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科学杂志(JTS)国际热与流体科学杂志

热科学杂志(JTS)国际热与流体科学杂志

一、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J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s(论文文献综述)

王保国,黄伟光,徐燕骥[1](2019)在《陈乃兴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和对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隆重纪念陈乃兴先生逝世一周年》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8月6日是中国着名工程热物理学家陈乃兴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从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陈乃兴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和对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他一生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研究的拼搏精神,将鼓舞大家砥砺奋进。

叶晓芳[2](2019)在《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调查研究 ——以H大学和N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一流学科建设既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实现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竞争力、扩大办学影响力的根本路径,也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双一流”背景下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2017年9月,由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中有25所非“985”、“211”工程高校,H大学和N大学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两所地方综合性大学。考察H大学和N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既有利于丰富“双一流”建设的理论体系,又有利于为其他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经验与启示。本研究通过实地访谈,对H大学和N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其主要经验包括,一是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二是注重学科建设的制度设计,三是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支撑,四是强调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五是以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动力。通过对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考察,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具有五大特性,一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二是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基础,三是以多元化的经费来源为支撑,四是以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保障,五是注重各项办学指标的国际化水平。当前,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学科方向不凝练、高层次人才紧缺、一流学科平台欠缺、学科经费支持不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等。结合国内外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地方综合性大学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第一,应以培养国家及地方战略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价值引领;第二,应注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第三,应加强凝练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第四,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五,应加强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优化学科梯队;第六,应多途径拓宽经费来源;第七,应凝才聚力搭建一流学科建设高层次平台。

崔魏巍[3](2019)在《千兆赫兹声流体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将一定频率的声波耦合到微尺度流体系统中形成的声流体技术,利用声波产生的声辐射力或流体力在微纳尺度下对液体、粒子和细胞进行驱动、聚集和筛分等操作,应用涵盖物理、生物、医学诊断与治疗等领域。其中,以百兆赫兹为代表的超高频声流体技术,因其器件体积微小、声波聚集度高和生物兼容性好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声流体领域仍被超声波和表面声波主导,器件频率难以达到百兆赫兹以上,因而限制了对千兆赫兹乃至更高频率的声流体物理及应用的探索。本文在研究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及与微流控系统集成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并系统阐明了千兆赫超高频声流体物理现象与机制,形成了利用声波对微纳尺度条件下的流体、粒子以及分子进行精确操控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开启了千兆赫兹超高频声流体技术的新领域。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包括:揭示了千兆赫兹声流体独特的物理现象;理论分析结合有限元仿真,阐述了涡流阵列产生的物理机理,表明超高频声流体现象主要受体积力支配(与目前声流体技术主要受声辐射力支配的原理不同);提出了千兆赫兹声流体尺寸效应,建立了涡流速度场精确调控的方法,为应用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微流控粒子示踪测速”的方法,测量了微涡流的速度场,数值化地表征了微纳尺度限制下的超高频声流体现象。利用千兆赫兹声流体开发了微流控混合应用,实现了亚毫秒级的混合速度,是目前报道的混合速度最快的主动式微混合技术之一。建立了微纳声流体流场(涡流)形状的调控方法,提出了“虚拟孔”概念,并基于此开发了对微纳米粒子的多种精确操纵方法,将千兆赫兹超高频声流体发展成为声流体镊技术;阐明了谐振器的电极分布设计对涡流强度和分布的影响,为多功能的声流体镊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声流体镊对纳米粒子和分子操纵作用力的不同(即对纳米粒子的有效捕捉和富集,以及对分子扩散的促进作用),引入生物探针特异性标记的纳米粒子,实现对复杂样品中目标分子的选择性提取与富集,发展了一套片上生物分子提纯、富集与检测的方案——声流体生物传感系统。

