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早期佛像,世俗崇拜,神仙思想,图像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论文文献综述
卫梦媛[1](2019)在《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与世俗崇拜》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两汉之际佛教初传中国,无论是佛教经义还是佛教实体造像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俗崇拜的各种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在中国传播发展,佛教思想在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具有某些共通之处的基础上,在其他方面也做出了适当的妥协与改变,另一方面,在佛像传播上,选择最能体现世俗欲望的墓葬明器摇钱树、铜镜、魂瓶和石塔等为依托,无论是佛像与西王母、羽人这种神灵或是对中国珍禽异兽形象的依附还是到八卦图北斗七星的结合,这其实都是与佛教断欲的悟者身份是违背的。直到十六国前新玄佛宗教思想的兴起,单尊佛教供奉的青瓷造像开始出现,预示着佛教独立走向中国化的道路,但其实从思想层面来说佛像自传入华夏本土起就作为中国世俗崇拜的对象之一,直到现在依旧未脱离充满欲望的神灵这一身份。本文从绪论部分分别从佛教思想和造像实物两个部分论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分析。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先按时间轴的顺序分析中国世俗崇拜的思想观念,佛教初传与中国世俗崇拜思想方面的相通之处,除此之外佛教在思想上又所做出的哪些改变,通过以上分析为接下来的造像研究铺设了思想基础。第二章以时间与空间的纵横角度论述从汉代到十六国前,自长江上游、中游到下游地区各种佛教造像墓葬实物,具体分析佛教造像在这一带地区与中国世俗崇拜因素的关系。第叁章是将视野聚焦在北方地区,以具有典型性的北凉石塔为实物例证对象,分析佛教石塔与世俗崇拜因素的联系。最后一章论述佛教造像摆脱世俗崇拜的依附独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新形式的出现意味着佛像发展的纯熟,本质来说并未脱离中国世俗崇拜所带来的烙印。(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李雯雯[2](2015)在《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说法印”样式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梳理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说法印"样式,对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研究的误区,总结其样式演变的规律。在印度的影响下,中国早期"说法印"多与交脚坐姿有关,但是数量较少。"说法佛"造像,一般以左手执衣角,右手上举胸前作无畏印为主。但这种手势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法印"。至7世纪以后,克孜尔石窟和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佛像出现手势的变化,双手的手指弯曲,但并不接触。随后,壁画经变相中的主尊样式的手印,表现与萨尔纳特"双手互捻"的手势一致,成为后世典型的"说法印"。从"说法印"样式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本土化的趋势。这一过程,正是中国佛教艺术从古代印度汲取养分,并融入本民族的特征,将其不断发扬光大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期刊2015年05期)
王雨亭[3](2015)在《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的U字形衣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佛像的U字形衣纹是通肩衣佛像的造型元素之一,可分为广义的U形衣纹和狭义的U形衣纹两种。广义的U形衣纹中,可见早期犍陀罗佛像中的不规则的衣纹皱褶、笈多造像中绵密细腻而凸起的衣纹、汉地佛像的类“U”或“V”字的衣纹。狭义的U形衣纹是指佛像着通肩袈裟,胸前的衣纹排列方式规律,由颈部开始向下呈类同心圆状扩散,且左右对称,作平行下垂状的一种形式化的衣纹。从发展源流看,这种衣纹的实物最早出现在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地区。在优填王造像记载中,这种衣纹已经开始流行,并逐渐传至中国乃至日本,后世所谓“旃檀瑞像”与其有密切关系。在中国早期南方造像中,沿中国长江一线的摇钱树和堆塑罐上都有U形衣纹佛像的发现,它成为了早期南方佛教造像的重要特点,其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北方。这在十六国早期金铜佛、北凉石塔、炳灵寺及云冈石窟的早期佛教造像中均有表现。文章最后论述U形衣纹在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出现的原因并尝试对其传播路线和途径进行探析,如分析了南方海路与南方、北方陆路传入的多种可能性。同时,文章还从汉晋陶佛像与早期金铜佛像的关系入手,并通过对炳灵寺石窟开凿时代的一则新材料的研究,对早期南方造像对北方造像的影响的可能性进行了多维探索。(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9-10)
何志国[4](2012)在《评李正晓《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佛像是我国古代中印交流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此,这项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印度佛像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问题。(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2012年05期)
何志国[5](2012)在《评李正晓《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佛像是古代中印初期交流史研究的重要载体。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陈慧祯[6](2009)在《中国早期佛教造像 上海大学阮荣春教授来我校做学术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4月7日,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博士生导师阮荣春教授应邀在新疆师范大学主楼五楼会议厅做了题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美术学院院长康书增教授主持。(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徐振杰[7](2006)在《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在许多地区都有所发现,而以鲁南、苏北以及西南和江南地区的发现较为集中。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进展,许多学者对于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播路线、风格源流作了研究,也有学者针对具体的地域、具体的器物进行了专题探讨,但较少对其民族化和世俗化特征及规律,特别是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进行专门的研究。 早在印度特别是贵霜帝国,佛教及其图像艺术就开始了神化与世俗化交织的辩证发展历程。东汉以来佛教造像传播到中国,又与具有浓厚世俗精神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相结合。民族化和世俗化是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在传播和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并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艺术民族化和世俗化的特征、过程及其社会文化条件进行较为系统、综合的研究。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前言简要介绍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现状、本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介绍中国迄今已发现的东汉中晚期、叁国、西晋时期早期佛教造像,包括西南地区墓葬中的早期佛教造像、鲁南苏北地区墓葬与摩崖石刻中的早期佛教造像、华北、西北地区的早期佛教造像、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镜等金属制品以及墓葬中的陶瓷佛像、“白毫相”陶俑等早期佛教造像。本文的分类考虑到地域特征、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工艺传统等因素,又兼顾图像环境和文化内涵上的整体性以避免过于琐碎。 第二章在第一章基础上对东汉中晚期、叁国、西晋时期不同地区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与世俗化做具体分析。本文主要从图像的题材内容、思想内涵、具体社会文化功能、制作技法、造型特征和艺术风格等多个角度,与当地的地域文化、丧葬习俗和流行的思想信仰、世俗的艺术形式加以联系、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与世俗化特征。 第叁章是对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和世俗化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包括汉代以来与早期佛教造像有关的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信仰倾向,早期佛教造像与早期道教艺术的关系以及早期佛教造像与西王母图像的关系。 第四章分析印度、贵霜早期佛教造像中的世俗化特征及其与中国的比较。早在印度特别是贵霜帝国,佛教及其图像艺术也是在神化与世俗化的辩证关系中发展的。但是在中国,早期佛教及佛教造像的世俗化有着与印度和贵霜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构成了早期佛教造像世俗化的不同民族特征。另外在此还探讨了贵霜帝国佛像产生和发展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于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和世俗化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6-11-03)
