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木类论文-周一龙

鳞木类论文-周一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鳞木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华夏植物区,早二迭世,鳞木类,大孢子囊-孢子叶复合体

鳞木类论文文献综述

周一龙[1](2005)在《华北早二迭世鳞木类大孢子囊—孢子叶复合体—无被果孢属(Achlamydocarpon Schumacker-Lambry)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系统回顾了无被果孢属的研究历史,讨论了无被果孢属的鉴定特征及种的划分依据,总结了无被果孢属已有种的特征及分布。在此基础上对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7号煤层煤核及河北平泉杨树岭煤矿太原组火山凝灰岩中的无被果孢属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把它们与无被果孢属已有种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后,共鉴定出二个新种和二个未定种。这二个新种的主要特征如下:1、过渡无被果孢(新种)Achlamydocarpon intermedia sp. nov.大孢子囊大约长6.0-10.0 mm,宽4.6 mm,高1.4mm,背腹扁状,具顶脊,两侧角明显,近轴端开口。孢子囊壁复杂,分化为叁层:最外层为单层柱状细胞层; 中层1-2层细胞厚,细胞具深色内含物,壁薄; 内层1-3层细胞厚,细胞壁强烈加厚。柱状层朝近轴端方向厚度加大。大孢子叶柄背脊不甚发育,具明显侧翼,侧翼的末端膨大并下垂使得柄的横切面略呈“M”形。侧翼的宽度由近轴端向远轴端随孢子囊宽度的增加而增加,整体宽度大致保持为孢子囊的宽度的1/2左右。侧翼的近轴面具对称的厚壁组织区域。木质部束在近轴端为近等径状,向远轴端则变为略呈水平伸长状。通气组织发达,独立空腔结构贯穿孢子叶柄的整个长度。败育大孢子似乎具肿块结构。本新种产于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7号煤层煤核中。2、平泉无被果孢(新种) Achlamydocarpon pingquanensis sp. nov 大孢子囊10.0-15.0 mm长,8.1 mm宽,3.0 mm高。背腹扁,不具顶脊,两侧角明显,远轴端开口。壁复杂,分化为5层:最外层为薄壁细胞层,厚1-3层细胞; 次外层为次生壁强烈增厚的细胞层,厚2-数层细胞; 中层为具深色内含物的薄壁细胞层,厚2-数层细胞; 次内层为与次外层相似的厚壁细胞层; 内层为厚度达数个细胞的薄壁细胞层。孢子叶柄侧翼发育,宽度大于孢子囊宽度。背脊或龙骨很不显着。远轴面有时呈强烈的起伏不平状。大孢子囊底部与孢子囊柄连结部分由厚壁的细胞构成。不育组织垫结构较显着。功能大孢子扁缩,在近轴端发育较好,上表面具一突起结构。败育大孢子瘪缩,结构复杂,具明显肿块结构(?),瘤状肿块结构与败育孢子表面相连部分呈棒状。孢子叶柄近轴面不具有明显的厚壁组织区域; 维管束由木质部束、维管束鞘及其所围成的空腔组成,但在远轴端仅剩下木质部束; 通气组织发达,在维管束下方形成一独立空腔。本新种分别产于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7号煤层煤核和河北平泉杨树岭煤矿太原组火山凝灰岩中。过渡无被果孢(新种)的特征介于欧美植物区的变异无被果孢类型和塔赫他间无被果孢类型之间。平泉无被果孢(新种)则与变异无被果孢类型较相近,但二者的大孢子囊壁的最外层完全不同:前者的是柱状细胞层,而后者的则由近等径的类似薄壁组织的细胞构成。二个未定种中,无被果孢(未定种1)与过渡(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期刊2005-05-17)

薛进庄,郝守刚[2](2005)在《鄂西晚泥盆世一种具“威廉姆逊纹”的新原始鳞木类植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石松植物的现有分类系统中,原始鳞木目(Protolepidodendrales)被认为是一个明显分化的类群。本文报道了产自鄂西长阳晚泥盆世写经寺组中的一种新的原始鳞木类植物Hubeiia dicrofollia gen.et sp.nov.,为我们了解原始鳞木类植物的性状变异提供了新的材料。该植物的茎轴宽7-12 mm,等二歧式分枝。茎轴表面为典型的原始鳞木类特征,叶(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叁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04-01)