张毅[4](2016)在《超声引导下不同方式热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激光消融三种热消融方式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疗效差异,探讨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优选方案。方法:回顾研究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35例40个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治疗数据,比较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激光消融三种热消融方式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疗效差异。在消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定期随访,分别对进行患者彩超检查、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症状评估。使用SPSS20.0数理统计软件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激光消融三种热消融方式对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均有显着疗效,12个月后结节体积缩减率分别为94.7%、93.8%、90.1%。比较热消融治疗大结节(结节体积>10mL)临床疗效发现,射频消融或微波消融治疗效果显着优于激光消融治疗(p=0.007,P<0.05)。比较热消融治疗小结节(结节体积<1mL)临床疗效,12个月后结节体积缩减率分别为82.6%、82.4%、82。4%,三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热消融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特点,较外科手术更易为患者接受,用于甲状腺结节的治疗能避免手术创伤大、形成瘢痕的缺点,尤其适用于手术风险较高和不愿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对于结节体积较大的患者建议选择射频消融或微波消融,对与结节体积较小的患者建议选择激光消融。对于大结节先使用射频消融或微波消融治疗后,在后期检查中,发现未完全消融的小结节使用激光消融,这样可以极大的发挥各自的优势。总之,热消融治疗时间短,消融时间均在十几到几十分钟内就能完成,住院时间短,极大地缩短了治疗周期,减少患者疼苦和负担的同时,也将大大增加医院的效益,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郑明华[5](2014)在《矿床地质学之复兴》文中研究指明概略地回顾矿床地质学充满争端与发展的历程。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矿床地质学为找矿勘探、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所取得的进步,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列举了成矿理论方面取得的进展,如从不同角度建立了新的区域成矿理论,成矿物质多来源(多源论)的建立,沉积成矿理念的转变与发展,层控矿床理论的崛起,岩浆成矿理论研究的深入,微生物成矿机制的备受重视,以及地表特异环境成矿作用的新认识等。在找矿实践方面,列举了全球范围内在近30年发现的许多新矿种和新矿床类型;列举出世界上许多巨型矿床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指出未来在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时,应注意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在充分应用当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同时,直接观察和正确分析矿床地质现象,依然应是研究矿床地质的最基本方法。

徐碧鸿[6](2012)在《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是国际体育竞争的需要,是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学科理论及其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自身发展及提升学科内涵的需要,也是高校体育学科走出壁垒与困境的需要,所以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通过文献梳理确定研究问题后,首先对体育工程学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厘清学科、学科建设、工程学、体育学、体育工程学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体育工程学的学科属性及定位。体育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应用性学科,它能够涵盖体育学与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在新学科发展初期,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科的繁荣,可以打破传统学科归属的限制,先不对其进行明确的学科归属定位。但是,体育工程学科建设要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尤其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应用性学科的发展规律;要以绿色体育、顶天立地作为学科发展理念;要以全面促进人的发展、遵循科学研究规律、满足高层次社会需求为发展逻辑。对体育工程学科的历史演变进行考察,发现体育工程学发端于日本,并且日本的体育工程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在学科发展初期,由于体育工程学和高校的结合不够充分,反而引起人们对这个学科的研究目的及学科需求产生了质疑,学科建设发展缓慢。国际体育工程学会在英国的成立标志着体育工程学地位的正式确立。英国的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拉夫堡大学等一大批进行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的高校,有效地利用了国际体育工程学会这个平台,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的主要阵地。体育工程学在我国的发展最初是由政府及体育仪器器材协会推动的,体育产业对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内高校接纳体育工程学科始自于2005年沈阳工业大学体育装备工程专业的招生。目前体育工程学科建设在国内高校还刚刚起步,但显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国内外体育工程学科发展的差异,从横向上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意义的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国外选取了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国内是目前仅有的三所进行相关本科专业招生的武汉体育学院、沈阳工业大学和聊城大学。国外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突出应用性的特色以及有效整合学科资源的策略都值得国内高校借鉴。国内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面临良好的机遇,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学科制度僵化、学科壁垒林立、高校自主权不够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等困境。体育工程学科建设以学科知识体系的架构与优化为基础。在解析体育工程研究领域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高校该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从基础论、方法论、工程应用、技术体系等四个方面对体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架构与优化。体育工程学科建设是一个从知识到组织不断循环提高的过程,影响其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学科知识、学科组织及学科软硬环境。本研究以这三个要素为一级指标,结合我国学科评估的一般准则与体育工程学科的特点,设计出了一个对高校的体育工程学科建设进行可行性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法进行案例分析。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要以优化学科制度为前提,并要合理运用融政府、产业、高校于一体的三螺旋机制。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的具体策略包括:在加强高校优势学科群中建设体育工程学;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会聚学科队伍;明确学科发展的目标与内容体系;以项目为突破口构筑学科平台;以专业与人才培养夯实学科基础;大力寻求学科建设合作伙伴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等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在遵循学科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要结合体育工程学科的性质与发展现状,对该学科建设进行合理定位,取长补短,选择适合本校的体育工程学科发展路径。该论文有图22幅,表21个,参考文献176篇。

