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腹山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谱系地理学,黄腹山雀,串联重复序列,黄眉林雀
黄腹山雀论文文献综述
汪晓阳[1](2015)在《黄腹山雀谱系地理学与黄眉林雀线粒体控制区重复序列的起源与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分子系统发生为基础的谱系地理学、群体历史推论和生态位建模等多学科整合研究成为解决微进化领域科学问题的主要手段。这些研究中广泛地应用了线粒体基因标记。控制区作为线粒体基因组中与其复制转录等过程相关的非编码序列,具有与蛋白编码基因不同的特点,如进化速率较快、易于出现串联重复序列等特点,经常被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山雀类羽色多样,分布范围广,适应各种环境,行为多样,适合于作为研究各种生物学问题的模式物种。本文以两种山雀为研究对象,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研究了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的谱系分化与种群动态和黄眉林雀(Sylviarus modestus)线粒体控制区重复序列的起源与进化型式。黄腹山雀的谱系分化和种群动态研究。黄腹山雀为中国特有鸟类,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及华北地区的山地,分布范围在近几十年来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北扩,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居留类型的改变。本研究选取了来自20个采样点9个地理群的132号黄腹山雀样品,基于4个线粒体基因片段,进行了种群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获得了132只黄腹山雀个体的四个线粒体基因序列。将这些片段组成叁个数据集,联合数据集1包括所有基因,联合数据集2包括cyt b和ND2,联合数据集3包括atp6和atp8。前两个联合数据集的单倍型多态性(h)在各采样点和地理群都很高(均大于0.9),核苷酸多态性在0.001-0.0025之间。(2)联合数据集1和2的单倍型网络图和系统发生分析显示黄腹山雀没有明显的谱系结构;而联合数据集3的单倍型网络图则显示该物种可以分成两个单倍型群,两群间只有一个位点的差异。分子钟显示黄腹山雀的种内分化时间较短,而各单倍型间的分化时间多集中在4-7万年之间。各采样点和各地理群之间的FST值多数为负值,这表明黄腹山雀物种内没有明显的分化。分子变异分析则显示该物种的变异绝大部分集中个体之间。嵌套枝分析显示黄腹山雀目前分布格局的形成是由连续的分布扩散和长距离的定殖造成的。而各地理群间的基因流的计算结果则显示各个地理群之间的基因流极为频繁。以上结果表明黄腹山雀各群体间有频繁的个体交流,具有很强的做长距离移动能力,并很可能在一些地理群间有迁徙行为。(3)各地理群的Tajima's D和Fu's Fs检验值均为显着的负值,同时多数地理群的错配分布均为单峰,且这些地理群的SSD检验和粗糙指数R均不显着,这些结果均表明多数地理群均发生了快速的扩张。Bayes天空线的结果则显示黄腹山雀的种群在历史上发生过两次扩张,分别可对应于末次冰期中两段寒冷时期MIS3b和MIS2。 (4)生态位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黄腹山雀的主要分布地中,我国西南山地的分布较为稳定,受到冰期的影响并不显着,而华北种群则很可能是近几十年北扩后新建立的种群。基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黄腹山雀没有明显的谱系分化,这既是由于其物种内部的分化时间较短造成的,也与该物种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有关。(2)atp6显示出该基因存在两个单倍型群,这也可以得到生态位模型的预测结果的支持;但atp6基因表现出的这种分化也很可能与海拔无关。(3)黄腹山雀的新建种群与原始群体间有频繁大量的基因流存在,这样可以保持新建群体内部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其在新扩张领地的成功定殖。(4)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显示黄腹山雀的分布范围在其扩张过程中可能发生了轻微的生态位转移,这可能与其繁殖生境选择和种群数量的增长有关,同时黄腹山雀在东北山区很可能存在尚未被报道的繁殖地。黄眉林雀线粒体控制区重复序列的研究。在测定的黄眉林雀线粒体基因组过程中,我们在其控制区中发现一段长为117 bp并重复了两次的重复序列。本研究选取了采自5个采样点的15个个体,测定了控制区及另外4个线粒体基因,将各个体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和各个体的重复单元数量对应起来,以探索这一重复单元在黄眉林雀内的分布情况及其起源和进化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重复单元在黄眉林雀各个体内分别重复了一次、两次和叁次。同时在一些个体内存在两种重复单元序列,这两种重复单元可以形成四种排序。而在重复单元下游存在长度为96 bp与有5个差异位点的5’端不完整拷贝(5'im copy),而在其上游存在长度为23 bp与其存在6个差异位点的3’端不完整拷贝(3'im copy)。重复单元并不能在山雀科或雀形目其他支系内找到其同源序列。相反,3'im copy和5'im copy的联合序列则可以在山雀科和雀形目其他支系内找到其同源序列。故3'im copy和5’imcopy的联合序列应是在重复序列产生之前的原始序列。(2)单倍型网络图显示黄眉林雀可以形成至少3个单倍型簇。将各个体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与个体内的重复单元次数对应起来后,我们发现相同的重复单元次数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簇中。祖先状态重建的结果显示,重复序列的四种排序均不是单系的。同时唯一的一个共享单倍型内的两个个体的重复次数并不相同。