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扁平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足底压力,个性化鞋垫,扁平足
扁平足论文文献综述
闫红桥,张月月[1](2019)在《应用Footscan设计扁平足鞋垫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采用比利时爱思康(RS scan-RS Lab)公司研制生产的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步态测试和分析,进而通过综合数据得到个性化功能鞋垫设计方案,为设计并制作扁平足鞋垫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美国国立卫生院提供的Medline/Pubmed,以及相关的中英文学术杂志,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2)测试分析法采用比利时爱思康(RS scan-RS Lab)公司研制生产的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进行测试和分析。该测试系统由Footscangait足底压力分布平板步态分析系统和footscan insole鞋垫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组成,该系统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代表性的叁维动态足底压力分布步态分析系统。首先利用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获取受试对象裸足步行时的足底压力数据,然后根据相关数据制作个性化鞋垫;然后利用鞋垫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鞋垫的使用效果进行测试和分析,最后利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Score,简称VAS)了解鞋垫的主观舒适性。(3)裸足步行测试方法采用Footscan测力板测量受试者裸足以1m/s速度进行步行时,采集足底压力数据,通过Footscansoftware7.0分析软件得出受试者峰值压力和压强,压力最大负荷率以及运动稳定性参数,得出个性化鞋垫设计要求和不同部位的设计参数。研究结果:(1)受试者足底峰值压力:3号扁平足者裸足步行,其左右中足部位峰值压力占足底总压力百分比都明显高于1号和2号受试者(正常足);4号扁平足裸足步行时,其左右中足部位峰值压力占足底总压力百分比都明显高于1号和2号受试者(正常足);(2)受试者足底峰值压强:3号左足的峰值压强最大为第叁跖骨区域,然后依次是第二和第四跖骨区域,左足后跟区域的峰值压强处于第二集团;3号右足的峰值压强最大为第叁跖骨区域,然后依次为足跟区域,而且两个区域的峰值压强大小相差微乎其微,第二和第四跖骨区域的峰值压强明显小于第叁跖骨区域;4号受试者左足的最大峰值压强出现在第叁跖骨区域,然后依次为第二跖骨、第四跖骨区域、足跟外侧、第一跖骨、足跟内侧和中足区域,整体来看4号受试者的左足跖骨部位的峰值压强明显高于足跟部位,4号受试者右足的最大峰值压强出现在足跟区域,然后依次是第二跖骨、第一跖骨和第叁跖骨区域,其中足区域的峰值压强并没有因为其轻度扁平足而明显升高。(3)受试者足底压力最大负荷率:相比正常足,3号左右脚的中足区域的最大负荷率明显偏高,这与其扁平足造成的足弓塌陷,中足承受更多的足底压力有直接关系;4号受试者左足的第2、3、4跖骨区域的压力最大负荷率明显偏高,右足的足跟区域压力最大负荷率出现最大值,但其最大负荷率只是比第1、2、3跖骨部位略高,而中足部位的压力最大负荷率与第4跖骨区域差不多,依然属于偏高。(4)受试者足底运动稳定性参数:3号受试者的左右足在支撑阶段到离地阶段,足外侧压力明显大于内侧压力,足前掌内翻明显。4号受试者的左右足在支撑阶段到离地阶段,左右足的平衡性有明显差异,右足内侧压力明显大于外侧压力,足外翻明显,而左足的稳定性较好。研究结论:(1)足底试验的测试参数有:峰值压力和压强,压力最大负荷率,运动稳定性参数。(2)采用Footscan测力板测试不同受试者在裸足状态下步行时各项足底压力参数能为个性化鞋垫的设计提供较为科学、详实的数据。(3)利用步态检测制作个性化定制鞋垫解决常见足部疾病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积极的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嘉妮,何辉[2](2019)在《矫形鞋垫对9-10岁儿童扁平足矫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据2003年全国大型脚型测量工作的统计数据与上个世纪60年代第一次全国脚型测量的结果相比,12-30岁的人群中,扁平足患病者竟有20%的增幅。儿童和青少年为扁平足的高发人群,特别是儿童,发病率高达60%。9-10岁是足弓形成的关键时期,患扁平足的人,在进行长期站立、行走或跑跳等活动时,小腿和足部容易疲劳甚至疼痛,对正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扁平足可通过手术、药物或矫形鞋垫等手段来进行治疗,手术治疗成本较高、风险较大,药物治疗见效较慢,又由于儿童骨骼中软骨成分、水分和有机物多、无机盐少,可塑性强,不可完全依赖手术或药物治疗,因此,足部矫形器是最适合儿童的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9-10岁穿戴矫形鞋垫后的扁平足受试者与未进行干预的扁平足受试者足部形态学变化特征,探究矫形鞋垫对儿童扁平足形态的矫正效果。