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诗论文-赖晓岚

宗教诗论文-赖晓岚

导读:本文包含了宗教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布尔加科夫,小说,宗教,诗学

宗教诗论文文献综述

赖晓岚[1](2015)在《布尔加科夫小说的宗教诗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布尔加科夫研究热”的持续升温,作家作品被从更多的角度来解读。小说不仅有日常道德讽刺,也有关于作家个人宗教问题的探讨。研究者容易把艺术特色与思想内容割裂开来只谈其一。然而笔者认为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洞见作家的心理特征。闹剧和狂欢的相互推进,人物形象与叙事方式在阐述作者宗教情结上的相互补充,怪诞手法的运用和梦境乌托邦的构建,小说人物形象的宗教原型探究,将成为笔者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和最终目的。本文共分为四章,从诗学手段入手逐层探讨布尔加科夫的宗教情结,在分析诗学手段的过程中注意与其他具有相同诗学特质的小说进行比较,将其诗学特征辨析建立在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的基础上,并在查询资料过程中对部分研究者的观点提出质疑,论证笔者的观点。在阐释诗学特征的同时对作者的思想碎片进行搜索和重建,笔者特别注意到贯穿于其中的宗教情绪让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充满神性光辉,并且作家从道德范畴到宗教信仰领域都试图打破“旧世界”,确立新型“个人与世界关系”之可能。因此在文本分析中将形式与内容二元统一,透过诗学的纹理来剖析宗教思想的庞大体格。(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3)

马志英[2](2014)在《丁鹤年宗教诗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丁鹤年叁百多首诗歌中,涉及佛道宗教思想内容的作品占叁分之一多,无论是吟咏佛理道义还是展现自己的佛老情怀均具有宗教文学的艺术特质。元延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各民族文化交汇过程中回回文人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性;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元朝遗民诗人的悲剧性生命体验是丁鹤年宗教诗的文化成因。丁鹤年的宗教诗体现出"儒释道伊"互通的文化特征,反映出回回文人对主流文化的积极认同观念。(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吴虹[3](2014)在《论赫伯特宗教诗的美德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17世纪诗人乔治·赫伯特以创作宗教抒情诗为主,在诗集《圣殿》中就美德、信仰与改造个体的关系表达独具一格的见解,他试图用诗歌维系传统的基督教信仰与美德思想,使美德思想在17世纪得到继承与发展,使宗教诗的创作艺术得到发展和超越。本文以赫伯特诗歌的美德主题为考察对象,分析其美德主题的内涵以及诗意呈现方式,探究赫伯特在宗教诗创作中赞颂美德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4年02期)

张兆勇,李群喜[4](2014)在《关于“中华宗教诗学”概念的提出及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宗教诗学"指几千年来以诗承传的中华根本性民族精神:忧患、知耻、奋进、慎思。这种宗教的根本性在于它既不同于佛教,亦不同于道教,与儒家道统亦有区别。而宗教诗学指士人把诗作作为他特殊的传导方式和批评方式,它应从先秦孔子"删诗之旨"即很成熟,此后各代均有自己变现,宋代士人又对之进行了内涵与方式的再完善。(本文来源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黄宗英[5](2013)在《爱德华·泰勒宗教诗艺术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爱德华·泰勒被称为是一位"旷野巴罗克"诗人。他的诗歌闪烁着宗教思想和诗歌艺术的光芒。他模仿邓恩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玄学派宗教诗人,将神学思想深藏于日常话语之中,用奇喻、双关、悖论等修辞手法,让诗篇充满喜乐与惊奇。《上帝的决心》和《沉思集》是泰勒的代表性诗歌作品,充分体现了诗人将貌似简单的旷野意象与严肃深邃的宗教主题相互融合的独特的"旷野巴罗克"诗歌创作风格。(本文来源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王晓丹[6](2012)在《邓恩的宗教诗:爱的多样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邓恩,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邓恩研究大多局限于他的爱情诗。在少数关注其宗教诗歌的成果中,依然缺乏对邓恩宗教诗歌系统性的探索。本文尝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多样性的爱为线索,分别从邓恩对上帝、对人类、对自然的爱,叁个角度深入理解、挖掘诗人的宗教诗歌。全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关注邓恩对上帝真挚的爱。这位杰出的诗人经常把他的思想感情寄予在诗歌作品中。有时候他以庄重的、宗教性的意象和语言赞颂上帝,有时候他也会以口语化的语言,世俗甚至暴力的意象来表达他内心对上帝炙热的情感。第二章探讨了邓恩对人类深厚的爱。毫无疑问,作为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诗人、布道者,邓恩对于人类、对于人生有着更多的思考。邓恩在他的宗教诗中展现出了对死亡的矛盾态度。深入体会邓恩的矛盾,我们可以感到他对生命的无限热爱。此外,邓恩在诗作中,一次次地祈祷,渴望人类的救赎。这都是他对人类爱的表达。第叁章主要研究了邓恩对自然的爱。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邓恩,对于自然,有着特别的敏感。一方面,植物、动物等生物类意象频繁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邓恩对于自然的关注与尊重;另一方面,邓恩在诗歌中运用了很多天文及地理意象,反映出邓恩对于科学的了解。基于邓恩的宗教诗歌,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邓恩的个人经历,本文全方位地展现了邓恩宗教诗中对上帝、对人类和对自然的多样性的爱,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约翰·邓恩,推动国内对邓恩宗教诗歌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10)

