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基于PC的医学图像可视化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国,王丽凤[1](2021)在《结合高光谱像素级信息和CNN的玉米种子品种识别模型》文中指出玉米作为中国重要粮食作物,品种众多,易出现错分现象,影响农业安全和粮食生产。针对传统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的高光谱图像作物品种识别模型所需建模样本数量巨大的问题,提出基于高光谱像素级信息和CNN的玉米种子品种识别模型。首先,获取不同品种玉米种子在400—1000 nm范围内的高光谱图像,提取样本全部像素的203维光谱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算法将光谱维度降至8维。在实验中,样本的像素级光谱信息(即:样本的全部像素的光谱信息)除应用于CNN模型外,也应用于支持向量机(SVM)和K近邻分类(KNN)模型中,结果表明:在相同模型中,基于像素级光谱信息比基于米粒级光谱信息(即:每粒样本所有像素光谱信息的平均值)识别效果好;在相同情况下,CNN模型比SVM和KNN模型的识别效果好;基于像素级光谱信息和CNN的品种识别模型识别效果最稳定,依据像素级分类结果采用多数投票策略对玉米种子样本进行识别,样本识别精度高达100%(注:100%为建模集样本与测试集样本数量为0.27和0.32时的识别精度,随着测试集样本数量的增加,该识别精度将有所降低)。最后,使用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算法实现CNN输出特征值的可视化,验证了基于高光谱像素级信息和CNN的品种识别模型的有效性。在建模样本极少的情况下,实现了玉米种子品种的无损、高效识别,为精准农业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胶囊内镜学组[2](2021)在《中国小肠胶囊内镜临床应用指南(2021,上海)》文中研究指明小肠胶囊内镜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小肠疾病检查的一线检查方式。为进一步规范小肠胶囊内镜的检查流程和对检查适应证、禁忌证的把握,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胶囊内镜学组,基于现有证据,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系统,遵循国际指南报告规范,制定我国小肠胶囊内镜指南,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与决策依据。
梁剑烽[3](2021)在《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家居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居住方式主要以高层建筑为主,高层建筑由于人员相对集中,空间小,一旦发生火灾,居民的生命安全、经济财产都将面临严重考验,如何在火灾的前期快速识别与消灭火灾成为目前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实际家居环境,研究一种以物联网云平台为基础,结合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与火焰图像识别技术的智慧家居火灾监控系统,旨在实现对火灾数据实时监控的同时提高系统对火灾识别的准确性,并解决系统实时性及可靠性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One NET物联网云平台的功能、资源模型及通信协议,并对系统涉及到相关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后续系统的开发设计奠定基础。(2)针对单传感器系统容易导致火灾误报、漏报的问题,提出了以STM32为核心处理器,通过对温湿度、火焰、烟雾和摄像头等模块的电气特性、工作原理及电路原理的分析,搭建多传感器硬件采集系统,实现对多火灾因子数据的采集,并结合Esp8266模块和继电器模块,实现与One NET云平台间的无线通信和远程设备的控制。(3)基于STM32固件库设计了各硬件模块的初始化程序、数据采集程序、通信程序和继电器控制程序等;基于EDP协议完成了传感器、预警信息、命令信息等数据封装和解析程序的设计;基于One NET云平台的部署实现了数据的存储、监控、预警等功能,并由UI应用控件,实现了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及控制命令的下发。(4)针对系统存在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改进融合算法,解决因传感器故障或者噪声干扰而引起的火情误报、漏报的问题,并对DS证据理论改进融合算法在火灾系统应用中,存在的火灾特征量的选取、多传感器数据归一化、基本概率函数的获取问题做进一步分析研究,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改进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对于提高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可靠性的有效性。(5)针对系统实时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火焰图像识别技术解决方案,首先利用帧间差分法对疑似火焰区域进行分割,并对图像做数学形态处理去除干扰噪点,提高图像质量,通过实验分析发现,帧间差分法在处理多个运动物体的场景时存在抗干扰性不强的问题,结合火焰特征识别算法对图像做进一步处理,虽然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具有类似特征的光源还是无法区分,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Ada Boost级联分类器的算法,通过机器学习训练的方法,提高火焰识别的准确率与及时性。(6)通过系统测试证明,系统整体功能运行正常,系统的可靠性、实时性及实用性达到预期目标。