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10岁男童进行基本情况筛选,选出40名儿童作为扁平足测试对象。再对这40名儿童进行足弓指数测试,选取足弓指数低于25的14名罹患扁平足的儿童作为受试对象。将14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组(F0)和矫形鞋垫组(F1),每组7名受试者。对矫形鞋垫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矫形鞋垫组需穿戴特制的矫形鞋垫进行每日的活动,每日穿戴时间不低于8小时。根据人体足底压力的特点来制作个性化的矫形鞋垫。干预前后用足底2D扫描系统仪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的指标数据包括穿戴矫形鞋垫的舒适度与稳定性,足宽与足长,足弓指数。测量干预前、干预第1、2、3、4、5、6个月之后共7次矫形鞋垫组的舒适度和稳定性参数,干预前、干预2、4、6个月之后矫形鞋垫组共4次足宽与足长、足弓指数,得到受试者干预前后的舒适性和稳定性的量表数据以及足部形态学变化参数。将受试者穿戴矫形鞋垫的自我舒适度和稳定性、足宽、足长与足弓指数量表的统计结果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方法分别进行矫形鞋垫的舒适度、稳定性的量表数据及患有扁平足男童干预前后足部形态变化指标的分析。研究结果:扁平足男童穿戴矫形鞋垫6个月后的舒适性(3.86±0.66)极显着优于干预前(1.36±0.50)的舒适性(p﹤0.01),与干预后第2个月(2.50±0.52)、第4个月(3.43±0.76)有显着差异(P<0.05);扁平足男童穿戴矫形鞋垫6个月后的稳定性(4.43±0.65)极显着优于干预前(2.57±0.65)的舒适性(p﹤0.01),与干预后第2个月(3.50±0.52)、第4个月(4.07±0.73)无显着差异(P>0.05)。扁平足男童进行矫形鞋垫干预2个月之后出现主观感觉有效阈值。扁平足男童不施加任何干预6个月后,足长(22.2±0.85)较干预前(21.61±0.86)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穿戴矫形鞋垫6个月后,足长(21.90±0.55)较干预前(21.33±0.78)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可知两组的足长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扁平足男童不施加任何干预6个月后,足宽(9.21±0.44)较干预前(9.16±0.47)无显着性差异;穿戴矫形鞋垫6个月后,足宽(9.09±0.43)较干预前(9.21±0.40)有显着性差异(P<0.05),较对照组(9.21±0.44)有显着差异(P<0.05);扁平足男童不施加任何干预6个月后,足弓指数(%)(34.33±2.37)较干预前(34.1±2.65)无显着性差异;穿戴矫形鞋垫6个月后,足弓指数(31.31±3.95)较干预前(34.99±2.85)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较对照组(34.33±2.37)有极显着差异(P<0.01)。研究结论:矫形鞋垫能有效改善儿童足宽和足弓指数。矫形鞋垫能有效改善儿童的舒适度和稳定性,从2个月开始有明显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韩艳坤,霍洪峰[3](2019)在《扁平足患者足型及步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为探究扁平足与正常足的足型及步态特征的动态压力分布规律,旨在为扁平足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文首先通过PODOMED 3DScanner叁维足型扫描仪筛选出正常足与扁平足若干名,将足底分为10个区域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足弓、足跟外侧、足跟内侧、第1跖骨、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第5跖骨、第1趾骨、第2-5趾骨,使用Foot 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分别检测正常足与扁平足受试者在自然行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测试数据包括足底部10个区域的冲量、足底接触面积、峰值压强以及着地时相),将检测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试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对比分析正常足与扁平足患者足部的步态特征。