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营养阻遏论文-邹艳琼

抗营养阻遏论文-邹艳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营养阻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孢原毛平革菌,杂色云芝,混合培养,难降解染料脱色

抗营养阻遏论文文献综述

邹艳琼[1](2013)在《抗营养阻遏白腐菌混合培养对难降解染料的脱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与杂色云芝两种白腐菌的混合培养,对难降解染料的脱色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与正交实验,筛选优化出染料脱色的影响因子与培养方式,进而研究混合培养体系对染料废水的重复脱色能力及可降解染料的浓度极限;然后通过模拟菌体对染料的实际脱色环境,研究其脱色效果;最后分析在重金属离子镉、铬、铅胁迫下,混合培养白腐菌菌体的生长、产酶及其对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通过本论文实验研究,得到如下几点结论:1.黄孢原毛平革菌Pc553,杂色云芝诱变种CFCC-4以及生物量(1:1)混合培养的以上两种菌对叁种单一难降解染料(活性染料嫩黄K-6G、活性艳蓝KN-R、活性艳红KD-8G)进行脱色,黄孢原毛平革菌Pc553的脱色效果最差,杂色云芝诱变种CFCC-4次之,混合培养的白腐菌脱色效果最好,且其生长与产酶均比单种白腐菌高;2.混合培养的白腐菌经优化后对活性艳红KD-8B最佳脱色条件为Pc553与CFCC-4生物量比例(1:3),同时接种,混合培养8天,培养温度36℃;活性艳蓝KN-R ·最佳脱色条件为Pc553与CFCC-4生物量比例(1:7),先接种CFCC-4后接种Pc553,混合培养8天,培养温度36℃;活性嫩黄K-6G最佳脱色条件为Pc553与CFCC-4生物量比例(1:3),先接种CFCC-4后接种Pc553,混合培养10天,培养温度36℃。3.混合培养白腐菌降解活性嫩黄K-6G、活性艳蓝KN-R、活性艳红KD-8B的最高浓度分别为:150mg/L、400mg/L和200mg/L;对浓度为50mg/L的染料可重复脱色4批,期间需补充1g/L的麦芽糖维持菌体活力,每批的脱色时间依次延长。4.传统实验方式下,混合菌体系对浓度高达250mg/L的复配染料可以达到高效降解。应用实验方式下,菌体对复配染料的脱色率明显下降。当复配染料与混合菌体系的终体积为 100mL、300mL、500mL、700mL、900mL 时脱色率依次为 93%、82%、64%,20%、8%。5.重金属胁迫下混合培养白腐菌对染料的脱色研究显示,镉、铬、铅离子均在低浓度范围内对混合培养菌株的生长和产酶无明显作用,甚至有促进作用,但超过一定限度则对混合培养菌产生毒害作用,抑制产酶量,降低脱色率。毒害强度依次为Cd2+>Cr6+>Pb2+。(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3-04-01)

