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农地论文-廖仕梅

丘陵农地论文-廖仕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丘陵农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影响因素

丘陵农地论文文献综述

廖仕梅[1](2018)在《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素评价与分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与蔓延,城乡要素快速流动与重组,土地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带来乡村发展持续转型。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地丘陵区乡村劳动力严重析出,空心村现象严重;土地撂荒、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人地矛盾突出。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度大,空间异质性强,农地规模经营存在经营形式单一、经营内容趋同等问题,迫切需要在乡村发展转型背景下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识别驱动因素差异并进行经营条件分区,并分区配置经营模式以期指导分区产业经营。目前学术界农地规模经营研究尺度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较少细化到村域尺度或者地块尺度。平原地区研究多,山地丘陵区研究较少,不能较好引导山地丘陵区经营主体的产业规划。因此,本文以典型山地丘陵地形的重庆市合川区为研究对象,以合川区全区30个镇街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全区2016年农地规模经营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目前该区农地规模经营主要呈现的特征;从合川区30个镇街中选取6个镇街96个村域为研究样本,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法、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研究样区农地规模经营驱动因素进行评价;基于经营评价结果,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各村域的农地规模经营条件进行测算,对96个村进行农地规模经营条件分区并配置其主要经营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农地流转空间差异大,经营主体以微型企业和家庭农场为主且个体差异大。1)流转规模。合川区农地总流转比例为23.78%,各镇街流转规模比例差距较大,云门街道、大石街道、太和镇、钱塘镇以及龙市镇流转比例位于全区流转水平的前列,其中最大为云门街道(43.33%),古楼镇和叁庙镇流转比例处于较低水平,最小为古楼镇(0.42%);全区农地流转中旱地多于水田,水田占比36.24%,旱地占比为63.34%;研究区431个村中263个村发生农地流转,占比达到61.02%,其中太和镇农地流转村落占比高达91.30%,但盐井街道由于工矿用地限制农地流转有限,村落流转比仅为11.00%。流转租金因地块区位、流转地类以及流转主体不同在0~15000元/hm~2之间产生差异,地块越接近城区、流转地类为水田、经营主体为大型农业公司其流转租金越高。2)经营主体。目前全区农业经营主体约1351家,农业公司共205家,微型企业272家,家庭农场288家,农业合作社209家。微型企业和家庭农场占比最大,分别达到20.33%、21.13%。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性别、年龄、学历、户籍、之前职业方面等个体情况上差异明显。3)经营模式与结构。种植业经营占比较大,其次为养殖业,种养结合经营模式占比较小。种植业是家庭农场、微型企业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经营形式,其占比分别为48.10%、57.10%、62.30%。大型农业公司的经营模式以种养结合模式为主,占比达60.90%;目前合川区的经营结构以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微型企业+农户等单一式经营结构为主,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复合式经营结构较少,但有从单一式经营结构向复合式经营结构转变的趋势。(2)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是自然、社会经济、经营者个体差异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自然因素:农地规模经营受地形起伏度、15°以上坡耕地占比、边界密度、图斑大小以及水田面积占比等因素影响显着。水田占比、图斑大小与流转占比正相关,坡耕地占比、地形起伏度、边界密度与其负相关。坡耕地比例以及边界密度对农地规模经营产生的影响极其显着。2)社会经济因素:距城区距离与流转占比负相关,政府补贴、非农就业水平、灌溉保证率、交通通达度以及全家外出户数占比与其正相关。其中,政府补贴与距城区距离产生的影响显着。全家外出户数占比和非农就业水平在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对农地规模经营驱动作用明显。3)经营主体个体因素:所支付流转租金、雇工资金以及机械化作为经营主体自身的代表因子,对农地规模经营产生作用明显。流转租金与雇工资金投入高低对流转规模的大小影响显着。耕作地块的机械化利用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耕作地块的地形起伏、细碎化程度以及田间道、机耕道的便利程度。经营者对流转地块进行平土工程所提高的机械化水平会对农业经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3)基于条件分级,研究区农地规模经营可分为:规模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拓展区、山地农业特色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研究区农地规模经营条件值介于0.17~0.55之间。规模农业示范区的农地规模经营条件最好,农业综合拓展区、山地农业特色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的经营条件依次降低。土地流转比例依次为42.26%、25.24%、27.27%、5.23%,最大经营规模分别为120 hm~2、48.2 hm~2、21.40hm~2、5.36hm~2,平均经营规模分别为>33.50hm~2、13.40~33.50hm~2、3.35~13.40hm~2、1.34hm~2,各区规模经营模式可分别考虑大型农业企业、微型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入,坚持农地规模经营的适度原则,经营规模可考虑各区的平均经营规模。同时根据各区农地规模经营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对经营条件进行改良。综上所述,基于合川区土地流转及农地经营野外调查,本文从村镇尺度出发对农地规模经营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进行条件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合川区农地流转空间差异大,农地规模经营主体以微型企业和家庭农场为主,且四类经营主体在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体情况上差异明显;农地规模经营受到地形起伏度等自然因素、距城区距离等社会经济因素、流转租金等经营主体因素的影响;农地规模经营条件从优到次可分为规模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拓展区、山地农业特色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研究成果可为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进行产业规划并配置经营规模与经营模式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19)