研究结果:扁平足在第2-5趾骨、第1-2跖骨、第3-4跖骨(P<0.05)、第5跖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足底接触面积变小,在第1趾骨、足弓处的足底接触面积大于正常足,且在第2-5趾骨(P<0.05)、第3-4跖骨(P<0.05)具有显着性的差异,证实了与扁平足理论概念相一致,其中扁平足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站立时间过长、过度负重,足底部没有较好的支撑,足部发生异变畸形,足弓内侧塌陷,距骨内旋及足部外翻,前足外侧微翻和外展,足弓无法起到缓和冲击的作用,从而使足弓内侧整体压力占足部整体压力的比值明显大于正常足,引起足底受力面积变大,尤其是足弓部位显着增大,进而导致扁平足与正常足相比在冲量、峰值压强、时相方面产生较大差异。扁平足足底各区域冲量在第1-5趾骨、第1-2跖骨处普遍小于正常足;在第3-5跖骨、足弓、足跟内侧、足跟外侧普遍大于正常足,且在足弓(P<0.05)、足跟内侧(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冲量反映足底部各区域作用力与地面所产生的反馈效应。足底区域冲量大小受足底接触时间、各区域压力值的影响。扁平足组前掌部分冲量普遍小于正常足,中足及后跟冲量普遍大于正常足组,可能是由于扁平足患者足弓塌陷,引起足部受力面积变大,足部的平均负荷相对减小,前掌区域的冲量变小;足弓塌陷导致行走过程中站立时间延长,中足区域受力增大,使得足弓和足跟部位冲量变大。扁平足在第1-5趾骨、第1-4跖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的峰值压强均小于正常足,且在第2-5趾骨有较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5跖骨、足弓处的峰值压强均大于正常足;其中扁平足在足底部各区域峰值压强总体有减小趋势,但在足弓和第5跖骨处变大,可能是足弓塌陷导致足弓部位受力变大,与此同时足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外翻,足底轨迹线也会向足外侧倾斜,使第5跖骨峰值压强增大。在足部行走各阶段占总支撑时相的比例方面,扁平足在前掌接触阶段、整足接触阶段所占的时相比例均大于正常足;在着地阶段、离地阶段的时相比例小于正常足,且各时相均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可能是扁平足患者足弓低,在行走过程中为保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通过增加前掌接触阶段、整足接触阶段的时间来保证身体的稳定,并通过缩短着地阶段、离地阶段的时间,减轻因足部变形或长期负重导致的足部疼痛及疲劳。扁平足对人体上肢和下肢骨骼影响较大,会导致拇外翻、足底筋膜炎、踝、膝关节,髋关节以及脊柱等结构损伤。从人体足部解剖结构上可以看出,造成足部结构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足部负重荷载时,足前外展、足中和足后呈现外翻状并伴有足纵功塌陷,足内翻肌群和足外翻肌群的肌肉力量受力不平衡伴随足外翻和足内翻,从而引起一系列足部症状。研究结论:扁平足会对人体步态特征造成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扁平足患者足底接触面积变大,冲量和峰值压强普遍变小,在前掌接触阶段和整足接触阶段的时相变大。扁平足症状主要通过改变足部区域结构受力,造成足部甚至下肢部位的结构性损伤。因此为避免扁平足引起的一系列危险因素,及时开展矫正、治疗十分重要。(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岳煜,宋相建,孟长涛[4](2019)在《跟骨延长截骨术联合胫后肌止点重建治疗柔韧性扁平足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跟骨延长截骨钢针固定联合胫后肌止点重建治疗扁平外翻足方法及其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例儿童扁平外翻足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10岁2个月~13岁8个月(平均11.3岁),其中单纯性扁平外翻足7例8足,神经肌肉性扁平外翻足1例。术前均经第一跖趾关节背屈试验和Jack足趾站立试验判定为柔韧性扁平外翻足,疼痛经0.5-1年的保守治疗无效。采用跟骨延长截骨钢针固定联合胫后肌止点重建术治疗,并根据畸形的程度采取不同的软组织松解重建术。结果本组患者共8例9足,随访1年~3年7个月,平均随访2.6年。采用美国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结果,平均得分91分,7足优,2足良。X线评价测定术前及术后正侧位片的跟距角,距骨第一跖骨夹角及跟骨倾斜角,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组病例未出现截骨处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无植骨块吸收,无畸形复发及跟骨缺血坏死等并发症。有1例截骨处移位。结论跟骨延长截骨术是一种关节外手术,矫正畸形的同时可以保留关节,联合胫后肌止点重建治疗柔韧性扁平外翻足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尚林,王翔宇,王爱国[5](2019)在《距跟联合切除联合Evans跟骨前外侧柱延长术治疗跗骨联合源性扁平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距跟联合切除联合Evans跟骨前外侧柱延长术治疗跗骨联合源性扁平足。