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脂通脉颗粒论文-李璐,杨惠民,郭杨志,王淑艳,赵睿学

消脂通脉颗粒论文-李璐,杨惠民,郭杨志,王淑艳,赵睿学

导读:本文包含了消脂通脉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调脂通脉颗粒,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黏附分子

消脂通脉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李璐,杨惠民,郭杨志,王淑艳,赵睿学[1](2019)在《调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对HUVECs黏附分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调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采用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调脂通脉颗粒组,每组20只,制备含药血清。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法,观察调脂通脉颗粒对LPS(1μg/ml)刺激HUVECs中ICAM-1、VCAM-1的影响。结果①上清液: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CAM-1、VCAM-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PDTC组、调脂通脉颗粒低剂量组、调脂通脉颗粒中剂量组、调脂通脉颗粒高剂量组中ICAM-1、VCAM-1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细胞: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UVECs中ICAM-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PDTC组、调脂通脉颗粒低剂量组、调脂通脉颗粒中剂量组、调脂通脉颗粒高剂量组ICAM-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脂通脉颗粒能有效抑制LPS损伤所致的HUVECs黏附分子表达增加。(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9年04期)

胡楠[2](2019)在《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脂水平,并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材料与方法:1.选取144只SPF级SD雄性大鼠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利用随机分组,每组12只,即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清脂通脉颗粒组)10组,共计12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余各组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具体方法为注射维生素D3+复合高脂饲料喂养8周,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给予常规饲料喂养。实验进行后第4周对中药组大鼠按照均匀设计方案计量的不同比例进行给药,本次研究采用灌胃给药作为主要途径,给药比例为10ml/kg。正常组、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因灌胃手法及大鼠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共有8只大鼠死亡,故最终决定每组取10只大鼠进行下一步检测。实验进行9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取材,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分离取得血清,取出主动脉和肝脏制成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用HE染色观察主动脉和肝脏的病理形态学和脂质沉积情况;检测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ApoAI/ApoB)水平;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影响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清道夫受体BI(SR-BI)、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影响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的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肝脏X受体α(LX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脂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的TC、TG、LDL水平显着增高(P<0.01),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其中组3、8、9、12的TC水平降低(P<0.05),8、10、11、12组HDL-C水平升高(P<0.05),3、8、9、10、11、12组LDL-C水平降低(P<0.05);其余组TC、TG、LDL-C含量有降低、HDL-C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综合以上结果,选定组8和组12,连同正常组和模型组进行后续研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poAI显着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显着降低(P<0.01)。组8,组12能升高ApoAI,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肝脏脂质沉积结果显示:HE染色结果显示中药组大鼠主动脉管壁增厚减轻,泡沫细胞和炎细胞浸润减少,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只有部分肝细胞水样变性,肝脏组织中的脂滴沉积减少,大部分肝细胞接近正常形态。3.胆固醇合成和摄取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肝脏胆固醇受体LDLr和SR-BI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限速酶CYP7A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4.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胆固醇外流关键分子ABCA1和ABCG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胆固醇逆转运关键因子LXRα和PPARγ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1.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有效调节血脂及载脂蛋白相关指标,说明清脂通脉颗粒能能够调节脂质代谢紊乱。2.清脂通脉颗粒可以减少主动脉内膜上粥样斑块病变面积脂质沉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脂滴沉积,说明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肝脏脂质沉积。3.清脂通脉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与摄取,加速胆固醇向外周组织流出的速度,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延缓动脉粥样硬块斑块的形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01)