廖仕梅,刘卫平,谢德体,倪九派[2](2018)在《乡村转型视角下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素与分区》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发展转型下,结合地理空间差异探讨农地规模经营,对厘清山地丘陵区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及经营模式分区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为研究区,并以乡村转型发展为研究视角,运用Pearson分析方法对村域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与探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农地规模经营条件进行评价及分区。结果表明:水田面积比重、流转租金、农村剩余劳动力指数、灌溉保证率、道路网密度与农地规模经营呈显着正相关,地块细碎化程度、坡度及距城镇距离等与农地规模经营呈显着负相关;农地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显着,可分为规模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拓展区、山地农业特色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因此,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应全面考量经营条件并引导经营模式分区配置。(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陈尚洪,张晴雯,陈红琳,郑盛华,吴铭[3](2016)在《四川丘陵农区地表水水质时空变化与污染现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四川丘陵典型农区种养格局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于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在四川丘陵区中江县选择响滩河7个监测断面和流域内4个研究点,研究了种植区、养殖区和种养混合区的地表水水体CODCr、TN、NO3--N、NH4+-N和TP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对地表水质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响滩河7个监测断面枯水期主要污染物为CODCr、NH4+-N和TP,且分别比年平均值提高15.67%、59.35%和12.83%;丰水期主要污染物为TN,比年平均值提高19.27%。种养格局影响地表水中TN、NO3--N、NH4+-N和TP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养殖区>种养混合区>种植区;与种植区相比,生猪规模化养殖废污排放是造成种养混合区地表水污染的根本原因,其CODCr、TN、NO3--N、NH4+-N和TP浓度分别提高了17.79%、198.15%、132.10%、219.85%、567.57%。规模化养殖显着提高了地表水总污染指数,改变了地表水污染类型,种植区地表水污染类型为兼有CODCr污染的总氮污染型,而养殖区和种养结合区地表水均为兼有总磷污染的总氮污染型;种植区和种养混合区水质均达到劣Ⅴ类水质标准,种植区地表水为轻度污染,养殖区和受养殖业污染影响的种养混合区的地表水均为恶性污染,生猪集中养殖特别是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废污排放加剧了受纳水体的污染程度。从水体污染治理角度,在种植区开展水土养分流失特别是氮素流失控制的同时,亟需加强区域生猪规模化养殖业粪污的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以促进四川丘陵区规模养殖业健康发展与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S2期)

