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性论文-江雪奇

口头性论文-江雪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口头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世纪德语文学,英雄叙事文学,中古高地德语,《尼伯龙根之歌》

口头性论文文献综述

江雪奇[1](2019)在《中世纪德语英雄叙事文学在口头性影响之下的叙事特色——以《尼伯龙根之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尼伯龙根之歌》是中古高地德语英雄叙事文学中最负盛名的作品,其中比比皆是的"混乱"或"矛盾"之处却很容易令现代读者感到困惑。类似现象也见于同流派的其他作品,这一问题不应归咎于中世纪诗人的文学技巧过于拙劣,也并非仅仅是素材史的驳杂所致,而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一流派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中古高地德语英雄叙事文学固然是成文的作品,但其起源、生产与接受过程都与口头传统密不可分,因此在不少方面体现出口头文学的特点,所谓的"混乱"或"矛盾"可据此得到部分解释。(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9年05期)

何志辉[2](2018)在《口头非洲法:从司法看习惯法的口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导论非洲习惯法是非洲各个传统社会中(主要指村社)属于各个族体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与劳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用来分配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调整和解决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且主要是在一套特殊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等关系网络中,以口述方式被贯彻实施的,~①因具有鲜明的(本文来源于《法律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何正兵,喻锋平[3](2017)在《论诗歌的口头性及其翻译研究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口头诗歌的口头性为观察的焦点,论述了诗歌的口头性本质,认为富含口头性的民族诗歌翻译研究,在于揭示口头语境所蕴含的民俗、宗教文化意蕴及其程式化表达方式。通过分析中国境内的地方歌谣(畲族史诗、藏族史诗和汉族《诗经》),揭示诗歌的口头语境和程式化特点,且指出诗歌的"口头性"对于诗歌翻译研究的特殊意义。(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陈祖英[4](2016)在《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内在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口头性是针对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而提出的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口头性不仅关照到口语作为声音属性的一般特点,决定着说者与听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还关照到民间文学的文学属性和生活属性,直接影响到民间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口头语音稍纵即逝的特点,意味着民间文学是口头表演中的创作;口头语音的内在性使说者与听者处在一个共同组成的声音世界里,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并促进个人的自我丰富和成长。但对民间文学口头性的研究应结合书面研究范式综合进行,立体地考察生活状态下的民间文学。(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范慧莉[5](2012)在《到田野中追寻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民间文学作为口头文学,就一个"口头",笔者想谈谈自己就这方面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3期)

张蕾[6](2011)在《戏曲“传统”的地域性与口头性特征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艺术领域,某一艺术样式的"传统"往往蕴含着这一艺术的本质,戏曲的"传统"并不是已经僵死的、固定不变的"旧"传统,而是内在地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活"的传统。戏曲的"传统"除了与广义的社会文化层面的"传统"一样,具有世代传承性和活态性特点以外,地域性和口头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其中,地域性具体表现为剧种多样性和民间性,口头性则集中体现在舞台表演的口头即兴创作及剧目、技艺传承的口传心授等特点上。(本文来源于《文化艺术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刘静[7](2010)在《掌握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访民俗专家、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刘宗迪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语言艺术,与作家文学具有同样的学习价值,是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如何认识民间文学,其根本特性是什么?就此提问刘宗迪教授。(本文来源于《考试(高考语文版)》期刊2010年Z5期)

帕特里克·约翰松,刘明[8](2008)在《前西班牙时代那哇特尔文化的口头性与书面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班牙占领本地之前,口头文学和图画文字是那哇特尔人表现、保留和传承其文化传统的有效工具。任何一篇文字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口述或者看图说话的方式来表达。这两种方式的表现力都远远地超过了言语本身,因为词语的"文本"在口头演出当中通过声音、手势、舞蹈、音乐、节奏、多彩的象形文字、特定的时空氛围而被"具体化"了。同样,书写的文本也因文字画、意符、音符以及颜色、形状、大小、位置、间隔关系、笔势以及图纹的双层影像等而被"具像化"了。尽管古抄本中的图画主要是被设计来"看"而不是(西方人观念中的)读的,很可能有与之相配的口述文本同时存在,它们从图像中生发而出,或者作为图本的补充存在。文章将涉及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在前西班牙时代,人们是如何来"阅读"、也就是符号性地解释一个图画文本的?第二,图形比喻怎样触发口头表演?第叁,口头演出如何"扎根"于图画?第四,言语的独白或对话在看图说话时如何得以运用或被参照?全部分析以那哇特尔(nahuatl)印地安人的手抄本和由西班牙人及其印地安助手们(根据当地土着的口述)所搜集和记录下的那哇特语文献为基础。(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任双霞[9](2005)在《泰山论剑:文献传统的口头性解读——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叁届会议学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8月2日到8月5日,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叁届会议暨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在五岳之首的泰山召开。来自大陆和台湾22所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美国、日本研究中国民间文化的40余位中青年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刘魁立、刘铁梁、车锡伦等着名学者到会指导。(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05年03期)

鲜益[10](2004)在《民间文学:口头性与文本性的诗学比较 ——以彝族史诗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口头性(Orality)是口头诗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指与口头传播相关的特征和规律,它的范畴涵盖了口头诗歌的如下一些层面:诗歌的语言;诗歌的主题;诗歌的故事模式等。其基本特征包括并置、平行、冗赘复沓、重言等。口头文学作品中“口头性”形成的前提是口头表演的特定语境,因而它是通过活态的口头表演呈现出来的。口头诗学强调,史诗文本是表演中的文本,表演决定着文本的性质,表演立足于观众的“听觉”而非读者的“视觉”。正如洛德在评价帕里时所说:“帕里的收集工作最突出、最有价值的特点就是它彰显出了歌手和表演。通过其文集,人们可以认识到:每一个文本都代表一次表(本文来源于《艺术广角》期刊2004年05期)

口头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导论非洲习惯法是非洲各个传统社会中(主要指村社)属于各个族体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与劳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用来分配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调整和解决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且主要是在一套特殊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等关系网络中,以口述方式被贯彻实施的,~①因具有鲜明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口头性论文参考文献

[1].江雪奇.中世纪德语英雄叙事文学在口头性影响之下的叙事特色——以《尼伯龙根之歌》为例[J].外国文学.2019

[2].何志辉.口头非洲法:从司法看习惯法的口头性[J].法律文化研究.2018

[3].何正兵,喻锋平.论诗歌的口头性及其翻译研究路径[J].嘉兴学院学报.2017

[4].陈祖英.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内在魅力[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范慧莉.到田野中追寻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

[6].张蕾.戏曲“传统”的地域性与口头性特征刍议[J].文化艺术研究.2011

[7].刘静.掌握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访民俗专家、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刘宗迪教授[J].考试(高考语文版).2010

[8].帕特里克·约翰松,刘明.前西班牙时代那哇特尔文化的口头性与书面性[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9].任双霞.泰山论剑:文献传统的口头性解读——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叁届会议学术综述[J].民俗研究.2005

[10].鲜益.民间文学:口头性与文本性的诗学比较——以彝族史诗为视角[J].艺术广角.2004

标签:;  ;  ;  ;  

口头性论文-江雪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