马韧石[7](2012)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位置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与股骨柄假体的定位对术后假体使用寿命和关节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不同髋臼杯前倾角、外展角和股骨柄前倾角下,髋关节的生物力学情况和临床疗效进行了一些研究。随着研究的进展,学术界提出了联合前倾技术,即兼顾髋臼杯与股骨柄假体的前倾角,使二者之和维持在25°-50°之间,其中以35°的临床效果最为优良。尽管此种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临床报导,但联合前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性目前还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不同的联合前倾技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周围骨性结构及植入假体的应力和应变特点,并通过临床研究对其进行验证,为此项技术提供生物力学基础理论,便于此技术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本研究共分为计算机有限元分析、尸体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研究三部分。第一部分: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前倾角技术的有限元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不同联合前倾角技术对髋关节假体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志愿者CT建立骨盆有限元模型,根据联合前倾角技术的基础理论,利用不同六种联合前倾技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即股骨柄前倾0°、5°、10°、15°、20°和25°,分别联合髋臼杯前倾35°、30°、25°、20°、15°和10°。在以上所有模型中,髋臼杯的外展角均为40°。给予一定的力学加载。从理论上分析不同的联合前倾状态下骨盆位移、髋臼、髋臼杯、臼杯内衬、陶瓷头、股骨柄假体及股骨的峰值Von Mises应力。结果表明股骨柄前倾20°联合臼杯前倾15°技术最为理想,因为这种技术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避免髋臼周缘、髋臼杯、内衬、陶瓷头、股骨柄、股骨中段皮质的应力集中的出现,降低了假体或骨骼发生疲劳断裂的概率,减少了摩擦界面的摩擦力和人工关节固定界面的机械性失败的可能性。此外,这种技术能在最大层面上减少骨盆在矢状面或冠状面上的分离移动,使骨盆最为接近其生理状态下的力学分布状态。第二部分: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联合前倾角技术的尸体生物力学研究: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比较联合前倾技术对全髋关节术后骨性结构的应变影响,并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相互验证。应用三种联合前倾角技术对尸体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即股骨柄前倾0°-10°、11°-20°和21°-25°,分别联合臼杯前倾35-25°、24°-15°和14°-10°。髋臼杯外展角设计范围为35°-45°。在600N载荷下,通过电阻应变片技术测量股骨柄周缘骨皮质和髋臼前后壁的应变情况,并与正常加载模式下的应变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其他两种联合前倾技术相比,股骨柄前倾11-20°联合臼杯前倾24°-15°是一种合理的联合前倾技术,因为其股骨表面应变与自然状态下最为接近,而在髋臼周缘体现出了最小的应变率。这个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的结果比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个实验达到了彼此验证,互为补充的目的。第三部分: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联合前倾角技术的临床研究:结合前两项实验的研究结果,进行临床研究设计。利用三种联合前倾技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即股骨柄前倾0°-10°、11°-20°和21°-25°,分别联合臼杯前倾35-25°、24°-15°和14°-10°。髋臼杯外展角为40°左右。术前、术后分别对其影像学疗效进行评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术后患肢重力臂、偏心距、旋转中心高度和沈通线的连续性进行评估;同时应用电话随访确定患者术后半年内出现的并发症及生存情况,利用Harris评分对关节术后功能进行评价分析。我们发现股骨柄前倾0-10°联合髋臼杯前倾35°-25°技术、股骨柄前倾11°-20°联合髋臼杯前倾24°-15°技术和股骨柄前倾21°-25°联合髋臼杯前倾14°-10°三种联合前倾技术可以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和骨性关节炎,主要体现在患肢术后的重力臂、股骨偏心距和旋转高度和沈通线的连续性得到了纠正。术后半年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为良。三种联合前倾技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未见显着差异。通过上述研究我们认为,在联合前倾角为35°的技术中,股骨柄前倾20°联合臼杯前倾15°技术是一种理想的全髋关节置换技术。它不仅可以避免关节假体周围出现显着的应力集中情况,降低假体断裂的风险,减少摩擦界面的摩擦力,预防关节过度磨损,在髋臼周缘和股骨中上段产生较小的应变,使骨盆接近生理状态的力学分布情况;同时可以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并在临床影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短期的关节功能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陈立新[8](2011)在《学科结构研究的新视角——基于学术期刊论文引文的学科结构探索》文中认为基于66种力学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利用引文分析法对力学期刊的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力学期刊群的引文矩阵。通过余弦函数将引文矩阵转化为相似矩阵,并运用多维尺度分析法将力学期刊之间在引文上的相似性转化为平面距离,以平面图直观地展现出力学不同分支学科期刊子群在引文上的关系。在通过因子分析将66种力学期刊复杂的内部关系转换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因子的同时,考察了力学期刊群的构成和内部关系,从而探索了力学学科的结构。

