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步态论文-徐梅,汪敏,王娟

行走步态论文-徐梅,汪敏,王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行走步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脑卒中,步态

行走步态论文文献综述

徐梅,汪敏,王娟[1](2019)在《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即刻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影响,探讨其在步态纠错式训练中的作用。方法:将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P-WALK平板压力测试系统分别在未佩戴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和佩戴FES时采集患者的步态运动学时空参数,参数指标包括:步态周期、患侧预承重期、患侧单支撑期、患侧摆动前期及患侧摆动期。结果:佩戴FES时,患者步态周期、患侧预承重期及患侧摆动前期较未佩戴FES时均明显减少(均P<0.05),患侧单支撑期及患侧摆动期较未佩戴FES时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佩戴FES时患侧各参数指标占步态周期的比例均不同程度趋于正常。结论: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有即刻影响,可以纠正偏瘫患者错误的行走模式,基本达到无错式运动再学习。(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11期)

沈培鑫,宋祺鹏,赵硕,曹传宝,马刚[2](2019)在《为期12周PNF干预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楼梯行走时下肢步态及身体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简写KOA)是最常见的慢性骨关节病,伴随着膝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及压痛、关节肿胀、积液及关节畸形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它影响约6%的成年人口,且55岁以上的人群罹患KOA的风险增加,尤其是老年妇女。在中国部分地区,60岁以上人群,KOA的患病率女性高达42.8%,男性21.5%。KOA导致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造成身体功能丧失如行走困难、楼梯行走障碍等。楼梯行走是KOA患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作为一种常见且频繁的日常活动,要求具有比水平行走更高的身体功能以及更大的关节活动范围和下肢力量。KOA患者由于疼痛,肌肉力量下降,关节活动范围缩小,使得身体摇摆幅度增加和平衡能力受损,本体感觉受损,更容易发生跌倒,尤其在楼梯行走期间。据报道,大约10%的老人跌倒造成的死亡发生在楼梯上。约有3/4的老年人跌倒是在下楼梯减速阶段,相比上楼梯,下楼需要更大关节扭矩。与健康人相比,KOA患者的运动范围较小(ROM)。在走路和楼梯行走时表现出使用不同的步态模式。这些改变可能会干扰膝关节负荷传递的能力,从而加剧疾病的进展。因此,改善步态和身体稳定性是KOA治疗的关键。PNF是一种拉伸技术,通过整合模式,刺激肌肉和肌腱内的本体感受器,以提高肌肉力量,弹性和关节活动范围、平衡能力等,此外,还存在减轻疼痛和疲劳的作用。被推荐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然而将其应用于KOA的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为期12周的PNF干预,从身体功能改善及步态特征变化两个角度,探讨12周PNF干预对老年KOA患者楼梯行走时关节活动度和步态的影响;探讨12周PNF干预改善老年KOA患者的ROM和身体功能的可能机制;评估PNF干预对KOA患者的适用性。以期为KOA患者带来科学有效的康复手段,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KOA治疗的医疗成本。研究方法:从济南市韩仓、鲍山花园、雪山含苑及济钢等社区招募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将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KOA诊断标准的且年龄≥60岁的35名老年人纳入实验,根据性别随机分入健康宣教组和PNF组。PNF组将在专业治疗师的协助下进行PNF练习。健康教育组将参加健康知识教育讲座。每次干预1个小时,每周3次,持续12周。干预总共分为;两阶段,前6周和后6周。经过12周干预后PNF组为13人,对照组为16人。所有受试者需要进行叁次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步态测试及关节活动评定。采用8个摄像头的Vicon系统和Kistler测力台同步收集受试者干预前、干预第6周及干预第12周后楼梯行走步态数据。