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肢体力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力量训练,关节训练,肢体功能
肢体力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张燕燕,谢兴,张丽凤,梁静林[1](2019)在《力量训练联合关节活动度训练对PICC置管病人肢体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力量训练联合关节活动度训练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病人置管侧肢体肌力、握力、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行PICC静脉穿刺病人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PICC静脉穿刺后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给予常规功能锻炼加力量训练联合关节活动度训练。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病人置管侧肢体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功能及握力、腋静脉流速的差异,并观察两组发生置管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腕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肘关节稳定性及日常生活功能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肩关节肌力、活动水平、关节活动等均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握力、腋静脉流速大于对照组(P<0. 05);两组病人的静脉血栓、机械性静脉炎、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力量训练联合关节活动度训练可维持和促进PICC静脉穿刺侧肢体肌肉及肩关节、肘关节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宋吉伟,章列成,刘翠玲,张文涛[2](2019)在《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单侧肢体力量训练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对青少年运动员单侧肢体力量训练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单侧肢体力量训练是根据运动员身体各部分功能的分工和重量在各肢体间分布不均匀时选择的针对性力量训练。此训练能有效解决运动中的不平衡,训练更接近竞技比赛特点的需要。单侧肢体力量训练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和促进运动损伤恢复,同时能产生力量训练的正交叉迁移作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力量辅助训练。(本文来源于《青少年体育》期刊2019年09期)
张方方[3](2018)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肢体残疾人社会救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残疾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由于身体缺陷,而导致基本生活困难,我国的残疾人总数每年都在呈上升的趋势。因此,需要社会救助,以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而社会力量参与的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是救助中的一股特殊力量,它来自于社会成员的志愿意识,自发的为城市肢体残疾人服务。本文根据这一现象,提出社会力量参与城市肢体残疾人社会救助研究,针对目前的现状和实地调查,就社会救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帮助城市肢体残疾人更好的生活。(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24期)
马玲玲[4](2017)在《基于交叉迁移理论的健侧肢体力量训练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单侧力量训练后脑卒中偏瘫患者是否能够产生交叉迁移现象、增长双侧肢体肌肉力量以及改善下肢的运动功能。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给予健侧肢体踝背屈等长抗阻训练,训练6周。2组患者在训练前、训练结束后1周内测定最大随意等长收缩力量(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表面肌电变化以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结果:训练后,实验组FMA评分与组内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均显着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实验组胫骨前肌IEMG、腓肠肌IEMG与组内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健侧、患侧胫骨前肌MVC,以及健侧、患侧腓肠肌MVC均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踝背屈等长抗阻力量训练可以引起对侧胫骨前肌及拮抗肌的力量增长,存在力量训练的交叉迁移现象;健侧踝背屈等长抗阻力量训练可以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为早期踝背屈功能障碍的改善提供新的锻炼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耿晓岩[5](2016)在《8周爬行训练对大学生肢体力量及核心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8周的爬行训练对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上、下肢与核心部位肌肉力量的影响以及对其核心稳定性的影响,得出爬行训练的实际效果,为广大爬行健身爱好者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浙江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27名,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C组)13人和实验组(T组)14人。C组受试者以日常生活及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为活动内容,而T组在此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为期8周的爬行训练,每周3次,每次训练40分钟(包括热身活动)左右,通过实验前与实验后C组受试者与T组受试者握力、背力、腿力、一分钟仰卧起坐、单腿闭目实验、星形偏移平衡测试(SEBT)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1.C组受试者握力、背力、腿力、一分钟仰卧起坐等指标在实验前、后结果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T组受试者进行8周爬行训练后的握力、背力、腿力、一分钟仰卧起坐指标较之实验前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C组与T组受试者组间握力、背力、一分钟仰卧起坐指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腿力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2.C组受试者实验前、后肩关节屈肌群峰力矩无显着性差异(P>0.05);肩关节伸肌群峰力矩实验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T组受试者实验前、后屈肌群峰力矩相比有所增长,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伸肌群峰力矩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C组与T组受试者组间比较,肩关节屈肌群峰力矩在角速度为30。