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集中器主备电源转换电路的改进

电话集中器主备电源转换电路的改进

一、电话集中机主备电源转换电路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赵盛烨[1](2021)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的超融合技术,解决了无线通信技术中按身份分配不同通信权限的问题。其中,“云计算技术”是基于实时数据通信的控制方法,“区域”描述了精准限定的物理覆盖范围,“安全通信技术”是特定区域的受控通信控制技术。前人在通信速率和便捷程度的需求下,研发出的通信系统往往只是解决了通信的效率、可靠性、便捷性问题,较少考虑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保密机构的破坏和这些机构的特殊需要,在各类通信协议的标准当中也不存在这样的信令集供特殊功能的通信设备研发。同时,当前在网的2G-3G通信系统出于通信效率考虑较少地使用了计算机辅助单元,因此作者在研究提升云计算算法效率的基础上,将2G-3G通信系统进行上云改良,再结合4G和5G通信协议,研究通信系统对移动台终端鉴权和定位的原理,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特定终端用户群体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该固定区域之外的移动台用户不受该技术体系的影响。文章以区域安全通信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针对云计算中异构数据跨源调度传输耗时问题,现有的调度方法很多都是通过启发式算法实现的,通常会引起负载不均衡、吞吐量和加速比较低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在真正进行调度之前进行了数据预取,大大减小了调度时的计算量,从而减小了调度资源开销。然后,更新全部变量,对将要调度的异构数据跨源子数据流质量进行排列,并将其看做子流数据的权重,每次在调度窗口中选择异构多源子流数据中最佳质量的子流数据进行调度传输,直到全部数据子流处理完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方法能够在云环境下对异构数据进行跨源调度,同时具有较高的负载均衡性、吞吐量和加速比。2.提出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算法。云计算中,云平台的资源分配,不仅面对单节点的资源请求,还有面对更复杂的多节点的资源请求,尤其对于需要并行运行或分布式任务的用户,对云集群中节点间的通信都有非常严格的时延和带宽要求。现有的云平台往往是逐个虚拟机进行资源分配,忽略或者难以保障节点间的链路资源,也就是存在云集群多资源分配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云资源描述方法,并且对粒子群云资源分配方法进行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云资源进行分配,提高了云资源的平均收益和资源利用率,在资源开销方面相比于传统方法减少了至少10%,而且有更短的任务执行时间(30ms以内)。3.提出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无线网络影响因素较多,总是无法避免地产生定位误差,为取得更好的可靠性与精准度,针对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提出一种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构建基于到达时延差的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获取到达时延差信息,根据移动台对应服务基站获取的移动台到达时延差与到达角度数据,利用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多次更新定位估计,结合小波变换,架构到达时延差/到达角度混合定位算法,依据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环境的到达时延差数据采集情况,将估算出的移动台大致位置设定为不同种类定位结果,通过多次估算实现移动台动态定位。选取不同无线网络环境展开移动台动态定位仿真,分别从到达时延测量偏差、区域半径以及移动台与其服务基站间距等角度验证算法定位效果,由实验结果可知,所提算法具有理想的干扰因素抑制能力,且定位精准度较高。4.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系统。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整个系统是完整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SDR软件定义的射频通信架构,实现系统间的通信超融合。对于非授权手机与非授权的SIM卡要进行通信阻塞,同时要对手机与SIM卡分别进行授权,当有非授权手机或者授权手机插入非授权SIM卡进入监管区域中后,要可实现对其通讯的完全屏蔽和定位,软件系统应对非法用户进行控制,所有非法用户的电话、短信、上网都应被记录和拦截。硬件系统主要对顶层模块、时钟模块、CPU接口模块、ALC模块、DAC控制模块进行了设计。同时,本文使用改进的卷积定理算法提高了信号的保真度。5.智能化区域安全体系研究。未来的区域安全管理员还需要对多个进入的移动台终端进行鉴别,解决谁是终端机主、是否有安全威胁、真实身份是什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智能化区域安全通信体系,并将其保存在存储设备中,该体系可以实现自我学习。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满足了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下的区域安全通信需求。

孙延浩[2](2020)在《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调度系统是铁路运输组织的核心之一,是保证列车安全、准时、高效运行的重要屏障。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3.5万公里,高居世界首位。高速铁路高速度、高密度、大运量的特点对调度系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强化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十分关键。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作为一个“人-机”交互的高耦合性系统。其结构庞大,元素众多、功能复杂。系统内的各种设备不仅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再加上系统内“人”的随机性,导致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变的十分困难。因此目前对于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定性层面的分析上,而未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系统可靠性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本文从系统的关键设备和节点入手,围绕硬件、软件、人因以及系统层级四个维度对可靠性进行深入的解构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梳理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置、业务功能以及信息交互,并根据系统信息传递机制和信息属性,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拓扑网络结构图。通过对系统节点和边的重要度分析,验证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在整个调度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得出了列车调度员是中心关键节点,自律机是车站关键节点的结论。(2)针对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在运营或者维护时存在大量的故障记录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词频-逆向文件频率(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和Text-Rank的算法模型,通过该模型提取到系统故障的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狄利克雷模型提取到系统故障的关键主题。