹅生产性能指标(如肝重、腹脂重和胴体重等)的关联。对于SNP位点的筛查,首先利用10只朗德鹅和10只扬州鹅查找品种间的SNP位点,然后扩大样本量检测朗德鹅特有的SNP位点。结果显示:①对于IGFBP1基因,扬州鹅品种内有7个SNP,朗德鹅品种内未发现SNP,而朗德鹅和扬州鹅品种间共有12个SNP;②对于IGFBP2基因,扬州鹅品种内有13个SNP,朗德鹅品种内有1个SNP,而两个品种间共存在49个SNP。统计分析表明朗德鹅品种内的SNP位点与腹脂重呈显着相关(p<0.01);③对于IGFBP5,扬州鹅品种内有10个SNP,朗德鹅品种内特有3个SNP,而朗德鹅和扬州鹅品种间共存在19个SNP。统计分析表明朗德鹅品种内的两个SNP位点与肥肝重呈显着相关(p<0.01)。这些发现从关联分析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基因作为肝用鹅育种辅助选择标记的应用价值。3.NCBI数据库中IGFBP2基因上游距离起始密码子1602bp处存在部分序列未知,本研究通过基因特异性PCR扩增获得了这段367bp长的序列。4.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1ncRNA基因(LOC106047490)在鹅不同填饲期(7天、14天及19天)肝脏、腹脂和胸肌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填饲可以抑制该基因在叁个组织中的表达,且随着填饲时间的延长,该基因在肝脏和胸肌中的表达量下调更加明显,这可能与组织中脂肪的沉积量有关。该发现提示该长非编码RNA基因的表达量或可预测肥肝鹅组织中的脂肪沉积量。5.为进一步明确该基因与鹅肥肝形成的关系,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 1ncRNA基因(LOC106047490)在不同脂肪肝形成相关因子(葡萄糖、胰岛素、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处理下鹅原代肝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除棕榈酸外,其他因子均能诱导该基因的表达,且这种诱导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这种诱导与鹅肥肝中的表达抑制不一致,提示鹅肥肝形成中还存在着其他更重要的因子调控该基因的表达。6.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作为辅助选择标记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分析了该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利用荧光定量PCR对该基因在23日胚龄和89日龄鹅的不同组织中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在鹅胚胎期LOC106047490基因在肝脏和腿肌中表达量较低,而在心、胸肌、肠和肌胃中的表达量较高;而在89日龄鹅,该基因在腹脂中的表达量最高。此外,通过不同时期同类组织中该基因表达量的比较,可以发现该基因的表达模式受鹅生长时间的影响。这些结果为该基因用于鹅育种中的辅助选择提供了参考信息。7.对朗德鹅和扬州鹅LOC106047490基因的外显子区进行SNP分析,在扬州鹅品种内发现12个SNP位点,而在朗德鹅品种内未发现SNP位点。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IGFBP家族基因和长非编码RNA基因(LOC106047490)均与鹅肥肝的形成密切关联,是肥肝鹅辅助选择标记的重要候选基因。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些基因,将有助于肥肝鹅育种中现有问题的解决。(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左佳[3](2016)在《北方地区肥肝鹅的饲养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肥肝鹅就是以生产鹅肥肝为主要产品对象的肉鹅。对已达体成熟且生长发育良好的肉用仔鹅,实施人工强制肥育,使肝脏中沉积大量脂肪,形成特大脂肪肝。其饲养管理分为培育期(初生至110日龄)、预饲期、填饲期叁个阶段。肥肝鹅在育成期内,最好放牧饲养,多喂青饲料,以扩大食管容积。预饲期通常为2~3周,填饲期的饲养管理是关键。(本文来源于《现代畜牧科技》期刊2016年07期)
夏丽丽,王倩倩,杨彪,孙晓先,张宜辉[4](2016)在《肥肝鹅恢复期血液生化指标、肝脏常规营养成分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朗德鹅填饲形成肥肝及恢复后其体重、肝脏重、腹脂重、常规营养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中与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为进一步阐明鹅肥肝的恢复或保护机制提供依据。将18只70日龄朗德鹅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组1为对照组,用玉米饲料进行常规饲喂;组2为填饲组,填饲玉米饲料19d;组3为填饲19d后再用玉米饲料常规饲养20d进行肝脏恢复。