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根据地民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冬学运动,民众动员,太行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民众论文文献综述
崔卓琳[1](2019)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与民众动员》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进行的社会教育中最有效的形式。中共在深刻剖析抗战时期艰难环境以及人民群众受教育的现状之后,利用和改造北方农村传统的"冬学",将政治教育与民众动员结合起来,不仅达到了启迪民智、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目的,而且使民众深刻认识到当前的抗战形势,积极拥护并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策法令,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也是中共在根据地进行文化改造、重新整合构建抗战时期中国农村文化的尝试。(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志[2](2019)在《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研究(1938-1941)》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中央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作为非常时期的特殊存在,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牵制了日军在华中沦陷区的兵力,为华北八路军与华中新四军的联系提供了通道,出色地完成了中共发展华中的重要任务,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军队的发展过程中,民众动员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敌后沦陷区,彭雪枫带领新四军游击支队由弱到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面积由小到大,都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和参与。抗战时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动员,在较短的时间与变化的局势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军政首脑对民众动员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的部署;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从而为根据地的建立与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共五个章节,第一章首先对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建立的背景进行了整体阐述,以便对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形成整体的认识。第二章对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工作的内容,从政治、军事、文化及经济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叁章对根据地民众动员工作的方式进行了探索,体现中共民众动员工作方式的多样性与实效性。第四章对根据地民众动员工作的贡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在肯定动员工作效果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在政府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提供了借鉴。总之,在抗战形势危急之下,中共中央领导建立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对于稳定华中的抗战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通过不断加强民众动员工作使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逐渐壮大,抗日力量不断加强。豫皖苏根据地成为联系华北八路军与华中新四军的重要纽带,成功地牵制了大量的日伪兵力和抵挡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岳谦厚,齐一璇[3](2019)在《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兼论党的基层民主选举与民众动员》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岳抗日根据地在建立之初基层党员成分复杂、党员管理和党领导下的组织建设存在诸多不足,而中共太岳区党委将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的实践不仅得出与此相应的基层党建经验,且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扩充了党的基层队伍。从基层民选工作的推进到其弊病的解决,从乡村政权结构的重塑到基层民众动员工作的深入开展,都是增强中共基层乡村控制权与巩固党组织内部凝聚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关键环节。这说明党的基层民主选举离不开民众动员工作的深入推进。(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何非[4](2018)在《从沂蒙根据地民众动员工作看党的初心与使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与使命,亦是支撑党不畏艰辛一路前行的崇高信念。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党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激发了民众"跟党走"的坚强决心,推动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回顾党在沂蒙地区的民众动员工作,从宣传教育、群团组织,再到经济、社会、政治改革,处处渗透和体现着党的初心与使命。新时代,推动党的事业,实现民族复兴,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本文来源于《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成永亮[5](2018)在《革命战争与民众教育——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党和政府结合抗战政治、普及文化、发展生产、社会改良和民众动员等战时需要持续推进社会教育,提高了当地民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技能,消除了原先对新政权的疑惑和顾虑,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激发了生产支前积极性,强化了战争动员能力,最终实现了党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整合和绝对领导,保障了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杨豪[6](2017)在《民众何以入党:华北根据地农村基层党员入党动机研究(1937~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根据地农村基层党员的入党动机序列呈现出多元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的时代特征,民族意识、阶级觉悟、好感和感恩以及个体的诉求和需求等相互纠结、共同作用,折射出了中共革命的复杂面相。当然,在不同的阶层之中、不同的情势之下各种动机的侧重程度也会有所变动。农村基层党员入党动机的多重性和斗争目标的一致性之间并不相悖,革命的走向更是依赖于各种不同动机之间的排列和组合,也只有将农村基层党员的入党动机序列置于具体的阶层和情势之中时,才能够真正揭示出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员入党动机的特质。对华北根据地农村基层党员入党动机的研究也表明,在中共革命实践之中,理性、精神、意识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主导着革命机制向更高层次的运行,忽略对此任何一种因素的研究,都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中共革命的伟大与艰巨。(本文来源于《党史研究与教学》期刊2017年05期)
郭夏云[7](2017)在《冬学教育与根据地民众政治意识形塑(1937~1945)——以晋西北根据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学前后,农民对地主截然不同的认识,映射出冬学教育之下,晋西北根据地乡村政治意识的形塑。在"亲不亲,阶级分"的表征之下,是中共依托冬学这一特殊载体,对根据地民众思维方式和认知系统的成功改造。(本文来源于《党史研究与教学》期刊2017年04期)
赵祥[8](2017)在《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研究(1937-1945)》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变得愈加艰难。而孤悬敌后,处在日本侵略军、汪伪汉奸及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夹击之中的鄂豫边区军民,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先后抗击了 15万日本侵略军和8万多伪军的进攻,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叁次反共高潮,根据地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巩固并日益扩大了,这与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卓有成效的民众动员工作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动员有其特殊历史背景。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民党地方政权系统崩溃,民众动员成为坚持抗战的内在要求;同时,鄂豫边区党组织得到恢复与发展,再加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的丰富的民众动员经验,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民众动员的坚强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共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为边区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坚持和发展时期、进步发展和巩固时期以及夺取抗战最后胜利时期。