江萌[4](2021)在《基于多交互设备的体数据解释可视化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姚旺[5](2021)在《回转窑内颗粒分布可视化测量系统开发及验证》文中研究表明回转窑是工业领域中常用的设备,主要用来对物料颗粒进行物理、化学处理。转筒内的物料随着回转窑的转动而充分混合发生反应,物料的运动状态将直接影响物料颗粒是否能混合均匀,从而影响生产效率。但是回转窑内部物料混合的过程无法直观的看到其分布情况,因此,将回转窑内部的物质进行可视化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针对不可直观检测回转窑内物质分布的情况,本文中采用电阻抗层析成像(EIT)技术对其内部物质分布进行可视化测量,EIT技术是一种非侵入的新型、快速的测量技术,成本较低、无辐射,适合于工业领域中对物质成像的要求。但是,在本文中是对回转窑内部的物质进行可视化测量的,回转窑在工作的时候是不断地做回转运动的,必须要求测量的仪器可以随回转窑一起运动,因此要求测量的仪器的体积小,并且必须采用无线数据传输方式。在本文中,以EIT成像技术作为理论基础,应用FPGA开发出一套可以进行动态成像的8电极测量系统。本研究开发了半并联EIT检测的软、硬件系统,并进行了测试。首先通过DDS模块产生幅值、频率可调的正弦激励信号并经过D/A芯片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再通过电压控制电流源模块(VCCS模块)将输出的电压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经过多路复用器模块的选择将电流注入到目标场域的激励电极上,此时,有8路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的通道同时采集目标场域中电极上的电压值。采集得到的电压信号通过A/D模块进行信号转换并传输到FPGA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傅里叶变换(FFT)对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并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将数据发送至PC端进行图像的重建。使用Verilog硬件编程语言进行控制逻辑程序的设计,并使用ModelSim仿真软件对各个模块的逻辑程序设计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在文中使用LCR阻抗测试仪与基于FPGA的EIT开发系统分别进行静态、动态实验。首先选取不同的激励频率以及测量物质在圆柱形水槽中的不同位置作为实验条件进行静态成像。将LCR阻抗测试仪成像结果与使用基于FPGA的EIT系统成像的结果进行对比,静态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基于FPGA的EIT系统成像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其次使用搭建的回转实验台进行动态实验,将尼龙颗粒作为动态实验的测量物质,使用基于FPGA的EIT系统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成像。通过动态实验表明基于FPGA的EIT开发系统是能够满足对回转窑内部物质进行成像的要求,因此,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
刘成林[6](2021)在《医学超声图像三维重建和可视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文晓东[7](2021)在《基于多主机多专家的医学数据协同可视化研究》文中提出
邢丽娜[8](2021)在《基于混合现实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4.0的推进,工业设备的操作培训越来越多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混合现实技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培训成为当今发展趋势。本文基于HoloLens设备,以MRTK和Unity 3D为开发引擎设计开发了基于混合现实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相比传统虚拟操作培训系统,其多模态的交互方式真正实现双手的解放,新颖的虚实融合操作培训方案,增强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真实感体验,提高了操作培训的效率。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优化模型,并设计仿真动画。在3ds MAX中,对原有印刷机模型进行尺寸修改处理,1:1构建用于虚实融合的印刷机模型、左控制面板和主控制台模型,设计印刷机主要部件的仿真运动动画。在SolidWorks中构建印版滚筒和橡皮滚筒的三维模型。在Unity 3D中对各个模型进行优化处理,解决HoloLens设备运行时的卡顿问题。(2)研究印刷机虚实融合关键技术,剖析有标识三维跟踪注册的实现原理,直观比较ARToolkit和Vuforia的识别效率,最终制定和实现了应用Vuforia、HoloLens的SLAM和空间锚点技术实现系统虚实融合的技术路线。(3)研究混合现实场景下的入机交互技术,利用MRTK引擎在培训系统中建立了凝视视线跟踪、手势识别、语音交互、空间音效等多元化的人机交互机制。(4)从实训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设计了人性化的GUI界面,重点开发了:①虚实融合的印刷机仿真学习模块。可通过查看印刷机的组成结构及仿真运动动画,更好地理解印刷机的工作原理;②设备互动学习模块。每道工序培训前,可通过全息视频、文字来学习机械设备基础知识,通过语音交互、手势交互实现对工艺设备部件的缩放、旋转、复位、移动、拆解操作,近距离多维度地了解设备的结构;③虚实融合操作培训模块。将虚拟设备与真实设备融合,通过全息视频、文字教学、语音提示、操作部件高亮显示、操作动画演示、专家远程指导等引导用户进行操作培训,并在开机印刷工艺培训模块设置分数评价机制,实时监测实训人员的操作行为,给出分数评价。将开发的培训系统部署到HoloLens设备上并进行测试评价,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系统运行流畅,实现了较好的虚实融合效果,用户可使用多元化交互手段自然地操作培训系统,对设备操作的真实感体验更强,培训效果显着。
