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填充词论文-张蕊

日语填充词论文-张蕊

导读:本文包含了日语填充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语口头叙事,接续表达,填充词化,连续使用

日语填充词论文文献综述

张蕊[1](2019)在《在口头叙事中日语接续表达的填充词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语中接续词和接续助词原本承担着连接句子和句子并且具有实现各种接续意义的功能。但在日语母语者的自然会话中,可以发现很多情况下这些接续表达本身在文中的接续意义发生了弱化现象。根据现有的先行研究来看,原本具有实质功能的话语在会话中逐渐向维持和形成会话的填充词转变的过程被称为“填充词化”(小出(2008))。本文将接续词以及包含接续助词的文节统称为“接续表达”,通过实际收集的日语母语者和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口头叙事,探讨接续表达的使用倾向和填充词化倾向,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数据进行比较并分析其成因。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动机、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既有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中的问题点,从而确立本文的研究立场。第叁章主要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调查实施过程和收集到的数据情况。第四章主要从收集的数据中分析了日语母语者和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这两个群体中接续表达的使用倾向,并对两个群体进行了比较。在使用倾向上主要关注接续表达的出现次数、出现率和出现位置。第五章在明确各接续表达的使用倾向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了接续表达的“填充词化“倾向。根据第四章的分析结果,按其基本功能将接续表达分为顺接、逆接、并列、转换五类,逐个从使用动机和发话功能上,分析在这两个群体中使用的接续表达是否存在“填充词化”现象。此外,本文在总结接续表达的“填充词化”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填充词化的成因以及两群体之间的差异。第六章总结全文的考察结果,并进一步明确今后的相关课题。本文的结论总结如下:(1)在接续表达的使用倾向上,日语母语者更多的使用“テ型”“で”“けど类”,而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テ型”“から类”“でも”。在接续表达的出现位置上,在两个调查群体中均发现了不符合语法规则的使用,但日语母语者更为显着。此外,在分析接续表达的出现位置时,发现在日语母语者的会话中,经常出现接续表达和填充词连续使用以及接续表达双重使用现象,而在学习者中该现象比较少见。(2)在接续表达的填充词化现象上,日语母语者的口头叙事中“で、でー”“でも”“では?じゃあ”的使用,学习者的口头叙事中“そして”“それから”“でも”的使用有向填充词化发展的迹象。此外,日语母语者在日常会话中频繁使用的“テ型”和“けど类”中,针对不存在实质意义且连续使用的情况,本文认为其存在填充词化的迹象,并将其总结为“填充词化的习惯性表达”。而这种现象在本文收集的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会话中基本不存在。(3)在分析了母语者和学习者的会话中出现的接续语填充词化的基础上,进行了两个群体的对照分析,并简单探讨了其差异的成因。本文主要从说话速度,文化下的习惯性表达,音节要素这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母语者的说话速度几乎是学习者的2倍,这时音节较短的接续语由于发音的便利更易向填充词化发展。而学习者语速较慢,所使用的接续表达也大多数符合日语的语法规则。在文化下的习惯表达上,母语者“テ型”和“けど类”的频繁使用就比较典型。而学习者由于受到汉语说话方式“然后”的影响,“そして”的频繁使用较为显着,并且存在向填充词化发展的迹象。(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戴艳萍[2](2017)在《日语会话中指示词同形填充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语中有多种多样的填充词,本文以日语中指示词同形的填充词为着眼点,目的是探讨其和指示词之间的关系,并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对“この(一)”、“その(一)”、“ぬの(一)”各自在会话中出现的位置以及使用功能进行考察。