髁间棘论文-杨林,张勇,徐新立

髁间棘论文-杨林,张勇,徐新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髁间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胫骨髁间棘骨折,关节镜,空心螺钉,钢丝固定

髁间棘论文文献综述

杨林,张勇,徐新立[1](2019)在《关节镜下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内固定和钢丝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前瞻性地将接受诊治的64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术中固定方式分为空心螺钉组(n=32)以及钢丝固定组(n=3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指标的差异。结果空心螺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功能训练起始时间显着短于钢丝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术后3、6个月和1年的关节活动度和Lysholm评分显着优于钢丝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相较于钢丝固定在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19期)

刘松,王娟,宋朝晖,吴昊天,郑占乐[2](2019)在《微创撬压复位带可吸收线的可吸收棒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胫骨髁间棘骨折发病率约为3/10万,随着交通事故及人们参加运动的增多呈升高趋势[1-2]。胫骨髁间棘骨折最早由Poncet于1875年首先报道,多由交通事故和运动损伤所致,常见受伤机制为旋转应力合并过伸损伤[2-3]。胫骨髁间棘骨折属于关节内损伤,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髁间棘骨折分型系统是由Meyers于1959年提出的,根据移位程度将此类骨折分为3型,Ⅰ型髁间棘骨折为无移位骨折,Ⅱ型髁间棘骨折为部分移位骨折,Ⅲ型髁间棘骨折为完全移位骨折(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汪业伟[3](2019)在《关节镜下治疗交通伤后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交通伤后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患者采取关节镜下复位及PDS-Ⅱ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0例交通伤后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患者,均采取关节镜下复位及PDS-Ⅱ线固定治疗,观察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中成功随访38例,失访2例,随访有效率为95.00,随访时间12个月~24个月,平均(20.25±4.36)个月。经X线片检查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良好,Lachman试验结果均呈阳性,Lysholm评分为85~100分,平均(98.42±3.17)分。38例患者中膝关节活动为正常者34例;屈曲受限轻度者2例;严重膝关节纤维化患者2例,通过再次关节镜手术松解,均已恢复。结论关节镜下复位及PDS-Ⅱ线固定治疗交通伤后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26期)

卢翔,孙程[4](2019)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遴选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2例前交叉韧带止点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6),分别应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治疗后,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优良率为80.77%,治疗后的Tegner评分为(8.05±0.97)分,IKDC评分为(90.82±6.43)分,Lysholm评分为(92.52±9.85)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45.66±13.92)°,比之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果显着,可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68期)