张欢,安阳阳,于睿,张颖,梁健[3](2018)在《清脂通脉颗粒最佳药物剂量配比筛选与疗效验证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清脂通脉颗粒的最佳药物剂量配比,研究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对的机制与NPC1、NPC1L1之间的联系。方法: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60万IU/kg),复合高脂饲料喂养8周来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以构成清脂通脉颗粒的5味中药为研究对象,采用均匀设计"5因子10水平"的分组设计。清脂通脉颗粒灌胃4周后,以血脂四项的水平为筛选指标,筛选出最佳剂量配比组。之后将最佳配比组与空白组、模型组对照,检测肝脏与小肠中NPC1、NPC1L1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血脂四项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组8与组12四项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他中药组相比,降脂效果更佳,故选取组8与组12的药物配比为最佳剂量配比。(2)实验结果显示,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显着降低大鼠血脂水平,升高NPC1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NPC1L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运用均匀设计筛选获得的8组与12组的计量比例为最佳配比;清脂通脉颗粒可以通过升高NPC1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NPC1L1的mRNA和蛋白表达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安阳阳[4](2018)在《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硬化模型大鼠血脂及NPC1、NPC1L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清脂通脉颗粒对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血脂代谢水平及表达方面的影响,深入研究清脂通脉颗粒在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最佳配比,观察并研究NPCI、NPC1L1在小肠和肝脏中的表达与血液中血脂指标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1.本实验选取的实验动物为SPF级SD雄性大鼠108只,采取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108只大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10组),每组9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予除正常组外大鼠进行造模,造模方式为注射维生素D3+复合高脂饲料喂养,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普通饲料喂养。2.第9周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应用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小肠及肝脏中NPC1、NPC1L1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脂四项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C、TG、LDL-C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HDL-C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所有中药组TG含量显着降低(P<0.01),3、8、9、12组的TC含量明显降低(P<0.05),8、10、11、12组的HDL-C含量明显升高(P<0.05),3、8、9、10、11、12组的LDL-C含量明显降低(P<0.05);其余组TC、TG、LDL-C含量略有降低、HDL-C略有升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NPC1在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NPC1L1在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NPC1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NPC1L1在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3.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中NPC1在肝脏、小肠中的mRNA的表达均降低(P<0.05),NPC1L1在肝脏、小肠中的mRNA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NPC1在肝脏、小肠中的mRNA表达升高(P<0.05),NPC1L1在肝脏和小肠中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1.经过血脂检测指标证实,第8组和第12组降脂效果相对优于其他中药组。2.清脂通脉颗粒可以使模型大鼠的肝脏和小肠组织中NPC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NPC1L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3.清脂通脉颗粒实现其对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是通过升高肝脏和小肠组织中NPC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降低NPC1L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所达成的。4.清脂通脉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肝脏和小肠组织中NPC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降低NPC1L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来促进游离胆固醇的转运以及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李璐[5](2018)在《基于NF-κB通路探讨调脂通脉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及血脂异常证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通过观察调脂通脉颗粒对ApoE-/-小鼠富含甘油叁酯脂蛋白残粒(remnant-like particle cholesterol,RLP-C)水平、主动脉弓细胞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l)、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等蛋白表达的影响,基于NF-κB通路研究探讨调脂通脉颗粒抑制炎症,延缓AS病变的治疗机理。2.通过临床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不同证候类型血脂异常患者血清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叁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RLP-C、ICAM-1、VCAM-1分布特点,将中医学宏观证候与现代医学微观指标相结合,寻找理化指标与证候特点的联系,以期为中医药治早期治疗血脂异常及防治AS探索新的思路。方法1.动物实验中将30只6周龄ApoE-/-小鼠随机分模型组、非诺贝特组、调脂通脉颗粒组,每组10只,另选10只6周龄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小鼠每日予普通饲料饲养,模型组每日予高脂饲料饲养,给药组每日予高脂饲料和调脂通脉颗粒或非诺贝特饲养。饲养12周后,生化检测各组小鼠血清TC、TG、LDL-C、RLP-C水平,ELISA法检测ICAM-1、VCAM-1水平;HE染色观察主动脉弓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主动脉弓ICAM-1、VCAM-1表达;Wester blot法检测主动脉弓 ICAM-1、VCAM-1、NF-κB、p-NF-κB、IκBα、p-IκBα蛋白表达。