对汉语指示词同形填充词和日语指示词同形的填充词进行对照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并从文化层面探讨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本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先行研究及研究方法、意义。第二章探讨指示词同形填充词在自然会话中的用法和特性。第叁章在第二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指示词同形填充词在会话中起到的作用。第四章对中日两种语言的指示词同形填充词进行对照研究,第五章总结了全文,说明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对未来课题的展望。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先梳理了先行研究,然后说明了课题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通过课题相关先行研究可知:对日语指示词同形填充词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远远比西洋语言学迟,尤其是指示词同形的填充词,虽然在会话中频繁出现,但是学术界关于这类词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尚有很大的研究余地。一直以来有关填充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沢(1979)、小出(1983、2009)、田中(1993、1995)、野村(1996)、山根(2002)等为代表,对填充词进行的整体研究。他们从语用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或者认知主义理论等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填充词进行了研究。另一类是以单个的填充词作为分析对象,代表性学者有定延·田洼(1995)、田洼·金水(1997)、大工原(2008)、堤(2008)、小出(2006)等。至此关于填充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对指示词同形填充词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还非常少。第二章在第一章总结先行研究的不足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家政妇叁田》、《东京爱情故事》、《一公升的眼泪》等六部日剧中出现的“この(一)”、“その(一)”、“ぬの(一)”的谈话实例作为会话分析资料,利用会话分析等语用学理论,对日语指示词同形填充词的用法和其与指示词之间的联系进行详细地考察,得出结论:“この(一)”标记的是后续会话内容虽然在头脑中已有浮现,但是说话人不确定该如何表达,此时填充词“この(一)”的使用是对后续表现形式尚未确定的说话内容的一种预告。“その(一)”标记的用法是后续谈话内容与说话人领域的内容无关,又或者是与说话人、听话人两者都无关的内容。同时,沿袭了其作为指示词的用法。“その(一)”还是一种根据谈话中的先行文脉来确定语言表达形式的标记。“ぬの(一)”表示说话人从自身的意图、心情和状况出发组织语言表达形式的一种标记,同时它也可以用来中断当前的谈话,将谈话引向新的话题。第叁章分析了指示词同形填充词在会话中出现的位置,包括会话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根据出现位置不同填充词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即,出现在会话开头时,指示词同形填充词起对会话进程进行管理的功能,也就是说具有唤起听者注意、明确发话界限,提示会话开始等效果。而当指示词同形填充词出现在会话中间时,主要是作为思索填词,弥补说话的空白以及表达说话人的内心态度等效果。出现在会话末尾的指示词同形填充词则暗示说话人欲言又止或是话没有说完。第四章以汉语指示词同形填充词“这个”、“那个”为分析对象,对其功能和特征进行考察,继而分析中日指示词同形填充词两者的异同点。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同点,比如两者都继承了指示词的一些特性,都能唤起听话人对接下来谈话内容的注意,另外会话中起到的作用也有许多相似点。可以说两者的使用都是交际活动中促进会话理解的一种谈话策略的表现。但是,日语的指示词是由近称、中称、远称叁系列构成,而中文只有“这个”、“那个”的区别,这就决定了中日两种语言的对译是很难的。除此之外,中日文化上的差异决定了日语的指示词同形填充词是一种委婉和顾虑表现,而汉语的指示词同形填充词更多的是一种促进理解的会话工具。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总结,明确了本研究的意义,探讨了今后的课题。(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4)