这些现象表明相同的重复单元次数在整个物种内很可能起源了多次,而重复单元数量的变化与个体间的亲缘关系并没有明显的关联。基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黄眉林雀线粒体控制区重复序列在其下游存在5'im copy,而在序列上游存在3'im copy,这种重复序列的结构在是目前并不多见的,其起源和进化机制很可能是与众不同的。(2)相同的重复单元次数是多次发生的,因此重复单元次数并不适合作为划分物种不同进化支(或地理种群)或探讨不同个体亲缘关系的分子标记。(3)重复单元次数的变化与DNA序列的进化应该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而重复单元数量改变的积累似乎要远快于核苷酸突变的积累。(4)黄眉林雀重复序列的起源似乎用重组来解释更加合适。主要原因是3’和5'im copy的联合序列与其临近序列可以形成复杂的二级结构,这一结构会阻碍滑动链错配的发生。重组过程应是由从线粒体基因组上断裂下来的短序列形成的微环介导的。(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11-01)
张营,王舰艇,冯璐,段培,陈振宁[2](2014)在《青海省鸟类新纪录——黄腹山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5月12日及13日,在青海省循化县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彩虹瀑布路口(35°48'18″N,102°41'05″E,海拔2449 m)以及距离天池约200 m山路边的树林中(35°47'47″N,102°40'48″E,海拔2469 m)共观察到6只雀形目鸟类,并拍摄到清晰数码照片(图1、图2),经鉴定为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 Swinhoe。发现时,1只在彩虹瀑布路口下方路边临时积水中洗澡,另5只在树林间嬉戏追逐。经检索《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郑光美,2011)、《青海经济动物志》(李德浩,1989)以及以往青海鸟类有关文献资料、观鸟记录,黄腹山雀在青海的分布未被正式报道过,确认该鸟种为青海省鸟类分布新纪录。观察到的黄腹山雀体形稍较其它山雀小。头、喉和上胸黑色;颊白色;腹部黄色,中央无黑色纵带,雄性成鸟额头顶以至上(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4年02期)
张冬娜,孙鹏,王波,孙海超,于国海[3](2012)在《吉林省鸟类新纪录——黄腹山雀》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腹山雀属雀形目、山雀科鸟类,在吉林省一直没有记录。2010年5月20日,在吉林莫莫格保护区局址岛发现黄腹山雀,并拍到清晰的照片,填补了黄腹山雀在吉林省分布的空白。(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12年06期)
王翌,李天松,徐境羚,唐景文,邓秋香[4](2012)在《吉林省鸟类新纪录——黄腹山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10月9日15时,于吉林市环志站6号网44°00'31.1″N,126°33'32.0″E,海拔221 m处捕获1只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的离巢雏,其雏羽尚未换完,但已经显露出雄鸟的特征,其形态特征与《东北鸟类图鉴》中描述的基本一致。气候变暖、随机因素和鸟类调查研究的深入是吉林省鸟类新纪录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杨超[5](2010)在《地山雀、黄腹山雀和红头长尾山雀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距PCR扩增及保守引物步移法测定并注释了地山雀(Pseudopodoces humilis)、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和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联合GenBank已收录的鸟类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数据和本室已测5种雀形目鸟类,以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雀形目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探讨不同数据集对系统发育关系的有效性。主要结果如下:1、地山雀、黄腹山雀和红头长尾山雀线粒体全基因组长度分别为16809 bp、16780 bp和17926 bp;均编码13个蛋白质基因(COⅠ-Ⅲ、Cyt b、ATP8、ATP6、ND1-4和(ND4L),22个tRNA基因,2个rRNA和1-2个A+T富集区,其中地山雀与黄腹山雀为一个A+T富集区,而红头长尾山雀则含有两个A+T富集区。2、3种鸟类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碱基组成A+T偏向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中,红头长尾山雀A+T偏向性程度最高,A+T含量为54.1%,黄腹山雀最低,A+T含量为52%,地山雀居中,为52.9%。3、3种鸟类起始密码子方面:除地山雀和红头长尾山雀的COⅠ基因起始密码子为GTG外,3种鸟类的其余蛋白编码基因起始密码子均为典型的ATG;终止密码子方面:除COⅢ和ND4基因为不完全的终止密码子T外,其他蛋白编码基因均为完整的终止密码子,并且为典型的鸟类终止密码子TAA,AGG,AGA和TAG。4、3种鸟类的tRNASer(AGN)基因均缺失DHU臂,其余均能形成典型叁叶草型二级结构。3种鸟的tRNA二级结构中均有一定数目碱基错配的现象发生,大部分为G-U错配。5、3和鸟的srRNA和lrRNA基因全序列的二级结构预测发现,rRNA的二级结构十分保守:srRNA二级结构均包含四个结构域,47个茎区;lrRNA二级结构均包含六个结构域,60个茎区。6、对17种鸟类线粒体ND3基因序列174位点进行了比对分析研究,发现13种雀形目鸟类线粒体ND3基因174位点处均无碱基胞嘧啶的插入。