每次步态测试前,先由专业治疗师评估静息状态下下肢关节的ROM,测量将重复叁次,并取结果的平均值。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所有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静息状态下的ROM指标(1)患侧屈髋活动度组间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04),PNF组的屈髋活动度显着大于健康宣教组;受试者患侧伸髋活动度组间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11),PNF组的伸髋活动度大于健康宣教组;两个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性交互反应(P=0.016)。(2)受试者患侧髋旋内活动度时间自变量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01)两个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性交互反应(P<0.001),PNF组叁次测量的结果依次增加;分组不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98);受试者患侧髋旋外活动度时间自变量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02),两个自变量间存在显着性交互反应(P=0.014),PNF组叁次测量的结果依次增加;分组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01),PNF组的髋旋外活动度大于对照组。2.步态与身体稳定性指标(1)受试者步态周期内(从患侧着地到第二次患侧着地)膝关节在额状面上的角度显示时间自变量具有显着性主效应(P=0.031),且两个自变量之间具有交互反应,PNF组膝关节额状面角度随着时间而减小;分组自变量具有显着性主效应,PNF组的峰值数值比对照组更小(P=0.001)。(2)受试者步态周期内(从患侧着地到第二次患侧着地)头部在矢状面上的角度曲线在步态周期中期的峰值结果显示,时间自变量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13),且干预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反应(P=0.021)。PNF组在第二次测试时,峰值角度降低,而对照组在叁次测试过程中,峰值角度依次上升。头部在额状面上及水平面上的角度结果显示无显着性主效应及交互影响。(3)受试者步态周期内(从患侧着地到第二次患侧着地)膝关节在矢状面及水平面上的力矩,二维重复性方差分析未显示有任何显着性主效应或交互反应。在额状面上的力矩,时间自变量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19),量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反应(P=0.043)(4)受试者步态周期内(从患侧着地到第二次患侧着地)的身体重心速度,PNF干预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23),且干预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反应(P=0.039)。PNF组在第二次和第叁次的重心速度大于第一次测试。研究结论:1.PNF干预增加了膝骨关节炎患者静息状态下的下肢关节活动度,增强了其关节柔韧性;2.PNF干预降低了受试者下肢关节在矢状面和额状面的角度,增加了其在水平面的角度,使其步态特征向正常步态恢复;3.PNF干预增加了受试者下楼梯时下肢关节在矢状面和额状面的关节力矩;恢复了其下肢关节机能;4.PNF干预减少了受试者头部在矢状面的角度,增强了其下楼梯时的身体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蒋量,曲峰,杨子涵,林永佳[3](2019)在《运动鞋跟掌落差对上坡行走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运动鞋渐进的跟掌落差和自制的斜坡测力装置,探究不同跟掌落差对人体在上坡行走时的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为登山、远足等坡面运动的运动鞋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1)受试者普通男性大学生10名,习惯穿鞋码为42欧码,年龄23.9±1.1岁,身高175±4.3cm,体重67.6±4.8kg。受试者在实验前6个月无明显上下肢神经及肌肉损伤病史,无裸足跑步、行走习惯,无慢性损伤症状,受试者优势脚均为右脚。2)实验鞋具及斜坡装置受试者穿着加入0cm、1.5cm、3cm跟掌落差鞋垫(鞋垫材料为聚氨酯)的运动鞋(前掌高度为1.2cm,后跟高度为2.2cm),在坡度设置为12°的斜坡(特制的可调角度斜坡系统)上分别进行上坡走运动。以下将加0cm、1.5cm、3cm跟掌落差鞋垫的运动鞋。