/s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角速度为120°/s、240°/s时,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C组与T组受试者肩关节伸肌群峰力矩在角速度为30°/s、120°/s、240°/s的范围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在角速度为30。/s时,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前、后C组受试者屈伸肌力比在30°/s、120°/s、240°/s角速度范围内无显着性差异(P>0.05);T组受试者在实验前、后在30°/s、120°/s、240°/s的角速度范围内,肌力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在角速度为300/s时,肌力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C组与T组受试者在30°/s、120°/s的角速度范围内的组间比较得出,肌力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240°/s角速度范围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C组受试者在实验前、后单腿闭目实验测试结果比较:左腿支撑和右腿支撑时间虽略有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T组受试者在实验前、后单腿闭目实验结果:8周爬行训练后,T组受试者左腿支撑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右腿支撑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C组受试者与T组受试者进行组间比较,在单腿闭目实验测试中左腿支撑时间与右腿支撑时间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C组受试者实验前、后在SEBT测试中,左腿支撑在ALAT、LAT、PLAT、POST、PMED、MED、 AMED,7个方向上虽有所增长,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ANT方向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右腿支撑在ANT、LAT、POST、PMED、MED,5个方向上虽有所增长,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PLAT方向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T组受试者在8周爬行训练后,左腿站立在SEBT测试中7个方向上有显着增长,具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在AMED方向上具有显着差异(P<0.05);右腿支撑在8个方向上增长,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实验后C组与T组受试者在SEBT测试中进行组间比较,T组受试者左腿支撑在ANT、ALAT、LAT、PLAT、 PMED、MED,6个方向上的增长与C组受试者相比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在ANT、LAT、PLAT方向上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T组受试者右腿支撑在ANT、ALAT、MED方向上与C组受试者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在ANT、MED方向上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结论:1.8周爬行训练能够提高非体育专业大学的握力、背力、腿力、一分钟仰卧起坐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肢体力量。2.8周爬行训练对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肩关节伸肌力量增加比屈肌力量更明显。3.8周的爬行训练能够提高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的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增强其核心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6-05-30)
邱海业[6](2016)在《单侧肢体不同强度的力量训练对异侧肢体力量素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右侧上肢不同强度的力量训练通过交叉迁移对左侧上肢的力量素质的影响。意义:研究单侧肢体运动为主的项目,会造成多大程度失衡,为肌肉平衡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为肢体一侧受伤期的训练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实验对象为40名无训练经验的男大学生,利手为右手,随机分为上臂围度组、爆发力组、最大力量组、肌肉耐力组,对右侧上肢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每组进行不同强度的力量训练。最后测试左侧上肢的力量素质的变化。结果:(1)训练侧上肢以四种强度训练后,非训练侧上肢的围度均没有变化。(2)非训练侧上肢爆发力增长3.93%~4.03%,最大力量增长5.15%~5.93%,肌肉耐力增长8.25%~9.26%。(3)左右上肢同一组强度比较下,非训练侧上肢增长幅度约为训练侧上肢的60%。结论:1)实验后,训练侧上肢力量素质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肌肉耐力,其次为最大力量与爆发力(幅度基本一致),训练侧上臂围度会因为训练强度的不同而增加幅度不同。(2)实验后,非训练侧上肢力量素质提高幅度最大的都是肌肉耐力,其次是最大力量,最后是爆发力,而围度几乎没有任何变化。(3)从增长幅度来看,非优势侧增长幅度占优势侧的52.34%至70.36%,说明单侧肢体运动为主的项目会存在比较大的左右失衡。(4)单侧肢体运动为主的项目,非优势侧上肢的力量素质也会增加,其中耐力增长最为明显。建议:(1)单侧肢体运动为主项目的运动员一定要加强非优势侧的力量训练,不但为了解决左右失衡的问题,在进行非优势侧的训练时,也会相应比例的促进优势侧的力量素质的提高。(2)单侧肢体运动为主项目的运动员进行肌肉恢复平衡训练时采用上肢围度组的强度(75%1RM)进行训练。采用上肢围度组的强度再平衡训练,不但会相应比例的提高其它力量素质,也会在形态上改善。(3)如果是单侧肢体受伤期间恢复再训练时,可采用爆发力组、最大力量组、肌肉耐力组的强度进行训练,这样既不会造成左右侧上肢围度的差值进一步增大,还不会影响其它力量素质的提高。(4)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测试最大力量、肌肉耐力时,以及制定训练负荷强度,无法采用更精确的仪器,尽管本实验采用大的实验样本以试图以减小误差,但是实验结果可能依旧会存在一定误差。(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6-05-20)