李正晓[8](2002)在《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uddhism was brought into China at about Christian Era. Combined with the Chinese local culture, it became a new Buddhism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greatly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Indian Buddhism, and influenced the circumjacent countries, such as Korea, Janpan, the so-called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Circle countries deeply. As a significant part of Buddhism culture, its statues still leave people many important subjects to research: How were the statues brought into China from India? When were Chinese Buddhism statues produced? How did early statues produce and develop and with what features? Unfortunately, despite some recordation on initial stages Buddhism, people fail to discover sufficient data before the period of Dong Han, which result in the amphibolous state of the above questions.The early Buddhism statues in China with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pictures are unique. That is because the native-born Taoism had been arisen before the Buddhism was brought into China. When Buddhism statues were introduced in, Taoism had been spreaded all over China. Therefore, People believed in and worshiped the gods of both, correspondingly, the Buddhism statues were mixed with other gods and a series of new statues came out, such as Huanglao-Futu,Futu-Laozi (黄老浮屠,浮图老子). Those statues are so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ones and form their own features. No matt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rchaeology, the history of fine arts or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t is significative and estimable to collect and research these statues systematicly.In addition to prologue concerning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thesis above, the thesis includes six chapters setting fifth the following issues:In Chapter one, the dissertation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eneral content of two main points of emphasis. The author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wildly, divides them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gions and periods by typology method and makes historical cognition on it in time and space. The thesis is arranged in time order, ie. according to the partition on different periods in Chinese history. In which the author analyses and studies the Chinese early Buddhism statues and its relevant issues in order to expurgate the illegibility on Chinese early Buddhism statues.In Chapter two,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recordation of initial stages Buddhism is provided. Consulting the historical record on prevalence of Buddhism,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14 items of recordation of initial stages Buddhism.Chapter three is about the clues to which the statues are made. The author gives a full rangeof analysis on Buddhism statues images, including painting, architecture, sculpture etc.In Chapter fou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n the style of Buddhism pictures of early statues and figures out the rule for the development.Chapter five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nd its statues in south and north during the period of Dongjin Sixteen kingdoms times and the lower limit for early Buddhism.In Chapter six, the author gives the dissert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arly Buddhism statues, the Buddhism boom in Sichuan area, traditional painting & its theme, Hinayana(小乘) , Mahayana (大乘) the spreading route for early Buddhism and its statues etc.(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02-10-11)
路秉杰,绀野敏文[9](1993)在《关于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的考察——论洛阳出土铜镜和乐山麻浩崖墓上的佛像意义和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造像发达的国家,在儒、道、佛等各个宗教中皆有不同的造像崇拜。其中,佛教造像在历史上取得了特别的系统的发展,其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不仅影响到国内,且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影响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1993年02期)
张总[10](1988)在《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的范围,是从东汉末年到叁国西晋时期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情况。因为这个阶段的造像呈现出相当多的共同性,具备早期佛像的特征,与此后的佛像有较明显的区别。从现在掌握的实际材料来看,这个阶段的佛像雕塑形式几乎都是浮雕,而且,这些造像基本上不是受到崇拜的偶像而是装饰纹样。至十六国东晋,北方石窟寺兴起,寺庙中铜石偶像也涌现,造像脱离了早期的特征。因此,将近年刊布的早期造像材料集中起来讨论,阐明其特征,实有必要。(本文来源于《美术研究》期刊1988年04期)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说法印"样式,对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研究的误区,总结其样式演变的规律。在印度的影响下,中国早期"说法印"多与交脚坐姿有关,但是数量较少。"说法佛"造像,一般以左手执衣角,右手上举胸前作无畏印为主。但这种手势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法印"。至7世纪以后,克孜尔石窟和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佛像出现手势的变化,双手的手指弯曲,但并不接触。随后,壁画经变相中的主尊样式的手印,表现与萨尔纳特"双手互捻"的手势一致,成为后世典型的"说法印"。从"说法印"样式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本土化的趋势。这一过程,正是中国佛教艺术从古代印度汲取养分,并融入本民族的特征,将其不断发扬光大的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论文参考文献
[1].卫梦媛.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与世俗崇拜[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李雯雯.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说法印”样式的演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
[3].王雨亭.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的U字形衣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4].何志国.评李正晓《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2
[5].何志国.评李正晓《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2
[6].陈慧祯.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上海大学阮荣春教授来我校做学术报告[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7].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
[8].李正晓.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9].路秉杰,绀野敏文.关于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的考察——论洛阳出土铜镜和乐山麻浩崖墓上的佛像意义和价值[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
[10].张总.中国早期佛教造像[J].美术研究.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