3)数据采集采用8摄像头红外动作捕捉系统(MotionAnalysis Raptor-4,USA,200Hz)和叁维测力台(Kistler-9281CA,Switzerland,1000Hz)同步采集受试者上坡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受试者身着泳裤,身上贴25个红外标志点,分别位于左右肩峰、左右髂前上棘,第四、第五腰椎棘突中点,左右大腿前中部,股骨外侧髁、股骨内侧髁(静态标定时用)、小腿前面中部、腓骨外髁、胫骨内髁(静态标定时用)、鞋尖、鞋后帮正中(与足尖点同高)、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第五跖趾关节外侧。在测力台的叁个角分别粘贴3个反光点以标记斜坡及测力台位置。受试者采用拉丁方设计的顺序穿放置叁种鞋垫的鞋(每次更换鞋垫时重新进行静态标定)然后从前端步道平台走上斜坡直至后端步道平台上并在平台上至少完成一个单步,再从后端步道平台走下斜坡直至前端步道平台。受试者在上斜坡时以右脚完全踏在测力台上判定为一次有效测试。在成功采集3次有效数据后,让受试者休息2分钟从而消除肌肉疲劳和自适应对结果的影响,然后更换鞋垫重复实验4)数据处理红外动作捕捉系统采集到的标志点坐标采用Butterworth低通滤波法进行平滑,截断频率为13Hz。采用逆动力学的方法计算髋、膝、踝关节的叁维净力矩,采用DeLeva修正后的Zatsiorsky-Se-luyanovs人体惯性参数。应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跟掌落差对步态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后续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方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步态参数受试者穿着高后跟运动鞋和中后跟运动鞋的运动鞋上坡时,复步步长较低后跟运动鞋减小(P<0.05),支撑相和双支撑相较低后跟运动鞋增加(P<0.05)。高后跟运动鞋的步宽较低后跟运动鞋减小(P<0.05)。叁种情况下的步态周期、步频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足踝关节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受试者穿着高后跟运动鞋和中后跟运动鞋上坡时,跖趾关节的伸展最小角、矢状面运动幅度,踝关节跖屈最大角、背屈最大角、矢状面运动幅度、内翻最大角、额状面运动幅度均小于低后跟运动鞋(P<0.05)。3)膝关节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高后跟运动鞋的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和运动幅度小于低后跟运动鞋和中后跟运动鞋(P<0.05)。中后跟运动鞋和高后跟运动鞋的膝关节屈曲最大力矩、矢状面功率最大值、矢状面功率最小值、矢状面正功均小于低后跟运动鞋(P<0.05)。中后跟运动鞋和高后跟运动鞋的膝关节伸展最大力矩和矢状面负功大于低后跟运动鞋(P<0.05),高后跟运动鞋的膝关节伸展最大力矩大于中后跟运动鞋(P<0.05),高后跟运动鞋的膝关节外翻最大力矩大于低后跟运动鞋(P=0.0049),高后跟运动鞋内翻最大力矩小于低后跟运动鞋(P=0.009)。4)髋关节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髋关节矢状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比较结果(见表5)表明,低后跟运动鞋、中后跟运动鞋和高后跟运动鞋的髋关节屈曲最大角、伸展最大角和运动幅度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后跟运动鞋的髋关节屈曲最大力矩大于低后跟运动鞋(P<0.05)。中后跟运动鞋和高后跟运动鞋的髋关节矢状面功率最大值和和矢状面负功大于低后跟运动鞋(P<0.05),矢状面功率最小值和矢状面正功小于低后跟运动鞋(P<0.05)。研究结论:上坡时运动鞋跟掌落差的增加将影响步态参数,这种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上坡时增加一定的运动鞋跟掌落差有可能能缓解踝关节的负荷,但同时会使得跖趾关节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以及膝关节内侧负荷和股四头肌活动的代偿性增加。(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东岳,杨洪瑞,罗诗瑶,冉倩,尚坤[4](2019)在《基于步态行走的航天服关节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步态行走的先进航天服是面向地外探测任务的主要防护系统。结合地外探测任务的需求分析,回顾了航天服关节技术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平地行走、慢跑等9种航天服下肢典型动作,以及适用于步态行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方法。针对典型动作的复杂程度,归纳了不同的腰、髋、膝、踝等关节自由度配置和结构设计方案。