结果显示,与组2相比,组3鹅体重、肝脏重均极显着降低(P<0.01),而腹脂重下降不显着(P>0.05);与组2相比,组3肝脏水分、灰分和粗蛋白质均显着上升(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5),但与组1相比,除水分外,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变化(P>0.05);与组2相比,组3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叁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与组2相比均显着下降(P<0.05),但与组1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与组2相比,组3肝脏中脂肪酸脱氢酶(FADS1)、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1)和细胞色素P450 2C45(CYP2C45)基因的表达量均显着下降(P<0.05),但与组1相比均无显着变化(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从不同层面揭示了鹅肥肝的可逆性,为深入研究鹅肥肝的恢复或保护机制,促进动物脂肪肝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04期)
祁玲红[5](2015)在《肥肝鹅生产的饲养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1品种选择品种是影响肥肝生产的首要因素。凡是肉用性能良好的大型水禽品种均适合于肥肝生产,而产蛋多的小型水禽不宜用于肥肝生产。狮头鹅和溆浦鹅是体型大的品种,其肥肝生产性能比体型小的品种如豁鹅等产肥肝性能好。目前一些肥肝生产发达的国家,从用纯种的朗德鹅生产肥肝,逐渐转向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来进行肥肝的商品生产,即采用肥肝性能好的大型鹅作父本,与繁殖率高的品种作母本进行杂交。如浙东白鹅的肥肝性能也较好,与朗德鹅杂交后(本文来源于《水禽世界》期刊2015年05期)
王秀萍[6](2015)在《肥肝鹅饲养管理关键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鹅肥肝是国际市场上比较高档的消费食品,生产鹅肥肝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本文就鹅肥肝的生产方式进行了研究,主要就肥肝鹅的选择、肥肝鹅预饲期饲养管理、肥肝鹅填饲期的饲养管理叁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为广大养殖人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保健》期刊2015年08期)
王宝维,舒常平,葛文华,岳斌,张名爱[7](2014)在《填饲期肥肝鹅脂肪沉积、血脂成分和脂类代谢酶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不同填饲期肥肝鹅体内脂肪沉积、血脂成分和脂类代谢酶等指标的测定分析,探讨肥肝鹅脂肪代谢规律。【方法】选取同批孵化、相同饲养条件下育成的85日龄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的肝用型公鹅200只进行填饲,填饲期30 d。从预试期结束起,分别于填饲0、6、12、18、24、30 d取血、屠宰1次;每次随机选取30只体重相近的试验鹅,每只为1个重复,以填饲0 d作为对照。分别测定肝重、皮脂重、腹脂重、肠脂重、皮脂率、腹脂率、肠脂率、血脂成分和脂类代谢相关指标。所有试验鹅填饲同一种饲粮,填饲量定量一致。将经过筛选的玉米粒倒入水锅内,煮沸5—10 min后,捞出沥干,趁热加入1%鹅油、0.3%的食盐并充分拌匀,冷却后作为填饲饲粮;采用双人机械填饲方法。试验鹅采用地面圈养填饲,分栏饲养。【结果】①腹脂重、皮脂重、肠脂重随着填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填饲12—18 d腹脂、皮脂、肠脂、肥肝脂肪沉积增重最快,填饲30 d时皮脂重>腹脂重>肠脂重;②除了填饲6 d皮脂率与肥肝重呈显着负相关(r=-0.869)外,不同填饲期肥肝鹅腹脂重、皮脂重、肠脂重、腹脂率、皮脂率、肠脂率与肝脏重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③填饲显着改变游离脂肪酸(non-est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和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A,Apo-A)的含量;在整个填饲过程中,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Apo-B)的含量随着填饲时间的延长有下降的趋势,但各填饲阶段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随着填饲时间的延长,甘油叁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VLDL-C)的含量逐渐增加。④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脂肪酶(lipase,LPS)、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和肝脂酶(lipoprotein lipase,HL)和总脂酶(LPL+HL)活性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填饲18—24 d,并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结论】填饲显着改变肥肝鹅的机体脂肪组成;填饲能够显着改变肥肝鹅血脂成分含量,肝重与机体脂肪沉积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填饲12—24 d是机体脂肪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沉积量最多,肥肝增重最快。