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速率论文-武登云

切速率论文-武登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切速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流下切速率,河流阶地,古地貌面,晚第四纪

切速率论文文献综述

武登云[1](2019)在《北天山及其前陆河流下切速率空间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貌侵蚀速率的定量化是研究地貌演化及其与气候变化、构造运动之间耦合关系的关键。一直以来,关于新生代全球侵蚀速率变化的研究一直是讨论热点,其中山地是全球沉积物的重要来源,山地侵蚀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山脉演化,因此备受关注。作为造成造山带侵蚀的最主要外动力之一,河流下切对造山带地形演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精细的河流下切速率有助于揭示地形演化的控制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近年来,得益于地理空间分析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发展,构造地貌过程研究由定性进入了半定量和定量化阶段,使得定量地貌侵蚀速率研究变得可能。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根据现今地形和依据残余地貌标志重建的古地形之间的高程差异估算平均侵蚀速率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天山是亚洲最主要的、规模巨大的年轻山系之一,其地表形态不仅受构造变形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天山北缘发育一系列南北流向的河流,出山后河流下切山麓冲积扇、发育多级河流阶地。理想的地层与河流地貌条件,使得北天山及其山麓是开展河流下切速率研究的理想区域。本研究选择天山北缘的奎屯河、金钩河、玛纳斯河和乌鲁木齐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古地貌重建的晚第四纪河流下切速率研究。选择的四条河均在山前发育了良好的阶地序列,且前期工作对阶地发育年龄进行了很好的约束。论文首先基于多次野外考察结果和Google Earth卫星影像解译厘清了上述河流在山前发育的阶地序列。进一步基于阶地发育特征(如阶地面平坦、阶地沉积无黄土覆盖等)、阶地年龄结果,选择某级阶地作为参考阶地、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重建该级阶地形成时的古地貌(即古河床)。然后根据现今地形(DEM)和重建的古地貌面之间的高程差异,估算每条河流自参考阶地形成以来的河流侵蚀量(主要考虑河流下切造成的侵蚀),最终结合参考阶地的年代数据,估算目标河流自参考阶地形成以来的平均下切速率。论文按山地区域与山麓分别重建古地形、估算河流下切侵蚀量与下切速率。基于揭示的北天山及其前陆河流下切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探讨了岩性、构造和气候(TRMM降水数据)等因素对于河流下切的作用。论文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通过野外实地考察、Google Earth影像解译和文献调研,厘清了北天山奎屯河、金钩河、玛纳斯河和乌鲁木齐河山前阶地序列(各河流的阶地序列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分别为5级(T_1-T_5)、5级(T_1-T_5)、5级(T_1-T_5)和9级(T_1-T_9)阶地。基于阶地特征与阶地年龄,分别选取奎屯河的T_4阶地(13.4±1.6 ka)、金钩河的T_5阶地(12.6±1.3 ka)、玛纳斯河的T_5阶地(12.4±0.8 ka)和乌鲁木齐河的T_4阶地(12±1.2 ka)作为参考阶地进行古地貌面重建。(2)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分析技术和选择的参考阶地,分别重建了四条河山地区域、山麓的古地貌(古河床),进而得到四条河在山地区域自参考阶地形成/废弃以来的河流下切侵蚀量分别为:0.80±0.30 km3(奎屯河),0.22±0.12 km3(金钩河),0.66±0.40 km3(玛纳斯河)和0.07±0.05 km3(乌鲁木齐河);山麓河流下切侵蚀量为:2.22±0.3 km3(奎屯河),1.46±0.19 km3(金钩河),2.08±0.33 km3(玛纳斯河)和0.41±0.10 km3(乌鲁木齐河)。(3)结合参考阶地年龄,估算得到四条河流山地区域自参考阶地形成以来的平均下切侵蚀速率为:4.04±1.47 mm/y(奎屯河),3.53±1.38 mm/y(金钩河),3.38±1.63 mm/y(玛纳斯河)和1.87±1.33 mm/y(乌鲁木齐河);山麓区自参考阶地形成以来的平均下切侵蚀速率为:4.27±0.84 mm/y(奎屯河),2.53±0.41mm/y(金钩河),2.43±0.58 mm/y(玛纳斯河),1.35±0.77 mm/y(乌鲁木齐河)。(4)基于参考阶地古地貌面重建得到的下切侵蚀量、下切速率似乎呈现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而山前河流下切深度还呈现向盆地方向减小的趋势。经分析认为,岩性和气候(TRMM降水数据)不是控制北天山河流下切速率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而构造因素(南北向地壳缩短,其控制山地地形坡度、地势起伏度)起到了重要作用。(5)至少在北天山,地形的空间特征显着受到构造的控制,河流作用过程(特别是河流下切)进一步加剧了天山造山带地形特征的空间分异。(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2)