通过对系统的关键词和主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车站系统是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故障多发地点,而自律机为车站子系统的故障多发设备。(3)针对系统中自律机设备在可靠性分析中状态方程求解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公式法,该公式使得状态可靠性分析不再通过繁琐的拉普拉斯变换或者C-K(Chapman-Kolmogorov)方程进行求解,通过计算结果证实,该方法与拉普拉斯变换方法得出的结果一致。(4)针对自律机设备可靠性分析中忽视自律机切换单元故障以及没有考虑修理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扩展的马尔可夫过程方法,该方法通过引进补充变量法,使得马尔可夫过程依然可以对修理工休假时间和维修时间服从一般分布的自律机系统进行可靠性建模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修理工的休假时间对可靠性影响较大,因此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应合理安排修理工的休假时间。(5)针对自律机软件测试过程中发现的软件故障检测率不规则的问题,通过引进不规则模型参数,提出一种改进的非齐次泊松过程(Non-Homogeneous Poisson Process,NHPP)类的软件可靠性分析模型,并将该模型运用到自律机软件测试中。依据测试故障数据。计算出当测试天数为45天时可以达到规定条件下的可靠性要求。(6)作为一个“人-机”交互系统,对于调度员进行可靠性建模分析不可或缺。考虑到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法(Cognitive Reliability and Error Analysis Method,CREAM)易于操作分析,因此在CREAM基本法的基础提出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使得CREAM法对人误操作概率的推算不再是个区间值,将该方法用以调度员的人误概率计算,并以“CTC控制模式转化”和“列控临时限速”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分析。(7)针对目前缺乏面向系统层面可靠性综合评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群决策和区间二元语义的评估方法。群决策方法降低了专家主观评价系统可靠性带来的主观性。采用区间二元语义作为系统评估的语言,降低了系统可靠性评估过程出现的信息丢失问题,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何顺展[3](2020)在《自适应降噪心音听诊系统开发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听诊器对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类疾病的无创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高端诊断仪器和新型诊断手段的出现使得听诊器地位有所降低,但听诊器具有操作简单、听诊理论成熟、费用低等优点,在医疗诊断方面的应用依旧十分广泛。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传统声学听诊器难以满足人们要求,需要将听诊器电子化、无线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以提升听诊器的性能和作用。本文在课题组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改进电子听诊器硬件设计和提高降噪算法性能为目的,考虑功耗、成本、便携性、抗扰性和保真度等因素,研发适用于家庭和医院的无线听诊系统,其由无线电子听诊器及配套辅助听诊软件构成,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STM32芯片和蓝牙模块设计无线电子听诊器,包括听诊头、硬件电路和下位机主控程序,可实现心肺音的采集和无线传输。2)基于Android平台设计配套辅助听诊软件,能实时接收电子听诊器采集的体音信号并降低环境噪声干扰,可实现实时听诊、心率计算和文件管理等功能。3)针对心音信号和环境噪声特点设计一种改进的双麦克风自适应滤波算法,能实时滤除心音听诊过程中的环境噪声,提高算法收敛速度和稳态性能,降低运算复杂度,并确保心音具有高保真度。本文通过实验对无线听诊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并检验了改进的双麦克风自适应滤波算法的有效性。

吴静坤[4](2020)在《基于无线传感器的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来源于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基于物联网的煤矿重大生产装备状态监测及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开发(20131101029)”的重要子课题,本课题致力于解决现有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传输方式单一、落后且智能化程度低的问题。胶带输送机作为煤炭生产的重要一环,它的安全稳定运行对煤炭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避免胶带输送机发生的跑偏、打滑、撕裂等故障对煤炭生产以及人身造成重大损失,国内外研发了多款胶带输送机监测监控系统。目前来看,国内外对其核心环节——数据传输方式的研究参差不齐,大多都有兼容性差,传输方式落后且单一的弊端。本文将有线传输模式的CAN总线通信和RS-485总线通信以及无线传输模式的蓝牙Mesh组网技术有机结合,并研发了胶带输送机配套的无线传感器,开发了一套兼容性强,智能化程度高的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对于今后胶带输送机监测监控系统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实地考察,调查了胶带输送机的工作流程和相关传感器的运作模式,研究了各种故障的检测方法,总结了系统所需的监测量和控制量。针对调研结果,制定了无线传感器的研发方案,制定了无线传感器的智能组网方案,制定了超远距离传输的总体设计方案。根据系统设计方案,研发了以无线双跑偏传感器为主的多种开关量输出的无线传感器和数字量输出的无线环境温度传感器,并以下位机为无线组网主机完成了多个无线传感器的智能组网。在完成无线传感器智能组网的基础上,开发了具有超远距离传输能力的CAN总线和RS-485总线通信线路,包括上位机、沿线管理模块、输入输出模块、语音报警模块、下位机模块等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编写以及上位机界面设计。在实验室搭建了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的实验平台,通过对系统部分功能的测试间接完成了对三种数据传输方式的性能评估。并就研发的无线传感器的性能做了专项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数据传输速度快、准确度高、智能化程度高,研发的无线传感器性能优良,达到了实际应用的技术要求。

张河东[5](2020)在《基于低功耗LoRa无线组网技术的草坪养护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绿色草坪凭借着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空气质量,保持水土等作用成为人类栖身生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高草坪品质,草坪养护至关重要。目前草坪的智能养护技术得到较多应用,主要在智能灌溉和智能割草领域,但是存在如下缺点:两种技术应用分别独立,无法协调工作;本地控制为主,不能对设备状态实时监测以及远程控制;性能有待提升,如通信技术性能的提升,智能割草技术有效工作面积的提升。本文针对目前草坪智能养护技术的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低功耗LoRa无线组网技术的草坪养护系统,通过自主设计的LoRa无线组网技术将智能灌溉和智能割草的设备进行互联,协调各设备的工作,实现反馈式草坪灌溉;通过LoRa网关将设备接入互联网,设计了云平台和APP软件,实现系统的远程控制和管理;利用先进的LoRa通信技术,实现设备低功耗远距离可靠通信。设计的草坪养护系统具有实时性、实用性、记忆性、可靠性和智能化等特点。针对部分设备需要在能量有限的条件下长时间在室外工作,由于无线通信能耗最大,所以对无线网络协议栈中调度射频状态的MAC层进行低功耗设计,针对减小串音功耗和侦听功耗设计了一种自适应负载的低功耗MAC协议,通过前导码分割降低串音功耗,通过一种双阈值负载判定机制自适应调整侦听周期,在保证网络通信质量的基础上降低侦听功耗。测试表明,数据通信实时性较好,无线通信总功耗相较于传统的B-MAC降低50%以上。针对目前基于电磁感应的智能割草机边界识别技术信号特征较复杂,信号提取处理方法性能较差,抗干扰能力不强等缺点导致的智能割草机有效工作面积受限问题,进行改进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三级差分信号处理的边界识别方法,通过传感器信号感应电路产生差分信号,主放大电路对差分信号进行放大并滤除高频干扰,最后通过数字采集电路的SDADC过采样、噪声整形和数字滤波等技术实现较高信噪比差分信号提取,测试表明,所设计的识别方法能在2000平方米大面积草坪内对边界状态进行可靠识别。

