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油液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向闭式系统,冲洗流量可调,油液温度模型,热平衡分析
油液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董朋鹏[1](2018)在《泵控液压系统油液温度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液温度对泵控液压系统的运动控制特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一种可比例调节冲洗流量的单向闭式泵控液压系统,并对其进行定性的热平衡分析;然后建立了油液温度仿真模型,给出了油液温度估算流程;最后根据实际液压系统确定仿真参数,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本文所述油温仿真模型对闭式回路的热平衡计算分析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8年23期)
于文涛,徐腾养,徐传波,郭兆团[2](2018)在《抗蛇行减振器油液温度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温度对抗蛇行减振器油液黏度的影响,基于动力学软件SIMPACK仿真研究油液温度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油液正常工作范围内,车辆蛇行临界速度随着油液温度降低而升高,低温(小于0℃)对车辆稳定性影响远大于高温(大于0℃),这是因为油液黏度随温度降低而升高,低温对油液黏度影响大于高温;当车辆速度小于200 km/h时,油液温度对车辆平稳性几乎没有影响,当车辆速度大于200 km/h时,油液温度对车辆平稳性有一定影响,且随着速度增加,影响程度也有所增加;油液温度对车辆安全性影响总体不是很大。(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8年04期)
郭兆团,于文涛,徐传波,徐腾养[3](2018)在《抗蛇行减振器油液温度对其动态特性以及对车辆平稳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某两种高速列车所用抗蛇行减振器为例,分析了油液温度对抗蛇行减振器本身的动态特性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抗蛇行减振器对车辆平稳性影响。从试验角度对抗蛇行减振器不同温度下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油液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随着油液温度的降低,减振器吸收的能量越多,动态阻尼和动态刚度也越大,当温度超过了抗蛇行减振器油液正常工作范围,温度越低,减振器吸收的能量、动态刚度、动态阻尼反而会减小。建立了我国某高速列车SIMPACK模型,研究了油液温度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速度低于200 km/h时,其平稳性几乎没什么区别,当速度大于200 km/h,平稳性有所变差,但总体来说,油液温度对平稳性影响不是很大。(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8年07期)
许自立,李凤舞,李进,王宁宁,苑风霞[4](2018)在《一种液力变矩器工作油液温度调节装置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设计涉及一种液力变矩器工作油液温度调节装置,可以使液力变矩器整个油路及温度调节装置形成闭循环,缩小了油温调节装置体积,同时兼顾对工作油液的冷却和加热,保证液力传动油一直维持在合适的工作温度范围内,提高了液力变矩器的传动效率。(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8年04期)
徐腾养,池茂儒,田向阳,郭兆团,代亮成[5](2016)在《抗蛇行减振器内部油液温度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油液温度升高带来的危害,对我国某高速列车抗蛇行减振器进行高低温试验,针对温升这一现象提出了设计带有温度补偿的新型减振器想法。结果表明:油液温度对抗蛇行减振器动态特性影响很大,低温时影响远大于高温时影响。针对温升这一危害,设计带有温度补偿的新型减振器、基于温度补偿的半主动新型减振器以及馈能式减振器是一种有效解决温升危害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机车电传动》期刊2016年06期)
黄夏旭,杨珏,申焱华,张文明[6](2015)在《基于多区域的油气悬架油液温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生产中油气悬架内部油液可能存在温度梯度,而目前油气悬架温升研究中多将其内部的油液整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这会导致对油气悬架系统温度变化的预测不准确.针对该问题,将油气悬架内部油液划分为多个区域,在油液多区域的油气悬架的热力学模型中引入油液流动传质.通过仿真计算确定油液流动状态获取油液传质的量,分析油气悬架中各个区域油液温度的变化趋势,并将模型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油气悬架内部油液存在温度梯度,将油液作为整体对象进行研究会存在一定误差,将油液划分为多个区域后进行研究能较为精确地描述油气悬架内部油液温度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关万俊,马彪,陈漫,李耿标,朱礼安[7](2015)在《油液温度对湿式离合器充油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式离合器是履带式车辆中的重要部件,对控制车辆输出动力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车辆的使用功率较大,工作环境复杂,换挡频繁,液压油的温度随着离合器结合次数的增加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液压油液黏度的变化,导致湿式离合器充油特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5年02期)