周陶[4](2016)在《四川丘陵山区农户内生型农地流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承包制的成功实践,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解放农村生产力问题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叁农‖面貌的同时,也莠弊渐显:亦即农户原子化、土地细碎化和家庭的超小规模经营等问题与当前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相矛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加剧了农村土地撂荒弃耕问题,而农地流转是减少土地撂荒实现土地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当前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以家庭为单位在配置土地资源时主要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自发发生在村庄内部农户之间的人情互惠式的内生型农地流转。由于体制及工业发展路径的影响,地方政府更青睐农业企业化,推行农地大规模流转。然而,我国农村区域差异显着,大规模流转并不具备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势起伏、地块零散的西部丘陵地区不适合机械化和大规模经营,加之制度和监督不健全,探寻因地制宜且能保障农民权益的农地流转模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和实践发展需要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层面也对此问题引起了重视,2014年和2015年中央相继提出在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不搞大跃进,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特别要防止一些工商资本介入到农村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等问题。所以,当前政策背景和客观实践下,从农户权益角度,结合社会公平稳定等系统化要素,分析农户内生型流转的不可逾越性亦即存在的现实、区域合理性和正面效益价值,对于西部欠发达丘陵地区稳健推行农村土地改革,实现―四化同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农户内生型流转的概念,并以四川典型丘陵山区宜宾市为研究对象,抽取了宜宾市全部10个县区30个行政村,共计2400户家庭,同时从2011-2015年连续对宜宾县上坝村金黄组进行了5年的个案长期跟踪调查,并对研究区11个农业企业进行了典型案例调查,应用社会化小农理论框架、强弱关系理论,采用logistic模型和人工社会模型对研究区农户内生型流转进行了分析和模拟,得到以下结论:(1)农户内生型流转在研究区占主体地位,其演化轨迹为―农村人口流动—农户阶层分化—土地依赖性异化—自发形成流转‖,具有保障农户生计和维持农村社会结构稳定的社会功能。研究区统计口径中转包面积比例从2009年的56.10%上升到2014年的60.02%,平均比例为59.80%,抽样调查中代耕形式2015年为56.91%,内生型流转主体地位明显。由于农村各生产要素的流动,导致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形成了离土农户阶层、兼业农户阶层和纯农户阶层,各阶层对土地和农业收益的认识也出现分化,对农业生计需求和土地依赖程度表现为:纯农户>兼业户>离土农户,从而导致了农村各阶层对土地态度的异化。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动呈明显的生命周期变化,因而农户对土地的需求情况也随家庭生命周期变化而变化,形成了兼业化的家庭代际分工,两方面共同作用形成了农户内生型流转。农户内生型流转表现出流转不依赖中介、租金实物化、协议非正式化等特征,形塑了新中农。在社会化小农的理论框架下,发现内生型流转依靠血缘和群体内亲疏关系以及村庄伦理维持了内生型流转的秩序,有利于农户家庭劳动力再生产,既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退路问题,又解决了因自身因素只能依赖农业收入群体的生计及有限发展问题,形成了互惠互助机制。中农阶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都在农村,是农村各阶层的缓冲剂也是农村社会阶层的中坚力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2)研究区农户内生型流转的外缘影响因素来自于地方政府行为越位和村委会角色错位及过度介入,对农户内生型流转造成了挤压,重塑了农村社会结构,对绝大多数兼业户和纯农户的利益带来了侵害。利用博弈分析整合了地方政府和村委会的流转动机,发现在财政逻辑和目标责任制的双重驱动下,地方政府出现了行为越位。同时,村委会在经济利益和目标考核的驱使下在农地流转中也表现出角色错位,一方面嬗变成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经纪人,另一方面,自利性追求促成村委会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介入农地流转。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过度介入农地流转甚至依靠行政手段助力推进大规模农地流转,挤压了内生型流转,导致留守农户被动流转,迫使劳动力商品化。但由于这部分劳动力质量的局限性,导致不少老人和妇女失业待家,根据宜宾县高场镇新永村个案调查显示流转后66.67%的纯农户全部失业待家,而女性失业率为48.27%,直接导致了农户与土地收益脱钩,自动瓦解了中农阶层,造成了农民的半无产化。