(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王宝维,刘腾,葛文华,张名爱,李桢[8](2014)在《填饲期内肥肝鹅A-FABP与MSTN基因同步表达规律与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与脂肪沉积有关基因在不同填饲阶段鹅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相关性,对实施肝用型鹅新品种(系)标记辅助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重点探讨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A-FABP)基因与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在不同填饲日龄鹅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两基因的表达相关性。【方法】选取200只体重相近的12周龄健康青农灰鹅进行填饲。分别采集不同填饲时间里鹅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胸肌、腿肌和腹脂样品,提取总RNA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A-FABP与MSTN基因的表达量,并研究不同组织中这两个基因的表达相关性。对填饲期内肝脏重量进行研究,结合乙醚浸提法和气相色谱法测定肝脏中脂肪和总不饱和脂肪酸、总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并研究其与A-FABP与MSTN基因表达量的关系。【结果】①A-FABP基因在肝用型鹅的肝脏、腹脂、腿肌、胸肌、脾脏、肺脏和肾脏中均有表达。肝脏、腹脂、腿肌和胸肌中A-FABP基因表达量变化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填饲24、12、18和24 d达到最大值(15.90±0.04、12.72±0.12、8.88±0.06、6.33±0.13)。MSTN基因在肝用型鹅的腿肌、胸肌、肾脏、肺脏、腹脂、肝脏和脾脏中均进行了表达,MSTN基因在腿肌和胸肌中的表达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在肝脏、腹脂、肺脏、肾脏中MSTN基因表达量变化不显着(P<0.01)。②鹅肝脏组织中A-FABP基因表达量与肝重、肝内脂肪、总不饱和脂肪酸及总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6、0.510、0.463、0.501,差异均极显着(P<0.01);MSTN基因表达量与肝重、肝内脂肪、不饱和脂肪酸及总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关性不显着(P>0.05)。【结论】A-FABP与MSTN基因在肝用型鹅组织中的表达多呈负相关,且各自在不同填饲阶段、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具有一定差异性,肝脏中A-FABP基因对肥肝性状的调控起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9](2011)在《“肥肝鹅”饲养管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鹅肥肝质地细嫩,香味独特,风味鲜美,长期食用鹅肥肝,可滋补强身,提高智力。以生产鹅肥肝为目的的鹅品种统称为肥肝鹅。目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鹅肥肝的需求量日趋增多。鹅肥肝生产已经成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1年13期)
陈开洋,陈耀王[10](2010)在《肥肝鹅的屠宰设备与取肝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肥鹅的屠宰是指将填饲成熟的肥肝鹅,用人工或机械手段将其宰杀,并将鹅体中的肥肝及各类原料产品分别采集和整理的过程。 肥肝鹅的屠宰设备及技术,是以肉用禽屠宰方法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因为填饲成熟的鹅肥肝中含脂率高达45%~60%,而鹅脂肪的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报》期刊2010-04-18)
肥肝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鹅肥肝既是重要的水禽产品,也是独特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模型。发现与鹅肥肝形成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揭示它们与鹅肥肝形成的关系,不仅可以促进鹅肥肝形成机制的阐明,而且有助于肝用鹅的分子育种。当一个基因的表达量或其核酸多态性标记(如SNP)与肥肝鹅的生产性能存在关联时,该基因或可用作辅助选择标记来提高肥肝鹅的育种效率,克服目前肥肝鹅育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IGFBP家族基因和一个长非编码RNA基因(LOC106047490)的表达量进行测定,并对这些基因所含SNP位点与肥肝鹅的生产性能进行关联分析。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填饲19天朗德鹅和对照鹅肝脏中IGFBP家族基因的表达。