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区性行政垄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区性行政垄断,城市化水平,企业出口规模,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
地区性行政垄断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强,白雪飞[1](2019)在《地区性行政垄断、城市化水平与企业出口:基于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的经验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分析地区性行政垄断、城市化水平对企业出口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构建研究框架,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Tobit模型以及Heckman选择模型研究地区性行政垄断、城市化水平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以及城市化水平对地区性行政垄断与企业出口规模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地区性行政垄断是导致企业进行出口扩张的重要原因;同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显着降低企业的出口规模,并且城市化水平对行政垄断与企业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这说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因行政垄断而导致的企业对出口的依赖。(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王文静[2](2019)在《地区性行政垄断、要素市场扭曲与技术进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进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质量的体现。然而,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由技术进步拉动。由于我国特殊的行政垄断特征,地方政府依靠行政权力设置各种行政壁垒,严重影响了统一市场机制的形成,也阻碍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商品市场的逐渐完善,要素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因此,本文综合政府和市场两方面,通过比较和分析地区性行政垄断和要素市场扭曲两者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检验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影响路径问题,以理清两者的作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来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本文首先对我国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基本特征进行了介绍,对地区性行政垄断和要素市场扭曲影响技术进步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此,本文采用正负指标、生产函数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2001-2016年全国及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地区性行政垄断指数、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及技术进步率。结果发现:我国的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中西部垄断程度较大。资本与劳动力市场整体上均呈现出扭曲的态势,大体有所减缓。但资本市场的扭曲依然不可小觑。21世纪以来,我国的技术进步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技术进步主要由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城市带动。在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中,本文基于不同的计量回归模型,首先分析了地区性行政垄断和资本、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单独的影响,然后加入交互项来检验其路径问题。结果显示:地区性行政垄断、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扭曲均抑制了技术的进步,前者的影响程度明显更大且具有滞后性。这种抑制效应主要表现在中西部地区,东部相对较小。地区性行政垄断会通过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来抑制技术进步的发展,即要素市场扭曲是地区性行政垄断影响技术进步的一个路径。另外还发现地区性行政垄断内生性的存在使得用以往的OLS方法估计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被低估。因此,地区性行政垄断和要素市场扭曲都是影响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而前者才是根本原因。针对这两方面影响,本文最后从打破地区性行政垄断和矫正要素市场扭曲角度对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提供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8)
王林锋[3](2018)在《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0年,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缺乏创新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行政垄断是中国转轨时期的特色经济制度,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也曾经促进过经济的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性制约因素,与国家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背离。地区性行政垄断是政府使用公权力排斥、限制或阻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地方政府出于政治晋升与经济激励的目的有极强的动力去保护本地企业不受外来竞争的冲击,一方面导致受保护企业的行为目标从技术创新转移到寻求行政垄断保护,另一方面阻碍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引发的资源错配严重造成区域创新效率的损失。文章首先利用系统分析法深入分析了行政垄断的发展历程、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危害并细致的阐述了地区性行政垄断与区域创新效率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随机前沿方法分别测算了中国29个省市地区性行政垄断指数与区域创新效率大小,并利用截尾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分析,地区性行政垄断与区域创新效率存负相关的关系,地区性行政垄断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其一次项回归系数为-0.0193,平方项回归系数为0.0061;从纵向分析可以得出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是成倒U型的;从横向分析可以得出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在不同的省份呈现出地区性差异,在同个经济区域中差异较为微小,不同经济区域中差异显着,有着东、中、东北、西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是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背景下,首先系统分析了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传导机制,其次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区域创新效率造成的影响及区域间的差异性。以理论为依据,以实证为支撑,提出规制行政垄断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一是转变政府的职能,激发区域创新主体的活力;二是打破地区性行政垄断,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叁是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激发区域创新主体的活力,降低创新资源浪费,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产生知识、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区域创新效率。