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题材小说论文-永井淑子

日本题材小说论文-永井淑子

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本题材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本开拓团,殖民主义,日本遗孤,东北民族

日本题材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永井淑子[1](2019)在《日本开拓团题材小说传播的东北民族群体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这里所说的题材泛指文学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即现实生活的某一面,如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日本开拓团题材作为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特指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民计划案”后,8月在日本政府制定的“二十年内百万户移住计划”的指导之下,大批日本农业贫民不断涌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开拓团”;本文所与讨论的东北民族则是东北少数民族的简称,即指世居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同时,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所说的东北民族还包括从关外移民或通过“闯关东”进入东北地区的汉族民众。根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日本开拓团”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东北地区的500多万中国农民失去了土地。他们或流离失所,或在日本组建的12000多个“集团部落”中忍饥受寒,其间冻饿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因此,日本开拓团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是入侵者的日本开拓团形象:另一方面是遭受侵略和剥削压迫的东北民族群众。撰写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1936年以来日本开拓团题材的文学作品的考察和分析,梳理并概括出其中所传播的东北民族群体形象,以此揭示侵略战争的惨无人道和东北民族群众的纯朴、憨厚、仁爱和富于同情心等品格。本论文的价值意义主要在于补充小说中历史史料不足,体现出一定的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意义,以及彰显善良、友爱、仁慈等人的本性和道德的作用。学术界有关日本开拓团的研究大多重在历史领域,而在文学方面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研究的内容尚属首次。研究关于日本开拓团题材文学作品中传播的东北民族群体形象,是为了探究伪满时代和日本战败后的底层人民形象,并进一步展开文学新视点和确立一些中日人民之间关系新理论,以为增加中日民间友好往来,使之体现社会价值。论文主要以这两部小说为研究内容,即《小姨多鹤》和《大地之子》。采纳这两本小说的理由如下:第一,两部小说的主角都是日本战败后留在东北的开拓团孩子;第二,严歌苓和山崎丰子是在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广为人知的着名作者;第叁,两个作家都出版了多部小说,这两部小说都作为原作制作了电视剧。两部小说的主角是同一的,但因作者的国籍不同,小说的视角也不同。笔者认为对于两部小说的研究是有意义的。论文共分叁章。第一章介绍和述评本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及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对以小说《小姨多鹤》为主的小说作品所传播的东北人群体形象进行研究。在小说《小姨多鹤》等作品及其思想倾向概括分析的基础上,对小说描写“东北人的群体”进行历史的探讨,并着重对小说中描写的当时“生活中的细节”进行实际分析和评价;第叁章对小说《大地之子》为主要的作品所传播东北民族群体形象进行研究。在对小说中《大地之子》等作品及其思想倾向概括分析的基础上,对小说描写“东北人的群体”进行历史的探讨,同时对小说中描写的当时“生活中细节”进行实际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采用日文小说《大地之子》原版并参考日本人撰写的资料进行分析,笔者将这些资料翻译成中文,如果出现翻译上的问题,笔者愿承担相关责任。(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郑佰青[2](2018)在《想象的日本——石黑一雄早期日本题材小说的非日本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石黑一雄与日本的关系被评论界反复强化,尤其围绕其早期两部日本题材小说《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中关于日本以及日本性的表征。当西方评论者过分强调石黑一雄早期作品的日本性时,日本早期评论家恰恰相反,他们放大石黑一雄缺乏"局内人"知识的缺陷。针对评论界对石黑一雄早期作品中日本元素的争议,本文从小说对日本地理的想象性图绘、跨语言和跨文化转化过程中的"重新导入"、以及对日本艺术家战争责任的反思叁个方面来探讨石黑一雄与想象的日本和日本性的关系,以此来质疑西方学界对其小说中关于日本和日本性的假设,并由此揭示出小说的非日本书写性质。(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8年04期)