杨祥[6](2019)在《矿用胶带输送机监测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是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基于物联网的煤矿重大生产装备状态监测及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开发”的重要子课题之一,项目编号:20131101029,是针对现有的胶带输送机监测监控系统功能不全面、可靠性低以及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来的。煤矿井下胶带输送机长期工作在高速和重载的状态下,运转过程中容易发生输送带打滑、跑偏、滚筒超温、机头堆煤、输送带纵向撕裂、断带以及电机、减速器、滚筒等的故障,若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将对企业财产和人员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国外生产的监控系统存在价格昂贵、维修不便以及与国内的系统存在兼容性和可拓展性差等问题,国内生产的胶带输送机监控系统存在故障误报率高、一部胶带输送机有多套相互独立的监测保护系统、信息重复采集、操作不方便等问题,对煤矿井下技能素质本就不高的操作工人来说,在空间狭小、环境恶劣的井下操作起来异常困难。此外,尽管国内外开发的监测监控系统基本的功能都能实现,采集的数据量也很大,但是缺乏对监测数据的深入挖掘,没有综合运用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建立故障诊断模型,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针对上述不足,本文开发了一套可靠性高、功能全面、数据利用率高、通讯协议规范、可拓展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的胶带输送机监测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本文深入分析了胶带输送机常见故障的机理,并结合现场调研情况以及现有监测监控系统的不足,制定了系统的技术指标和总体方案。根据系统的技术指标和总体方案,确定了系统的监测与控制量和系统的组成:监测主机、沿线管理模块、语音报警模块、I/O模块、各配电控制模块(AH)、PLC、下位机模块、扩音电话模块、沿线急停模块、终端采集模块。明确了各模块的功能,设计了并制作了各功能模块的硬件电路,并编写了各功能模块对应的软件程序。基于LabVIEW软件平台开发了后台程序,并设计了输送机主控窗口、组合配电箱主控窗口、急停位置窗口、接线详情、历史记录、胶带机参数设置、组合配电箱参数设置和操作介绍等人机界面,系统具备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此外,分析了胶带输送机关键部件故障的故障机理,研究了降噪、故障特征提取、智能识别等信号处理方法,制定了故障诊断的整体方案,编写了相关数据处理、特征提取和故障识别程序,设计了故障诊断人机界面,实现了胶带输送机关键部件故障的在线诊断。为检验系统的功能,首先,单独测试了各模块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功能。然后,在实验室搭建了实验系统,利用闭锁开关模拟了开关量传感器和开关量反馈信号,利用信号发生器输出2001000Hz频率信号模拟了频率量传感器的输出,利用直流电源输出05V直流电压模拟了模拟量传感器输出信号。最后,在实验系统平台上检验了系统的状态实时监测显示、启停控制、语音报警、数据采集、通信、参数设置、自动地址分配、故障定位等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各项功能正常,满足预期设计要求。为进一步检验系统在实际使用环境下的各项功能以及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设计制作了各设备外壳并组装,按实际传感器种类和数量接入各种传感器,沿线设备通过矿用8芯拉力屏蔽电缆串行连接,现场搭建了实际的实验系统。在现场搭建的实验平台上测试了通信距离、电源带载能力以及状态监测、软启动、自动张紧、故障定位、参数设置等功能。针对实验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技术资料,完善了系统软件程序,改进了各模块硬件电路,优化了系统人机界面,经过多次的改进与调试,最终圆满完成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胶带输送机的监测监控系统与组合配电系统、关键部件故障诊断系统的融合,系统综合化信息化程度高、功能全面、操作方便、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高,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和实际使用要求。

何倩[7](2018)在《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是铁路信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列车的运行时速在不断提升,车载信号设备已逐步成为控制列车安全运行的主要信号设备,同时维护检修车载信号设备任务的加重,要求新入职职工必须快速掌握标准化作业程序。然而目前铁路的培训体系依然保持传统既有的模式,部分培训与学习不能在现场实施,造成了相关标准化作业流程培训环节薄弱,维修人员缺乏故障处理经验,出现沿线员工须集中培训以及培训成本高、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故现存的最主要矛盾是:现场缺乏直观化、系统化、单元模块式的培训手段。因此急需一套能解决此矛盾的先进培训与管理模式,研制一套面向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的仿真培训系统,能够完全模拟仿真车载设备工作场景、蕴涵多种培训模块及经典事故处置模块,使得培训人员能够在培训系统中高效学习,从而快速适应现场工作。本文首先根据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的分类,分别对LKJ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系统以及机车信号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原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在校学生、铁路一线职工的培训需求,设计了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系统的培训功能:设备工作原理介绍、检修标准化作业流程演练以及常见故障处理流程学习。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系统是基于VRP(Virtual Reality Platform)平台的虚拟仿真系统,以先进的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为手段,高度还原车载信号设备的真实架构。本系统根据车载信号设备的分类,设计了LKJ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系统模块、机车信号系统模块、LKJ数据换装作业流程演练模块。两组系统模块均包含以下三种功能模块:设备工作原理模块、检修标准化作业流程演练模块、常见故障处理模块。其中,检修标准化作业流程演练模块同时具有学习以及练习的培训功能,用户不仅可以通过观看虚拟仿真动画演示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练习模式进行自主操作,以实现交互式体验。本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采用Photoshop、Autodesk 3ds Max、VRP等技术手段,完成了上述功能模块的制作。在3D的仿真环境中,用户不仅可以直接学习标准化检修作业,根据熟练程度还可以有目的的自由学习,同时通过虚拟场景中的练习功能真实的体验到现场标准化作业,这样学员在未到真实现场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很多的铁路一线知识以及现场经验。