闫清东,李晋,魏巍[8](2014)在《工作油液温度对液力变矩器性能影响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分析和台架试验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工作油液温度对变矩器原始特性参数(变矩比k、能容系数λ和效率η)、泵轮所受转矩Tp和涡轮所受转矩Tt的影响。由于工作油液温度主要影响油液的密度和黏度,所以采用CFD仿真分析方法研究单变量变化情况下,工作油液密度和黏度分别对液力变矩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油液温度对变矩器性能影响体现在油液密度和黏度耦合交互的综合影响,并且黏度影响起主导作用;随着工作油液密度的减小,λ、k和η不受影响,Tp和Tt逐渐减小。随着工作油液黏度的减小,Tp、Tt、λ、k和η均逐渐增加;随着变矩器工作温度的增加,工作油液黏度和密度均有所减小,Tp和λ逐渐下降,Tt变化很小,k和η有所提高。因此,在不影响密封件密封要求及油液寿命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液力变矩器工作油液温度,可以改善其工作性能。(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孙伟,宁哲,刘国强,马瑾[9](2013)在《湿式DCT换挡过程油液温度修正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DCT换挡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以分析离合器液压控制系统。制作了温度对离合器压力的影响曲线。针对控制系统进行温度修正,有效地解决"飞车"现象,降低了冲击度,减少了滑磨功,实现了离合器的工作压力的精确调节。(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13期)
罗随新[10](2013)在《精密油液温度控制在高温液压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一种以智能仪表为核心的控制器件,用于为外部提供温度可控的液压源,并对液压系统的性能参数进行测量显示。结果表明,该高温液压油源具有设计合理、运行稳定、可靠性高、压力波动小、噪音小等特点,较好的发挥了智能仪表及变频器在高温液压油源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钼业》期刊2013年02期)
油液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虑温度对抗蛇行减振器油液黏度的影响,基于动力学软件SIMPACK仿真研究油液温度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油液正常工作范围内,车辆蛇行临界速度随着油液温度降低而升高,低温(小于0℃)对车辆稳定性影响远大于高温(大于0℃),这是因为油液黏度随温度降低而升高,低温对油液黏度影响大于高温;当车辆速度小于200 km/h时,油液温度对车辆平稳性几乎没有影响,当车辆速度大于200 km/h时,油液温度对车辆平稳性有一定影响,且随着速度增加,影响程度也有所增加;油液温度对车辆安全性影响总体不是很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液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董朋鹏.泵控液压系统油液温度仿真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8
[2].于文涛,徐腾养,徐传波,郭兆团.抗蛇行减振器油液温度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8
[3].郭兆团,于文涛,徐传波,徐腾养.抗蛇行减振器油液温度对其动态特性以及对车辆平稳性影响[J].机床与液压.2018
[4].许自立,李凤舞,李进,王宁宁,苑风霞.一种液力变矩器工作油液温度调节装置的设计[J].内燃机与配件.2018
[5].徐腾养,池茂儒,田向阳,郭兆团,代亮成.抗蛇行减振器内部油液温度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J].机车电传动.2016
[6].黄夏旭,杨珏,申焱华,张文明.基于多区域的油气悬架油液温度特性分析[J].工程科学学报.2015
[7].关万俊,马彪,陈漫,李耿标,朱礼安.油液温度对湿式离合器充油特性的影响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5
[8].闫清东,李晋,魏巍.工作油液温度对液力变矩器性能影响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4
[9].孙伟,宁哲,刘国强,马瑾.湿式DCT换挡过程油液温度修正实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10].罗随新.精密油液温度控制在高温液压源中的应用[J].中国钼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