李文燕[2](2012)在《黄孢原毛平革菌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特性及其生理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简称pc)是白腐真菌研究的模式菌种,具有典型的营养阻遏产酶特性。属于氧化酶的漆酶(Lac)比过氧化物酶(LiP、MnP)更具有优势,是降解木素最具应用价值的酶。传统认为P.chrysosporium只产LiP和MnP而不产Lac,然而自1995年始,陆续有学者先后在P.chrysosporium中发现了少量、稳定产生的Lac,虽然期间仍有学者存在质疑,但近几年来已有更多的证据表明P.chrysosporium能产Lac。即便如此,至今对Lac代谢生理及调控机制的了解更是所知甚少。介于目前对P.chrysosporium漆酶深度研究的严重滞后,以及解除营养阻遏产木素酶调控机理研究空白的现状,本论文利用前人经紫外诱变选育得到的6株诱变菌株进一步筛选得到抗营养阻遏高产漆酶菌株pcR5305及pcR5324,探究其生长与产酶特性,并通过同工酶及其生理调控研究其解除营养阻遏产Lac的调控机制,以期揭示P.chrysosporium木素酶合成调控机制并增进对木素降解机理的了解,结果如下:(1)观察并比较各菌株的表面生长形态及Lac活性,可以发现以孢子形态生长的菌株漆酶活性较低;形成大量绒状菌丝的菌株漆酶活性较高。诱变菌株pcR5305及pcR5324表现出了明显的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特性,且富氮条件漆酶活性高于限氮条件,静置条件高于振荡条件。(2)通过菌株生长及产漆酶特性研究,发现出发菌株pc530在生长进入次生代谢后期时才有微量酶活表现,最高为C-S N-S条件下第18d的20.049U/L。诱变菌株pcR5305和pcR5324,静置条件下,均出现了 2个酶活性高峰,分别在初生代谢时期和次生代谢时期,且随着营养条件的逐渐丰富,pcR5305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特性增强,而pcR5324减弱,酶活最高均出现在C-LN-S条件下,分别为第6d的337.412U/L、第12d的238.222U/L和pcR5324在第5d的126.111U/L、第12d的382.417U/L;振荡条件下,2株菌株产酶均只出现一个酶活性高峰,pcR5305为初生代谢时期酶峰,pcR3524表现为次生代谢时期酶峰。(3)通过C-L N-S条件下诱变菌株漆酶同工酶的研究发现,pcR5305至少含有3种漆酶同工酶,pcR5324至少含有2种。同时通过聚类分析可知,pcR5305和pcR3524产生的同工酶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为性质相同/似的同工酶,且不同同工酶及其不同的组合作用方式对菌株的产酶特性有一定的影响。(4)探究各菌株的碳氮营养机制可知,出发菌株pc530开始产酶的临界碳浓度分别是C-L条件时1.5g/L和C-S条件时5.8g/L;达产酶高峰时临界碳浓度为C-L条件时0.108~0.155g/L和C-S条件时1.025~1.583g/L,氨氮临界浓度为N-L条件时18mg/L和N-S条件时100mg/L;不同营养条件下,产酶峰值出现时的C/N总是约为开始产酶C/N的12%。对于pcR5305和pcR5324,开始产酶时期,C-L条件下碳临界浓度分别为5.25g/L、8.35g/L,C-S条件下则为11.8g/L、11g/L,该阶段氨氮浓度没有呈现较大规律;达初生代谢期酶活性高峰时,临界碳浓度分别为1.8g/L、2.5g/L;次生代谢时期,碳临界浓度相同约为1.8g/L,而氨氮临界浓度分别为N-L条件下20mg/L、19mg/L,N-S条件下145mg/L、85mg/L,且相同的产酶高峰时C/N约为开始产酶C/N的35%,最佳C/N分别为7.5、13。(5)通过对诱变菌株生理调控机制的研究发现,pcR5305和pcR5324的最优培养条件为:10g/L葡萄糖,12mmol/L酒石酸铵,分别于第6d添加0.4mmol/L和第9d添加0.4或4.0mmol/L的Cu2+,1.0和0.5ml/L的吐温80。且愈创木酚、草酸、L-苯丙氨酸的添加可明显改变诱变菌株的产酶特性及酶活性。通过正交试验可知,pcR5305的综合调控条件为培养基中添加 O.1mmol/L 愈创木酚,0.8mmol/L Cu2+,0.5mmol/L 草酸,0.8mmol/LL-苯丙氨酸;而 pcR5324 为添加 O.1mmol/L 愈创木酚,0.4mmol/LCu2+,0.3mmol/L 草酸,1.2mmol/LL-苯丙氨酸最佳。综合因素的交互影响与单因素调控研究时的最佳数值有所差别,说明了多因素时其综合复杂的生理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2-04-01)