张俊[8](2018)在《基于智能电网的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区域电力通信统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支撑平台和全面实现能源互联网+的重要载体,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市场经营和电网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科学合理地进行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以适应智能电网时代发展需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描述区域电力通信系统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的现状情况,并对现有通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现有系统的薄弱环节。同时介绍了智能电网时代下现有电力通信系统面临的形势、其它电力二次系统发展对其的要求、业务需求特点,并运用流量预测模型对未来业务流量进行了测算。再结合区域跨省OTN、区域主干SDH双平面、区域IMS行政核心网和接入网的建设总目标以及通信管理系统信息化平台的发展要求,确立了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的规划目标及原则。最后依照规划目标和原则,并结合调度数据网带宽扩容、系统保护专网的建设等主要需求,对现有区域电力系统进行规划设计。

严丹[9](2018)在《探月工程三期对接与样品转移综合管理单元设计》文中认为本文以探月工程为背景,研究了一种以电机为主要控制驱动对象,同时具备供配电、指令配置、遥测采集以及加热器控制等功能,实现对接机构控制、样品转移机构控制以及对接舱综合管理的电子单机。探测器系统在月球轨道对接时,由于对接机构采用了抱爪式对接机构,为防止两航天器在对接时产生碰撞,因此在对接时需严格设计抱爪机构的捕获时间,同时需考虑抱爪机构运行的同步性,确保抱爪机构同时达到捕获位置。本文通过对对接与样品转移时序的分析,提出了采用机构旋变角度位置信息反馈的方式对机构的整个过程进行实时控制的方案,确保机构在任务要求时间内完成机构动作。针对任务需求的多样性,单机采用综合电子模块化设计,并采取一项功能对应一种功能模块的方式,通过处理器模块统筹管理,接收指令后将指令译码后导通至相应功能模块,再由功能模块进行具体的译码驱动和采集,在实现了功能需求同时大大减少了产品研制周期。

陈臻[10](2016)在《某新型雷达传动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雷达整机中,传动系统是承载静力、动力及振动负荷的关键基础构件,它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对整机性能指标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运转精准、稳定可靠的传动系统是雷达电性能指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本文以某新型雷达装备的传动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系统所含密不可分的结构和伺服两个分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根据雷达传动系统主要功能和相应结构技术性能指标,对本方案天线方位旋转和俯仰传动结构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组成进行了设计研究,并综合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字化设计技术,运用UG/NX三维软件对主要受力件进行了多种风载工况条件下的有限元仿真。基于仿真分析所得的变形量和应力分布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确保以最佳的结构形式和最轻的质量达到足够的刚强度,使得产品结构更加轻量化,综合受力分布也更加合理。本文对传动伺服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本雷达伺服控制系统主要功能是驱动传动结构按既定要求精确完成相应操作,主要由天线方位和俯仰两个完整控制回路构成。控制方案采用CAN总线控制、冗余设计等技术,通过交流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及相应位置传感器,加强了对天线方位和俯仰角的可靠驱动,精准实现了天线圆扫、扇扫、手动控制、俯仰等一系列功能。结合军用设备设计要求,本文在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设计思路的探讨,从细节处改善了本传动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产品方案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进行了展望。

二、电话集中机主备电源转换电路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话集中机主备电源转换电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通信系统
        1.2.2 通信系统与通信终端
        1.2.3 区域安全通信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安全通信理论基础
    2.1 移动通信研究对象
        2.1.1 2G移动通信技术
        2.1.2 3G移动通信技术
        2.1.3 4G移动通信技术
        2.1.4 5G移动通信技术
    2.2 SDR设备原理
    2.3 云计算技术
        2.3.1 虚拟化
        2.3.2 云计算安全
        2.3.3 云计算与通信的超融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
    3.1 相关研究
    3.2 算法模型
        3.2.1 异构多源数据的预取
        3.2.2 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方法
    4.1 相关研究
    4.2 算法模型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
    5.1 相关研究
    5.2 基于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
        5.2.1 TDOA下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5.2.2 融合及平滑过渡
        5.2.3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2.4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流程
    5.3 实验仿真分析
        5.3.1 实验环境与评估指标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通信系统设计
    6.1 软件系统设计
        6.1.1 功能设计
        6.1.2 界面设计
        6.1.3 信令模组设计
    6.2 硬件系统重要模块设计
        6.2.1 时钟模块设计
        6.2.2 CPU接口模块设计
        6.2.3 ALC模块设计
        6.2.4 DAC控制模块设计
    6.3 实验部署与验证
        6.3.1 实时控制过程和验证
        6.3.2 传输验证实验设计
        6.3.3 实验设备部署
        6.3.4 天馈系统实验方案
        6.3.5 实验安全事项
        6.3.6 实验环境要求
        6.3.7 实验验证测试及调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依托课题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定义
        1.2.1 系统
        1.2.2 系统可靠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硬件可靠性
        1.3.2 软件可靠性
        1.3.3 人因可靠性
        1.3.4 整体系统可靠性
        1.3.5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
        1.3.6 既有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结构与作用
    2.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概述
        2.1.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岗位设置
        2.1.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内部设备