蔡雨桐[7](2016)在《戏剧肢体语言的潜在力量——浅谈《有人将至》肢体语言对剧本意蕴的深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浅析挪威剧作家约翰·福瑟的代表作《有人将至》的舞台艺术创作。此作品为荒诞题材,如同乐诗一般的台词,极简的剧本提示,主要人物"他"和"她"来到了一个仿若与世隔绝的地方,即将开启他们新的生活。由于剧作家所给予的台词几乎都是重复迭加的,因此整场演出大多以戏剧肢体语言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运用肢体创作代替复杂的舞台空间及时空的转换,成为演出时的重大亮点。戏剧肢体语言是推动演员的情绪、反应、状态的戏剧动作,是流动的动作,戏剧的流程。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体现出演员及角色本身心中无法用普通语言来表现的情感和潜意识,肢体语言不但能使演员更加成功地塑造角色,更能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增添艺术美感,在戏剧表演中占据着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6年02期)
孟庆玲,付长中,刘昊,樊蕴辉,李立群[8](2015)在《早期肢体任务功能或力量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进行针对性肢体任务功能或力量训练对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2014年在迁西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偏瘫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治疗及早期肢体功能训练,A组给予任务功能训练,B组给予力量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量表分别对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功能训练后第3个月、第6个月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功能训练后第3个月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训练后第6个月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实施早期康复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实施肢体任务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5年33期)
丁燕莹,刘玩燕[9](2015)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在早期行针对性肢体任务功能或力量训练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与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行早期针对性肢体任务功能或者力量训练的效果。方法 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力量训练组与任务功能训练组,各50例。在常规护理和治疗基础上,对力量训练组实施肢体训练过程中主要开展力量训练,对任务功能训练组实施功能训练,评估两组患者生活与肢体功能。结果两组患者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任务功能训练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力量训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针对性肢体任务功能训练的过程中,实施肢体任务功能锻炼,对偏瘫患者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极为有利,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5年17期)
王军[10](2014)在《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对双侧肢体力量和表面肌电的影响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对表面机电与双侧肢体力量的影响进行探析。方法:选择在我校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入学并且未接受过专项训练的32名男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学生采用电刺激训练,而参照组学生采用随意等长收缩训练。对学生的左侧胫骨进行2个月的电刺激训练与随意收缩训练。对比两组学生训练效果。结果:两组学生训练后侧肢体的双侧肌电平均振幅的变化情况高于训练前,训练前后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即P<0.05。两组学生未训练的双侧肌电平均振幅的变化情况明显高于训练侧肢体,可见研究组学生的双侧肌电平均振幅的变化情况明显高于参照组,即P<0.05。结论:采用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对表面肌电与双侧肢体力量具有显着效果。(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4年10期)
肢体力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对青少年运动员单侧肢体力量训练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单侧肢体力量训练是根据运动员身体各部分功能的分工和重量在各肢体间分布不均匀时选择的针对性力量训练。此训练能有效解决运动中的不平衡,训练更接近竞技比赛特点的需要。单侧肢体力量训练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和促进运动损伤恢复,同时能产生力量训练的正交叉迁移作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力量辅助训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肢体力量论文参考文献
[1].张婷,张燕燕,谢兴,张丽凤,梁静林.力量训练联合关节活动度训练对PICC置管病人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
[2].宋吉伟,章列成,刘翠玲,张文涛.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单侧肢体力量训练设计[J].青少年体育.2019
[3].张方方.社会力量参与城市肢体残疾人社会救助研究[J].山西青年.2018
[4].马玲玲.基于交叉迁移理论的健侧肢体力量训练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7
[5].耿晓岩.8周爬行训练对大学生肢体力量及核心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6].邱海业.单侧肢体不同强度的力量训练对异侧肢体力量素质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6
[7].蔡雨桐.戏剧肢体语言的潜在力量——浅谈《有人将至》肢体语言对剧本意蕴的深化[J].戏剧文学.2016
[8].孟庆玲,付长中,刘昊,樊蕴辉,李立群.早期肢体任务功能或力量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
[9].丁燕莹,刘玩燕.脑梗死偏瘫患者在早期行针对性肢体任务功能或力量训练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
[10].王军.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对双侧肢体力量和表面肌电的影响观察[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
标签: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力量训练; 关节训练; 肢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