最后,提出了短期可能实现的腰轴承、髋关节等重点研究内容,为未来航天服活动关节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徐智,晏菲,黄伟志,陈林威,张明[5](2019)在《行走速度对大腿截肢患者步态协调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腿截肢患者无论是自认为舒适的速度,还是最高行走速度都远低于正常人。而步态协调性分析可以体现出运动的整体状态,以及在应对不同运动任务或者弥补运动缺陷时多关节之间互相配合所作的调整。但是截至目前,大腿截肢患者佩戴假肢之后对于不同行走速度时患者步态协调性的特征依然未知,认识的空白限制了假肢设计的改进和临床康复效果。本研究针对7例单侧大腿截肢患者通过佩戴日常使用的被动式大腿假肢分别以中速(自认为舒适的速度)、快速和慢速叁种速度行走进行步态分析,研究不同速度时的患者步态协调性特征。采用配对t检验对患者以快速和慢速的步态分别与中速行走时作统计对比分析。显着性水平设为a=0.05。结果显示,对于行走速度的调节主要通过双侧下肢的髋关节进行;健肢针对不同速度的要求所进行的协调性调节主要发生在支撑相;慢速行走时对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挑战性更高,控制步态稳定更为困难;现有被动式大腿假肢的膝-踝协调性对于速度的自适应能力较弱;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自认为舒适"的行走速度是一种协调性最优的速度,患者在这种状态下步态的关节控制灵活度更高,运动控制更为容易。对患者在不同速度下行走的协调性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患者运动控制方式,识别患者运动缺陷,并指导假肢设计和临床康复针对性地提高改善。(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田登先[6](2019)在《网球运动对网球专项生正常行走步态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常的行走步态是身体健康的良好表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步态分析技术越来越成熟并运用到各领域。其中,在体育领域里有关步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足底压力,专门用于步态分析的较少。因此,本文选取网球运动对网球专项生正常行走步态影响的研究来进行探索,并为以后了解长期的网球运动是否会对专项生体态的影响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及实验测试法等研究方法,以广州体育学院2015级22名本科男生为测试对象,其中体育教育专业的网球专项生11名(3年以上的网球训练均以右手持拍)为实验组,非体育教育专业的普通大学生11名(没有系统的网球专项技术学习)为对照组,对网球专项生的正常行走步态进行研究,主要从步态的基础参数、地面接触时相百分比、行走能力、步态时相百分比(单个)、足底压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从步态基础参数来看:两组的跨步时间、跨步长、速度、步频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组的跨步时间减少其他均有增加,跨步长增加、步频加快、速度提高,左脚尤为明显。两组摆动时间、站立时间、单步时间、步长均不存在差异性,但平均值有一定变化幅度,实验组步长增加,其他减少。2、从步态地面接触时相百分比来看:两组在地面接触时相百分比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实验组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3、从步态行走能力参数来看:两组的步态行走能力参数中,地面冲击力和脚离地角度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组地面冲击力和脚离地角度均增加,左脚尤为明显;两组大腿摆动加速度、摆动功均不存在差异性,但实验组的平均值大于对照组。4、从步态时相百分比(单个)来看:两组的八个步态时相百分比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除了首次触地百分比的平均值是实验组小于对照组之外,其他步态时相百分比的平均值均是实验组大于或等于对照组。5、从足底压力来看:两组正常行走步态足底压力左脚足前区和右脚足前区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组足前区压力大;两组正常行走步态足底压力左脚足跟区和右脚足跟区不存在差异性,但实验组的平均值小于对照组。通过对网球专项生和普通大学生正常行走步态的对比分析最后总结:长期的网球运动对网球专项生正常行走步态有影响,主要表现在基础参数中,实验组的跨步时间减少、跨步长增加、步频加快、速度提高,左脚尤为明显;在步态行走能力参数中,实验组地面冲击力增大,脚离地角度增加,左脚尤为明显;在足底压力中,实验组正常行走步态中左脚足前区足底压力增大,右脚足前区压力增大,且左脚尤为明显,同时也表明网球运动对身体的平衡能力也有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广州体育学院》期刊2019-06-01)