余妙春[9](2011)在《基于分形理论的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多CO2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恶劣天气不断出现,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生物质材料的开发为解决能源危机及建筑节能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是利用液体发泡原理制备的一种以纤维为骨架的多孔轻质新型材料,具有密度小、保温性能优异、吸音降噪性能好等特点,在包装、保温及环保等许多领域都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多种手段对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的导热系数进行了试验和理论研究,并分析了无机物对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首先,探讨了不同工艺参数条件对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包括不同的原料类型(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浆、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浆、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浆)、浆料浓度(4%、4.6%、5%)、发泡剂用量(30ml、50ml、70ml)、发泡时间(4min、6min、8min)、胶粘剂用量(20ml、30ml、50ml)等参数。原料经过打浆脱水后,按正交试验表L18(37)的工艺条件发泡成型干燥后制得不同性能的试验样品,再检测样品的导热系数和力学性能,综合选择较优的工艺方案为:浆料浓度4.6%,胶黏剂用量30ml,原料类型为10%化学木浆、20%杉木绒毛浆、70%慈竹浆,发泡剂用量50ml,发泡时间6min;同时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材料导热系数来说,原料类型和浆料浓度的影响极显着,而发泡剂用量和发泡时间的影响显着,胶黏剂用量的影响不显着。以较优的工艺方案为基础,对各个参数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原料类型,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变化规律为:毛竹浆>慈竹浆>绿竹浆>化学木浆>杉木绒毛浆;随浆料浓度的增大,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的导热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当浆料浓度为4.6%时,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的导热系数最小;随发泡剂用量的增加,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的导热系数整体变化不大,但趋势是先减小后增大,发泡剂用量50ml达到最小;随发泡时间的增加,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的导热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发泡时间为6min时最小。其次,引入分形理论,对具有非规则几何形态的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在试验获取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截面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计算了其剖面的分形维数,继而建立了一种基于分形的材料结构模型和简化的导热模型,并利用等效热阻法计算了其导热系数,建立了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分形模型为:(?)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较吻合,因此该分形模型是较合理的。进一步定量分析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表明,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的导热系数与材料的孔隙率、分形维数及纯气、固相的导热系数有关,材料的导热系数随着孔隙率增大具有近似线性下降的趋势,随材料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减小,随气相导热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并且二者之间的变化曲线基本与比例函数的曲线相吻合,随固相导热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固相导热系数增大时,固相导热系数对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变小,与试验结果一致,更加证明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分形模型的可信性。最后,初步探讨了无机材料对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性能的影响,无机物对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既有增强效果也能提高材料的阻燃特性,同时发现二氧化硅、硅酸钠和硼酸的改性效果较好。选取了9种无机物,研究各种酸性无机物和碱性无机物及其不同添加量对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无机物的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变化不明显,只是略微增大,这也证明了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分形模型的有效性;具体上看,添加各种无机物的材料导热系数随添加量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总之,实验分析中得到的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和分形模型分析得到的结论具有相互应证关系。

史玉凤[10](2011)在《多孔介质对太阳池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在能源短缺的今天,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步伐明显加快。储量丰富、清洁持久的新能源——太阳能是很理想的能源之一。盐梯度太阳池是集太阳能的收集和储存于一体的太阳能利用装置,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等优点。目前,太阳池是国际国内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以盐梯度太阳池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测量、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多孔介质对太阳池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利用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多孔介质的有效导热系数,为研究多孔介质对太阳池性能的影响作了准备工作;二是利用实验室实验、建在海边的实验太阳池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多孔介质对太阳池性能的影响。进行多孔介质对太阳池热性能影响研究过程中,需要用到多孔介质与浓盐水混合物的有效导热系数,考虑到现有的测量固体和液体导热系数的装置不适宜测量炉渣、卵石与盐水混合物的导热系数,本文自行建造了实验台,利用半无限大物体的导热原理,测量了炉渣、卵石与水、浓盐水混合物的导热系数。本文将分形技术与孔道网络模型相结合,描述了满足分形幂率关系的多孔介质的结构,利用二维、稳态、无内热源导热微分方程模拟计算了多孔介质的导热系数。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的分形孔道网络模型适用于计算多孔介质的有效导热系数。由于颗粒状多孔介质的孔隙尺寸不满足分形幂率关系,本文利用圆柱体代表颗粒状多孔介质内的颗粒,模拟计算了颗粒状多孔介质的有效导热系数,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圆柱模型适用于计算颗粒状多孔介质的有效导热系数。为了研究多孔介质对太阳池热盐扩散的影响,本文设计了实验室实验。测量了有无多孔介质装置的温度分布,计算了冷却水从底部带走的热量等,研究结果表明多孔介质可以起到隔热保温作用。在实验容器中灌注了几层不同盐度的盐水,通过测量各点的盐度,研究了多孔介质对盐扩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孔介质可以抑制盐向上扩散,有利于维持较大的盐梯度。本文在海边沙滩建造了两个结构相同的小型太阳池,采光面积为2.5×2.5m2,水深为1.0m,研究了多孔介质对太阳池性能的影响。比较了有无多孔介质太阳池的温度、盐度和浊度,计算了太阳池的储热量、盐梯度和稳定性系数等,研究结果表明多孔介质有利于提高太阳池下对流层(LCZ)的温度和储热量;还有利于维持较大的盐梯度和稳定性系数,有利于太阳池的稳定运行。通过测量池水浊度,研究了多孔介质对补充浓盐水过程中池水浊度增加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多孔介质的存在有利于补盐的操作。鉴于实验研究耗时耗资,而且有些实验条件不易实现,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多孔介质对太阳池传热传质的影响。由于多孔介质层孔隙曲折,所以多孔介质层不易出现对流。太阳池增加了多孔介质层以后,传统的三层模型即上对流层(UCZ)、非对流层(NCZ)和LCZ已不再适用,应该用增加了多孔介质层的四层模型,即UCZ、NCZ、LCZ和非对流多孔介质层来代替原来的模型。用本文实验池的数据校核了数值模型,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利用北京地区多年气象数据的平均值,研究了不同土壤条件下,多孔介质加设于太阳池内部时,多孔介质的厚度、孔隙率等对LCZ温度、储热量及提热率等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土壤导热系数较大时,加设多孔介质才有意义,在土壤导热系数较小时加设多孔介质并不能改进太阳池的热性能。模拟计算还表明随着炉渣层厚度的增加,太阳池LCZ最高温度不断增加,而太阳池储热量先增后减,存在一个极大值,因此设置炉渣层的厚度需要同时考虑LCZ最高温度和储热量两个方面。本文还研究了多孔介质孔隙率对太阳池性能的影响,其影响随着固相与液相导热系数比值的不同而不同。由于多孔介质种类繁多,物性参数各异,本文研究了加入太阳池后能起到隔热保温作用的多孔介质的可选范围,结果表明多孔介质的可选范围较宽。本文还研究了多孔介质加设于太阳池外形成的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对太阳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有利于LCZ温度的升高和储热量的增大,但是随着液相体积百分比的增大,LCZ温度和太阳池储热量降低。