张鑫[9](2021)在《基于红外图像的发电机碳刷温度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电力关乎国计民生,发电机作为火电机组的三大主机之一,其设备可靠性对机组的运行有着重大影响。发电机励磁系统导流过程中,当碳刷中的电流超过80A时,会使得碳刷和其连接的滑环温度异常升高,甚至引起环火。本文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围绕发电机碳刷温度测量和红外成像关键技术开展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红外图像的发电机碳刷温度监测系统。首先,分析行标《发电机红外检测方法及评定导则》的相关要求,设计了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完成硬件平台的搭建,实现非接触测量、云远程实时传输红外图像等功能;其次,设计了发电机碳刷温度监测系统的软件系统,包括:发电机碳刷在线分析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和移动终端监测系统,实现了温度显示、数据储存和人机交互方面的功能;针对红外图像显示方面的要求,利用双稳随机共振对含有几种典型红外噪声的图像进行去噪处理,通过进一步研究基于PSO参数的双稳随机共振红外图像去噪,复原了在不同强度噪声污染下的碳刷红外图像,并且通过PSNR与传统去噪算法比较,分析随机共振算法的优势,为图像特征提取奠定基础,同时,采用聚焦处理算法,获得清晰度最高的红外图像;最后,使用从电厂采集的实际碳刷温度数据,利用LSTM预测分析碳刷温度发展趋势,并且与BP神经网络和Elman神经网络通过多个指标综合比较分析,LSTM碳刷温度预测的精度最好。通过建立LSTM-BP组合模型,利用红外图像特征信息与碳刷温度信息融合,提取红外图像中碳刷温度面积,采用基于无缺失值的数据填充法进行数据预处理,进一步提升温度预测精度。在实验室和现场分别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各项调试,结果表明,系统各功能运行正常,红外图像远程传输和碳刷温度状态监测效果良好,可分辨0.1℃甚至更小的温差,精度可达±2℃。系统的研发,解决了目前对发电机碳刷温度监测方法中存在采集数据量少、测温精度低、显示图像不清晰和缺少数据分析等问题。通过较少的投入,保证了发电机运行的安全,并且可以实现多种场景监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邢嘉元[10](2021)在《嵌入式海底天然气管道泄漏实时检测系统设计》文中指出
二、一种基于PC的医学图像可视化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基于PC的医学图像可视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结合高光谱像素级信息和CNN的玉米种子品种识别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方法 |
2.1 数据降维 |
2.2 像素级标签的获取 |
2.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识别框架 |
2.4 基于t-SNE算法的可视化处理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 |
3.2 高光谱图像获取 |
3.3 像素级标签的获取 |
3.4 高光谱数据提取与降维 |
3.5 模型对比与分析 |
3.6 基于t-SNE可视化处理 |
3.7 样本识别效果分析 |
4 结论 |
(3)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家居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智慧消防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1.2.1 智慧消防国外发展研究现状 |
1.2.2 智慧消防国内发展研究现状 |
1.3 智慧消防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 |
2.1 物联网云平台 |
2.1.1 OneNET云平台 |
2.1.2 OneNET云平台的相关技术 |
2.2 WiFi无线通信 |
2.3 TCP/IP协议 |
2.4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
2.4.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原理 |
2.4.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
2.5 颜色模型与Cart分类决策树 |
2.6 系统整体结构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开发 |
3.1 智能终端控制器 |
3.2 Esp8266无线模块 |
3.3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
3.4 火焰传感器模块 |
3.5 MQ-2烟雾传感器模块 |
3.6 OV2640摄像头模块 |
3.7 继电器控制模块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各模块程序设计 |
4.1 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1.1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程序设计 |
4.1.2 MQ-2烟雾传感器与火焰传感器模块程序设计 |
4.1.3 OV2640摄像头模块图像采集程序设计 |
4.2 智能终端接入云平台的程序设计 |
4.2.1 USART串口初始化程序设计 |
4.2.2 Esp8266无线模块初始化 |
4.2.3 终端设备EDP接入连接请求 |
4.2.4 设备数据打包上传 |
4.2.5 EDP协议下发命令的解析 |