吴光正[7](2011)在《民族精神的把握与宗教诗学的建构——李丰楙教授的道教文学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学者李丰楙长期致力于中国道教文学研究,发凡起例,已经形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学术流派。其学术研究的教派史视野、民族本位立场和宗教诗学的理论建构,为中国宗教文学史的书写做出了重要贡献。李丰楙宗教文学研究的学术定位、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终极目标对大陆学界的宗教文学研究应有所启迪。(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吴光正,何坤翁[8](2009)在《坚守民族本位 走向宗教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人文科学的分类体系,是在20世纪初参照西方的教育体制和学科分类体系,切割、糅合中国本土的经史子集和方外的释道知识系统而建构的;文学作为一个学科从传统中独立出来花了10多年时间: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年8月15日),张百熙主持颁布《钦定京师大(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黎明星[9](2009)在《那丰硕的灵魂》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玄学派的代表诗人,约翰·多恩更为关注宇宙的本性、人在生活中的位置或作用、灵肉关系以及灵魂和上帝的关系等。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多恩研究主要是对比研究、主题研究、文本分析、理论探索和文化阐释。这些方面都是硕果累累,但大都局限于多恩的爱情诗。即使在少数关注其宗教诗的成果中,仍旧缺乏统领多恩宗教诗主题体系的探索。有鉴于此,本文将尝试探究这一及其重要但被忽略了的主题。该文认为灵魂旅程这一主题即是贯穿多恩宗教诗的体系。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多恩创造了一个世界灵魂,并辩证地刻画其系统的自创造、堕落、赎回以及拯救的旅程。文本细读并不过时,对于领会多恩诗中的主题、意象以及隐喻等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认为,多恩诗中的上帝对灵魂是偏爱的,因为上帝在创造之初把自己的影像印在灵魂上,灵魂即成了这一神圣影像的象征。多恩独特灵魂观的主要特点是灵魂享有最大的自由的上帝的爱。正是灵魂使得一切有生物具有生命。在灵肉关系中,多恩更强调的是互相需要。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存在都有等级。身体是基督道成肉身和牺牲的必要条件。这使得基督赎回所有因为原罪以及后来的附加罪而堕落的灵魂成为可能。多思作品显示,只有来自上帝的拯救能提升堕落的人类,恢复其尊严。与此同时,多恩也意识到堕落的人类必须积极响应上帝的神圣计划,从叁个途径来拯救他们的灵魂:净化、启蒙以及与上帝的结合。(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15)

黎明星[10](2008)在《灵与肉的复活——读约翰·多恩的宗教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得救与复活是多恩宗教诗和布道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死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天国得救,但并没有忽略对肉体的拯救和随即的复活。相反,灵魂和肉体的复活二者相呼相应、不可分离。(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期刊2008年02期)

宗教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丁鹤年叁百多首诗歌中,涉及佛道宗教思想内容的作品占叁分之一多,无论是吟咏佛理道义还是展现自己的佛老情怀均具有宗教文学的艺术特质。元延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各民族文化交汇过程中回回文人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性;伊斯兰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元朝遗民诗人的悲剧性生命体验是丁鹤年宗教诗的文化成因。丁鹤年的宗教诗体现出"儒释道伊"互通的文化特征,反映出回回文人对主流文化的积极认同观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宗教诗论文参考文献

[1].赖晓岚.布尔加科夫小说的宗教诗学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马志英.丁鹤年宗教诗论析[J].民族文学研究.2014

[3].吴虹.论赫伯特宗教诗的美德主题[J].外语学刊.2014

[4].张兆勇,李群喜.关于“中华宗教诗学”概念的提出及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5].黄宗英.爱德华·泰勒宗教诗艺术管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6].王晓丹.邓恩的宗教诗:爱的多样表达[D].河北师范大学.2012

[7].吴光正.民族精神的把握与宗教诗学的建构——李丰楙教授的道教文学研究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

[8].吴光正,何坤翁.坚守民族本位走向宗教诗学[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

[9].黎明星.那丰硕的灵魂[D].西南大学.2009

[10].黎明星.灵与肉的复活——读约翰·多恩的宗教诗[J].世界文学评论.2008

标签:;  ;  ;  ;  

宗教诗论文-赖晓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