为了进一步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促成抗战的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众动员。在政治上,开展爱国主义的政治宣传和民选运动,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在经济上,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减租减息,维护和发展边区民众的经济利益;在军事上,动员民众剿匪锄奸,参与敌后抗战;在文化上,开展冬学运动,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革命性文艺活动。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动员,推动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唤起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爱国觉悟并推进了边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区民众动员过程中,出现对生产动员缺乏应有重视,宣传鼓动一度脱离客观实际,部分统战干部工作不力等问题也给党和边区民众带来严重困难。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区的民众动员工作,可得出以下历史启示:一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民众动员的政治前提;二是维护和发展人民切实利益是民众动员重要基础;叁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是民众动员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张红,刘旭雯,杨斐然[9](2016)在《抗战时期根据地民众历史教育的措施和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历史教育。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关于根据地民众历史教育的政策;组织编写历史读物,开设历史教学课程;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历史教育的方式来加强根据地民众的历史教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政治保障,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也为当代历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有助于现阶段历史教育的开展。(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赵盼盼[10](2016)在《抗战时期马栏革命根据地的民众动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栏革命根据地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民众动员工作,为马栏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边区革命政权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和探讨抗战时期马栏革命根据地的民众动员工作,不仅可以再现革命战争年代民众动员的历史场景,而且可以为推动新时期的民众动员工作提供历史借鉴。马栏革命根据地的民众动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展开的。抗战爆发以后,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开展民众动员迫在眉睫。此时,关中分区党组织面临着政治基础薄弱、群众文化水平低下、物资严重匮乏等困难,为了最大程度上对民众进行动员,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领域展开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动员工作。在政治方面,动员民众广泛参与普选,建立了各种抗日救亡群团组织,探索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回民政策。在经济方面,完善了土地政策,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生产。文化方面,创办了党的机关报——《关中报》,组建了文艺剧团。在教育方面,分别从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全面展开工作。经过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努力,最终形成了强大的人民力量,支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马栏革命根据地的民众动员作用突出,表现在:一是支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二是巩固了关中分区党组织的发展;叁是促进了陕甘宁边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马栏革命根据地的民众动员工作,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现实启示,主要有:一是要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民众动员工作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效应;二是要深刻做好政治动员,把握好民主政治参与的工作方向;叁是要继承和发扬“马栏精神”,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6-05-30)
根据地民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共中央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作为非常时期的特殊存在,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牵制了日军在华中沦陷区的兵力,为华北八路军与华中新四军的联系提供了通道,出色地完成了中共发展华中的重要任务,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军队的发展过程中,民众动员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敌后沦陷区,彭雪枫带领新四军游击支队由弱到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面积由小到大,都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和参与。抗战时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动员,在较短的时间与变化的局势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军政首脑对民众动员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的部署;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从而为根据地的建立与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共五个章节,第一章首先对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建立的背景进行了整体阐述,以便对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形成整体的认识。第二章对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工作的内容,从政治、军事、文化及经济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叁章对根据地民众动员工作的方式进行了探索,体现中共民众动员工作方式的多样性与实效性。第四章对根据地民众动员工作的贡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在肯定动员工作效果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在政府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提供了借鉴。总之,在抗战形势危急之下,中共中央领导建立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对于稳定华中的抗战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通过不断加强民众动员工作使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逐渐壮大,抗日力量不断加强。豫皖苏根据地成为联系华北八路军与华中新四军的重要纽带,成功地牵制了大量的日伪兵力和抵挡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据地民众论文参考文献
[1].崔卓琳.太行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与民众动员[J].长治学院学报.2019
[2].李志.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研究(1938-1941)[D].河南大学.2019
[3].岳谦厚,齐一璇.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兼论党的基层民主选举与民众动员[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何非.从沂蒙根据地民众动员工作看党的初心与使命[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5].成永亮.革命战争与民众教育——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简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杨豪.民众何以入党:华北根据地农村基层党员入党动机研究(1937~1949)[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
[7].郭夏云.冬学教育与根据地民众政治意识形塑(1937~1945)——以晋西北根据地为例[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
[8].赵祥.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研究(1937-1945)[D].武汉大学.2017
[9].张红,刘旭雯,杨斐然.抗战时期根据地民众历史教育的措施和启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赵盼盼.抗战时期马栏革命根据地的民众动员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