4.3 One NET云平台的应用设计 |
4.3.1 OneNET云平台设备的添加及数据管理 |
4.3.2 预警触发器的设计 |
4.3.3 UI界面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S证据理论算法在火灾中的应用 |
5.1 DS证据理论 |
5.1.1 DS证据理论数据融合算法 |
5.1.2 DS证据理论数据改进融合算法 |
5.2 证据关联系数的冲突证据融合算法在火灾中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图像的火焰识别 |
6.1 动态目标的检测算法 |
6.1.1 帧间差分法 |
6.1.2 图像数学形态处理 |
6.1.3 帧间差分法实验分析 |
6.2 火焰特征识别的方法 |
6.3 基于Adaboost分类器的火焰识别 |
6.3.1 Adaboost基本理论 |
6.3.2 Adaboost级联分类器的训练 |
6.3.3 Adaboost级联分类器测试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测试 |
7.1 OneNET云平台模块与系统硬件模块测试 |
7.2 系统可靠性及实时性测试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8.1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5)回转窑内颗粒分布可视化测量系统开发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各章安排 |
第二章 EIT系统理论基础 |
2.1 EIT系统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数学描述 |
2.2 EIT系统的正问题 |
2.2.1 EIT系统的正问题求解 |
2.3 EIT系统的逆问题 |
2.3.1 Tikhonov正则化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IT测量系统设计 |
3.1 FPGA控制模块 |
3.1.1 主控FPGA芯片选择 |
3.1.2 EIT成像系统方案设计 |
3.2 EIT硬件系统设计 |
3.3 系统时钟模块设计 |
3.4 激励信号生成模块的设计 |
3.4.1 DDS产生激励信号 |
3.4.2 AD9744数模转换模块 |
3.4.3 VCCS电压电流转换模块 |
3.4.4 模拟多路复用器设计 |
3.5 传感器设计 |
3.6 滤波及差分放大电路设计 |
3.7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7.1 AD9259的配置 |
3.7.2 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3.8 数据处理、存储与发送模块设计 |
3.8.1 FFT变换原理 |
3.8.2 FFT IP核 |
3.8.3 数据缓存与发送模块 |
3.9 开发板供电模块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IT系统成像仿真及实验 |
4.1 基于COMSOL的EIT成像系统仿真 |
4.1.1 建立仿真建模 |
4.1.2 仿真条件设置 |
4.1.3 仿真结果分析 |
4.2 EIT系统的静态成像实验及分析 |
4.2.1 LCR阻抗测试仪进行实验 |
4.2.2 EIT开发系统进行实验 |
4.2.3 实验结果分析 |
4.3 EIT系统的动态成像实验及分析 |
4.3.1 实验台的设计 |
4.3.2 实验条件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混合现实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混合现实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混合现实介绍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印刷机仿真培训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2 系统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的功能框架及设计流程 |
2.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2.2.2 系统的功能框架 |
2.2.3 系统设计流程 |
2.3 基于混合现实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关键技术 |
2.3.1 混合现实眼镜Holo Lens |
2.3.2 混合现实场景下的交互技术 |
2.3.3 空间映射技术 |
2.3.4 空间锚点技术 |
2.3.5 三维跟踪注册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印刷机模型构建及动画设计 |
3.1 虚拟印刷机的模型优化 |
3.1.1 印刷机模型介绍 |
3.1.2 模型优化 |
3.2 具体装置部件真实感建模 |
3.3 虚拟印刷机仿真动画设计 |
3.3.1 印刷机仿真运动时间设计 |
3.3.2 运动动画的设计实现 |
3.3.3 运动动画的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4 印刷机虚实融合技术的研究 |
4.1 有标识的三维跟踪注册原理 |
4.2 不同跟踪注册方法的比较 |
4.3 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的虚实融合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混合现实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5.2 系统设计 |
5.2.1 基础场景介绍 |
5.2.2 运行控制管理 |
5.2.3 GUI交互界面设计 |
5.3 人机交互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5.3.1 手势交互设计实现 |
5.3.2 语音交互设计实现 |
5.3.3 空间音效互动设计实现 |
5.4 虚实融合的印刷机仿真学习模块的实现 |