王士俊,田宝霖,陈贵仁[3](2002)在《中国二迭纪煤核中具解剖构造的鳞木类植物:似封印叶属(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产于中国二迭纪煤核中的 3种具解剖构造的鳞木类叶 ,它们都具双木质部束 ,与似封印叶属 (Sigil lariopsisScott)特征一致。与该属已有种进行了对比 ,确认它们为 3个新种 :产于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上部 7号煤层 (早二迭世早期 )煤核中的山西似封印叶 (Sigillariopsisshanxiensissp .nov .)和太原似封印叶 (S .taiyuanensissp .nov .)以及产于贵州水城矿区汪家寨组 1号煤层 (晚二迭世晚期 )煤核中的贵州似封印叶 (Sigillariopsisguizhouensissp .nov .)。根据煤核中共生的鳞木类植物其他器官以及欧美植物区鳞木类植物的研究资料推断 ,它们可能属于封印木属 (SigillariaBrongniart)的叶。在国外 (主要是欧美植物区 ) ,封印木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石炭纪 ,见于二迭纪的封印木很少。华夏植物区的封印木属过去很少发现 ,其叶和生殖器官均未报道过。本文是首次报道华夏植物区具解剖构造的封印木属的叶 ,它们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华夏植物区封印木属植物的内容 ,而且对于研究封印木属的演化以及华夏植物区与欧美植物区鳞木类植物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Acta Botanica Sinica》期刊2002年01期)

田宝霖,郭英廷[4](1987)在《鳞木类生殖器官的一个新种——中华无被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描述了产于贵州水域矿区晚二迭世晚期煤核中鳞木类生殖器官的一个新种——中华无被籽。其主要特征是:大孢子叶和孢子囊一起脱落,孢子囊壁两层,外层由相间排列的等轴状和长轴状两种厚壁细胞组成,内层由薄壁细胞组成。大孢子叶远轴端上弯部分纤细,下延踵明显;大孢子叶水平延伸部分的背面龙脊发育。大孢子一般长为3×2mm。本文详细讨论了中华无被籽与其他种的异同,还初步探讨了无被籽属的演化及生态问题。(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期刊1987年02期)

邬崇章[5](1985)在《华北地台晚石炭世至早二迭世鳞木类的兴衰及其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地台晚石炭世至早二迭世鳞木类化石十分丰富。陕西省韩城地区发现3属12种。本文就华北地台各地同期地层中已发现的鳞木类化石进行了统计和百分比值对比。并以叶座叶痕形态的异同,对鳞木属进行了形态分类,分为叁类七亚类,计论了其演变。从中可以看出鳞木类的发育程度,太原组的和山西组的十分接近,而和下石盒子组的则差别较大。因此太原组和山西组归属一个地质时代,为密切相关的上下两个组,是比较适宜的。(本文来源于《西安矿业学院学报》期刊1985年01期)

李星学[6](1980)在《东亚华夏植物群的鳞木类植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华夏植物群的鳞木类植物约有7属,26种.内以晚石炭世早期华夏植物群的最为发育;在二迭纪的中、晚期华夏植物群中仍颇繁茂.鳞木类在东亚的这种独特的繁茂情况,应视为华夏植物群的重要特点. 文中对华夏植物群中鳞木类植物的起源及在二迭纪依然繁茂的原因,也作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期刊1980年02期)

鳞木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石松植物的现有分类系统中,原始鳞木目(Protolepidodendrales)被认为是一个明显分化的类群。本文报道了产自鄂西长阳晚泥盆世写经寺组中的一种新的原始鳞木类植物Hubeiia dicrofollia gen.et sp.nov.,为我们了解原始鳞木类植物的性状变异提供了新的材料。该植物的茎轴宽7-12 mm,等二歧式分枝。茎轴表面为典型的原始鳞木类特征,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鳞木类论文参考文献

[1].周一龙.华北早二迭世鳞木类大孢子囊—孢子叶复合体—无被果孢属(AchlamydocarponSchumacker-Lambry)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

[2].薛进庄,郝守刚.鄂西晚泥盆世一种具“威廉姆逊纹”的新原始鳞木类植物[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叁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5

[3].王士俊,田宝霖,陈贵仁.中国二迭纪煤核中具解剖构造的鳞木类植物:似封印叶属(英文)[J].ActaBotanicaSinica.2002

[4].田宝霖,郭英廷.鳞木类生殖器官的一个新种——中华无被籽[J].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1987

[5].邬崇章.华北地台晚石炭世至早二迭世鳞木类的兴衰及其演变[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85

[6].李星学.东亚华夏植物群的鳞木类植物[J].中国科学.1980

标签:;  ;  ;  ;  

鳞木类论文-周一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