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所收治的9例(13足)距跟联合合并扁平足患者资料。男5例,女4例;双足3例,单足7例;年龄为14-20岁,平均16.5岁。所有患者均采取距跟联合切除,同时行Evans跟骨前外侧柱延长术。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位X线跟骨Pitch角、Meary’s角、正位X线距骨-第一跖列夹角(T-1MT)。记录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9例患者术后获得12-3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影像学上Pitch角术前平均为7.3°(6°-13°),术后平均为20°(18°-25°),Meary’s角术前平均为9.5°(3°-10°),术后平均1.5°(0°-6°);T-1MT术前平均为10.3°(3-20°),术后平均为1°(-1°-8°)。AOFAS评分术前平均为46.5分(30-62分),术后平均为86.6分(76-91分);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5分(6-8分),术后平均为2.0分(1-3分)。其中1例出现跟骰关节疼痛,口服非甾体药物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骨不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距跟联合切除,同时行Evans跟骨前外侧柱延长术治疗跗骨联合源性扁平足,可以更有效的消除患者症状,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周文利[6](2019)在《西安市碑林区学龄前儿童扁平足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足弓发育检测仪及足印法对西安市碑林区学龄前儿童的足弓进行检测,探究扁平足与年龄、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男、女童中扁平足检出率分别为57.37%、38.3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在超重、肥胖儿童中,男童扁平足发生率分别为56.52%、71.15%,女童分别为51.72%、56.25%,超重及肥胖儿童中男童扁平足发生率高于女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岁儿童扁平足检出率较高,超重及肥胖是儿童扁平足的诱发因素。(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7期)
韩炳善,袁媛[7](2019)在《西安市2074名学龄前儿童扁平足发生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西安市学龄前儿童足弓发育情况,为儿童体质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使用足弓发育测评仪,对西安市5所幼儿园2 074名3~5岁儿童的足弓发育状况进行观测,统计扁平足发生率。结果在受试儿童中,共检测出扁平足儿童1 244名,总发生率为59.98%,其中3~5岁扁平足儿童检出率分别为73.56%,60.89%,47.46%,不同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6,P<0.01);男童及女童扁平足检出率分别为66.39%,5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6,P<0.01)。3~5岁阶段,单侧扁平足儿童检出率分别为19.07%,18.86%,16.46%,双侧分别为54.49%,42.02%,31.00%,双侧扁平足儿童发生率均高于单侧扁平足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3.32,46.19,21.28,P值均<0.01)。结论西安市3~5岁儿童扁平足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做到早检测、早发现、早预防。(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7期)
肖晓扬[8](2019)在《扁平足长跑爱好者20km跑后踝周功能及肌电变化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对扁平足和正常足跑步爱好者20km跑前跑后的踝周功能及肌电进行测试和分析,探究扁平足和正常足跑者20km跑前跑后的踝周功能和肌电变化特征,分析产生变化和差异的原因,为跑步爱好者损伤预防、提高成绩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研究方法:将14名扁平足跑步爱好者和14名正常足跑步爱好者分为扁平组(F组)和正常组(N组),分别在20km跑前跑后测量足部姿势指数、足弓指数、踝关节活动度、踝周等长肌力、以3.3m/s速度采集跑步时肌电信息。研究结果:1.F组跑完20km平均配速小于N组(P<0.05)。2.20km跑完后,N组FPI增高(P<0.01),F组足弓指数降低(P<0.01)。3.N组、F组跑前跑后及组间ROM均无差异(P>0.05)。