打破地区性行政垄断的体制性障碍、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引导区域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万心怡[4](2017)在《二手车行业地区性行政垄断法律规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现阶段汽车的消费结构发生了质变,新车销售逐渐趋缓,人们的置换需求变大,占新车销售比例近两成,二手车已经成为促进新车销售的重要动力之一。但是,目前二手车市场从规模上来说达不到其应有的发展水平,二手车行业存在很多问题,其中“限迁”政策是主要问题。“限迁”政策是指地方政府针对外地的二手车,采取制定特定尾气排放标准、使用年限标准等措施,以避免不符合标准的车辆大量流入本地市场,究其本质是一种地区性行政垄断行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计划经济残存的影响、地方政府权力庞大、缺乏强有力的执法监督机构、对环保的日益重视、相关法律规范不完善等。本文的研究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地区性行政垄断地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二手车行业中地区性行政垄断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以此为基础得出规制二手车地区性行政垄断的方法和对策。这样用二手车行业作为一个范例,对其他的行业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文章的第一部分通过对二手车行业地区性行政垄断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主要是对地区性行政垄断的概念、特征和“限迁”政策的性质进行分析,为下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开始具体阐述二手车行业地区性行政垄断的现状,并在对现状的描述后抽象出它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则是对二手车行业地区性行政垄断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分析完原因后又对地区性行政垄断对二手车行业造成的危害进行描述,为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做出现实铺垫。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提出解决二手车行业地区性行政垄断的方案,具体来说,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立法先行”,完善并统一行政法、反垄断法和二手车行业规制法律;其次,通过在二手车行业中构建司法审查制度和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有效执行相关法律;再次,要设立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增强其独立性、专业性,并扩大其权限;最后,制定等级式的二手车迁入政策,将制定这一政策的权限收归中央,控制各地自由裁量权。以此,来对二手车行业地区性行政垄断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促进二手车行业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7-06-01)
蔡佳[5](2016)在《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尤其是以省级政府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本地经济水平的快速稳步提高,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中央政策的执行者和本地政策的制定者,地方政府却依靠自身行政权力,以控制、排斥其他地区的合法竞争者为目的,通过设置各种行政垄断壁垒,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这阻碍了全国整体市场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和我国社会主义统一市场机制的建立。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定量分析,深层次的探究地区性行政垄断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恰当的处理好各级地方政府与所在地区市场间的微妙关系,最终使市场本体在全国整体资源配置中发挥出应有的核心地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借鉴于良春(2009)的ISCP研究框架,对全国29个省市从1998年到2013年的地区性行政垄断指数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计算,构建一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一个基于支出法的经济增长模型,以回归分析的方法将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作出实证检验,并将该影响研究具体细分到各省市。最终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实施不利于全国整体市场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且垄断系数为-10.40640。但是具体的影响效果细分到各个省市又各有不同。最后,文章从省际联系、政府机制、财税体制、晋升机制以及法律约束五个方面对减少当前的行政垄断措施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刘志强,卢崇煜[6](2015)在《地区性行政垄断对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和地区性行政垄断调查数据,从企业所有制角度,应用面板数据二元因变量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地区性行政垄断对于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性行政垄断对企业出口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国有企业,促进作用显着减弱;对于与海外联系密切的外资企业,促进作用显着增强。(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探索》期刊2015年05期)
陈林,朱卫平[7](2014)在《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的成因与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以往实证研究的经验证据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重复博弈模型,剖析了地方官员实施地区性行政垄断的政绩激励和经济激励,解释了地区性行政垄断在我国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及其治理办法。发现地区性行政垄断的主要成因为:①地区性行政垄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方官员的政绩;②它还可以为地方官员带来地下经济收益,从而获取工资以外的经济激励;③地方官员有限任期制是导致我国地区性行政垄断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模型结果表明,改进以经济增长、财税收入等经济指标为主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加大对地区性行政垄断行为的惩处力度,可以有效抑制地区性行政垄断,但却不能根治这一问题。当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是地方官员有限任期,中央政府无论如何都保证不了地方官员不实施地区性行政垄断,因此,地方官员有限任期制下的中央政府实现不了根治地区性行政垄断的目标。要根治地区性行政垄断,体制改革是关键。(本文来源于《系统管理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李真[8](2012)在《中国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地区性行政垄断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产品市场为例,借鉴战略性贸易政策和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内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区际贸易中的行为选择机制是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只要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垄断行为在区域市场间设置壁垒的成本不高,地方政府总是倾向于借助垄断行为追求辖区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行政垄断行为所面临的实施成本取决于中央政府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力度、对地方政府行为有效甄别的能力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也取决于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评论》期刊2012年05期)