吕红华,武登云,张会平,马元旭,郑祥民[2](2018)在《活动构造带山前的河流下切速率(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River incision rates quantified by river terrace data are widely used to track the changes of the strength of tectonic or climatic forcing of downcutting over time and space.This work focus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iver incision rate in the northern(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19: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专题20: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期刊2018-10-21)

赵志军,刘勇,陈晔,张茂恒,舒强[3](2013)在《基于ESR年代的川西高原河流下切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查明了川西高原大渡河泸定段、鲜水河炉霍段的阶地序列,并应用ESR法测定了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结果表明:这些河流阶地序列均形成于更新世以来,由阶地拔河高程及形成年代确定的大渡河泸定段、鲜水河炉霍段更新世以来的平均下切速率分别为0.38,0.39 mm/a,与杂谷脑河理县段下切速率0.39 mm/a一致,也与(U-Th)/He低温热年代学反映的下切速率一致,这也反映出川西高原更新世以来构造抬升的整体性.这些河流下切速率比由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得出的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所夹的叁角区域的隆升速率(>2.6±0.7 mm/a)要小得多.(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刘小丰,刘洪春,李保雄,范兵[4](2011)在《渭河流域河流下切速率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河流阶地高度和阶地形成年代数据,通过二者的线性拟合方法得到了渭河不同河段及其支流的下切速率,结果表明河流在陇西盆地的下切速率明显高于渭河盆地,可能反应了西秦岭北麓构造活动西高东低的特点。(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1年03期)

刘进峰,陈杰,王昌盛[5](2011)在《新疆叶尔羌河上游全新世阶地的释光年代与河流下切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细颗粒石英简单多片再生法对新疆叶尔羌河上游阶地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并在不同实验室进行了等效剂量对比测试,结果基本一致。测年结果显示,该阶地沉积形成于距今4.3~7.3ka,自阶地形成以来,河流下切(27±5)m,下切速率(6.3±1.2)mm/a。塔什库尔干河中上游河流的快速下切可能与慕士塔格山穹窿的快速隆升或第四纪冰川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1年02期)

李亮[6](2011)在《几种绿脓杆菌外毒素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转运路径和furin蛋白酶切速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脓杆菌外毒素A (Pseudomonas exotoxin A, PE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属产生的一种具有ADP核糖基化转移酶功能的毒素蛋白,它通过特异性的将哺乳动物细胞内的蛋白延长因子2进行不可逆的核糖基化作用而使之失活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对于这一毒素蛋白的细胞致死过程中复杂的细胞分子动力学过程也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重点。本研究通过构建四种荧光蛋白标记的绿脓杆菌外毒素A来对该毒素蛋白进入细胞的过程进行追踪,以确定细胞内蛋白毒素进入量与时间的关系,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方式研究毒素蛋白在胞内经由酶切的效率与时间的关系,并对毒素蛋白转运以及酶切的位置进行了粗略的亚细胞定位。研究结果发现pH值的变化对PEA毒素分子进入到细胞内部速率并没有很显着的影响,而对毒素的毒性有增强作用的内质网特定信号序列KDEL则使毒素分子在内质网等特定细胞器聚集,这主要是因为天然毒素PEA的C段序列REDLK结合到了KDEL受体而最后被运送到内质网中。在PEA毒素内化的过程中需要被细胞内的类furin蛋白酶将其从279~280的氨基酸之间切断才能够表现出后边催化结构域的活性,所以在探索这一酶切过程的酶切的效率和时间以及对酶切后的片段进行定位的需要,我们运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t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ring, FRET)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具有两个荧光标签的PEA融合毒素蛋白,蓝色荧光蛋白(Enhanced blue fluorecsent protein, eBFP)和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csent protein, eGFP)分别加到了精简的PEA毒素的N端和C端。结果发现在胞吞2 h时,被furin酶切而具有催化活性的毒素分子只占被转运到HeLa细胞内部的全部PEA分子的5 %左右。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分析,发现有很多具有催化活性的毒素片段仍滞留在内质网,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细胞外环境中的低pH值对酶切的效率具有提高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11-06-01)

曲彦平,杨爱宁,石娇,曲世超[7](2011)在《影响DD6铸件化学铣切速率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影响DD6铸件化铣速率的主次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在室温条件下,通过研究酸基铣切液中氢氟酸、盐酸、硝酸、铬酐的用量对化铣速率的影响,得出了相对适宜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影响化铣速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硝酸用量>氢氟酸用量>盐酸用量>铬酐用量,且硝酸110 mL/L、氢氟酸200 mL/L、盐酸180 mL/L、铬酐20 g/L较为适宜,在该工艺条件下,试件表面铣切均匀性好,铣切过程稳定可控。(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1年01期)