陈苗[3](2011)在《非灭菌条件下抗营养阻遏白腐真菌对活性染料脱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染料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且结构复杂。其中活性染料因其色谱齐全,色泽鲜艳,使用方便,适应性强,价格低廉,牢度优异,符合环保要求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纤维素纤维用染料中最重要的一类染料。如何寻求高效降解活性染料废水的方法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白腐真菌以其独有的酶活降解机制在染料废水处理中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何在非灭菌条件下高效降解活性染料废水也成为当务之急。本论文以白腐菌模式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Pc553、杂色云芝CFCC-5336及其分别诱变产生的共六株菌为材料,通过其在非灭菌条件下对活性染料废水的降解效果从而筛选出的一株优良菌株进行了形态特性、产酶特性研究,确定了其产酶的最佳工艺参数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了该菌株连续间歇培养及对复配染料的处理效果。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从实验室选取六种白腐菌株(黄孢原毛平革菌Pc553、Pc532、Pc5327、Pc5305、杂色云芝CFCC-5336、CFCC-4),通过在非灭菌条件下,对四种单一活性染料:活性艳红X-3B的λmax=513nm、活性艳红KD-8B的λmax=545nm、活性艳蓝KN-R的λmax=568nm、活性嫩黄K-6G的λmax=410nm的脱色降解情况对比,发现六株白腐真菌菌体对活性染料均有一定的降解作用,杂色云芝CFCC-4对活性艳红X-3B、活性艳红KD-8B、活性艳蓝KN-R、活性嫩黄K-6G的脱色率分别为94.1%、96.9%、94.3%、50.7%,是降解效果最好的菌株,进一步研究其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及产酶情况,结果发现,杂色云芝CFCC-4含孢子量较少,菌丝结构占据了主要的菌体结构,菌丝之间不规则的缠绕在一起;杂色云芝CFCC-4是一株主要产MnP酶和Lac酶的白腐真菌,当采用摇床振荡富氮培养时,第8d生物量达最大值,在其培养的第9d,锰过氧化物酶酶活达最高值为2819 U/L,在其培养的第12d,漆酶酶活达最高值为2897U/L。(2)对杂色云芝CFCC-4进行非灭菌条件下的培养和脱色工艺参数的优化,实验选取了四种活性染料活性艳红X-3B的λmax=513nm、活性艳红KD-8B的λ.max=545nm、活性艳蓝KN-R的λmax=568nm、活性嫩黄K-6G的λmax=410nm作为脱色降解研究的模式染料。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发酵条件可以提高杂色云芝CFCC-4对活性染料的脱色效果,不管是在非灭菌条件还是在灭菌条件下,当采用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酒石酸铵,且蔗糖浓度为20g/L,酒石酸铵浓度为2.2g/L时,温度为28℃时对活性染料的脱色效果是最好的。脱色144h后,杂色云芝CFCC-4对四种活性染料的脱色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活性艳红X-3B、活性艳红KD-8B、活性艳蓝KN-R、活性嫩黄K-6G四种染料脱色率分别为:96.4%、98.2%、95.9%、69.5%比未优化时的脱色率:94.1%、96.9%、90.5%、50.7%分别提高了5.3、1.3、5.4、18.8个百分点。(3)通过对比非灭菌条件和灭菌条件下,不同的培养条件、pH值、染料浓度、菌体培养时间、菌体生物量下杂色云芝CFCC-4对四种活性染料脱色情况,结果显示当pH值为4.5,菌体培养9d,菌体量为每90mL加入叁块,染料浓度为60mg/L,振荡培养菌体,添加活性染料脱色降解可达到在非灭菌条件下最高的脱色率。(4)由连续间歇培养可知,杂色云芝CFCC-4菌体可以连续四代培养降解活性艳红X-3B、活性艳红KD-8B、活性艳蓝KN-R,且脱色效率最终均接近100%,而对活性嫩黄K-6G却没有连续降解的能力,最多只能连续降解一批染料废水,且脱色率不高,效果不好。(5)配置不同比例的复配染料废水,研究菌株降解能力的大小,当复配活性染料废水浓度在50-250mg/L的范围时,杂色云芝在灭菌和非灭菌条件下,均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脱色,60h之后脱色率均在8096以上,且非灭菌条件下复配染料的浓度为200mg/L时脱色效果最好,灭菌条件下复配染料的浓度为100mg/L时的脱色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1-04-01)