二、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J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J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s(论文提纲范文)

(1)陈乃兴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和对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隆重纪念陈乃兴先生逝世一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工程热物理基础理论的贡献
    1.1 模拟弯扭叶片复杂涡系结构
    1.2 非正交曲线坐标系下叶轮机械三维黏流基本方程组的张量表达
    1.3 叶片设计与优化的创新
2 系统发展了叶轮机械气动反问题的理论与求解方法
3 与国际同步、独立自主地发展了叶轮机械全三维黏性流动正问题求解方法与程序
4 研究成果的转化及工程应用
    4.1 航空工业领域
    4.2 能源工业领域
    4.3 国防装备领域
    4.4 国际合作
5 努力提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国际地位
6 将不确定性理论纳入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体系
7 结束语

(2)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调查研究 ——以H大学和N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发展的需要
        2.一流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选择
        3.H大学和N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较具代表性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比较研究法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地方综合性大学
        2.一流学科
        3.一流学科建设
    (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特性
        1.战略性
        2.长期性
        3.系统性
        4.示范性
    (三)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1.提高人才质量
        2.提升科研水平
        3.扩大社会影响
    (四)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
        1.学科方向建设
        2.一流学科队伍建设
        3.一流学科平台建设
    (五)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模式
        1.学科带头人引领型
        2.特色优势学科拓展型
        3.学科交叉融合型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调查研究
    (一)访谈调查的设计方案
        1.访谈背景
        2.访谈提纲的编制
        3.访谈对象的选取
    (二)H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调查分析——以生物学学科为例
        1.H大学生物学学科发展概况
        2.H大学生物学学科建设路径
        3.H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三)N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调查分析——以力学学科为例
        1.N大学力学学科发展概况
        2.N大学力学学科建设路径
        3.N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四)H大学和N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经验
        1.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
        2.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
        3.以多主体共同参与为支撑
        4.做好学科建设制度设计
        5.以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动力
四、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困境与挑战
    (一)学科方向
        1.追求整齐划一,忽视优势特色
        2.脱离区域发展,对地方发展贡献少
    (二)人才培养
        1.地理位置受限,优势生源不足
        2.国际交流合作不足,国际学生数量少
    (三)师资队伍
        1.人才引进难度大,流失严重
        2.学科领军人才紧缺,学科梯队不合理
    (四)学科资源
        1.本科教育“体量”大,教育资源有限
        2.重大项目欠缺,科研经费较少
        3.办学声誉有限,社会捐赠少
    (五)学科平台
        1.资源配置不足,平台建设缺少保障
        2.一流平台紧缺,国际化水平滞后
五、国外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案例分析
    (一)哈佛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案例分析——以生物学学科为例
        1.哈佛大学生物学学科发展概况
        2.哈佛大学生物学学科建设路径
    (二)斯坦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案例分析——以机械工程学科为例
        1.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概况
        2.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建设路径
    (三)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启示
        1.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领
        2.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基础
        3.以多元化的经费来源为支撑
        4.以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保障
        5.以办学指标的国际化为追求
六、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理念引导层面
        1.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
        2.以实现“一流”为目标取向
        3.以学术自由为精神追求
    (二)制度设计层面
        1.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制度
        2.创建多方共赢的教学助理制度
        3.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三)学科方向建设
        1.立足区域优势,凸显优势特色
        2.促进交叉融合,发展新兴学科
    (四)人才培养层面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强化科研指导
        2.倡导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
        3.开展学科竞赛,激发创新活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
        1.提供优厚条件,引进领军人物
        2.倡导传帮带,提升青年教师能力
        3.重视博士引育,储备师资力量
    (六)经费来源层面
        1.申请国家课题,获得更多科研经费
        2.面向区域发展,获取地方资金支持
        3.传承感恩文化,发挥校友支持作用
    (七)学科平台建设
        1.整合校内资源,搭建优势学科平台
        2.服务地方经济,加强平台支持力度
        3.产学研相结合,联合创建科研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河南H大学访谈记录
附录2 浙江N大学访谈记录
致谢

