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与投入治疗方法评述

接受与投入治疗方法评述

梁晓亮1李建伟2

(1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精神卫生中心063001;2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300211)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048-03

【摘要】接受与投入治疗是以关系框架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功能性语境干预方法。ACT包括六个核心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之间相互联系。这六个过程相互作用,能够提高心理的灵活度。并且ACT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被运用到了不同的问题和人群当中。

【关键词】接受与投入治疗关系框架理论心理灵活度

【Abstract】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ACT)isafunctionalcontextualinterventionbasedonRelationalFrameTheory。ACTisdescribedasasetofsixcoreprocesses,linkedtoeachotherinvariousways.Thesixcoreprocessescometogethertoenhancepsychologyflexibility.and,ACThasbeenusedwithawidevarietyofpopulationsandproblems。

【Keywords】ACTRelationalFrameTheoryPsychologyflexibility

1接受与投入治疗的基础

ACT是以行为分析为基础的[1],行为分析起源于激进行为主义。ACT尝试着运用斯金纳的基本语言概念运用于心理学的临床实践。ACT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被环境和当时的情景所决定。ACT的理论基础是关系框架理论(RFT)[2],而RFT则是以功能性语境学说(即脱离历史和当前具体情景的事件不产生任何意义)为基础的[3]。关系框架理论认为语言和认知有能力对任意相关事件进行学习和控制,并且根据相互的关系,能够改变相关事件的功能[4]。关系框架理论的一个假设认为,认知(包括语言的标签、引起的情感、记忆、身体感觉)能够引起相应的反应,不单纯是由于它们的形式和频率而引起,还包括了发生这些认知的语境。关系框架理论研究表明,人类在分析和整合相关刺激因素,并且将其置于任意情景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这些被分析和整合后的刺激又反过来改变了事件的功能,而这些特征是人类语言和高级认知的基础。当某事件被赋予某种功能后往往改变其他相关事件功能,这使得关系框架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从ACT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痛苦来源于心理功能的僵化,而其又通过认知融合和体验回避得到加强。认知融合是指人类的语言及其功能在心理反应方面的刻板性,这导致了个体不能很好的接触此时此地的体验和直接的偶然事件,而是更倾向于受语言法则和评价的支配。体验回避也是建立在人类语言基础之上的。从关系框架理论可以看出,个体对词语的反应和用词语对体验的描述是具有相同的效果的。一些消极事件能够用语言来描述,同样,一些语言也代表了消极事件(Hayesetal,2001)。这使得人类内心的活动即受到既往经验又受到语言的影响。人类为了回避某一负性思维,个体必须遵循回避思维的语言法则,为了回避,个体又必须接触这些语言思维,这个过程明显是病理性质的。

2接受与投入治疗的核心理论

Hayes等(2004)把ACT临床方面的内容定义为“ACT是运用接受和正念的过程、投入和行为改变的过程,产生更大的心理灵活度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关系通过六个核心的过程产生更大的心理灵活性。这六个核心的过程分别是:(1)接受(Acceptance),(2)认知离解(Cognitivedefusion),(3)情景自我(Selfascontext),(4)接触当下(Contactwiththepresentmoment),(5)价值观(Values),(6)投入行为(Committedaction)。

(1)接受:Hayes等人(2004)指出接受是指“呈现什么就去接受什么”。接受是全身心的投入和接受当下,而没有被动或顺从的含义。ACT的接受在朝向内再得体验时,保持一个非评判的态度,并且只要是发生的就去接纳。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中,是聚焦于思维和情感的内容,并努力去改变这些内容,这是与ACT不同之处。ACT通过运用暗喻和体验练习,接受的技巧被学习到,并且在处理内在体验时获得更大的价值。例如,去鼓励求助者感受焦虑本身,身体的状态,而不是试图去控制焦虑的程度和频率。在这种情况下,求助者去感受它,而不是逃离。

(2)认知离解:为了减轻负面事件的影响,在离解技巧中教会个体去“看自己的想法、记忆和身体体验[5]。”ACT鼓励病人使用非语言的方法,重新认识问题,降低病人对概念、表象的依赖。而如果通过语言去体会这些事件时,则是一种有伤害、不健康的。离解技巧要求个体去体会这些观点就是观点本身,去除附着在这些观点上的能量。例如,当头脑中冒出“我是废物”需要转变成“我有一个想法我是废物”,而不是“我感觉到我像个废物。”

(3)情景自我:超越自我的感觉Hayes和Smith[6]把自我概念定义为一种状态,即“你的”思维使“你”成为一个人。例如“我是一个焦虑的人”,“我焦虑因为我体验了...使我变得焦虑”,自我概念加强了心理的刻板性。通过运用关系框架模型,Barnes-Holmes等[7]确认了从“我们的”语言能力演变而来的三种自我感觉:①概念化的自我,②超越自我意识的自我,③观察的自我。概念化的自我是一种稳定的自我感觉,并且成为了一个人行动的原因。概念化的自我也承载了一些令人不舒服和恐惧的心理感受,例如,“我变老了”,“我抑郁了”[8]。根据Hayes和Smith[6]等人的观点,概念化的自我慢慢的变成了关于自我的真实体验,概念化的自我和自我体验相互影响,相互加强,最终形成了一个稳定生动的自我图式。而作为一种超越概念化的自我,是指的在指向体验的当时,能够提醒自己跨越时间的概念,并且体验到内容的不断变化发展。例如,“现在我感觉…,现在我正记起…,而不是把其作为个体的一个特征(Hayes,2004;Hayes&Smith,2005)。