祝锦婷[4](2011)在《黄孢原毛平革菌抗营养阻遏产酶和降解木质素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腐真菌是指一类能引起木质白色腐烂的丝状真菌的集合。凭借其选择性降解木质素的能力,它的菌丝能穿入木质,释放降解木质素的酶,从而导致木质腐烂,变成海绵状的团块即白腐。黄孢原毛平革菌是白腐菌研究的模式菌种,是真菌生物技术系统的代表菌种。白腐菌在氮、碳、硫等营养限制条件下能产生特殊的酶,包括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漆酶(Lac)等,这些酶能够有效地降解木质素。白腐菌是自然界中唯一能够独立并且彻底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可是环境多属于富营养环境,这就限制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在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培养过程中,其代谢活动如木质素降解酶的产生及其酶活性等,受培养因子的影响非常大。而且白腐菌生物降解酶系统的形成不能以木质素作为其唯一的碳源,它需要一种共底物如葡萄糖等。若黄孢原毛平革菌能以木质素或其它降解底物作为唯一的碳源,那无疑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因菌体生长与酶合成不同步使其酶产量也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前人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经紫外诱变选育得到了3株在富氮条件下能高效合成木质素酶系且菌体生长快的菌株PC5324、PC5326、PC5305。本论文即是对这些突变菌株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包括不同菌株木质素同工酶类型与产生机制、诱变菌株木质素生物降解机制等,得到如下结果:(1)分别进行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在限氮和富氮条件下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差异比较,发现过氧化物同工酶显示的酶谱带为1-5条不等,酶谱带颜色的深浅和宽度在一定程度上与酶活高低相关。不同菌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质(酶带的数目和相对迁移率)和量(酶的活性)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但部分酶带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总体上,诱变菌株PC5305表现出酶带染色最深色和最宽酶带宽度,诱变菌株PC5324表现出酶带染色深色,诱变菌株PC5326表现出酶带染色浅深色,出发菌株PC553表现出酶带染色浅色和最窄酶带宽度。(2)通过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菌体生长与产酶相关性分析发现,出发菌株PC553属于营养阻遏菌株,即生长和产酶不同步;而诱变菌株打破了该规律,即生长量和产酶可以同时达到最高峰,并且诱变菌株的生长量和酶活性都远高于出发菌株。通过研究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在限氮和富氮条件下氮消耗曲线和碳消耗曲线,发现了触发各菌株进入次生生长阶段的氮、碳浓度临界点。在限氮条件下,PC553、PC5324、PC5326、PC5305进入次生代谢的氮浓度临界点分别为:O.10g/L,0.11 g/L,0.14 g/L,0.16 g/L;碳浓度临界点分别为:12.0 g/L,13.0 g/L,17.0 g/L,18.0 g/L;在富氮条件下,PC553、PC5324、PC5326、PC5305进入次生代谢的氮浓度临界点分别为0.9 g/L,1.3 g/L,1.6 g/L,1.9 g/L;碳浓度临界点分别为:14.0g/L,15.2 g/L,14.6 g/L,16.9 g/L。探究了不同营养条件下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的生理调控机制,寻找变化规律并探究原因。与出发菌株不同的是,PC5305在限氮条件下最佳培养基条件为锌离子浓度0.8g/L,锰离子浓度0.2g/L,草酸浓度0.3g/L,苯丙氨酸浓度0.2g/L。在富氮条件下最佳培养基条件为锌离子浓度0.6g/L,锰离子浓度0.4g/L,草酸浓度0.3g/L,苯丙氨酸浓度0.4g/L。(3)探究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的木质素降解机制,发现出发菌株不能以木质素作为其唯一碳源,而诱变菌株PC5305则打破了木质素必须被共代谢的规律,即可以以木质素作为其唯一碳源。其在其他营养成分的情况下,对木质素的降解率可以达到25%左右。探究了诱变菌株PC5305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木质素降解机制,寻找变化规律并探究原因,发现各因素对PC5305木质素磺酸钙降解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影响大小为培养温度>苯甲醇浓度>pH>吐温80浓度。PC5305对木质素磺酸钙降解率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7℃,pH值4.5,苯甲醇浓度5.2mmol/L,吐温80浓度1.0g/L。(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1-04-01)