2.临床研究中筛选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航天中心医院的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根据相应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病例收集,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信息,填写中医证候病例观察表,留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进行检测 TC、TG、LDL-C、HDL-C、RLP-C、VCAM-1、ICAM-1,同时筛选 20 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最后将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动物实验1)小鼠血脂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C、TG、LDL-C、RLP-C水平明显升高;而与模型组比较,非诺贝特组、调脂通脉颗粒组血清TG、RLP-C水平明显降低。2)小鼠黏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CAM-1、VCAM-1水平明显升高;而与模型组比较,非诺贝特组、调脂通脉颗粒组血清ICAM-1、VCAM-1水平明显降低。3)小鼠主动脉弓HE染色结果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光滑,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可见明显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斑块内部有大量胆固醇结晶及炎性细胞浸润。非诺贝特组和调脂通脉颗粒组亦可见斑块形成,但斑块内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减少。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主动脉弓内皮下未见明显ICAM-1、VCAM-1颗粒。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弓内皮下可见大量ICAM-1、VCAM-1颗粒。非诺贝特组及调脂通脉颗粒组ICAM-1、VCAM-1颗粒较模型组减少,主要集中于内皮下斑块中。5)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CAM-1、VCAM-1、p-N、-κB、p-IκB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而与模型组比较,非诺贝特组、调脂通脉颗粒组主动脉VCAM-1、p-NF-KB、p-IκB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非诺贝特组、调脂通脉颗粒组主动脉ICAM-1表达较模型组虽呈现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证候类型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浊阻遏证(24.6%)>气滞血瘀证(23.9%)>脾肾阳虚证(21.0%)>肝肾阴虚证(18.1%)>阴虚阳亢证(12.3%)。2)不同证候类型血脂异常患者血脂特点表现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痰浊阻遏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气滞血瘀组TG、LDL-C水平明显升高,HDL-C水平明显降低。其中,痰浊阻遏组较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TG水平明显升高。气滞血瘀组较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TG水平明显升高。3)不同证候类型血脂异常患者RLP-C特点表现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痰浊阻遏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气滞血瘀组RLP-C水平明显升高;其中,痰浊阻遏组RLP-C水平最高,较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明显升高;另外,气滞血瘀组RLP-C水平较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明显升高。4)不同证候类型血脂异常患者黏附分子特点表现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痰浊阻遏组ICAM-1、VCAM-1水平明显升高;与痰浊阻遏组比较,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气滞血瘀组ICAM-1水平明显降低;与痰浊阻遏组比较,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VCAM-1水平明显降低。5)血脂异常患者血清RLP-C与TC、TG、ICAM-1、VCAM-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1.调脂通脉颗粒可能通过降低RLP-C水平,抑制NF-κB途径,减少ICAM-1、VCAM-1表达,延缓AS病变。提示调脂通脉颗粒通过调节血脂代谢,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内皮损伤,具有明确的稳定斑块、改善病变、抗AS作用效果。2.血脂异常患者以痰浊阻遏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最为多见。血清TG、RLP-C、ICAM-1、VCAM-1升高与痰浊阻遏证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考虑将TG、RLP-C、ICAM-1、VCAM-1作为痰浊阻遏证的微观辨证指标之一。由于RLP-C对于心血管疾病具有预测价值,提示痰浊阻遏证血脂异常患者可能更易于发生心血管疾病。如果临床实践中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合理应用益气化痰活血类中药治疗,或许可以使血脂异常患者获得更大的收益。(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李璐,郭杨志,杨惠民,钱丽超,史成[6](2018)在《调脂通脉颗粒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RLP-C、sICAM-1、sVCAM-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调脂通脉颗粒对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血脂、富含甘油叁酯脂蛋白残粒、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将3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非诺贝特组及调脂通脉颗粒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组。模型组及给药组小鼠以高脂饲料饲养,同时给予调脂通脉颗粒或非诺贝特,12周后测富含甘油叁酯脂蛋白残粒(RLP-C)及血脂四项;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取主动脉根部做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调脂通脉颗粒组和非诺贝特组小鼠体重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非诺贝特组、调脂通脉颗粒组血清RLP-C、TC、TG、HDL-C、L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非诺贝特组、调脂通脉颗粒组血清RLP-C、T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非诺贝特组、调脂通脉颗粒组血清s ICAM-1、sVCAM-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诺贝特组与调脂通脉颗粒组SVCAM-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表明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增厚伴易损斑块形成,调脂通脉颗粒组内膜增厚伴稳定斑块。