郑月蓉,李勇[8](2010)在《叁峡地区极短周期内剥蚀速率、下切速率及地表隆升速率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河流输沙量计算出叁峡地区短周期的剥蚀速率为0.084mm/a,将剥蚀速率、下切速率以及隆升速率对比研究,确定了长江流域叁峡段极短周期内下切速率与地表隆升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并得出侵蚀基准面及气候变化的约束系数大约是0.4。基于前人对叁峡地区一级阶地的数据,计算出一级阶地的下切速率约为3.025mm/a。现代地壳变形测量和GPS测量结果,发现黄陵穹隆现今地表相对于周边地区其地表隆升速率最大可达5~10mm/a。取其平均值7.5mm/a作为叁峡地区极短周期的地表隆升速率,对比分析叁峡地区剥蚀速率、下切速率与隆升速率,结果该区隆升速率大于剥蚀速率,大约是剥蚀速率的89倍;下切速率也大于剥蚀速率,大约是剥蚀速率的36倍;隆升速率同样大于下切速率,大约是下切速率的2.5倍。叁峡地区隆升大于剥蚀,也大于下切速率,叁峡地区地表仍然在不断地升高;而地表剥蚀速率小于下切速率,地表切割进一步加深,因此地貌出现高低起伏、山高谷深的形态,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黄典,杨达源,李郎平,石安池,陆飞[9](2010)在《金沙江白鹤滩河段下切速率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沙江白鹤滩河段为金沙江上的改向河段,河谷地貌具有强烈深切的特点。文章主要根据该河段所具有的非常特殊的阶地堆积,进行该河段深切地貌过程及其深切速率变化的研究。金沙江白鹤滩河段,近百万年以来的深切幅度及其深切速率要比金沙江其他河段大一些。该河段2.35万年以来的平均深切速率,比4.65万年以来要大得多,主要原因可能是在2.35万年以前该河段曾经有过大量块石为主的堆积充填阶段,之后成为第1级阶地上的堆积物。与此同时,在2.35万年之后的全球末次冰期鼎盛时期,金沙江白鹤滩河段恰恰是强烈侵蚀深切时期。(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0年05期)

周彬,杨达源,韩志勇,李徐生,王鹏[10](2006)在《长江叁峡河段下切速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叁峡河段的阶地主要分布在宽谷河段和长江支流河口部位。文章通过对阶地堆积物沉积相的分析和TL测年,计算出了叁峡河段不同地点的下切速率:重庆河段为84.56 cm/ka,涪陵河段为93.9 cm/ka,丰都河段为69.8 cm/ka,忠县河段为77.65 cm/ka,万州河段为75.1 cm/ka,奉节河段为83.8 cm/ka,宜昌叁斗坪河段为74.2 cm/ka。整个叁峡河段的平均下切速率为81.2 cm/ka。分析得出:1)叁峡河段不同地点的下切速率相近;2)近0.4M a以来,长江叁峡河段的下切速率有越来越快的趋势,这表明该地区在此期间发生了构造隆升而引起河流下切加剧;3)长江叁峡河段的下切速率与金沙江下段相近。(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切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River incision rates quantified by river terrace data are widely used to track the changes of the strength of tectonic or climatic forcing of downcutting over time and space.This work focus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iver incision rate in the norther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切速率论文参考文献

[1].武登云.北天山及其前陆河流下切速率空间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吕红华,武登云,张会平,马元旭,郑祥民.活动构造带山前的河流下切速率(英文)[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19: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专题20: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2018

[3].赵志军,刘勇,陈晔,张茂恒,舒强.基于ESR年代的川西高原河流下切速率[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刘小丰,刘洪春,李保雄,范兵.渭河流域河流下切速率及其构造意义[J].高原地震.2011

[5].刘进峰,陈杰,王昌盛.新疆叶尔羌河上游全新世阶地的释光年代与河流下切速率[J].地震地质.2011

[6].李亮.几种绿脓杆菌外毒素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转运路径和furin蛋白酶切速率研究[D].汕头大学.2011

[7].曲彦平,杨爱宁,石娇,曲世超.影响DD6铸件化学铣切速率因素的研究[J].表面技术.2011

[8].郑月蓉,李勇.叁峡地区极短周期内剥蚀速率、下切速率及地表隆升速率对比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9].黄典,杨达源,李郎平,石安池,陆飞.金沙江白鹤滩河段下切速率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10

[10].周彬,杨达源,韩志勇,李徐生,王鹏.长江叁峡河段下切速率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6

标签:;  ;  ;  ;  

切速率论文-武登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