李霄垅,李建波[3](2018)在《石黑一雄日本题材小说对战后日本受害者形象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读石黑一雄的日本题材小说,可以感觉到其作品与日本重塑其战后形象的努力相吻合,而且由于他站在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的边缘,相对熟悉两边文化,深谙有效影响西方读者对日本形象认知的玄机,其作品重塑日本形象功效显着。尤其是石黑一雄在201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小说助力日本从战争加害者重塑为战争受害者形象的作用更加不可小觑。(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8年04期)

吉莹[4](2018)在《上海题材的日本侦探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1920~1945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形象学的角度对藤田知浩的《外地侦探小说集上海篇》中收录的五部短篇侦探小说进行解读。这部侦探小说集是藤田知浩经过仔细的筛选梳理后,选取的以上海为题材的日本侦探小说集。本文选取的五部作品的作者,虽不是同一人,但他们都出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品完成时代皆处于1920~1945年之间,都与中国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期更加全面地探究上海都市空间下的日本侦探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上海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1937年到1945年,日本在上海进行了长达8年的殖民统治。因此,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描写中国上海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西风东渐,催生了上海20世纪30年代的浮华。鸦片、妓女、青帮、赌博、外滩、爵士乐、舞厅和咖啡馆……"魔都"上海像是座秘密花园,有着物质主义的迷恋,有着放任不羇的欲望。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像是生活在一个浮华年代。由此,杂糅着欲望、欺骗、背叛的上海便成了创作侦探小说的绝佳舞台。因此,本文通过对1920~1945年上海题材的日本侦探小说的分析,以期勾勒出他者视域下的中国人形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北极光》期刊2018年06期)

綦琦[5](2018)在《浅析日本战后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历史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历史人物为对象创作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受到日本民众、日本作家的热切欢迎。特别是在战后,日本历史小说家创作了大量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拥有一批广泛的读者群。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中国古代史,以弘扬中国文化、尊重中国历史为主旨。日本作家在创作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时,具有脱离史实与尊重史实两种倾向,但以尊重史实、展现历史真实面貌为主。(本文来源于《读与写(教育教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严婧琨[6](2017)在《被建构的战争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广芩作为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实力派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她以高贵显赫的贵族家族背景,为其创作“家族系列”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并在其文本中记录了满族贵族的兴衰荣辱,见证了北京城的风雨变迁,因此得到了小说界与文学界的广泛赞誉。1968年她被分配到陕西,深入叁秦百姓民众的生活,记录了陕北生活的酸甜苦辣,她关注秦岭深山中的野生动物的命运,谱写了动物的生命的哀歌。九十年代,她东渡扶桑研究中日战争,随着空间的位移,历史的变迁,让她能够拉开距离来理性地审视中日文化中的差异,反思战争,在此情景下,她创作了战争题材小说。叶广芩的日本题材小说不仅在文学文本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批个性丰满的人物形象,关注到一些被文学史边缘化的人物群体,其间包括有日本遗孤、原子弹爆炸幸存者、“慰安妇”、日本女政治家、汉奸,等等。由此为基础,叶广芩还探究了中日本文化存在的差异,反思了战争中的人性善与恶,进而延伸对日本作为“加害者”的“战争被害”的心理建构的深层社会文化追溯。但是她的日本题材小说却也存在着语言不够简洁、小说素材雷同与重复等问题,因此,长期以来学术界较多关注其“家族系列”小说,而对日本题材的小说涉及甚少。本论文在前有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倾力于叶广芩的日本题材小说,意欲力求对该作家和题材小说的整体性把握。笔者在论文中以为叶广芩抒写的“战争孤儿”在回归日本之后,面对中日文化的巨大差异,呈现的艰难生存境遇。继而以日本开拓团团员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日本人的“满洲情结”以及日本开拓团民众沦为军国主义牺牲品的悲剧所在。最后以中日两国人民不同的战争记忆,侧重探究日本作为“加害者”的“战争被害”记忆的建构,并且揭示了“战争被害”战争观的深层社会文化根源,因此成为本论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3-16)