结论调脂通脉颗粒可通过降低RLP-C的水平,减少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丹,孙刚,刘静,王占占[7](2017)在《降脂通脉颗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降脂通脉颗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使用降脂通脉颗粒治疗,然后随机挑选出年龄、病症程度无明显差异的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40例作为本次临床调查对照资料,将其命名为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 80例动脉粥样硬化症使用不同药物经8周治疗后,采用降脂通脉颗粒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相对于使用辛伐他汀治疗的对照组患者TG、TC、LDL-C、v WF、CRP、IL-6、THF-α等降低,HDL-C有所提升。结论使用降脂通脉颗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症,不但可以实现降脂、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还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并可以为患者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24期)

张璐[8](2017)在《Rho/Rock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代谢的影响及调脂通脉颗粒干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冠状动脉疾病和中风一直是全世界两个最大的死亡因素,它们的"背后推手"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变。当脂质代谢紊乱,脂质斑块堵塞动脉壁时,血液流动困难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中风发作。AS病因复杂,它所涉及的炎症学说、脂质代谢紊乱学说仍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深入研究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AS形成的病理基础,防止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相结合,以脂质代谢紊乱为切入点,观察细胞内两条脂质代谢途径:PPARy-LXR-ABCA1和自噬-溶酶体途径,探讨Rho/Rock信号通路与它们的相关性,并观察调脂通脉颗粒对于脂质斑块的治疗效果,阐释调脂通脉颗粒的作用机制。方法1.实验一:采用高脂饮食加球囊拉伤新西兰大白兔颈总动脉的方法复制AS模型,分为5组,分别是: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颗粒组和阿托伐他汀组。2个治疗组灌胃给药,其余3组以相同容量的蒸馏水灌胃。选择治疗6周、12周为观察点。分别在两个时间点,超声观察AS模型建立情况;血脂测定;H&E染色观察颈总动脉、肝脏病理形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内皮素1(ET-1)、前列环素(PGI2)、血栓烷素(TXA2)水平;RT-PCR方法检测兔模型颈动脉中性胆固醇酯水解酶(nCEH)、Adipophilin mRNA表达情况。评价调脂通脉颗粒对AS病变内皮细胞标志物和胆固醇转运蛋白的影响。2.实验二:采用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分为5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Con)、泡沫细胞模型组(Mod)、泡沫细胞+R0CK抑制剂组(Mod+Y-27632)、调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组(TZTM)和阿托伐他汀含药血清组(Atorva)。CCK8法确定最佳给药浓度、给药时间、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油红0染色鉴定泡沫细胞形成情况;AnnexinV-FITC双标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分光光度法检测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含量,计算胆固醇酯(CE)/总胆固醇(TC)比值;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PPARγ、LXR、ABCA1蛋白表达水平。观察调脂通脉颗粒对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3.实验叁:采用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分为6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Con)、泡沫细胞模型组(Mod)、泡沫细胞+自噬诱导剂组(Mod+Rapa)、泡沫细胞+自噬诱导剂+Y-27632组(Mod+Rapa+Y-27632)、调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组(TZTM+Rapa)和阿托伐他汀含药血清组(Atorva+Rapa)。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自噬体形成情况;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Beclin1、p62、LC3II、Rab7蛋白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法检测各组Beclin1、Bcl-2蛋白结合情况。探讨Rho/Rock信号通路与细胞自噬的关系及调脂通脉颗粒调控自噬的分子机制。结果1.实验一(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TC水平下降(P<0.05),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发现,调脂通脉颗粒在12周时表现出了最佳降低高脂血症的效果(P<0.05)。(2)6周,H&E染色结果显示中药组和西药组的颈总动脉斑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控制,病变较轻,提示治疗有效。12周时模型组颈动脉斑块几乎布满整个管腔,形成了典型的脂质斑块。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仅见少量脂质沉着,病变较轻。肝脏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肝细胞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未见肝内炎症现象和纤维化改变。(3)血清ELISA结果:2个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ET-1、TXA2含量明显升高,eNOS、PGI2水平下降,差异显着(P<0.01)。与模型组比较,调脂通脉颗粒组和阿托伐他汀组ET-1、TXA2含量下降,eNOS、PGI2水平升高,差异显着(P<0.01)。(4)RT-PCR结果:2个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CEH含量下降了20.81%和40.35%(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组nCEH的含量上升了 2.08%和5.69%(P>0.05)。阿托伐他汀组nCEH的含量上升了 20.61%和29.48%(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颈总动脉Adipophilin表达升高了 26.94%和37.15%(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Adipophilin的含量下降了 6.93%和10.28%(P>0.05),阿托伐他汀降低了 Adipophilin 的表达(P<0.05)。2.实验二(1)CCK8结果:与对照孔比较,模型组OD值显着降低(P<0.01)。调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浓度在5%时,细胞存活率在70%-80%之间。调脂通脉颗粒5%浓度含药血清在给药24h细胞存活率最显着,最终确定调脂通脉颗粒的给药浓度为5%、作用时间24h。