邱爱连,李文燕,郑耀通,范晓静,叶友贤[5](2011)在《黄孢原毛平革菌抗营养阻遏产漆酶诱变育种及其产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能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的黄孢原毛平革菌,论证其产漆酶的确定性及抗营养阻遏产木质素酶的可行性,为白腐菌产酶代谢调控、木质素降解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重复紫外诱变法,以愈创木酚富氮鉴别培养基筛选目标菌株;比较不同营养条件下菌体生长与产酶动力学差异研究产酶营养调控机理;通过热处理、排除锰离子和加入过氧化氢酶等不同措施论证黄孢原平毛平革菌能否产生漆酶。【结果】3种不同方法均证实选育到的pcR5305和pcR5324菌株在限氮与富氮条件下均能产生漆酶,pcR5305和pcR5324在限氮条件下产漆酶分别达到203.5、187.6 U/L;在富氮条件下为220.6、183.9 U/L,而原菌株pc530在两种条件下都基本不产生漆酶。二菌株产漆酶调控方式不同,pcR5305漆酶产生与菌体生长同步,而pcR5324漆酶产生却受营养氮阻遏。二菌株同时具有抗营养阻遏高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和锰过氧化物酶(MnP)(分别为LiP 1343.2、MnP 252.2 U/L;LiP 1169.5、MnP 172.4 U/L)的能力。【结论】筛选到的黄孢原毛平革菌变异菌株能产漆酶,同时表现了抗营养阻遏产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生产应用与理论研究价值,为白腐菌产酶代谢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原始菌株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郑耀通,高树芳,胡晓燕,叶友贤,李文燕[6](2009)在《抗营养阻遏高产木素酶白腐菌的选育及其产酶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诱变育种方法筛选抗营养阻遏高产木素酶白腐菌,得到1株编号为pc5305的突变菌株,该菌株具有在营养富氮条件下高产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且菌体生长与酶合成同步的特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李文燕,郑耀通[7](2009)在《抗营养阻遏高产酶白腐菌pc5305对萘酚绿-B染料的脱色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白腐菌处理染料废水,可通过其分泌的特殊降解酶系达到良好的脱色效果。主要研究了白腐菌pc5305对300mg/L萘酚绿-B染料的脱色效应。通过脱色率比较,可以从4种不同白腐菌中筛选出对萘酚绿-B具最佳脱色作用的pc5305,并对pc5305处理萘酚绿-B的脱色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白腐菌静置培养4天后用于染料脱色效果最好;在染料溶液初始pH4.4、处理过程振荡且接种量大于2.0×107个孢子/L条件下,pc5305可在8h内使浓度高达300mg/L的萘酚绿-B脱色90%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9年19期)