然而,通过对比内生型流转和地方政府行政化推行的大规模流转所形成的农业经营主体的全员生产率,结果发现:小农(3.44)>中农(2.59)>家庭农场(1.51)>小规模农业企业(1.12)>大规模农业企业(0.94)表现为规模越大全员生产效率越低。主要原因是因为大规模流转形成的经营主体需要依靠雇工代管的生产方式难以绕过农业生产生物性特点的各种天然屏障,监督和―道德风险‖困境也造成了农业企业巨大的管理成本,造成这类经营主体的全员生产效率随着规模增加而下降,导致农业企业转型种植经济作物形成―去粮化‖行为。(3)农户内生型流转的内缘发生因素主要是农户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农户间的强弱关系。利用logistic模型和强弱关系理论对影响研究区农户流转意愿行为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文化程度与转出意愿呈显着正相关;职业与转出意愿呈显着正相关与转入意愿呈显着负相关;家庭人口总数影响转出意愿但是对转入意愿无显着关系;劳动力结构方面家庭农业劳动力跟转出意愿呈显着负相关,与转入意愿呈正相关;家庭非经济收入越高人均收入越高则越愿意转出土地,反之转入土地;人均耕地面积与转出意愿呈显着正相关;区位条件跟转出意愿呈显着正相关,与转入意愿显着负相关。这反映了农户家庭结构等内缘性因素是农户流转意愿形成的主要驱动力。(2)由于农地流转市场不健全,农户在做流转决策时社会关系是重要的决策依据,依此来选择流转对象和流转形式,强关系的力量促使农户之间形成内生型流转,符合农村劳动力社会资源少、社会地位低、社会联系广度低的同质化特点,内生型流转是转出农户不能同时实现经济和社会保障两种工具性目的时的次优选择;下乡资本利用弱关系桥梁的作用形成了强弱关系链降低了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形成规模流转。但是绝大多数的农户还是属于社会资源缺乏的群体,内生型流转是对不完善流转市场配置的有力补充,而占据优势社会资源的政府和下乡资本则有可能会在流转中产生损失农户利益的行为。(4)农地流转人工社会模型通过自下而上的涌现行为模拟农户内生型流转,模拟结果与经验数据吻合,说明该模型能有效地模拟和反映内生型流转的演变规律,印证了内生型流转的基本特征和存在合理性。根据上坝村金黄组230人、62户家庭的基础数据,基于maia元模型抽象了农户分化形成流转的行为规则,包括家庭人口和劳动力再生产行为,家庭劳动力配置行为,家庭货币收支行为和流转行为规则,模拟了2011-2030年农户内生型流转行为,结果表明:农村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农业劳动力表现出生命周期变化;务工人员平均年龄维持在35.44岁,受教育年限为8.07年,而务农农民平均年龄维持在56.8岁,受教育年限为5.24年,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呈现代际更替;流转面积比例随农业劳动力周期变化而变化,2011年流转面积比例为41.22%,2020年为52.34%,随着劳动力返乡在2030年下降到了30.71%;而转入农户户均土地面积为0.7337公顷,而户均最大面积模拟期间一直保持在1.4575公顷,符合中农的条件,结果支持了内生型流转有利于中农阶层形成的假设。提高市民化率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农村人口,在3%和56%两个假设市民化率水平下,土地撂荒比例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3%水平下,土地撂荒率从2011年的30.17%下降到2030年的9.75%,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与农业劳动力周期变化相符;56%水平下撂荒比例从2011年的16.43%上升到2030年的64.31%,呈上升趋势,反映农村人口绝对减少和周期性减少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假设在3%市民化率水平下,地方政府强力推进农地流转的结果是20年流转期限内金黄组45-70岁的边缘劳动力人群数量从33人增加至113人,这部分人群将会有很大一部分难以再次进城务工而存在失地失业的风险,并且会挤压内生型流转,侵害农户利益,破坏农村社会的稳定。结合对已有研究的回顾与分析,在对论文结论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认为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方法拓展方面的创新。农地流转人工社会模型为农地流转研究提供一个虚拟计算实验平台,能够在一定假设条件下自下而上地模拟演化农地流转社会系统,通过人为变更研究对象和环境的属性,从而验证和探论农户内生型流转中的社会现象及关系,具有高效、低成本的特点。运用这种方式能够模拟出可靠的结果,为研究农地流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二是研究视角方面的创新。对于西部欠发达丘陵山区而言,农户内生型流转仍然是主要流转形式和发展常态。内生型流转具有区域性、阶段性合理价值和正面效益。当前对农户内生型流转的研究更多偏重经济和效率方面,而通过内生型流转社会功能的研究对正确认识农地流转中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叁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为农地流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丰富了农地流转理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0)