5.5 设备互动学习模块实现 |
5.5.1 设备知识理论学习的实现 |
5.5.2 设备互动功能实现 |
5.5.3 实现结果 |
5.6 虚实融合操作培训模块实现 |
5.6.1 装版工艺操作培训设计实现 |
5.6.2 开机印刷工艺操作培训设计实现 |
5.6.3 专家远程指导模块 |
5.7 系统部署测试及比较评价 |
5.7.1 系统部署 |
5.7.2 系统测试 |
5.7.3 不同虚拟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使用平台比较评价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基于红外图像的发电机碳刷温度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发电机碳刷测温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发电机碳刷测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发电机碳刷测温的发展趋势 |
1.2.3 发电机碳刷温度测量标准 |
1.3 课题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2 发电机碳刷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
2.1 红外热像仪及测温原理 |
2.1.1 红外辐射基本理论 |
2.1.2 红外热像仪成像技术 |
2.1.3 红外热像仪测温原理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2 总体方案设计 |
2.2.3 温度监测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2.2.4 温度监测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2.3 硬件平台的搭建 |
2.3.1 系统实施方案 |
2.3.2 热像仪安装方式及数量 |
2.3.3 远程传输配置 |
2.4 本章小结 |
3 发电机碳刷监测系统软件功能 |
3.1 发电机碳刷温度在线分析系统 |
3.1.1 软件框架设计 |
3.1.2 软件运行流程 |
3.1.3 软件功能 |
3.1.4 软件用户界面 |
3.2 数据管理系统 |
3.2.1 My SQL数据库 |
3.2.2 本地数据管理系统 |
3.2.3 云端数据管理系统 |
3.3 移动终端监测系统 |
3.3.1 软件架构设计 |
3.3.2 软件运行流程及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4 发电机碳刷红外图像处理算法研究 |
4.1 红外图像噪声 |
4.2 图像去噪概述 |
4.3 双稳随机共振的碳刷红外图像去噪 |
4.4 基于PSO参数的双稳随机共振碳刷红外图像去噪 |
4.4.1 PSO参数优化算法 |
4.4.2 强噪声下的碳刷红外图像自适应随机共振去噪 |
4.5 发电机碳刷红外图像的聚焦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5 发电机碳刷温度趋势预测及分析 |
5.1 时间序列预测分析 |
5.2 基于LSTM的发电机碳刷温度预测 |
5.2.1 LSTM介绍 |
5.2.2 模型构建 |
5.2.3 数据处理 |
5.2.4 评价指标 |
5.2.5 仿真结果分析 |
5.3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
5.3.1 BP模型预测 |
5.3.2 Elman模型预测 |
5.4 不同实验对比分析 |
5.5 基于LSTM-BP组合模型和红外图像特征的发电机碳刷温度预测 |
5.5.1 组合模型构建 |
5.5.2 红外图像中的碳刷轮廓提取 |
5.5.3 LSTM-BP组合模型模型仿真及及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节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四、一种基于PC的医学图像可视化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结合高光谱像素级信息和CNN的玉米种子品种识别模型[J]. 王立国,王丽凤. 遥感学报, 2021(11)
- [2]中国小肠胶囊内镜临床应用指南(2021,上海)[J].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胶囊内镜学组.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1(08)
- [3]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家居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梁剑烽. 广西大学, 2021(12)
- [4]基于多交互设备的体数据解释可视化的研究与实现[D]. 江萌.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回转窑内颗粒分布可视化测量系统开发及验证[D]. 姚旺.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6]医学超声图像三维重建和可视化方法研究[D]. 刘成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7]基于多主机多专家的医学数据协同可视化研究[D]. 文晓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基于混合现实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D]. 邢丽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9]基于红外图像的发电机碳刷温度监测系统研究[D]. 张鑫.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10]嵌入式海底天然气管道泄漏实时检测系统设计[D]. 邢嘉元.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