(3)千兆赫兹声流体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微流控芯片技术
    1.2 微纳操纵技术
    1.3 基于声学原理的微纳操控技术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千兆赫兹声流体技术的实现:器件、原理与调控
    2.1 千兆赫兹体声波谐振器
    2.2 微纳尺度下的流体特征
    2.3 声流体系统小型化
    2.4 声波-微流体相互作用
    2.5 涡流产生机理及有限元仿真
        2.5.1 器件声场的表征
        2.5.2 体积力激发涡流
        2.5.3 温度对涡流产生的影响
        2.5.4 结果与讨论
    2.6 涡流调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纳尺度流体操纵
    3.1 微纳尺度下的流体混合
    3.2 千兆赫兹声流体混合芯片
        3.2.1 芯片结构与制作
        3.2.2 混合的实现
        3.2.3 实验装置与材料
        3.2.4 混合效果表征
    3.3 混合效果
        3.3.1 混合效率与功率、流体流量之间的关系
        3.3.2 混合时间
    3.4 涡流速度场的测量
        3.4.1 测量模型
        3.4.2 微流控粒子示踪测速
    3.5 千兆赫兹声流体混合芯片的鲁棒性
        3.5.1 频率的影响
        3.5.2 有效工作频率范围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纳声流体镊
    4.1 微纳声流体镊物理模型
        4.1.1 粒子在声流体镊中的受力
        4.1.2 声流体镊模型与操纵极限
        4.1.3 粒子在声流体镊中的运动
    4.2 粒子捕捉
    4.3 粒子旋转
    4.4 粒子排队
    4.5 连续型微纳粒子筛分
    4.6 粒子精确传输
    4.7 釜式纳米粒子筛分
    4.8 几种声流体镊与统一理论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千兆赫兹声流体的片上分子富集与检测技术
    5.1 声流体分子富集芯片及优化
    5.2 操纵纳米粒子和分子
    5.3 “纳米筛”分子富集
    5.4 “纳米筛”分子定量
    5.5 离线式分子富集
    5.6 在线式与离线式分子检测性能对比
    5.7 血清中癌症标记物检测
    5.8 便携式生物传感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本文的创新性成果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论文
    参加国际会议
    申请专利
    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4)超声引导下不同方式热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矿床地质学之复兴(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回顾
2 成矿理论的进步
    2.1 从不同角度建立新的区域成矿理论
    2.2 成矿物质多源论的建立
    2.3 沉积成矿理念的突破
    2.4 层控矿床理论的崛起
    2.5 岩浆成矿理论研究的深入
    2.6 微生物在成矿中的重要作用被充分认识
    2.7 关注“蒸发泵流”成矿作用及其环境
3 新类型矿床和巨型矿床的发现
    3.1 新类型矿床的发现
    3.2 巨型(Giant)矿床的发现及其意义
        3.2.1 斑岩型铜矿床和钼矿床
        3.2.2 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床
        3.2.3 层控型铀矿床
        3.2.4 铂族金属矿床
        3.2.5 金刚石矿床
4 后语