叶鹏,金云,郭玮玮,杨海波,米占虎[5](2019)在《膝关节镜下钛缆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前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钛缆内固定方法治疗青少年胫骨前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创伤骨科胫骨前髁间棘骨折患者18例,均采用膝关节镜下钛缆内固定治疗。根据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8例,Ⅲ型7例,Ⅳ型3例。术后记录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术后4周、8周、12周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并对患侧与健侧进行Lysholm评分。结果 18例患者均完成随访,术后4周随访,X线片显示:均未出现骨折移位或不愈合及固定失效;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术后8周随访,患者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低于健侧(t=-9.103,P<0.05)。术后12周随访,患者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为优,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8,P>0.05)。结论关节镜下钛缆内固定治疗胫骨前髁间骨折,手术创伤小,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陈军[6](2019)在《关节镜下双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Meyers-Mckeever Ⅲ、Ⅳ型胫骨髁间棘骨折中长期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Meyers-Mckeever Ⅲ、Ⅳ型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信阳市中医院收治的63例Meyers-Mckeever Ⅲ、Ⅳ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钢丝组、空心螺钉组、双带线锚钉组,每组21例。钢丝组患者给予关节镜下医用钢丝内固定治疗,空心螺钉组患者给予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双带线锚钉组患者给予关节镜下双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观察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次数及骨性愈合时间;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3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钢丝组、空心螺钉组及双带线锚钉患者的手术次数分别为2次、2次、1次。钢丝组、空心螺钉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着长于双带线锚钉组(P <0. 05);钢丝组、空心螺钉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患者骨性愈合时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Lysholm、Tegner、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患者治疗后6、12、36个月Lysholm、Tegner、IKDC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 <0. 05); 3组患者治疗后12、36个月Lysholm、Tegner、IKDC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后6个月(P <0. 05); 3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Lysholm、Tegner、IKDC评分与治疗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钢丝组、空心螺钉组患者治疗后12、36个月Lysholm、Tegner、IKDC评分显着低于双带线锚钉组(P <0. 05)。钢丝组、空心螺钉组、双带线锚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 0%(4/21)、14. 3%(3/21)、4. 8%(1/21); 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0、0. 281、0. 911,P> 0. 05)。结论钢丝、空心螺钉及双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Meyers-Mckeever Ⅲ、Ⅳ型胫骨髁间棘骨折在短期(6个月)内均能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但双带线锚钉内固定术可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中长期(12~36个月)疗效更好。(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鲍剑[7](2019)在《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新鲜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新鲜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中应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内固定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8年7月安阳市人民医院就诊新鲜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共50例,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22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接受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术式,观察组接受关节镜下空心钉内固定术式,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骨折均得到有效治疗,且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恢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6月内均无并发症情况。结论:关节镜下空心钉内固定在新鲜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中的应用,治疗效果显着,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良好,并具有较高安全性,可在临床中予以实际应用。(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范永红,张勇,朱明雨,吕晓峰,赵爱彬[8](2019)在《关节镜下经骨骺近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骨骺近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7-07关节镜下经骨骺近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的27例儿童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结果 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9~2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及内固定松动。复查X线片显示克氏针均位于骨骺近端,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术后12周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阴性,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97.3±1.4)分。结论关节镜辅助下经骨骺近端克氏针张力带内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可有效避免骨骺损伤,固定牢靠,术后患儿即刻进行功能锻炼,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赵建国[9](2019)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和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和缝线固定治疗对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4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案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42例。A组患者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B组患者采用缝线固定,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者手术耗时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后,2组患者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 0.05)。结论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和缝线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当,空心钉固定耗时较短,但需进行二次手术,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需求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01期)

郑占乐,宋朝晖,姚双权,刘欢,李升[10](2018)在《微创撬压复位逆行螺钉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胫骨髁间棘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多为膝关节过伸时合并股骨外旋暴力所致。髁间棘骨折骨折如未解剖复位可造成交叉韧带功能受损,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导致膝关节不稳,使膝关节功能受限,影响患者活动能力~[1-4]。髁间棘骨折临床常用Meyers分型系统,分为3型:Ⅰ型为无移位骨折,Ⅱ型为部分移位骨折,Ⅲ型为完全移位骨折。Ⅰ型和Ⅱ型骨折可保守治疗,但是Ⅱ型骨折经保守治疗后可发生再移位和畸形愈合,而Ⅲ型需手术治疗~[5-6]。常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髁间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胫骨髁间棘骨折发病率约为3/10万,随着交通事故及人们参加运动的增多呈升高趋势[1-2]。胫骨髁间棘骨折最早由Poncet于1875年首先报道,多由交通事故和运动损伤所致,常见受伤机制为旋转应力合并过伸损伤[2-3]。胫骨髁间棘骨折属于关节内损伤,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髁间棘骨折分型系统是由Meyers于1959年提出的,根据移位程度将此类骨折分为3型,Ⅰ型髁间棘骨折为无移位骨折,Ⅱ型髁间棘骨折为部分移位骨折,Ⅲ型髁间棘骨折为完全移位骨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髁间棘论文参考文献

[1].杨林,张勇,徐新立.关节镜下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2019

[2].刘松,王娟,宋朝晖,吴昊天,郑占乐.微创撬压复位带可吸收线的可吸收棒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初步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

[3].汪业伟.关节镜下治疗交通伤后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

[4].卢翔,孙程.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5].叶鹏,金云,郭玮玮,杨海波,米占虎.膝关节镜下钛缆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前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9

[6].陈军.关节镜下双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Meyers-MckeeverⅢ、Ⅳ型胫骨髁间棘骨折中长期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

[7].鲍剑.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新鲜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8].范永红,张勇,朱明雨,吕晓峰,赵爱彬.关节镜下经骨骺近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9].赵建国.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和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疗效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9

[10].郑占乐,宋朝晖,姚双权,刘欢,李升.微创撬压复位逆行螺钉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初步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

标签:;  ;  ;  ;  

髁间棘论文-杨林,张勇,徐新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