仇童伟,石晓平,马贤磊[5](2015)在《农地流转经历、产权安全认知对农地流转市场潜在需求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丘陵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构建"农地流转经历+产权安全认知→农地转入意愿"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理论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经历、产权安全认知对农地市场潜在需求的影响机制,并利用江西省东南部丘陵地区的铅山县、余江县和贵溪市辖区2006年和2011年农户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经历、产权安全认知对农地流转市场潜在需求的实际影响。研究表明,在江西省丘陵地区,农户转入农地的经历将激励农户农地转入需求,转出农地的经历会抑制农户农地转入需求。安全的产权认知能够激励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转入需求,但对转入户的激励效应明显大于转出户和未流转农户。为了促进丘陵地区农地流转,建议应以转入户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对象,加大农地规模经营补助力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唐家[6](2015)在《丘陵农区推广畜牧业家庭农场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概念。2013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又一次强化了家庭农场概念。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对扶持发展家庭农场提出新要求。由此,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家庭农场,各地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发展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全(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业》期刊2015年05期)

王国敏,唐虹[7](2014)在《山地丘陵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性及其限度——对适度规模经营危害论的一个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定性的实证分析结果均显示,农地的超小规模经营优势渐无,超大规模时机未到,而适度规模是有效的。固守"规模经营危害论"所倡导的小农生产并不可取,但也不可不顾大规模经营必需的条件而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坚定地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应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出路所在,但"度"的选择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只有富裕农民才能稳定农村。通过综合效率评价指标以及成本利润率差异分析,可以得出,25-35亩的经营规模应是四川这类人多地少山地丘陵地区的适度规模区间。(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陈尚洪,张晴雯,陈红琳,刘定辉[8](2014)在《四川丘陵农区典型小流域地表水水质变化规律与污染现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取样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响滩河流域地表水污染物构成、水质空间变化特征与季节性变化规律,并对地表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全氮的污染分担率最高,其次为COD和全磷。7个河流断面监测点的COD、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全磷浓度,受养殖业排污影响,空间变化上表现为源头低,中部急剧上升,随后逐步下降或趋于稳定的趋势。冬季地表水水质最差,其COD、全氮、铵态氮和全磷浓度达到全年最高峰值;夏季全氮浓度为全年第二个峰值,硝态氮浓度则为全年最高峰。响滩河流域A1、A2点水质为重度污染;而A3、A4、A5、A6、A7点水质为恶性污染。整个流域7个河流监测断面和4个研究点水质均为劣五类,迫切需要加强响滩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本文来源于《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期刊2014-08-22)