薛奇慧[7](2017)在《日本幕末期太平天国题材小说的创作背景——以《清明军谈》和《鞑靼胜败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在邻邦日本也激起了种种反响。中国及荷兰贸易船的来航、来自朝鲜和琉球使节的汇报,以及中国书籍的传入等,都为日本带去了丰富的太平天国情报。基于这些情报,短时间内日本民间相继出现了一系列以太平天国为题材的小说。但为"非史实内容"而未引起重视。本文以其中率先出版的《清明军谈》和其续篇《鞑靼胜败记》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小说的创作背景,以及日本幕末庶民是如何认识这场太平天国运动的。(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06期)

朴丽花[8](2016)在《梅娘侨居日本时期创作的朝鲜人题材小说——兼谈柳龙光的朝鲜观对梅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39年初,伪满洲国女作家梅娘随赴任《华文大阪每日》编辑的丈夫柳龙光,离开伪满洲国来到日本,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在日本居住的两年时间里创作的部分作品中塑造了一些朝鲜人形象,这表示梅娘对朝鲜人有着一定的关注和认识。梅娘通过对作品中朝鲜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其对朝鲜人的态度,同时也可考察梅娘的丈夫柳龙光对朝鲜的态度,这有助于更加正确地把握梅娘的朝鲜观,也有助于更为正确把握梅娘整体的文学观。(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韦玮[9](2014)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农村题材小说——以藤本惠子的农村题材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藤本惠子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小说以战后日本农村从恢复进而走向现代化进程为时代背景,在新时代背景下,主人公们继承了日本农民文学中对"土"的概念的重视,他们在有着脱离农村倾向的同时,又感受着"田地守护人、人也守护田地"的意识,体会着"守护农田、守护祖坟"的宿命感,这也是他们最终又能回到农村的原因所在。但与日本乡土文学中与城市文明对立的乡土本位意识不同,藤本惠子笔下的主人公们以一个更为宽容、更为开放的态度来面对现代城市文明,他们也是在这个前提之下在农村实现了作为农村人的自我认同。(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李敏[10](2013)在《岛崎藤村女性题材小说中社会转型期的日本近代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本近代社会转型期,女性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创作跨越明治、大正、昭和叁个时代。他取材于女性题材的小说数量丰富,对所处时代的女性认识颇有见地。通过他的《一个女人的一生》、《老姑娘》、《叁人》这叁部作品,可以看到从明治到大正时代这个处于近代社会转型期的日本近代女性尽管受到了新时代气息的影响,但她们依旧处于被压迫的地位,社会赋予她们对子女、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贯穿了她们一生。(本文来源于《南开日本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日本题材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黑一雄与日本的关系被评论界反复强化,尤其围绕其早期两部日本题材小说《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中关于日本以及日本性的表征。当西方评论者过分强调石黑一雄早期作品的日本性时,日本早期评论家恰恰相反,他们放大石黑一雄缺乏"局内人"知识的缺陷。针对评论界对石黑一雄早期作品中日本元素的争议,本文从小说对日本地理的想象性图绘、跨语言和跨文化转化过程中的"重新导入"、以及对日本艺术家战争责任的反思叁个方面来探讨石黑一雄与想象的日本和日本性的关系,以此来质疑西方学界对其小说中关于日本和日本性的假设,并由此揭示出小说的非日本书写性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本题材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永井淑子.日本开拓团题材小说传播的东北民族群体形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郑佰青.想象的日本——石黑一雄早期日本题材小说的非日本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8

[3].李霄垅,李建波.石黑一雄日本题材小说对战后日本受害者形象的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18

[4].吉莹.上海题材的日本侦探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1920~1945年)[J].北极光.2018

[5].綦琦.浅析日本战后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倾向[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

[6].严婧琨.被建构的战争记忆[D].西南大学.2017

[7].薛奇慧.日本幕末期太平天国题材小说的创作背景——以《清明军谈》和《鞑靼胜败记》为例[J].文教资料.2017

[8].朴丽花.梅娘侨居日本时期创作的朝鲜人题材小说——兼谈柳龙光的朝鲜观对梅娘的影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韦玮.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农村题材小说——以藤本惠子的农村题材小说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

[10].李敏.岛崎藤村女性题材小说中社会转型期的日本近代女性[J].南开日本研究.2013

标签:;  ;  ;  ;  

日本题材小说论文-永井淑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