调脂通脉颗粒对未受ox-LDL刺激的巨噬细胞无影响,提示无细胞毒性作用。作用24h后,与模型组比较,模型+抑制剂组、调脂通脉颗粒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含药血清5%)的细胞存活率上升(P<0.05)。(2)油红0染色结果:80μg/ml 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可见脂滴遍布视野,被染红的细胞在50%以上,符合巨噬细胞泡沫化的特征。模型+Rock抑制剂组可见遍布分散的脂滴。与模型组比较,调脂通脉颗粒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的脂滴较少,细胞膜内侧红色脂滴颜色浅,以分散的小脂滴为主。(3)AnnexinV-FITC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颗粒组和模型+抑制剂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13.2± 1.68%和18.2±0.73%)(P<0.05),阿托伐他汀组的细胞凋亡率也减少(11.9±0.73%)(P<0.05)。(4)TC、FC、CE/TC比值结果:调脂通脉颗粒组TC含量降低,FC含量升高、CE/TC比值为38.19%(P<0.05)。在阿托伐他汀组中,TC、FC的含量和CE/TC的比值较模型组均有特别显着的差异(P<0.01)。(5)免疫蛋白印迹结果:Rho、Rock蛋白巨噬细胞中表达较少,ox-LDL诱导后,Rho、Rock蛋白水平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调脂通脉颗粒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PARγ-LXR-ABCA1蛋白表达增加(P<0.05)。3.实验叁(1)免疫荧光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泡沫细胞+雷帕霉素组细胞间隙变大,荧光强度增加;泡沫细胞+雷帕霉素+Y-27632荧光强度明显增强,绿色颗粒增多。和模型对照组相比,调脂通脉颗粒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绿色荧光强度明显增强。(2)免疫蛋白印迹结果:RhoA、Rock蛋白在泡沫细胞中表达上升,调脂通脉颗粒干预后,蛋白水平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泡沫细胞+雷帕霉素组和泡沫细胞+雷帕霉素+Y-27632组Beclin1蛋白表达上升20.4%和29.1%(P<0.05);LC3II蛋白表达上升了 30.2%和 43.9%(P<0.05);p62 蛋白表达下降了 31.7%和 47.3%(P<0.05);Rab7水平升高了 10.0%和15.7%(P<0.05)。与泡沫细胞+雷帕霉素组比较,调脂通脉颗粒组和阿托伐他汀组Beclin1蛋白含量上升19.8%和23.4%(P<0.05);LC3II蛋白表达上升了 29.8%和 35.5%(P<0.05);p62 含量下降了 41.9%和 36.8%(P<0.05);Rab7 蛋白水平升高了34.9%(P>0.05)和 16.4%(P<0.05)。(3)免疫共沉淀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beclin1和bcl-2结合程度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泡沫细胞+雷帕霉素组、泡沫细胞+雷帕霉素+Y-27632组蛋白结合程度明显降低(P<0.05)。与泡沫细胞+雷帕霉素组比较,调脂通脉颗粒组蛋白结合程度也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组使两种蛋白结合程度降低(P<0.05)。结论1.调脂通脉颗粒通过调节内皮细胞标志物ET-1、eNOS、PGI2、TXA2水平,修复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内皮细胞损伤,调节胆固醇转运途径的相关蛋白,改善AS斑块。2.抑制剂Y-27632能够抑制Rho/Rock信号通路,减少自噬起始时bcl-2和beclin1的蛋白结合,增加细胞内自噬体活性,促进自噬发生,从而减少泡沫细胞形成。3.调脂通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PPAR γ-LXR-ABCA1、抑制Rho/Rock信号通路,从而增加自噬-溶酶体系统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胆固醇从泡沫细胞中流出,抑制巨噬细胞泡沫化,起到防止AS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苏兆铎[9](2017)在《调脂通脉颗粒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管重塑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占人类疾病死亡原因的前位,预后较差,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一种典型的心脑血管疾病,还是许多其他疾病的基础和先期症状,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学者们始终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及临床研究,以期阐明疾病原理,并提高治疗效率。血管重塑理念的引入,对于认识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改善血管重塑的角度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更符合防治结合的治疗理念。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医学系统,对于改善血管重塑拥有独到的治疗效果,在改善血管内径和斑块稳定性上起到了一定作用。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调脂通脉颗粒的一系列作用,包括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脂水平的影响、对血管重塑相关因子的影响、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观察调脂通脉颗粒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用药及早期预防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高脂饲料饮食及球囊损伤术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54只兔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阿托伐他汀组(2.2mg/kg)和调脂通脉中药组(8g/kg);观察45天、90天两个时间点指标变化。在第45天与90天,对各组兔模型左颈总动脉的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和收缩期峰值流速采用超声测量;在实验开始、取材前行血脂测定。45天与90天处死并取材,对颈总动脉作病理学观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兔颈总动脉和胸主动脉,计算斑块HIF-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MMP-1、MMP-2、TIMP-1、PD-ECGF、uric acid水平。整体动态评价调脂通脉中药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影响。结果:1.中药组和西药组通过相应药物干预,均能明显降低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P<0.01)。2.45天与90天两个时间点,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发现,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均形成斑块。相比于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可减轻动脉内径的厚度,且仅可见少量的脂质沉着于动脉管壁。3.45天与90天两个时间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显示,模型组HIF-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调脂通脉中药组HIF-1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与阿托伐他汀组无明显差异。