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玲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高等教育公平性作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保证教育公平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健康平稳公平的发展,需要从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教育资源
一、引言
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当今的高等教育公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首先,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享高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最后,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二、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状
(一)当今,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不平衡主要提现在:
1.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公平。
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二是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666.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71亿,分别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1.4%和总人口的25.5%,但西部地区无论是高等教育规模、数量,还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和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与东部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都有巨大的差距[1]。经济发展越快越好的区域高等教育资源越丰富,竞争力越强。我国的名校及重点大学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
因此,构建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格局,不仅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还关系到高等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2.教育资源在不同城市的分配不平衡
我们都知道,一个地区较好的大学往往集中在省会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繁荣的地方。而地方城市往往只有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不管是教学设施还是教师人才往往都向大城市倾斜。使得越繁华的城市高校发展越来越好,而相对落后的地区教育发展滞后。
3.教育资源在不同高校中的配置不平衡
“211”工程学校和“985”院校往往在资源配置上占有优势,而非重点院校,专科院校和民办高校在资源投入上往往没法与其相比。
(二)新生入学机会不公平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经济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使得我国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机会不平等。东部沿海地区高等教育规模较大高校较多的城市非常密集,中部次之,而西部最差[2]。我国目前以高考分数作为入学标准形式上是公平的,但具体实施中却有失公平。各个高校的录取人数不是按照每个省、市招生人数的比例确定的,而是按照就近原则,优先照顾大城市考生,使得不同城市考生分数相同而所上院校相差很大。
另外,受家庭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等多重因素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受高等教育机会要低于其他家庭。我们经常从报纸、电视上看到,很多贫困人家的孩子往往因为大学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而不得不放弃上学的机会。不同家庭不同孩子,同样的分数,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上三科,而条件不好的家庭只能读专科。这种情况在农村特别普遍。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公平
每年的七月份,高校大批的毕业生要进入社会,谋求职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令高校毕业生焦头烂额。每个毕业生使出浑身招数,靠家里亲戚关系帮忙,投奔以前的师兄师姐,有的或自主创业,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避免激烈的就业竞争而选择考研。除了受自身学历,专业,学识水平,技能水平的限制,区域的大环境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其他条件同等情况下,沿海和南方城市中小企业较多,当地毕业的学生往往接受较多的信息,有着较多的机会。
三、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性存在的原因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的推广过渡阶段,理论上说,高校最近十年的扩招给更多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现实中,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进一步越演越烈,这与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制度是密切相关的[3]。
(一)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高等教育公平发展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当地教育发展水平和文化普及程度。我国目前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不同省市自主支配的教育经费差别很大。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资源投入无法保障,东西部区域之间的教育条件、教育质量差距很大。另外,长期形成的“大城市倾向”制度形成了大城市高等教育优化、一般城市高等教育滞后的现象。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建立在大城市,小部分在中等城市,城镇和农村几乎为零[4]。在受教育水平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依据,在财富、权力等社会资源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参与角逐、向上流动的希望所在。上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有着天壤之别,人才资源往往涌向大城市。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
(二)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资源分配不均衡
配置公平失效最突出的表现是各高校对于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的争夺。国家为了突出重点院校,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少数的重点院校,以培养精英人才。对于大多数院校,教育资金投入和给予的关注较少[5]。国家出于提高教育整体素质,对一些高校进行了重点扶持建设,但其他一些高校,担负着“扩招”的重任,面对迅速发展的需要,他们更缺乏资金。
(三)教育制度某些因素阻碍高等教育公平发展
高校招生中过重看重分数,没有将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学生差异等因素作为参考。高校某些专业招生“保送生”“特长生”,对一些降分录取的学生,缺乏严格监督标准,导致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
(四)家庭因素
一个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到子女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我国高等教育在实行成本分担政策以后,随着高校学费的猛涨,不同经济收入家庭由于其支付能力不同,导致在高校教育的选择上存在不均衡现象[2]。低收入家庭往往选择收费较低的高校或专业,造成在不同层次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出现偏差。而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中,父母对子女在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影响,帮助和辅导不同,也造成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进入高校比例上的差异问题。
四、促进高校教育公平性的措施
我国高等教育要大众化和精英化,首先必须坚持高等教育公平。具体笔者总结几点:
(一)针对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不断增大,要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积累财富,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运行创造环境。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资源既有总量上的不足,又有地区分配上的失衡,推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和调控力度,保证教育经费充足,为实现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公平提供准备[6]。
(三)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逐步采取按省市参考人数比例确定录取名额的方法,改变不公正的录取方式,适当照顾偏远地区学生。
(四)政府,银行和高校联手营造良好的助学环境,保障教育公平,通过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等方式鼓励经济困难家庭孩子有学可上,有方法上学。
参考文献:
[1]肖正学.区域平衡:高等教育公平和谐的关键[J],中国教育先锋,2006,9,25
[2]胡云,孟珍伟.关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0,4.
[3]胡传明,董渊.高等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
[4]曹瑞明.推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4.
[5]郑旻怡.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教育公平性问题[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6]孙艳艳.高等教育改革的本质—促进公平[J],高教研究,2010,5.
作者简介:王巧玲,(1981-);女,河南开封人,黄河科技学院教师,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