戈倩,于卫华,许可彩,吴梦余,徐忠梅[7](2019)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双重任务行走步态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衰弱的发生情况及衰弱状态与双重任务行走步态特征的关系。方法方便抽取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89例,采用Fried衰弱表型量表评估其衰弱情况,便携式步态分析仪采集双重任务行走状态下的步态参数。结果 18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无衰弱、衰弱前期、衰弱分别为30.69%、51.32%、17.99%;与非衰弱患者比较,衰弱前期及衰弱患者步速减慢、步频及步长减少、跨步时间延长(均P<0.05);步速、步频及步长与衰弱程度呈负相关,跨步时间与衰弱程度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衰弱患者的步态性能恶化较衰弱前期及无衰弱者更加明显,应关注衰弱患者的步态参数,避免出现跌倒等更严重的结局。(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刘丽新[8](2019)在《操作手机姿势对行走步态特征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研究中考察了一个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约束条件,即行走时操作手机,之前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上肢及躯干,有限的研究分析了行走时凝视手机对步态的影响。本研究比较正常行走和3种不同姿势操作手机行走,下肢运动学、动力学和肌电图活动,分析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以及肌肉活动的变化。探讨不同操作手机姿势行走时对下肢的影响,揭示潜在的风险因素,预测跌倒风险。基于以上目的,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整理,完善本研究的思路和实验设计,通过实验法采用叁维足型扫描、无线表面肌电同步摄像测试系统、叁维动作捕捉及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受试者不同姿势操作手机行走表面肌电、运动学数据及足底压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实验结果。本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肌肉激活程度:男生和女生在步态周期中,与正常行走相比,单手同侧右、单手异侧和双手操作手机姿势行走相比,斜方肌上部均方根振幅(RMS)大(P<0.05)。与单手右侧操作姿势相比,在单手异侧姿势操作手机行走时竖脊肌的参与程度高(P<0.05)。与双手操作姿势相比,单手异侧操作手机姿势行走斜方肌上部RMS大(P<0.05);支撑阶段,单手异侧和双手操作姿势行走时竖脊肌RMS和臀大肌RMS女生显着大于男生(P<0.05);摆动阶段,单手同侧右、异侧及双手操作手机行走时,竖脊肌和臀大肌RMS女生显着大于男生;在单手同侧右、单手异侧和双手姿势操作手机行走时,男生股外侧肌RMS大于女生(P<0.01),男生胫骨前肌RMS大于女生胫骨前肌(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2)人体运动学:正常行走和3种不同姿势操作手机行走时,女生行走速度分别为1.04m/s、0.83m/s、0.8m/s、0.82m/s,男生行走速度分别为1.05m/s、0.99m/s、0.89m/s和0.94m/s,男女生均表现为单手异侧操作手机姿势行走时速度最慢。男生在水平面单手异侧姿势操作手机行走身体重心变化显着高于正常行走(P<0.01),女生在矢状面和水平面单手右侧操作手机姿势身体重心显着高于正常行走(P<0.05)。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角度变化在不同姿势、性别之间无明显变化差异。(3)足底压力:男生单手异侧、双手操作手机行走步长显着小于正常行走步长(P<0.01)。女生单手异侧姿势步长小于单手同侧右和双手行走姿势(P<0.05)。单手异侧姿势行走时女生步宽显着小于男生(P<0.05);男生和女生前足、足跟部分冲量最大的是双手操作手机行走(P<0.05);男生和女生正常行走时离地阶段所占支撑期时间均高于单手异侧和双手操作姿势(P<0.05)。与男生相比女生在正常行走、单手异侧和双手操作手机行走时前掌接触阶段占支撑期时间长(P<0.05),前掌与地面接触时间较长。本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完整的步态周期中,性别影响肌肉参与运动程度,单手同侧右、单手异侧及双手操作手机行走时女生竖脊肌和臀大肌激活程度显着高于男生,男生斜方肌上部和C4椎旁肌肌肉活性显着高于女生。不同姿势操作手机行走影响上肢各肌肉参与程度,单手异侧姿势操作手机行走斜方肌上部参与最活跃。而行走时操作手机姿势与下肢肌肉参与程度影响较小。(2)男生、女生在单手异侧操作手机姿势行走时速度最慢,在单手同侧右和双手操作手机姿势行走的速度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女生单手同侧右姿势操作手机行走时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左右晃动较大。男生单手异侧姿势操作手机行走时身体重心左右晃动大,不稳定。(3)不同操作手机姿势行走时,步长、跨步长、步宽均减小,稳定性变差,其中,在单手异侧姿势步长显着减小。与男生相比,女生表现出更谨慎的步态;前足、足跟部分冲量最大的是双手操作手机行走,其次是单手同侧右姿势操作手机行走,其中,女生足底各区域的冲量高于男生。与男生相比,女生在单手异侧、双手操作手机行走时前掌接触阶段时间较长。(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3)