4.N组20km跑后,内翻、背屈相对肌力均下降(P<0.01),外翻无变化(P>0.05);F组20km跑后内翻相对肌力下降(P<0.01);背屈、外翻无变化(P>0.05);跑前,F组内翻相对肌力小于N组(P<0.01),背屈、外翻无差异(P>0.05);跑后,F组背屈、内翻相对肌力大于N组(P<0.05);外翻相对肌力无差异(P>0.05)。5.N组跑后预摆期,AT的MPF下降(P<0.05);跑前预摆期,F组FL、AT的的MPF小于N组(P<0.05);跑前支撑期,F组FL的MPF小于N组(P<0.05);跑后支撑期,F组、N组的FL的MPF均小于跑前支撑期(P<0.05),F组的FL的MPF小于N组(P<0.05)。6.20km跑后,N组和F组的RPE值无差异(P>0.05)。研究结论:1.扁平足跑者跑完20km用时较正常组长。2.20km跑后,扁平足跑者的足弓降低,正常足跑者足旋前。3.跑前,扁平足跑者的内翻肌力小于正常组;20km跑会使足内翻肌力下降,但扁平组下降程度小于正常组。20km跑后支撑期腓骨长肌疲劳,扁平足跑者的疲劳程度更甚。建议扁平足跑者日常注意加强足底固有肌及内外翻肌力的练习。(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何彪[9](2019)在《距下关节制动器治疗可行走脑瘫患儿痉挛性扁平足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行对距下关节制动器治疗可行走脑瘫患儿痉挛性扁平足术前、术后的足功能评分和足部影像学指数的改变,探讨采用距下关节制动器治疗可行走脑瘫患儿痉挛性扁平足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湖南省人民医院小儿骨科2013年07月~2016年10月接受距下关节制动器治疗的可行走脑瘫痉挛性扁平足患儿10例(18足),于术前、术后3月和术后12月份别进行踝-后足功能评分,X线片前后位距骨-第一跖骨角、距跟角和距舟覆盖角测量,X线片负重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距跟角和跟骨倾斜角测量。研究结果:1、1名患儿因左足跗骨窦区出现疼痛,取出内置物后疼痛消失。其他患儿均无跗骨窦区疼痛。2、与术前相比,患儿接受距下关节制动器治疗术术后1年前后位片距骨-第一跖骨角由术前的34.89±3.40减小到28.89±2.79(P<0.05)、距跟角由术前的36.37±4.18°减小到30.16±2.93(P<0.05)和距舟覆盖角由术前的35.47±4.44°减小到29.58±2.78°(p<0.05)。侧位片距骨-第一跖骨角由术前的34.26±4.65°减小到27.11±4.32(P<0.05)、距跟角由术前的37.74±4.05°减小到30.74±3.33(P<0.05)和跟骨倾斜角由术前的7.74±2.02°增加到13.11±1.52°(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脑瘫可行走痉挛性扁平足患儿接受距下关节制动器治疗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Maryland足部评分术后12月显着增加。术前58.32±6.80分提高到术后86.35±5.72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距下关节制动器治疗可行走脑瘫患儿痉挛性扁平足的疗效肯定,是可行的手术方式。(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綦伟[10](2019)在《关节外距下关节固定术治疗痉挛性双瘫扁平足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关节外距下关节固定术治疗痉挛性双瘫扁平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对本院收治的80例痉挛性双瘫扁平足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均接受关节外距下关节固定术治疗。结果 AOFAS评分为(89.8±1.2)分。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31.3±1.5)个月。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获得的足负重正侧位、前后位存在差异(P<0.05)。结论 对于痉挛性双瘫扁平足患者,行关节外距下关节固定术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借鉴。(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5期)