(6)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进展与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理论基础:概念、特征与逻辑
    2.1 学科
    2.2 学科建设
    2.3 工程学、体育学与体育工程学
    2.4 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理念
    2.5 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逻辑
    本章小结
3 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的演变
    3.1 体育工程学科的起源
    3.2 体育工程学科发展争议
    3.3 国际体育工程学会与体育工程学的发展
    3.4 体育工程学在我国的发展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代表性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比较分析
    4.1 国外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
    4.2 我国三所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
    4.3 经验与启示
    本章小结
5 高校体育工程学科体系架构构建
    5.1 体育工程学科知识体系架构
    5.2 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架构
    5.3 基于模糊评价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可行性评估
    本章小结
6 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运行研究
    6.1 学科建设制度与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
    6.2 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的机制
    6.3 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的策略探讨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的不足
    7.4 本研究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位置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全髋关节置换的基础解剖
        1.1.2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生物力学
        1.1.3 有限元分析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1.1.4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问题
        1.1.5 联合前倾角技术的定义及研究进展
第2章 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前倾角技术的有限元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正常股骨髋臼模型的建立
        2.1.2 手术所用假体模型的建立
        2.1.3 手术模型的建立
        2.1.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 结果
        2.2.1 各模型骨盆位移
        2.2.2 各模型髋臼峰值 Von Mises 应力
        2.2.3 各模型髋臼杯的峰值 Von Mises 应力
        2.2.4 各模型内衬的峰值 Von Mises 应力
        2.2.5 各模型陶瓷头的峰值 Von Mises 应力
        2.2.6 各模型股骨柄的峰值 Von Mises 应力
        2.2.7 各模型股骨的峰值 Von Mises 应力
    2.3 讨论
第3章 全髋置换术联合前倾角技术的尸体实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标本
        3.1.2 测试材料及仪器
        3.1.3 实验前准备及分组
        3.1.4 应变片的分布位置及贴片方法
        3.1.5 模型制备
        3.1.6 测试体位
        3.1.7 加载平台的制备
        3.1.8 加载量的计算及加载方法
        3.1.9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一般情况
        3.2.2 影像学结果
        3.2.3 股骨假体柄周缘的应力与应变
        3.2.4 髋臼周缘的应力与应变
    3.3 讨论
第4章 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前倾角技术的临床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患者的选取与分组
        4.1.2 纳入、排除标准与患者基本情况
        4.1.3 术前准备
        4.1.4 手术方法
        4.1.5 术后评估与随访
        4.1.6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联合前倾角的结果
        4.2.2 影像学评估结果
        4.2.3 术前内科合并症与术后并发症
        4.2.4 Harris 评分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学科结构研究的新视角——基于学术期刊论文引文的学科结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数据与方法
三、分析与结果
    (一) 力学期刊群的引用统计
    (二) 基于引用矩阵的多维尺度分析与因子分析
        1.因子1为流体力学期刊子群, 共有17种期刊 (见表3) 。
        2.因子2为固体力学期刊子群, 共有17种期刊 (见表4) 。
        3.因子3为声音与振动力学期刊子群, 共有7种期刊。
        4.因子4为计算力学期刊子群, 共有5种期刊。
四、结 论