        2.1.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相关设备
        2.1.4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功能
    2.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信息交互
    2.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地位分析
        2.3.1 复杂网络理论基本原理
        2.3.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拓扑结构的构建
        2.3.3 节点和边的重要度排序
    2.4 本章小结
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故障数据分析
    3.1 故障数据预处理
    3.2 故障关键词提取
        3.2.1 TF-IDF算法
        3.2.2 平均信息熵
        3.2.3 Text-Rank算法
    3.3 隐含狄利克雷模型
        3.3.1 隐含狄利克雷分布
        3.3.2 参数估计
        3.3.3 确定主题个数K
    3.4 故障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设备可靠性评估
    4.1 车站自律机
    4.2 自律机硬件系统可靠性分析
        4.2.1 硬件可靠性相关指标
        4.2.2 硬件可靠性建模数学基础
        4.2.3 不考虑故障修复下硬件可靠性研究
        4.2.4 考虑故障修复下硬件可靠性研究
    4.3 自律机软件系统靠性分析
        4.3.1 软件可靠性相关定义
        4.3.2 软件可靠性建模数学基础
        4.3.3 经典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
        4.3.4 改进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
        4.3.5 自律机软件可靠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CREAM的行车调度人员可靠性分析
    5.1 人因可靠性基础理论
        5.1.1 人因失误相关概念
        5.1.2 人因可靠性分析基本方法
    5.2 基于改进CREAM法的人因可靠性评估
        5.2.1 CREAM法理论
        5.2.2 CPC因子的评估细则
        5.2.3 CPC隶属函数的建立
        5.2.4 CPC因子权重确定
        5.2.5 计算人误概率HEP
    5.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人员可靠性评估
        5.3.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人员工作场景
        5.3.2 CPC评分值的计算
        5.3.3 模型的合理性分析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群决策的系统可靠性综合评估
    6.1 二元语义基本理论
        6.1.1 二元语义
        6.1.2 区间二元语义
    6.2 群决策评估方法
        6.2.1 群决策在可靠性评估的应用
        6.2.2 指标权重和专家权重的确定
    6.3 综合平均模型的构建
        6.3.1 雷达图综合模型
        6.3.2 系统可靠性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自适应降噪心音听诊系统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意义
        1.1.2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听诊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体音信号降噪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自适应滤波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篇章结构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2.2 体音信号的产生机理和特征
        2.2.1 心音信号的产生机理及特征
        2.2.2 肺音信号的产生机理及特征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子听诊系统软硬件设计
    3.1 听诊头结构设计
    3.2 无线电子听诊器硬件电路设计
        3.2.1 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3.2.2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3.2.3 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3.2.4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3 下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3.3.1 数据采集和传输
        3.3.2 可控开关实现
        3.3.3 蓝牙模块初始化
        3.3.4 电量检测和显示
    3.4 上位机辅助听诊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滤波算法设计
    4.1 听诊信号降噪
        4.1.1 听诊信号噪声源
        4.1.2 心音信号降噪方法
    4.2 自适应滤波算法原理
        4.2.1 自适应LMS算法原理
        4.2.2 自适应NLMS算法原理
        4.2.3 自适应干扰对消原理
        4.2.4 自适应滤波算法在心音滤波中的应用
    4.3 改进的双麦克风自适应滤波算法
        4.3.1 问题分析
        4.3.2 改进的NLMS算法原理
    4.4 改进算法的参数设计
        4.4.1 滤波性能指标
        4.4.2 预加重系数
        4.4.3 滤波器阶数
        4.4.4 步长因子
    4.5 本文改进算法与传统自适应算法的性能对比
        4.5.1 算法稳态性能
        4.5.2 算法收敛和跟踪速度
        4.5.3 算法运算量
        4.5.4 输入信噪比对算法的影响
        4.5.5 主副通道噪声能量比值对算法的影响
    4.6 本文改进算法与其他自适应改进算法的性能对比
        4.6.1 算法稳态性能
        4.6.2 算法收敛和跟踪速度
        4.6.3 算法运算量
    4.7 本文改进算法的缺陷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性能测试
    5.1 电子听诊器传声特性测试
    5.2 人体测试
    5.3 滤波算法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基于无线传感器的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国外发展现状
        1.2.2 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国内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胶带输送机的结构
    2.2 胶带输送机常见故障的机理分析及监测量与控制量的确定
        2.2.1 常见故障的机理分析
        2.2.2 系统监测及控制量的确定
    2.3 无线传感器智能组网方案
        2.3.1 无线传感器开发对象
        2.3.2 无线传感器智能组网原理
        2.3.3 无线传感器设计要求
    2.4 数据传输系统设计要求
    2.5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5.1 系统工作原理及各模块功能
        2.5.2 系统整体功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传感器智能组网研究
    3.1 蓝牙Mesh组网技术概述
        3.1.1 蓝牙Mesh原理及拓扑结构
        3.1.2 蓝牙射频模块介绍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开发
        3.2.1 下位机节点硬件电路