陈林,朱卫平[9](2012)在《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与区域经济绩效——基于工具变量法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地方官员间的晋升竞争和行政权力所带来的地下经济收益,都会导致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出现。地区性行政垄断变量因而会受到GDP、地方财税水平等政绩指标和企业经济指标的影响,并在OLS回归估计中表现出内生性问题。文章构建了一个省级面板数据计量模型,以工具变量法对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区域经济绩效及其内生性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地区性行政垄断损害了4个方面的区域经济绩效——生产效率、资本配置效率、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由于地区性行政垄断这种地方官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内生于经济系统,以往常用的OLS估计可能会低估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危害性。(本文来源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期刊2012年04期)
张卫国,任燕燕,花小安[10](2011)在《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地区性行政垄断与经济增长——基于转型期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1994—200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地区性行政垄断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现阶段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倒U型影响,而且绝大多数省份行政垄断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地方政府投资具有正U型影响,且二者关系处于正U型下降通道中。就现阶段而言,地方政府投资及地区性行政垄断均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并且二者具有明显替代效应。长远来看,地区性行政垄断不利于全国整体市场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政治租金的获得损害了经济效率。(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1年08期)
地区性行政垄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技术进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质量的体现。然而,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由技术进步拉动。由于我国特殊的行政垄断特征,地方政府依靠行政权力设置各种行政壁垒,严重影响了统一市场机制的形成,也阻碍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商品市场的逐渐完善,要素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因此,本文综合政府和市场两方面,通过比较和分析地区性行政垄断和要素市场扭曲两者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检验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影响路径问题,以理清两者的作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来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本文首先对我国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基本特征进行了介绍,对地区性行政垄断和要素市场扭曲影响技术进步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此,本文采用正负指标、生产函数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2001-2016年全国及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地区性行政垄断指数、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及技术进步率。结果发现:我国的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中西部垄断程度较大。资本与劳动力市场整体上均呈现出扭曲的态势,大体有所减缓。但资本市场的扭曲依然不可小觑。21世纪以来,我国的技术进步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技术进步主要由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城市带动。在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中,本文基于不同的计量回归模型,首先分析了地区性行政垄断和资本、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单独的影响,然后加入交互项来检验其路径问题。结果显示:地区性行政垄断、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扭曲均抑制了技术的进步,前者的影响程度明显更大且具有滞后性。这种抑制效应主要表现在中西部地区,东部相对较小。地区性行政垄断会通过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来抑制技术进步的发展,即要素市场扭曲是地区性行政垄断影响技术进步的一个路径。另外还发现地区性行政垄断内生性的存在使得用以往的OLS方法估计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被低估。因此,地区性行政垄断和要素市场扭曲都是影响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而前者才是根本原因。针对这两方面影响,本文最后从打破地区性行政垄断和矫正要素市场扭曲角度对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提供了相关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区性行政垄断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志强,白雪飞.地区性行政垄断、城市化水平与企业出口:基于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的经验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19
[2].王文静.地区性行政垄断、要素市场扭曲与技术进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王林锋.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4].万心怡.二手车行业地区性行政垄断法律规制研究[D].福州大学.2017
[5].蔡佳.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6].刘志强,卢崇煜.地区性行政垄断对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
[7].陈林,朱卫平.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的成因与治理[J].系统管理学报.2014
[8].李真.中国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地区性行政垄断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
[9].陈林,朱卫平.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与区域经济绩效——基于工具变量法的实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
[10].张卫国,任燕燕,花小安.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地区性行政垄断与经济增长——基于转型期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
标签:地区性行政垄断; 城市化水平; 企业出口规模; 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