胡晓燕[8](2009)在《抗营养阻遏高产木素酶白腐菌选育及其产酶特性和对染料的脱色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白腐菌作为一类广谱的生物修复剂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其对污染物降解起主要作用的木质素降解酶系属于次生代谢产物,其合成由氮等主要营养物质的缺乏所激发,而污染环境却多属于富营养环境,这就限制了白腐菌在环境污染生物修复中的应用。同时,因菌体生长与酶合成不同步使其酶产量也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因此,为了能使白腐菌及其木质素降解酶系在工业及环境治理领域早日得到应用,关键在于能否获得在富营养条件下产生抗营养阻遏,高效合成木质素降解酶系且菌体生长快的突变菌株。本论文以白腐菌模式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为材料,通过紫外诱变等手段对其进行了抗营养阻遏高产木质素降解酶的白腐菌选育,并对筛选出的抗营养阻遏优良菌株进行了产酶特性研究,确定了其产酶的最佳工艺参数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了选育菌株经秸秆、木粉、甘蔗渣叁种不同基质固态发酵培养后对四种难降解染料刚果红、酸性品红、萘酚绿B和孔雀石绿的脱色效果。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经紫外诱变选育得到一株在富氮条件下能高效合成木质素降解酶系且菌体生长快的突变菌株PCu-9,它打破了原菌株产酶需要氮营养限制的缺陷,实现了菌体生长与木质素降解酶系合成的同步进行。(2)对选育菌株产酶培养基组分进行了优化,PCu-9菌株在以20g/L葡萄糖,2.2g/L酒石酸铵,1g/L吐温80,0.2g/L Mn2+为主要成分并在培养1d后,向其添加诱导剂苯甲醇至5.2mmol/L时产酶活性最佳;其产酶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7℃,培养基初始pH4.5。在上述培养条件下将PCu-9静置培养至第6d,木质素降解酶系中的LiP酶活力可达到2013.59U/L,比未优化时提高了23.41%;MnP酶活力可达到353.42U/L,比未优化时提高了27.97%。(3)将选育菌株PCu-9在秸秆、木粉和甘蔗渣3种不同的固态发酵培养基中培养6d后分别对4种不同的染料刚果红、酸性品红、萘酚绿B和孔雀石绿进行脱色,结果显示:在秸秆固态发酵培养基中,选育菌株PCu-9对染料的脱色效率与原出发菌株一致,均为萘酚绿B>刚果红>孔雀石绿>酸性品红,但选育菌株PCu-9对4种染料的脱色效果均优于出发菌株;在木粉固态发酵培养基中,选育菌株PCu-9对染料的脱色效率与原出发菌株也一致,均为萘酚绿B>刚果红>酸性品红>孔雀石绿,且选育菌株PCu-9对4种染料的脱色效果也均优于出发菌株;在甘蔗渣固态发酵培养条件下,选育菌株PCu-9对染料的脱色效率为萘酚绿B>刚果红>酸性品红>孔雀石绿,不同于出发菌株对染料的脱色效率刚果红>萘酚绿B>酸性品红>孔雀石绿,但选育菌株PCu-9对4种染料的脱色效果同样也均优于出发菌株;对于染料刚果红和酸性品红来说,选育菌株PCu-9在甘蔗渣固态发酵培养基中对它们的脱色效果最好,脱色率分别可以达到95.69%和88.70%;对于染料萘酚绿B和孔雀石绿来说,选育菌株PCu-9在秸秆固态发酵培养基中对它们的脱色效果最好,脱色率分别可以达到100%和72.35%。(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抗营养阻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简称pc)是白腐真菌研究的模式菌种,具有典型的营养阻遏产酶特性。属于氧化酶的漆酶(Lac)比过氧化物酶(LiP、MnP)更具有优势,是降解木素最具应用价值的酶。传统认为P.chrysosporium只产LiP和MnP而不产Lac,然而自1995年始,陆续有学者先后在P.chrysosporium中发现了少量、稳定产生的Lac,虽然期间仍有学者存在质疑,但近几年来已有更多的证据表明P.chrysosporium能产Lac。即便如此,至今对Lac代谢生理及调控机制的了解更是所知甚少。介于目前对P.chrysosporium漆酶深度研究的严重滞后,以及解除营养阻遏产木素酶调控机理研究空白的现状,本论文利用前人经紫外诱变选育得到的6株诱变菌株进一步筛选得到抗营养阻遏高产漆酶菌株pcR5305及pcR5324,探究其生长与产酶特性,并通过同工酶及其生理调控研究其解除营养阻遏产Lac的调控机制,以期揭示P.chrysosporium木素酶合成调控机制并增进对木素降解机理的了解,结果如下:(1)观察并比较各菌株的表面生长形态及Lac活性,可以发现以孢子形态生长的菌株漆酶活性较低;形成大量绒状菌丝的菌株漆酶活性较高。