        3.2.2 无线双跑偏传感器硬件电路
        3.2.3 无线环境温度传感器硬件电路
    3.3 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设计
        3.3.1 下位机节点程序
        3.3.2 无线双跑偏传感器程序
        3.3.3 无线环境温度传感器程序
    3.4 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理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传输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系统主要器件选型
        4.1.1 系统电源选型
        4.1.2 处理器选型
        4.1.3 传感器的选型与安装
    4.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4.2.1 主控制器部分
        4.2.2 皮带沿线设备
    4.3 系统主要硬件电路设计
        4.3.1 电源转换电路
        4.3.2 急停开关电路
        4.3.3 语音系统电路
        4.3.4 信号调理电路
        4.3.5 通信电路
        4.3.6 继电器输出电路
        4.3.7 电压采集电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传输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胶带输送机运行流程设计
    5.2 系统关键功能程序设计
        5.2.1 信号采集程序
        5.2.2 故障处理程序
        5.2.3 CAN总线通信程序
        5.2.4 地址自动排序程序
        5.2.5 急停处理程序
        5.2.6 电压采集程序
    5.3 上位机人机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试验与调试
    6.1 远距离有线通信传输测试
        6.1.1 RS-485总线通讯功能
        6.1.2 CAN总线通讯功能
    6.2 传感器无线网络传输测试
        6.2.1 故障响应时间
        6.2.2 最远通信距离
        6.2.3 最长待机时长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低功耗LoRa无线组网技术的草坪养护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草坪智能养护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智能灌溉技术
        1.2.2 智能割草机器人技术
    1.3 常用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LoRa无线组网技术的草坪养护系统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
        2.1.1 需求分析
        2.1.2 总体框架
    2.2 LoRa无线网络设计
        2.2.1 网络基本架构
        2.2.2 协议栈结构
        2.2.3 通信协议数据帧格式
        2.2.4 入网流程
        2.2.5 关键机制
    2.3 设备端设计
        2.3.1 网关设计
        2.3.1.1 网关硬件设计
        2.3.1.2 网关软件设计
        2.3.2 智能割草机设计
        2.3.2.1 智能割草机硬件设计
        2.3.2.2 智能割草机软件设计
        2.3.3 无线土壤湿度计设计
        2.3.3.1 无线土壤湿度计硬件设计
        2.3.3.2 无线土壤湿度计软件设计
        2.3.4 无线喷灌器设计
        2.3.4.1 无线喷灌器硬件设计
        2.3.4.2 无线喷灌器软件设计
    2.4 应用层设计
        2.4.1 云平台设计
        2.4.1.1 设备云
        2.4.1.2 业务云
        2.4.2 APP设计
    2.5 系统展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适应负载的低功耗MAC协议
    3.1 无线通信能量损耗和系统应用特点分析
        3.1.1 无线通信能量损耗
        3.1.2 系统应用特点
        3.1.3 设计方向分析
    3.2 典型MAC协议分析
        3.2.1 竞争类MAC协议
        3.2.1.1 同步竞争类MAC协议
        3.2.1.2 异步竞争类MAC协议
        3.2.2 调度类MAC协议
        3.2.3 典型MAC性能分析
    3.3 自适应负载的低功耗MAC协议设计
        3.3.1 基本参数确定
        3.3.2 双阈值负载判定机制
        3.3.3 前导码分割
        3.3.4 自适应负载低功耗MAC协议总体设计
        3.3.5 性能分析
    3.4 自适应负载的低功耗MAC协议性能测试
        3.4.1 实际通信时延测试
        3.4.2 实际通信功耗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三级差分信号处理的边界识别方法
    4.1 目前边界识别的现状和缺点
        4.1.1 边界识别现状
        4.1.2 基于电磁感应的边界识别缺点
        4.1.3 设计方向分析
    4.2 边界的建立和磁场分析
        4.2.1 边界建立的方法
        4.2.2 工作区域磁场分析
    4.3 基于三级差分信号处理的边界识别设计
        4.3.1 总体设计
        4.3.2 传感器信号前置感应电路
        4.3.3 主放大电路
        4.3.4 数字信号采集电路
        4.3.5 软件设计
    4.4 性能测试
        4.4.1 信号特征识别测试
        4.4.2 相邻边界干扰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矿用胶带输送机监测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胶带输送机监测监控技术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1.2.2 故障诊断技术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胶带输送机的结构
    2.2 胶带输送机主要故障的故障机理分析及监测与控制量的确定
        2.2.1 主要故障的故障机理分析
        2.2.2 系统监测及控制量的确定
    2.3 系统设计要求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5 系统技术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监测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主要器件选型
        3.1.1 监测主机选型
        3.1.2 CPU选型
        3.1.3 传感器的选型与配置
        3.1.4 本安电源选型
    3.2 系统主要控制单元设计
        3.2.1 主控制器
        3.2.2 组合配电单元
        3.2.3 胶带输送机主控模块
        3.2.4 皮带沿线控制模块
    3.3 系统主要控制单元硬件电路设计
        3.3.1 DC-DC变换电路设计
        3.3.2 信号采集调理电路设计
        3.3.3 通信电路设计
        3.3.4 语音报警系统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测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关键功能设计
        4.1.1 地址自动分配方法
        4.1.2 故障定位工作方法
        4.1.3 组合配电单元工作方法
        4.1.4 单部胶带输送机运行控制流程
    4.2 人机界面程序设计
        4.2.1 人机界面开发环境
        4.2.2 人机界面通信程序设计
        4.2.3 组合配电箱参数设置程序设计
        4.2.4 数据库程序设计
    4.3 人机界面设计
        4.3.1 主控窗口界面设计
        4.3.2 急停详情窗口界面设计
        4.3.3 故障记录窗口界面设计