4.45天与90天两个时间点,通过免疫组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模型组兔血清中MMP-1、MMP-2、PD-ECGF、uric aci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TIMP-1低于假手术组(P<0.01)。调脂通脉中药组家兔血清MMP-1、MMP-2、PD-ECGF、uric acid 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TIMP-1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阿托伐他汀组无明显差异。结论:1.采用球囊损伤术合并高脂饲料饮食方法,可成功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2.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HIF-1,血清MMP-1、MMP-2、PD-ECGF、URIC ACID、含量逐渐升高,TIMP-1含量逐渐降低。与硬化动脉血管形态学改变相关。3.阿托伐他汀和调脂通脉中药均可明显降低血清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减小斑块面积,提高斑块稳定性。4.超声图像显示,调脂通脉中药可减轻动脉斑块的大小,增大颈总动脉内径,减小内中膜厚度,加快颈总动脉流速,与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相吻合。5.调脂通脉中药可通过调节HIF-1,血清MMP-1、MMP-2、TIMP-1、PD-ECGF、URIC ACID、含量,TIMP-1含量上调,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塑。(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段盈竹[10](2017)在《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腺硬化模型家兔血脂及SR-BI 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家兔的血脂代谢及胆固醇逆转运受体SR-BI mRNA和蛋白表达方面的影响,深入研究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清脂通脉颗粒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本实验选取的实验动物为健康雄性家兔,在实验中的动物的分组均采取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我们将22只家兔,随机选取6只为空白组,剩余16只为造模组。使各组家兔每天都自由饮水,室温保持在20?C-25?C,适应性饲养一周后,对模型组进行造模,造模方法即采用传统的高脂饲料喂养加维生素D3注射法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复制。模型组将维生素D3一次性注射于腹腔,注射剂量为(60万IU/kg)。空白组给予正常饲料颗粒喂养,并同样适应性饲养一周后,在实验第一天在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高脂饲料喂养,时间为4周,从空白组和模型组各随机抽取1只家兔进行颈动脉病理切片,采用HE染色法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病理改变,评价造模成功与否。造模成功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组15只家兔,按照每组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西药组)、清脂通脉颗粒组(中药组)然后开始对辛伐他汀组(西药组)、清脂通脉颗粒组(中药组)进行药物治疗,两组分别每日一次经口灌饲辛伐他汀、清脂通脉颗粒,同样连续灌饲4周。2.至实验第9周末禁食,对各组家兔进行经耳缘静脉采集血液样本,对血清进行分离,目的是检测各组血清中血脂四项指标,分别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并检测各组家兔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含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至实验9周末禁食经耳缘静脉麻醉后处死动物,剖开腹部,摘取肝脏尾状叶,检测各组动物肝脏组织中SR-BImRNA及SR-BI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通过RT-PCR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3.对四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软件采用SPSS17.0,其中各组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个组间的数据进行比较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结果以P<0.01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血脂四项检测结果得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TG、TC、LDL-C含量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TG、TC、LDL-C含量均降低(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TG、TC、LDL-C含量均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HDL-C含量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HDL-C含量均升高(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HDL-C含量降低(P>0.05)。2.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OX-LDL含量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OX-LDL含量均降低(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OX-LDL含量升高(P>0.05)。3.Western-blot结果显示:SR-BI蛋白的目的条带大约在36k Da处,统计积分光密度值的结果可以得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SR-BI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SR-BI表达升高(p<0.01)。与西药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RT-PCR结果显示:SR-BI mRNA的目的条带大约在457bp处,统计积分光密度值的结果可以得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SR-BImRNA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SR-BImRNA表达升高(p<0.01)。与西药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家兔,发现模型组中含量显着升高的有TC、TG、LDL-C及OX-LDL,含量显着降低的为HDL-C,说明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兔模型造模成功。2.清脂通脉颗粒使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肝细胞组织中SR-BI mRNA的表达升高。3.清脂通脉颗粒使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肝细胞组织中SR-BI蛋白的表达升高。4.清脂通脉颗粒实现其对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是通过上调肝细胞中SR-BI mRNA及蛋白的表达。5.肝细胞中SR-BI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升高,清脂通脉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是通过促进胆固醇逆转运实现。(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3-01)