(9)基于分形理论的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纤维材料的概述
    1.2 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的简介
        1.2.1 材料结构的构成原理
        1.2.2 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的制备
        1.2.3 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2 多孔介质导热的分形研究
    2.1 多孔介质的简介
    2.2 多孔介质导热的研究现状
    2.3 多孔介质导热研究的方法
    2.4 分形理论的简介
        2.4.1 分形的定义
        2.4.2 分形维数的定义及测定
    2.5 分形理论的应用
        2.5.1 分形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2.5.2 分形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5.3 分形在化学中的应用
        2.5.4 分形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2.5.5 分形在林业科学中的应用
    2.6 多孔介质导热的分形研究简介
    2.7 研究意义和内容
        2.7.1 研究意义
        2.7.2 研究内容
3 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热系数研究
    3.1 研究方案、试验材料和仪器
        3.1.1 研究方案
        3.1.2 试验原料
        3.1.3 试验仪器设备
    3.2 试验流程及步骤
        3.2.1 试验流程
        3.2.2 试验步骤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3.3.2 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分形研究
    4.1 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剖面的分形研究
    4.2 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分形模型
    4.3 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
        4.3.1 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孔隙率与其导热系数的关系
        4.3.2 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分形维数与其导热系数的关系
        4.3.3 气相及固相导热系数与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无机物对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性能影响研究
    5.1 无机物对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5.1.1 硼酸对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5.1.2 碳酸钙对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5.1.3 硅酸钠对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5.2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多孔介质对太阳池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太阳池
        1.2.1 盐梯度太阳池的工作原理
        1.2.2 盐梯度太阳池的应用
    1.3 盐梯度太阳池的国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实验研究进展
        1.3.2 国外理论研究进展
    1.4 盐梯度太阳池的国内研究进展
        1.4.1 国内实验研究进展
        1.4.2 国内理论研究进展
    1.5 多孔介质导热系数的确定
        1.5.1 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进展
        1.5.2 多孔介质的有效导热系数理论研究进展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
    2.1 测量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的实验装置
    2.2 半无限大物体导热
    2.3 测量淡水及不同盐度盐水的热扩散率和导热系数
        2.3.1 淡水实验的温度分布
        2.3.2 导热系数测量的误差
        2.3.3 导热系数测量的不确定度
    2.4 测量多孔介质与水、盐水混合物的导热系数
    2.5 本章结论
3 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的模拟研究
    3.1 分形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
        3.1.1 分形孔道网络模型
        3.1.2 网格划分
        3.1.3 有效导热系数的数值模型
        3.1.4 控制方程离散化
        3.1.5 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的确定
        3.1.6 炉渣的结构模型
        3.1.7 炉渣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结果
        3.1.8 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颗粒状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
        3.2.1 颗粒状多孔介质模型
        3.2.2 卵石与水、盐水混合物的有效导热系数模拟计算
        3.2.3 颗粒状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实验值与模拟值比较
        3.2.4 饱和度对颗粒状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
    3.3 本章结论
4 多孔介质对太阳池内传热传质影响的实验室实验研究
    4.1 多孔介质对太阳池传热影响的实验室研究
        4.1.1 实验装置
        4.1.2 有多孔介质与无多孔介质的温度比较
        4.1.3 有多孔介质与无多孔介质的热量比较
        4.1.4 不同多孔介质的比较
    4.2 多孔介质对太阳池盐扩散影响的实验室研究
        4.2.1 不同材质多孔介质的情况
        4.2.2 相同材质不同粒度多孔介质的情况
    4.3 多孔介质对浊度影响的实验室研究
    4.4 本章结论
5 多孔介质对太阳池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5.1 建在海边的实验太阳池
    5.2 实验期间的大气温度及太阳辐照度
    5.3 太阳池的温度和盐度分析
        5.3.1 建在海边的实验太阳池的温度分布
        5.3.2 建在海边的实验太阳池的盐度分析
    5.4 建在海边的太阳池的储热量分析
    5.5 多孔介质层对太阳池浊度的影响
    5.6 多孔介质层对太阳池稳定性的影响
    5.7 本章结论
6 多孔介质对太阳池性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6.1 太阳池的质量传输模型
    6.2 模拟值与实验室实验数据比较
    6.3 太阳池的传热模型
    6.4 太阳池内盐度分布和温度分布的模拟值与实验值比较
    6.5 多孔介质加设于池内对太阳池性能的影响
        6.5.1 多孔介质对太阳池温度的影响
        6.5.2 不同土壤条件下多孔介质层对太阳池性能的影响
        6.5.3 多孔介质层厚度对太阳池温度和储热量的影响
        6.5.4 多孔介质层厚度对太阳池提热率的影响
        6.5.5 多孔介质孔隙率对太阳池性能的影响
        6.5.6 多孔介质可选范围研究
    6.6 多孔介质设于池外的影响
        6.6.1 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的有效导热系数
        6.6.2 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的热容
        6.6.3 湿空气的密度
        6.6.4 湿空气的比热
        6.6.5 湿空气的导热系数
        6.6.6 多孔介质用于池外的计算模型
        6.6.7 多孔介质用于池外的温度分析
        6.6.8 多孔介质用于池外的储热量分析
        6.6.9 液相体积百分比对太阳池性能的影响
    6.7 本章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创新点摘要
致谢
作者简介

四、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J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s(论文参考文献)

  • [1]陈乃兴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和对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隆重纪念陈乃兴先生逝世一周年[J]. 王保国,黄伟光,徐燕骥. 航空学报, 2019(10)
  • [2]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调查研究 ——以H大学和N大学为例[D]. 叶晓芳. 湖北大学, 2019(05)
  • [3]千兆赫兹声流体技术及应用研究[D]. 崔魏巍. 天津大学, 2019(06)
  • [4]超声引导下不同方式热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研究[D]. 张毅. 山东大学, 2016(02)
  • [5]矿床地质学之复兴[J]. 郑明华. 地学前缘, 2014(05)
  • [6]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研究[D]. 徐碧鸿. 中国矿业大学, 2012(10)
  • [7]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位置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马韧石. 吉林大学, 2012(10)
  • [8]学科结构研究的新视角——基于学术期刊论文引文的学科结构探索[J]. 陈立新.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1(05)
  • [9]基于分形理论的网状结构植物纤维材料导热系数研究[D]. 余妙春.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10]多孔介质对太阳池性能影响的研究[D]. 史玉凤.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标签:;  ;  

热科学杂志(JTS)国际热与流体科学杂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