        4.3.4 接线图表窗口界面设计
        4.3.5 参数设置窗口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
    5.1 矿用胶带输送机故障诊断的整体方案
    5.2 驱动滚筒轴承振动信号降噪
        5.2.1 相关算法原理
        5.2.2 基于EEMD和 FastICA的振动信号降噪方法
        5.2.3 实验验证
    5.3 基于IMF-BSSM-SV的特征信息提取方法
    5.4 模式识别方法
    5.5 矿用胶带输送机轴承的故障诊断实验
        5.5.1 轴承振动信号的源数估计
        5.5.2 轴承振动信号的特征信息提取
        5.5.3 矿用胶带输送机轴承的故障诊断
    5.6 故障诊断界面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试验与调试
    6.1 实验室调试
        6.1.1 系统硬件设计制作与调试
        6.1.2 语音报警系统的调试
        6.1.3 系统关键功能调试
        6.1.4 系统整体调试
    6.2 现场调试的前期准备
        6.2.1 设备外壳的设计与制作
        6.2.2 系统接线图表的绘制
        6.2.3 试验平台的搭建
    6.3 现场调试
        6.3.1 组合配电系统调试
        6.3.2 电源带载能力测试
        6.3.3 通讯距离测试
        6.3.4 急停功能测试
        6.3.5 系统验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的发展现状
        1.2.2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仿真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仿真系统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
    1.4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2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2.1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系统分析
        2.1.1 LKJ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系统分析
        2.1.2 机车信号系统分析
    2.2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仿真系统总体需求
        2.2.1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仿真培训系统基本功能
        2.2.2 模拟仿真培训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2.2.3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车载培训子系统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3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系统的设计
    3.1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系统设计
        3.1.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3.1.2 系统实现方案设计
        3.1.3 设计思路
    3.2 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及相关设备功能仿真设计
        3.2.1 LKJ运行监控记录模块的设计
        3.2.2 人机交互界面模块的设计
        3.2.3 机车安全信息综合监测模块的设计
    3.3 机车信号设备功能仿真设计
        3.3.1 机车信号主机模块的设计
        3.3.2 双面八显示机车信号机模块的设计
        3.3.3 机车接收线圈模块的设计
    3.4 LKJ数据换装作业流程仿真演练模块设计
4 轨道交通车载设备三维仿真演练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开发平台及关键技术
    4.2 素材的采集与处理
    4.3 三维场景的实现
        4.3.1 三维模型的建立
        4.3.2 模型的贴图
        4.3.3 模型的烘焙
    4.4 VRP交互的实现
5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演练系统的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基于智能电网的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区域电力通信系统现状分析
    2.1 一次系统现状
    2.2 通信系统现状
        2.2.1 传输网
        2.2.2 业务网
        2.2.3 支撑网
    2.3 现有通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电力通信系统业务发展需求分析
    3.1 智能电网时代下面临的形势
    3.2 其它二次系统的发展对通信的要求
        3.2.1 调度自动化需求
        3.2.2 系统保护需求
    3.3 业务需求特点
        3.3.1 业务类型及承载方式
        3.3.2 厂站业务构成及测算模型
    3.4 业务需求分析及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目标与原则
    4.1 规划目标
        4.1.1 总体目标
        4.1.2 传输网
        4.1.3 业务网
        4.1.4 支撑网
    4.2 规划原则
        4.2.1 传输网
        4.2.2 业务网
        4.2.3 支撑网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智能电网的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设计
    5.1 传输网
        5.1.1 光缆线路
        5.1.2 光传输网络
        5.1.3 微波电路
        5.1.4 载波电路
    5.2 业务网
        5.2.1 调度数据网
        5.2.2 调度交换网
        5.2.3 行政交换网
        5.2.4 数据通信网
        5.2.5 系统保护数据网
    5.3 支撑网
        5.3.1 频率同步网
        5.3.2 网管系统
        5.3.3 应急通信系统
        5.3.4 电源等基础设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探月工程三期对接与样品转移综合管理单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对接机构技术现状
        1.2.2 国内对接机构技术现状
        1.2.3 国外卫星综合电子技术现状
        1.2.4 国内卫星综合电子技术现状
        1.2.5 技术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对接与样品转移综合管理单元设计方案
    2.1 设计目标
    2.2 对接与样品转移任务需求
    2.3 对接与样品转移流程设计
        2.3.1 对接流程
        2.3.2 转移流程
    2.4 电机控制系统
        2.4.1 霍尔位置传感器
        2.4.2 旋转变压器
    2.5 单机设计方案选择
        2.5.1 CPU架构
        2.5.2 FPGA架构
        2.5.3 CPU+FPGA架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机综合电子模块化设计与实现
    3.1 单机综合电子模块化设计思想
    3.2 单机设计方案
    3.3 双冗余智能处理器模块设计方案
        3.3.1 CPU选型研究
        3.3.2 双冗余智能处理器模块组成
        3.3.3 1553B接口电路设计
    3.4 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组件设计方案
        3.4.1 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组件组成