(4)接触当下:在ACT的治疗中,非常强调对当下的充分和无防御的接触。对当下的接触也和观察的自我有密切的联系[6]。正念(也就是非批判性的此时此地的接触当下)的练习也被用在ACT当中,使个体更好的体验当下世界的感觉,而不是思维去定义这个世界。训练个体在去除了评价和判断的状态下去观察外在的和内在的世界,发展出正念和对当下的觉察,包括两个方面,“观察身体的感觉”和“去除模糊的评价”。观察身体的感觉是指的练习观察、注意和描述身体的感觉而不是评价这些感觉。去除模糊的评价是指的练习探察内在的感觉,从强度上是弱还是强,从性质上是好还是坏。通过去除了认知融合和体验回避,能够更好的增加心理灵活性[5]。

(5)价值观:在ACT中,价值观是指的选择目标行为的性质是其人生方向的反应[5]。利用各种练习帮助个体认清在不同领域价值观是什么。这些领域涉及到了家庭、职业、亲密关系、社会关系、个人成长等诸多方面。个体的价值观为其生活提供了方向并且建立起具体的目标。根据Hayes等人的观点,求助者仅仅掌握了接受、离解和接触当下的技术,而没有建构一种目标明确有价值的存在方式的话,这些技术是不能使来访者获得改变的动机。当求助者去寻找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生活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

(6)投入行为:当明确的认识到造成困难的一些障碍(例如逃避和认知融合)。求助者就能更好的避免以往采用的应对模式,而采用与价值观一致的行为方式。接受、离解、价值观和投入行为等过程能够使求助者产生行为的改变。ACT的干预包括心理教育、问题解决、技巧建立、家庭作业和暴露等来增加求助者的投入行为,其中的许多干预方法是在行为治疗或者认知行为治疗中常见的。一些行为可以成为改变的目标,而一些改变困难的行为则可以通过接受的方式得到处理。

总之,通过ACT的六个核心流程,增加心理的灵活度,使个体对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更易形成。这个过程的重点强调了个体生活质量的价值观,并且通过投入行为来履行这些价值观,使其产生有意义的治疗结果。

3接受与投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ACT已经被应用到各种临床问题当中,包括焦虑,强迫症,药物滥用,进食障碍,精神病,ACT也应用在了非临床人群,来减轻工作压力,增加运动员的成绩[9-11]。

新的行为治疗方法为早期的认知行为治疗治疗的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治疗师也能够选择更多的方法。Hayes(2004)用“第三思潮”来比喻ACT在行为治疗中的位置。与正念、语境相结合的治疗方式有很多,如辩证行为治疗(Linehan,1993),正念为基础的认知治疗(Williamsetal,2007),功能分析心理治疗(KohlenbergandTsai,1991),Hoffman和Asmundson(2008)认为这些包含了以接纳为基础的一些策略,丰富了认知行为治疗。作为“第三思潮”其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非言语策略的运用和钟爱。这种干预降低了病人对概念、表象的依赖,鼓励病人使用非言语的方法,重新认识问题。让病人对每时每刻的思维变化保持好奇,而不对思维做是非判断。这些治疗让来访者体会当下的体验,放弃了试图去控制这些负性的想法和情绪。虽然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ACT仍然传承了早期行为主义的传统,使治疗师能够关系框架理论更深刻的认识到人类行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Zettle,R.D.Theevolutionofacontextualapproachtotherapy:FromcomprehensivedistancingtoACT.InternationalJournalofBehavioralConsultationandTherapy,2005,3,77-89.

[2]Barnes-Holmes,Y.Hayes,S.C.Barnes-Holmes,D.Relationalframetheory:Apost-Skinnerianaccountofhumanlanguageandcognition.AdvancesinChildDevelopmentandBehavior,2001,28,101–138.

[3]Gifford,E.V,Hayes,S.C.Functionalcontextualism:Apragmaticphilosophyforbehavioralscience.SanDiego,CA:AcademicPress.1993,285-327.

[4]Hayes,S.C.Luoma,J.B.Bond,F.W.Masuda,A.&Lillis,J.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Model,processesandoutcomes.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2006,44,1–25.

[5]Hayes,S.C.Strosahl,K.D.Bunting,K.,Twohig,M.P.Whatis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NewYork:GuilfordPress.2004,1-30.

[6]Hayes,S.C.Smith,S.Lillis,J.&Twohig,M.P.Doingit.InS.C.Hayes&S.Smith.Getoutofyourmindandintoyourlife.Oakland,CA:NewHarbingerPublications,2005,171-194.

[7]Barnes-Holmes,Y,Hayes,S.C,Dymond,S.Selfandself-directedrules.NewYork:PlenumPress.2001,119-139.

[8]Hayes,S.C,Strosahl,K,Wilson,K.G.etal.Measuringexperientialavoidance:Apreliminarytestofaworkingmodel.ThePsychologicalRecord,2004,54(4),553-578.

[9]Twohig,M.P,Hayes,S.C.Masuda,A.Increasingwillingnesstoexperienceobsessions: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asatreatmentfor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BehaviorTherapy,2006,37(1),3-13.

[10]Wilson,K.G,Hayes,S.C,&Byrd,M.R.Exploringcompatibilitiesbetween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and12-steptreatmentforsubstanceabuse.JournalofRational-Emotive&Cognitive-BehaviorTherapy,2000,18(4),209-234.

[11]Gardner,F.L.&Moore,Z.E,Amindfulness-acceptance-commitment-basedapproachtoathleticperformanceenhancement:Theoreticalconsiderations.BehaviorTherapy,2004,35,707-723.

标签:;  ;  ;  

接受与投入治疗方法评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