7、确定了13种雀形目鸟类的AT富集区的中央保守区,同时对CSB-1结构域进行了分析,发现雀形目鸟类控制区CSB-1结构域较红原鸡相比均多出一段长度为18-20bp的插入序列。8、将线粒体全基因组中蛋白质编码基因分成3个数据集对雀形目鸟类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所得结果支持将鸟类分成鸣禽亚目和亚鸣禽亚目两大类;支持将鸣禽亚目划分成鸦小目和雀小目;支持将长尾山雀属单列为科;确定莺总科并非为单系;建议将琴鸟科归为鸣禽亚目的鸦小目;验证地山雀并非与鸦科亲缘关系较近。(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肖华,周智鑫,王宁,张雁云[6](2008)在《黄腹山雀的鸣唱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4—5月及2007年6月,在北京小龙门林区录制了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的鸣唱,利用Avisoft-SASLab Pro鸟声声谱分析软件(德国)测量鸣唱特征参数后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的黄腹山雀种群鸣唱句法简单,鸣唱句子均为相同音节的不断重复。所采集的音节曲目中包含了56种音节型,音节类型数与采样个体数(r=0.973,P=0.000<0.05)呈显着正相关,不同个体的领域性鸣唱存在显着差异。与同域分布的大山雀、褐头山雀、煤山雀、沼泽山雀相比较,黄腹山雀的鸣唱句子最短(Dv=0.83±0.48),频率较高(Fmax=7.64±1.01,Fmin=3.27±1.13),句子中音节的重复次数最少(Ns.v=2.0±0.2)。(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2008年03期)
杨大中[7](2004)在《黄腹山雀》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腹山雀(Parus uenustulus Swinhoe)(普31-3-1),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全长101—111毫米。头、喉和上胸黑色,颊白色,腹部黄色,中央无黑色纵带。1870年,模式标本在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一带采集。为我国华中、华东和华南特有种。栖息于海拔700—1400米地区,为偶见种。 黄腹山雀常成群活动于阔叶树上,也跳跃于灌木丛中,有时与大山雀等混群。发出“子……”、“子……”(本文来源于《上海集邮》期刊2004年05期)
常家传,吴建平,朱坤杰[8](1998)在《黑龙江省鸟类新记录种──黄腹山雀》一文中研究指出1996年9月10日,我们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45°20′~25′N127°30′~34′E)老爷岭生态站进行鸟类环志时,网捕到1只黄腹山雀(Parusvenustulus)。头上部辉蓝黑然,无冠羽;后颈有一小白斑;眼先黑,颊、耳羽至颈侧白而沾(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期刊1998年02期)
于新建[9](1988)在《山东省鸟类新记录——黄腹山雀》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省鸟类普查队1984年先后在青岛,临沂采到一种小型鸟类,经山东大学生物系纪加义讲师鉴定为黄腹山雀。黄腹山雀属雀形目山雀科,经查找资料没发现山东有过此鸟的记载。黄腹山雀体形稍较其它山雀小。头、喉和上胸黑色,颊白色,腹部黄色。中央(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期刊1988年04期)
黄腹山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3年5月12日及13日,在青海省循化县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彩虹瀑布路口(35°48'18″N,102°41'05″E,海拔2449 m)以及距离天池约200 m山路边的树林中(35°47'47″N,102°40'48″E,海拔2469 m)共观察到6只雀形目鸟类,并拍摄到清晰数码照片(图1、图2),经鉴定为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 Swinhoe。发现时,1只在彩虹瀑布路口下方路边临时积水中洗澡,另5只在树林间嬉戏追逐。经检索《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郑光美,2011)、《青海经济动物志》(李德浩,1989)以及以往青海鸟类有关文献资料、观鸟记录,黄腹山雀在青海的分布未被正式报道过,确认该鸟种为青海省鸟类分布新纪录。观察到的黄腹山雀体形稍较其它山雀小。头、喉和上胸黑色;颊白色;腹部黄色,中央无黑色纵带,雄性成鸟额头顶以至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腹山雀论文参考文献
[1].汪晓阳.黄腹山雀谱系地理学与黄眉林雀线粒体控制区重复序列的起源与进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张营,王舰艇,冯璐,段培,陈振宁.青海省鸟类新纪录——黄腹山雀[J].四川动物.2014
[3].张冬娜,孙鹏,王波,孙海超,于国海.吉林省鸟类新纪录——黄腹山雀[J].吉林林业科技.2012
[4].王翌,李天松,徐境羚,唐景文,邓秋香.吉林省鸟类新纪录——黄腹山雀[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
[5].杨超.地山雀、黄腹山雀和红头长尾山雀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6].肖华,周智鑫,王宁,张雁云.黄腹山雀的鸣唱特征分析[J].动物学研究.2008
[7].杨大中.黄腹山雀[J].上海集邮.2004
[8].常家传,吴建平,朱坤杰.黑龙江省鸟类新记录种──黄腹山雀[J].野生动物.1998
[9].于新建.山东省鸟类新记录——黄腹山雀[J].野生动物.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