        3.4.2 激励电路设计
        3.4.3 正余弦电路解码设计
        3.4.4 直流无刷电机驱动接口电路设计
    3.5 加热器控制模块设计方案
        3.5.1 加热器控制模块组成
        3.5.2 加热器驱动接口电路设计
    3.6 遥测采集模块设计方案
        3.6.1 遥测采集模块组成
        3.6.2 A/D采集电路设计
    3.7 二次电源与配电模块设计方案
        3.7.1 二次电源与配电模块组成
        3.7.2 二次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3.8 可靠性设计
        3.8.1 检错纠错(EDAC)设计原理
        3.8.2 外部接口设计
        3.8.3 时序设计与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接与样品转移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4.2 对接与转移控制参数
        4.2.1 对接流程控制参数
        4.2.2 转移流程控制参数
    4.3 对接与样品转移流程设计
    4.4 电机PID控制设计
        4.4.1 电机控制模型
        4.4.2 PID控制系统设计
    4.5 CPU软件设计
        4.5.1 软件外部接口
        4.5.2 软件主程序结构
        4.5.3 电机控制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验证
    5.1 设计验证原则
    5.2 测试状态
    5.3 单机模块化设计验证专题
    5.4 机构控制验证专题
        5.4.1 旋变接口电路验证专题
        5.4.2 抱爪电机启动时序验证专题
        5.4.3 对接流程时序测试情况
        5.4.4 转移流程时序测试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工作与攻关内容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某新型雷达传动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传动结构系统发展现状
        1.2.2 传动伺服系统发展现状
        1.2.3 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发展
        1.2.4 本文主要内容
2 传动系统总体设计
    2.1 总体概述
    2.2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要求
        2.2.1 主要技术指标
        2.2.2 元器件使用要求
        2.2.3 软件设计要求
        2.2.4 “五性”要求
    2.3 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2.3.1 方位传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3.2 俯仰传动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3.3 传动伺服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方位传动系统结构设计
    3.1 方位传动系统的受力分析和载荷计算
    3.2 方位减速器型号的确定
        3.2.1 参数计算
        3.2.2 选型
        3.2.3 校核径向力
    3.3 方位传动结构主要组成部分设计
        3.3.1 转台、底座和支耳的设计
        3.3.2 驱动齿轮的设计
        3.3.3 汇流环的设计
    3.4 结构密封性设计
    3.5 接口设计
        3.5.1 结构接口
        3.5.2 电讯接口
    3.6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3.7 本章小节
4 俯仰传动系统结构设计
    4.1 升降减速箱设计
        4.1.1 外壳设计
        4.1.2 蜗轮蜗杆的设计
        4.1.3 直齿轮设计
        4.1.4 主要轴承的计算
    4.2 锥齿轮减速器设计
        4.2.1 减速器外壳设计
        4.2.2 锥齿轮减速器传动参数的确定
    4.3 接口设计
        4.3.1 升降减速箱接口
        4.3.2 锥齿轮减速器接口
    4.4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5.1 控制系统功能概述
    5.2 系统设备组成
    5.3 伺服系统工作原理
        5.3.1 天线转动控制
        5.3.2 方位信号处理
        5.3.3 天线俯仰控制
        5.3.4 伺服监控控制
    5.4 硬件设计
        5.4.1 伺服控制组件
        5.4.2 伺服监控组件
        5.4.3 控制面板
        5.4.4 伺服电源组件
        5.4.5 400Hz电源组件
        5.4.6 极化/俯仰控制组件
        5.4.7 转台电源
    5.5 系统软件设计
        5.5.1 伺服监控软件组成
        5.5.2 伺服监控各功能软件设计
    5.6 元器件及配套设备使用情况
        5.6.1 选用原则
        5.6.2 电子元器件使用情况
        5.6.3 配套设备选用情况
    5.7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传动系统“五性”分析
    6.1 可靠性分析
        6.1.1 传动结构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6.1.2 传动伺服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6.2 维修性分析
        6.2.1 维修性设计准则
        6.2.2 方位传动系统的维修性分析
        6.2.3 升降减速箱和锥齿轮减速器的维修性分析
        6.2.4 伺服控制系统的维修性分析
    6.3 保障性分析
    6.4 安全性分析
    6.5 环境适应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电话集中机主备电源转换电路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D]. 赵盛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
  • [2]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孙延浩.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自适应降噪心音听诊系统开发与实现[D]. 何顺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无线传感器的胶带输送机数据传输系统的开发[D]. 吴静坤.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基于低功耗LoRa无线组网技术的草坪养护系统设计[D]. 张河东.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6]矿用胶带输送机监测监控及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D]. 杨祥.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7]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系统研究[D]. 何倩.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8]基于智能电网的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设计[D]. 张俊.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探月工程三期对接与样品转移综合管理单元设计[D]. 严丹.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10]某新型雷达传动系统设计研究[D]. 陈臻.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电话集中器主备电源转换电路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