扁平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据2003年全国大型脚型测量工作的统计数据与上个世纪60年代第一次全国脚型测量的结果相比,12-30岁的人群中,扁平足患病者竟有20%的增幅。儿童和青少年为扁平足的高发人群,特别是儿童,发病率高达60%。9-10岁是足弓形成的关键时期,患扁平足的人,在进行长期站立、行走或跑跳等活动时,小腿和足部容易疲劳甚至疼痛,对正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扁平足可通过手术、药物或矫形鞋垫等手段来进行治疗,手术治疗成本较高、风险较大,药物治疗见效较慢,又由于儿童骨骼中软骨成分、水分和有机物多、无机盐少,可塑性强,不可完全依赖手术或药物治疗,因此,足部矫形器是最适合儿童的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9-10岁穿戴矫形鞋垫后的扁平足受试者与未进行干预的扁平足受试者足部形态学变化特征,探究矫形鞋垫对儿童扁平足形态的矫正效果。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9-10岁男童进行基本情况筛选,选出40名儿童作为扁平足测试对象。再对这40名儿童进行足弓指数测试,选取足弓指数低于25的14名罹患扁平足的儿童作为受试对象。将14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组(F0)和矫形鞋垫组(F1),每组7名受试者。对矫形鞋垫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矫形鞋垫组需穿戴特制的矫形鞋垫进行每日的活动,每日穿戴时间不低于8小时。根据人体足底压力的特点来制作个性化的矫形鞋垫。干预前后用足底2D扫描系统仪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的指标数据包括穿戴矫形鞋垫的舒适度与稳定性,足宽与足长,足弓指数。测量干预前、干预第1、2、3、4、5、6个月之后共7次矫形鞋垫组的舒适度和稳定性参数,干预前、干预2、4、6个月之后矫形鞋垫组共4次足宽与足长、足弓指数,得到受试者干预前后的舒适性和稳定性的量表数据以及足部形态学变化参数。将受试者穿戴矫形鞋垫的自我舒适度和稳定性、足宽、足长与足弓指数量表的统计结果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方法分别进行矫形鞋垫的舒适度、稳定性的量表数据及患有扁平足男童干预前后足部形态变化指标的分析。研究结果:扁平足男童穿戴矫形鞋垫6个月后的舒适性(3.86±0.66)极显着优于干预前(1.36±0.50)的舒适性(p﹤0.01),与干预后第2个月(2.50±0.52)、第4个月(3.43±0.76)有显着差异(P<0.05);扁平足男童穿戴矫形鞋垫6个月后的稳定性(4.43±0.65)极显着优于干预前(2.57±0.65)的舒适性(p﹤0.01),与干预后第2个月(3.50±0.52)、第4个月(4.07±0.73)无显着差异(P>0.05)。扁平足男童进行矫形鞋垫干预2个月之后出现主观感觉有效阈值。扁平足男童不施加任何干预6个月后,足长(22.2±0.85)较干预前(21.61±0.86)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穿戴矫形鞋垫6个月后,足长(21.90±0.55)较干预前(21.33±0.78)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可知两组的足长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扁平足男童不施加任何干预6个月后,足宽(9.21±0.44)较干预前(9.16±0.47)无显着性差异;穿戴矫形鞋垫6个月后,足宽(9.09±0.43)较干预前(9.21±0.40)有显着性差异(P<0.05),较对照组(9.21±0.44)有显着差异(P<0.05);扁平足男童不施加任何干预6个月后,足弓指数(%)(34.33±2.37)较干预前(34.1±2.65)无显着性差异;穿戴矫形鞋垫6个月后,足弓指数(31.31±3.95)较干预前(34.99±2.85)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较对照组(34.33±2.37)有极显着差异(P<0.01)。研究结论:矫形鞋垫能有效改善儿童足宽和足弓指数。矫形鞋垫能有效改善儿童的舒适度和稳定性,从2个月开始有明显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扁平足论文参考文献
[1].闫红桥,张月月.应用Footscan设计扁平足鞋垫方案的可行性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杨嘉妮,何辉.矫形鞋垫对9-10岁儿童扁平足矫正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韩艳坤,霍洪峰.扁平足患者足型及步态特征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岳煜,宋相建,孟长涛.跟骨延长截骨术联合胫后肌止点重建治疗柔韧性扁平足疗效观察[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尚林,王翔宇,王爱国.距跟联合切除联合Evans跟骨前外侧柱延长术治疗跗骨联合源性扁平足[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周文利.西安市碑林区学龄前儿童扁平足的调查与分析[J].人人健康.2019
[7].韩炳善,袁媛.西安市2074名学龄前儿童扁平足发生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9
[8].肖晓扬.扁平足长跑爱好者20km跑后踝周功能及肌电变化情况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9
[9].何彪.距下关节制动器治疗可行走脑瘫患儿痉挛性扁平足的疗效分析[D].南华大学.2019
[10].綦伟.关节外距下关节固定术治疗痉挛性双瘫扁平足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