李春镇,眭眀红,于力争,向云,燕铁斌[9](2019)在《基于行走模式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单次不同刺激时间下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实时调控作用。方法:纳入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0例,将基于正常行走模式设计的功能性电刺激仪的电极放在偏瘫侧的胫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及腘绳肌的运动点上,患者在预先测试好的区域内戴机行走治疗;采用Walker-view数字化跑台评定系统检测患者戴机行走状态下的步态参数(主要观察行走中的负重对称性、双侧步长偏差、双侧髋关节屈伸角度及双侧膝关节屈伸角度的对称性等),每次检测需时1min;分别在戴机治疗前、戴机行走5min、行走10min、行走15min的4个时间点接受Walker-view数字化跑台评定系统检测,获取步态分析参数并采用自觉疲劳程度判断分级法(RPE)同时评定患者的自觉疲劳程度。结果:与治疗前未开机刺激比较,患者戴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行走治疗5min、10min、15min后,负重对称性、步长偏差、髋关节屈伸角度及膝关节屈伸角度的对称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各治疗时间点之间比较,患者戴机行走10min的步态参数优于戴机行走5min,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而戴机行走15min的步态参数较戴机行走5min和戴机行走10min比较,开始出现降低趋势,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RPE的评定发现,戴机行走前及戴机行走5min后,患者无一人表现出疲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疲劳人数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戴机行走10min后的疲劳(评分13—15分)人数占总人数的15%;戴机行走15min后,80%患者出现疲劳(评分13—15分之间)。结论:基于行走模式的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步态有即时改善作用,但戴机治疗时间以10min的效果最佳,15min后效果开始减退。(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杨雪[10](2019)在《不同负重方式行走对人体步态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运动学、动力学的分析比较躯干前负重和躯干后负重两种形式对人体步态的影响,这对于今后拓展背包方式的选择,提高负重的效率、加快背包的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选择15名普通大学生作为本文的实验对象,通过叁维影像法和叁维测力台收集无负重条件下、前负重条件下和后负重条件下人体常速行走时步态的生物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负重方式下行走,前负重和后负重条下行走时步态周期的支撑期均显着性地增加,摆动期则显着性减少;前负重行走时的步长显着性地减小,而步宽则明显增大,步速相应地降低。2.在下肢关节角度上,前负重条件下髋关节角度屈曲幅度较小,膝关节屈曲幅度相对较大,踝关节趾屈角度增大,后负重条件下行走,其最大变化是膝关节屈曲增大,踝关节趾屈幅度显着性降低,足外翻程度略有增加;在躯干角度上,前负重条件下行走躯干后倾明显,后负重条件下行走则前倾明显;前负重条件下通过增大足偏角增大步宽,进而也增大了重心左右方向的摆动幅度。3.无论是前负重条件还是后负重条件,在垂直支撑反作用力上都增加显着;前负重条件下行走最大制动力较高,而最大推动力相对偏低;在最大外侧力值上,前负重条件下的最大外侧力值显着性增加。结论:前负重行走人体躯干后倾,步长变短,质心左右摆动较大、前移增多,相比后负重和无负重行走,前负重行走增加了伸髋肌群和伸膝肌群疲劳程度及踝关节、膝关节和足底软组织的损伤风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行走步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简写KOA)是最常见的慢性骨关节病,伴随着膝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及压痛、关节肿胀、积液及关节畸形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它影响约6%的成年人口,且55岁以上的人群罹患KOA的风险增加,尤其是老年妇女。在中国部分地区,60岁以上人群,KOA的患病率女性高达42.8%,男性21.5%。KOA导致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造成身体功能丧失如行走困难、楼梯行走障碍等。楼梯行走是KOA患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作为一种常见且频繁的日常活动,要求具有比水平行走更高的身体功能以及更大的关节活动范围和下肢力量。KOA患者由于疼痛,肌肉力量下降,关节活动范围缩小,使得身体摇摆幅度增加和平衡能力受损,本体感觉受损,更容易发生跌倒,尤其在楼梯行走期间。据报道,大约10%的老人跌倒造成的死亡发生在楼梯上。约有3/4的老年人跌倒是在下楼梯减速阶段,相比上楼梯,下楼需要更大关节扭矩。与健康人相比,KOA患者的运动范围较小(ROM)。在走路和楼梯行走时表现出使用不同的步态模式。这些改变可能会干扰膝关节负荷传递的能力,从而加剧疾病的进展。因此,改善步态和身体稳定性是KOA治疗的关键。PNF是一种拉伸技术,通过整合模式,刺激肌肉和肌腱内的本体感受器,以提高肌肉力量,弹性和关节活动范围、平衡能力等,此外,还存在减轻疼痛和疲劳的作用。被推荐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然而将其应用于KOA的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为期12周的PNF干预,从身体功能改善及步态特征变化两个角度,探讨12周PNF干预对老年KOA患者楼梯行走时关节活动度和步态的影响;探讨12周PNF干预改善老年KOA患者的ROM和身体功能的可能机制;评估PNF干预对KOA患者的适用性。以期为KOA患者带来科学有效的康复手段,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KOA治疗的医疗成本。