消脂通脉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脂水平,并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材料与方法:1.选取144只SPF级SD雄性大鼠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利用随机分组,每组12只,即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清脂通脉颗粒组)10组,共计12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余各组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具体方法为注射维生素D3+复合高脂饲料喂养8周,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给予常规饲料喂养。实验进行后第4周对中药组大鼠按照均匀设计方案计量的不同比例进行给药,本次研究采用灌胃给药作为主要途径,给药比例为10ml/kg。正常组、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因灌胃手法及大鼠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共有8只大鼠死亡,故最终决定每组取10只大鼠进行下一步检测。实验进行9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取材,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分离取得血清,取出主动脉和肝脏制成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用HE染色观察主动脉和肝脏的病理形态学和脂质沉积情况;检测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ApoAI/ApoB)水平;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影响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清道夫受体BI(SR-BI)、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影响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的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肝脏X受体α(LX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脂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的TC、TG、LDL水平显着增高(P<0.01),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其中组3、8、9、12的TC水平降低(P<0.05),8、10、11、12组HDL-C水平升高(P<0.05),3、8、9、10、11、12组LDL-C水平降低(P<0.05);其余组TC、TG、LDL-C含量有降低、HDL-C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综合以上结果,选定组8和组12,连同正常组和模型组进行后续研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poAI显着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显着降低(P<0.01)。组8,组12能升高ApoAI,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肝脏脂质沉积结果显示:HE染色结果显示中药组大鼠主动脉管壁增厚减轻,泡沫细胞和炎细胞浸润减少,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只有部分肝细胞水样变性,肝脏组织中的脂滴沉积减少,大部分肝细胞接近正常形态。3.胆固醇合成和摄取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肝脏胆固醇受体LDLr和SR-BI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限速酶CYP7A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4.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胆固醇外流关键分子ABCA1和ABCG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胆固醇逆转运关键因子LXRα和PPARγ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1.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有效调节血脂及载脂蛋白相关指标,说明清脂通脉颗粒能能够调节脂质代谢紊乱。2.清脂通脉颗粒可以减少主动脉内膜上粥样斑块病变面积脂质沉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脂滴沉积,说明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肝脏脂质沉积。3.清脂通脉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与摄取,加速胆固醇向外周组织流出的速度,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延缓动脉粥样硬块斑块的形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脂通脉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李璐,杨惠民,郭杨志,王淑艳,赵睿学.调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对HUVECs黏附分子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9

[2].胡楠.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3].张欢,安阳阳,于睿,张颖,梁健.清脂通脉颗粒最佳药物剂量配比筛选与疗效验证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4].安阳阳.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硬化模型大鼠血脂及NPC1、NPC1L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

[5].李璐.基于NF-κB通路探讨调脂通脉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及血脂异常证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6].李璐,郭杨志,杨惠民,钱丽超,史成.调脂通脉颗粒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RLP-C、sICAM-1、sVCAM-1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7].王丹,孙刚,刘静,王占占.降脂通脉颗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

[8].张璐.Rho/Rock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代谢的影响及调脂通脉颗粒干预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9].苏兆铎.调脂通脉颗粒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管重塑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10].段盈竹.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腺硬化模型家兔血脂及SR-BI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7

标签:;  ;  ;  

消脂通脉颗粒论文-李璐,杨惠民,郭杨志,王淑艳,赵睿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