王云飞[9](2014)在《四川丘陵区农地整理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整理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加土地面积,提高土地产出,还可以引导种养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落脚点。四川丘陵区地处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区,其土地整理利用不但关系到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质量,而且还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国土生态的健康持续运行。因此,研究四川丘陵地区农地整理问题,提出一个有助于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的农地整理模式,对丘陵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的现状,综合运用系统理论、土地产权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分析了四川丘陵地区农地整理现状,总结四川丘陵区农地利用的现状特征,并探讨了基本农用建设和农业产业园建设两种农地整理模式。其次,建立四川丘陵区农地整理效益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农地整理的效益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四川丘陵区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了影响四川丘陵区农地整理效益的因素。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四川丘陵区农地整理利用表现出整理利用类型多样,农地整理方式集约与粗放并存,农地细碎化程度高,农地整理利用方式多元化等特点。在整理模式上,基本农田建设农地整理主要以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能为目标,而农业产业园区农地整理更加注重土地整理的景观设计、生态平衡以及农地整理的利用方式。(2)四川丘陵区农地整理都取得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是农地整理效益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同一地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也不同。基于饲草种植的乐至县回澜镇农地整理综合效益达到“优”, 而基于粮食种植的传统土地整理综合效益为“中”。(3)四川丘陵区农地整理效益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生态景观规划、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同因子对农地整理效益的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不一样。(4)对于今后四川丘陵区农地整理工作的开展相应的对策是:分区推进农地整理项目,建立农地整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注重农地整理数量和质量,创新农地整理后经营利用方式。(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刘倩楠[10](2014)在《南方丘陵地区农户生计变化对农地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叁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是一个关于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新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大批农业生产者从农村土地中“解脱出来”开始向当地企业、省会城市及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转移。农户从农业领域向非农领域转移的过程中,增加了农户的家庭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也产生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劳动力“断层”,劳动力素质下降等问题,对农地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南方典型丘陵地区—湖北省咸宁市丘陵山区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并结合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南方丘陵地区农户生计变化的特征及原因,并从农户生计变化对农地利用现状的影响,农户生计变化对农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以及农户生计变化对耕地压力指数的影响叁个方面阐述了农户生计变化对农地利用压力的影响。通过对咸宁市样本区域的问卷调查及文献资料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咸宁市2000-2011年间农户非农生计方式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农业劳动力整体质量下降等变化特点,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丘陵地区土地资源的局限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产业间利益比较的驱动以及国家政策原因导致。同时,由于农户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造成农地利用现状改变,农地利用集约度提高以及耕地压力指数增大等影响。得出结论:农户生计方式向非农方向的转变,导致了农地利用压力的增强。本文通过实际调查与资料分析,研究南方丘陵地区农户生计变化的特征及原因,以引导农户生计方式的合理变化,促进丘陵山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通过分析研究南方丘陵地区的人地关系以及现阶段农户生计变化对农地利用压力的影响,在本质上揭露南方丘陵地区农地利用压力的变化规律,并根据研究结果从而引导农户健康有序的实现生计方式的转变,最大程度的规避农户生计转变对农地利用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对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丘陵农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乡村发展转型下,结合地理空间差异探讨农地规模经营,对厘清山地丘陵区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及经营模式分区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为研究区,并以乡村转型发展为研究视角,运用Pearson分析方法对村域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与探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农地规模经营条件进行评价及分区。结果表明:水田面积比重、流转租金、农村剩余劳动力指数、灌溉保证率、道路网密度与农地规模经营呈显着正相关,地块细碎化程度、坡度及距城镇距离等与农地规模经营呈显着负相关;农地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显着,可分为规模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拓展区、山地农业特色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因此,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应全面考量经营条件并引导经营模式分区配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丘陵农地论文参考文献

[1].廖仕梅.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素评价与分区[D].西南大学.2018

[2].廖仕梅,刘卫平,谢德体,倪九派.乡村转型视角下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素与分区[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3].陈尚洪,张晴雯,陈红琳,郑盛华,吴铭.四川丘陵农区地表水水质时空变化与污染现状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6

[4].周陶.四川丘陵山区农户内生型农地流转研究[D].西南大学.2016

[5].仇童伟,石晓平,马贤磊.农地流转经历、产权安全认知对农地流转市场潜在需求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丘陵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5

[6].唐家.丘陵农区推广畜牧业家庭农场的思考[J].中国畜牧业.2015

[7].王国敏,唐虹.山地丘陵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性及其限度——对适度规模经营危害论的一个批判[J].社会科学研究.2014

[8].陈尚洪,张晴雯,陈红琳,刘定辉.四川丘陵农区典型小流域地表水水质变化规律与污染现状评价[C].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2014

[9].王云飞.四川丘陵区农地整理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10].刘倩楠.南方丘陵地区农户生计变化对农地利用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4

标签:;  ;  ;  ;  

丘陵农地论文-廖仕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