研究方法:从济南市韩仓、鲍山花园、雪山含苑及济钢等社区招募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将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KOA诊断标准的且年龄≥60岁的35名老年人纳入实验,根据性别随机分入健康宣教组和PNF组。PNF组将在专业治疗师的协助下进行PNF练习。健康教育组将参加健康知识教育讲座。每次干预1个小时,每周3次,持续12周。干预总共分为;两阶段,前6周和后6周。经过12周干预后PNF组为13人,对照组为16人。所有受试者需要进行叁次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步态测试及关节活动评定。采用8个摄像头的Vicon系统和Kistler测力台同步收集受试者干预前、干预第6周及干预第12周后楼梯行走步态数据。每次步态测试前,先由专业治疗师评估静息状态下下肢关节的ROM,测量将重复叁次,并取结果的平均值。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所有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静息状态下的ROM指标(1)患侧屈髋活动度组间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04),PNF组的屈髋活动度显着大于健康宣教组;受试者患侧伸髋活动度组间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11),PNF组的伸髋活动度大于健康宣教组;两个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性交互反应(P=0.016)。(2)受试者患侧髋旋内活动度时间自变量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01)两个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性交互反应(P<0.001),PNF组叁次测量的结果依次增加;分组不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98);受试者患侧髋旋外活动度时间自变量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02),两个自变量间存在显着性交互反应(P=0.014),PNF组叁次测量的结果依次增加;分组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01),PNF组的髋旋外活动度大于对照组。2.步态与身体稳定性指标(1)受试者步态周期内(从患侧着地到第二次患侧着地)膝关节在额状面上的角度显示时间自变量具有显着性主效应(P=0.031),且两个自变量之间具有交互反应,PNF组膝关节额状面角度随着时间而减小;分组自变量具有显着性主效应,PNF组的峰值数值比对照组更小(P=0.001)。(2)受试者步态周期内(从患侧着地到第二次患侧着地)头部在矢状面上的角度曲线在步态周期中期的峰值结果显示,时间自变量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13),且干预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反应(P=0.021)。PNF组在第二次测试时,峰值角度降低,而对照组在叁次测试过程中,峰值角度依次上升。头部在额状面上及水平面上的角度结果显示无显着性主效应及交互影响。(3)受试者步态周期内(从患侧着地到第二次患侧着地)膝关节在矢状面及水平面上的力矩,二维重复性方差分析未显示有任何显着性主效应或交互反应。在额状面上的力矩,时间自变量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19),量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反应(P=0.043)(4)受试者步态周期内(从患侧着地到第二次患侧着地)的身体重心速度,PNF干预存在显着性主效应(P=0.023),且干预与分组之间存在交互反应(P=0.039)。PNF组在第二次和第叁次的重心速度大于第一次测试。研究结论:1.PNF干预增加了膝骨关节炎患者静息状态下的下肢关节活动度,增强了其关节柔韧性;2.PNF干预降低了受试者下肢关节在矢状面和额状面的角度,增加了其在水平面的角度,使其步态特征向正常步态恢复;3.PNF干预增加了受试者下楼梯时下肢关节在矢状面和额状面的关节力矩;恢复了其下肢关节机能;4.PNF干预减少了受试者头部在矢状面的角度,增强了其下楼梯时的身体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走步态论文参考文献

[1].徐梅,汪敏,王娟.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即刻影响[J].中国康复.2019

[2].沈培鑫,宋祺鹏,赵硕,曹传宝,马刚.为期12周PNF干预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楼梯行走时下肢步态及身体功能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蒋量,曲峰,杨子涵,林永佳.运动鞋跟掌落差对上坡行走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刘东岳,杨洪瑞,罗诗瑶,冉倩,尚坤.基于步态行走的航天服关节技术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9

[5].徐智,晏菲,黄伟志,陈林威,张明.行走速度对大腿截肢患者步态协调性的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2019

[6].田登先.网球运动对网球专项生正常行走步态影响的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9

[7].戈倩,于卫华,许可彩,吴梦余,徐忠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双重任务行走步态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9

[8].刘丽新.操作手机姿势对行走步态特征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9].李春镇,眭眀红,于力争,向云,燕铁斌.基于行走模式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调控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

[10].杨雪.不同负重方式行走对人体步态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9

标签:;  ;  ;  

行走步态论文-徐梅,汪敏,王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