华清[3](2014)在《日语填充词“まあ”的语用功能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自然语言中的填充词"まあ"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其在会话互动中的语用功能。借助语料,分析了"まあ"的五种语用功能:(1)话语启动标记;(2)下结论标记;(3)言语行为缓延标记;(4)信息完善标记;(5)话轮转接标记。通过对"まあ"的分析,了解填充词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进一步揭示自然语言交际的动态性,以期对日语口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4年25期)

李凝[4](2014)在《从话语分析角度考察日语模糊限制语和填充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语模糊限制语和填充词多用于谈话中。笔者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分别从定义、功能和分类等叁个侧面考察了日语模糊限制语和填充词,从使用者、使用领域、表现形式和功能等四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探讨并指出其异同,而不同点正是日语模糊限制语这个后起概念的存在意义。(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4年02期)

日语填充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语中有多种多样的填充词,本文以日语中指示词同形的填充词为着眼点,目的是探讨其和指示词之间的关系,并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对“この(一)”、“その(一)”、“ぬの(一)”各自在会话中出现的位置以及使用功能进行考察。对汉语指示词同形填充词和日语指示词同形的填充词进行对照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并从文化层面探讨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本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先行研究及研究方法、意义。第二章探讨指示词同形填充词在自然会话中的用法和特性。第叁章在第二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指示词同形填充词在会话中起到的作用。第四章对中日两种语言的指示词同形填充词进行对照研究,第五章总结了全文,说明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对未来课题的展望。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先梳理了先行研究,然后说明了课题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通过课题相关先行研究可知:对日语指示词同形填充词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远远比西洋语言学迟,尤其是指示词同形的填充词,虽然在会话中频繁出现,但是学术界关于这类词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尚有很大的研究余地。一直以来有关填充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沢(1979)、小出(1983、2009)、田中(1993、1995)、野村(1996)、山根(2002)等为代表,对填充词进行的整体研究。他们从语用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或者认知主义理论等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填充词进行了研究。另一类是以单个的填充词作为分析对象,代表性学者有定延·田洼(1995)、田洼·金水(1997)、大工原(2008)、堤(2008)、小出(2006)等。至此关于填充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对指示词同形填充词进行全面整体的研究还非常少。第二章在第一章总结先行研究的不足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家政妇叁田》、《东京爱情故事》、《一公升的眼泪》等六部日剧中出现的“この(一)”、“その(一)”、“ぬの(一)”的谈话实例作为会话分析资料,利用会话分析等语用学理论,对日语指示词同形填充词的用法和其与指示词之间的联系进行详细地考察,得出结论:“この(一)”标记的是后续会话内容虽然在头脑中已有浮现,但是说话人不确定该如何表达,此时填充词“この(一)”的使用是对后续表现形式尚未确定的说话内容的一种预告。“その(一)”标记的用法是后续谈话内容与说话人领域的内容无关,又或者是与说话人、听话人两者都无关的内容。同时,沿袭了其作为指示词的用法。“その(一)”还是一种根据谈话中的先行文脉来确定语言表达形式的标记。“ぬの(一)”表示说话人从自身的意图、心情和状况出发组织语言表达形式的一种标记,同时它也可以用来中断当前的谈话,将谈话引向新的话题。第叁章分析了指示词同形填充词在会话中出现的位置,包括会话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根据出现位置不同填充词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即,出现在会话开头时,指示词同形填充词起对会话进程进行管理的功能,也就是说具有唤起听者注意、明确发话界限,提示会话开始等效果。而当指示词同形填充词出现在会话中间时,主要是作为思索填词,弥补说话的空白以及表达说话人的内心态度等效果。出现在会话末尾的指示词同形填充词则暗示说话人欲言又止或是话没有说完。第四章以汉语指示词同形填充词“这个”、“那个”为分析对象,对其功能和特征进行考察,继而分析中日指示词同形填充词两者的异同点。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同点,比如两者都继承了指示词的一些特性,都能唤起听话人对接下来谈话内容的注意,另外会话中起到的作用也有许多相似点。可以说两者的使用都是交际活动中促进会话理解的一种谈话策略的表现。但是,日语的指示词是由近称、中称、远称叁系列构成,而中文只有“这个”、“那个”的区别,这就决定了中日两种语言的对译是很难的。除此之外,中日文化上的差异决定了日语的指示词同形填充词是一种委婉和顾虑表现,而汉语的指示词同形填充词更多的是一种促进理解的会话工具。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总结,明确了本研究的意义,探讨了今后的课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语填充词论文参考文献

[1].张蕊.在口头叙事中日语接续表达的填充词化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2].戴艳萍.日语会话中指示词同形填充词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7

[3].华清.日语填充词“まあ”的语用功能探析[J].学周刊.2014

[4].李凝.从话语分析角度考察日语模糊限制语和填充词[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

标签:;  ;  ;  ;  

日语填充词论文-张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