诱变菌株pcR5305及pcR5324表现出了明显的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特性,且富氮条件漆酶活性高于限氮条件,静置条件高于振荡条件。(2)通过菌株生长及产漆酶特性研究,发现出发菌株pc530在生长进入次生代谢后期时才有微量酶活表现,最高为C-S N-S条件下第18d的20.049U/L。诱变菌株pcR5305和pcR5324,静置条件下,均出现了 2个酶活性高峰,分别在初生代谢时期和次生代谢时期,且随着营养条件的逐渐丰富,pcR5305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特性增强,而pcR5324减弱,酶活最高均出现在C-LN-S条件下,分别为第6d的337.412U/L、第12d的238.222U/L和pcR5324在第5d的126.111U/L、第12d的382.417U/L;振荡条件下,2株菌株产酶均只出现一个酶活性高峰,pcR5305为初生代谢时期酶峰,pcR3524表现为次生代谢时期酶峰。(3)通过C-L N-S条件下诱变菌株漆酶同工酶的研究发现,pcR5305至少含有3种漆酶同工酶,pcR5324至少含有2种。同时通过聚类分析可知,pcR5305和pcR3524产生的同工酶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为性质相同/似的同工酶,且不同同工酶及其不同的组合作用方式对菌株的产酶特性有一定的影响。(4)探究各菌株的碳氮营养机制可知,出发菌株pc530开始产酶的临界碳浓度分别是C-L条件时1.5g/L和C-S条件时5.8g/L;达产酶高峰时临界碳浓度为C-L条件时0.108~0.155g/L和C-S条件时1.025~1.583g/L,氨氮临界浓度为N-L条件时18mg/L和N-S条件时100mg/L;不同营养条件下,产酶峰值出现时的C/N总是约为开始产酶C/N的12%。对于pcR5305和pcR5324,开始产酶时期,C-L条件下碳临界浓度分别为5.25g/L、8.35g/L,C-S条件下则为11.8g/L、11g/L,该阶段氨氮浓度没有呈现较大规律;达初生代谢期酶活性高峰时,临界碳浓度分别为1.8g/L、2.5g/L;次生代谢时期,碳临界浓度相同约为1.8g/L,而氨氮临界浓度分别为N-L条件下20mg/L、19mg/L,N-S条件下145mg/L、85mg/L,且相同的产酶高峰时C/N约为开始产酶C/N的35%,最佳C/N分别为7.5、13。(5)通过对诱变菌株生理调控机制的研究发现,pcR5305和pcR5324的最优培养条件为:10g/L葡萄糖,12mmol/L酒石酸铵,分别于第6d添加0.4mmol/L和第9d添加0.4或4.0mmol/L的Cu2+,1.0和0.5ml/L的吐温80。且愈创木酚、草酸、L-苯丙氨酸的添加可明显改变诱变菌株的产酶特性及酶活性。通过正交试验可知,pcR5305的综合调控条件为培养基中添加 O.1mmol/L 愈创木酚,0.8mmol/L Cu2+,0.5mmol/L 草酸,0.8mmol/LL-苯丙氨酸;而 pcR5324 为添加 O.1mmol/L 愈创木酚,0.4mmol/LCu2+,0.3mmol/L 草酸,1.2mmol/LL-苯丙氨酸最佳。综合因素的交互影响与单因素调控研究时的最佳数值有所差别,说明了多因素时其综合复杂的生理调控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营养阻遏论文参考文献

[1].邹艳琼.抗营养阻遏白腐菌混合培养对难降解染料的脱色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2].李文燕.黄孢原毛平革菌抗营养阻遏产漆酶特性及其生理调控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3].陈苗.非灭菌条件下抗营养阻遏白腐真菌对活性染料脱色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

[4].祝锦婷.黄孢原毛平革菌抗营养阻遏产酶和降解木质素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

[5].邱爱连,李文燕,郑耀通,范晓静,叶友贤.黄孢原毛平革菌抗营养阻遏产漆酶诱变育种及其产酶特性[J].微生物学报.2011

[6].郑耀通,高树芳,胡晓燕,叶友贤,李文燕.抗营养阻遏高产木素酶白腐菌的选育及其产酶动力学[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李文燕,郑耀通.抗营养阻遏高产酶白腐菌pc5305对萘酚绿-B染料的脱色效果[J].中国农学通报.2009

[8].胡晓燕.抗营养阻遏高产木素酶白腐菌选育及其产酶特性和对染料的脱色作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9

标签:;  ;  ;  ;  

抗营养阻遏论文-邹艳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