数据表明,相对于正常肝脏,鹅肥肝中IGFBP1、IGFBP2和IGFBP5的表达受到明显抑制。该结果提示这叁个基因与鹅肥肝的形成密切相关,它们的表达量或可用于肥肝鹅生产性能的预测。2.对IGFBP1、IGFBP2和IGFBP5基因及上游DNA区域(起始密码子上游2kb)进行引物设计,检测这些基因SNP位点,并分析SNP位点与填饲鹅生产性能指标(如肝重、腹脂重和胴体重等)的关联。对于SNP位点的筛查,首先利用10只朗德鹅和10只扬州鹅查找品种间的SNP位点,然后扩大样本量检测朗德鹅特有的SNP位点。结果显示:①对于IGFBP1基因,扬州鹅品种内有7个SNP,朗德鹅品种内未发现SNP,而朗德鹅和扬州鹅品种间共有12个SNP;②对于IGFBP2基因,扬州鹅品种内有13个SNP,朗德鹅品种内有1个SNP,而两个品种间共存在49个SNP。统计分析表明朗德鹅品种内的SNP位点与腹脂重呈显着相关(p<0.01);③对于IGFBP5,扬州鹅品种内有10个SNP,朗德鹅品种内特有3个SNP,而朗德鹅和扬州鹅品种间共存在19个SNP。统计分析表明朗德鹅品种内的两个SNP位点与肥肝重呈显着相关(p<0.01)。这些发现从关联分析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基因作为肝用鹅育种辅助选择标记的应用价值。3.NCBI数据库中IGFBP2基因上游距离起始密码子1602bp处存在部分序列未知,本研究通过基因特异性PCR扩增获得了这段367bp长的序列。4.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1ncRNA基因(LOC106047490)在鹅不同填饲期(7天、14天及19天)肝脏、腹脂和胸肌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填饲可以抑制该基因在叁个组织中的表达,且随着填饲时间的延长,该基因在肝脏和胸肌中的表达量下调更加明显,这可能与组织中脂肪的沉积量有关。该发现提示该长非编码RNA基因的表达量或可预测肥肝鹅组织中的脂肪沉积量。5.为进一步明确该基因与鹅肥肝形成的关系,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 1ncRNA基因(LOC106047490)在不同脂肪肝形成相关因子(葡萄糖、胰岛素、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处理下鹅原代肝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除棕榈酸外,其他因子均能诱导该基因的表达,且这种诱导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这种诱导与鹅肥肝中的表达抑制不一致,提示鹅肥肝形成中还存在着其他更重要的因子调控该基因的表达。6.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作为辅助选择标记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分析了该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利用荧光定量PCR对该基因在23日胚龄和89日龄鹅的不同组织中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在鹅胚胎期LOC106047490基因在肝脏和腿肌中表达量较低,而在心、胸肌、肠和肌胃中的表达量较高;而在89日龄鹅,该基因在腹脂中的表达量最高。此外,通过不同时期同类组织中该基因表达量的比较,可以发现该基因的表达模式受鹅生长时间的影响。这些结果为该基因用于鹅育种中的辅助选择提供了参考信息。7.对朗德鹅和扬州鹅LOC106047490基因的外显子区进行SNP分析,在扬州鹅品种内发现12个SNP位点,而在朗德鹅品种内未发现SNP位点。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IGFBP家族基因和长非编码RNA基因(LOC106047490)均与鹅肥肝的形成密切关联,是肥肝鹅辅助选择标记的重要候选基因。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些基因,将有助于肥肝鹅育种中现有问题的解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肥肝鹅论文参考文献
[1].赵盼.GRP78和MC5R基因与肥肝鹅生产性能的关系[D].扬州大学.2018
[2].李富原.IGFBP家族基因和LOC106047490基因与肥肝鹅生产性能的关系[D].扬州大学.2017
[3].左佳.北方地区肥肝鹅的饲养管理[J].现代畜牧科技.2016
[4].夏丽丽,王倩倩,杨彪,孙晓先,张宜辉.肥肝鹅恢复期血液生化指标、肝脏常规营养成分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6
[5].祁玲红.肥肝鹅生产的饲养管理[J].水禽世界.2015
[6].王秀萍.肥肝鹅饲养管理关键技术分析[J].中国动物保健.2015
[7].王宝维,舒常平,葛文华,岳斌,张名爱.填饲期肥肝鹅脂肪沉积、血脂成分和脂类代谢酶的变化规律[J].中国农业科学.2014
[8].王宝维,刘腾,葛文华,张名爱,李桢.填饲期内肥肝鹅A-FABP与MSTN基因同步表达规律与相关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4
[9]..“肥肝鹅”饲养管理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1
[10].陈开洋,陈耀王.肥肝鹅的屠宰设备与取肝技术[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